理解中国金融改革逻辑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shua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脆弱性来自于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所导致的严重的道德风险和债务失控。整个信用系统都在套体制的“利”。

中国金融体系最大的风险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财政决定信用;一是金融垄断体系。
  中国的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土地、矿产等要素的价格,并控制着税收、收费、准入等对经济和金融活动有着绝对影响力的多种要素。因此它能将要素价格压至均衡价格之下,能将利率压至自然利率之下,从而扭曲微观的投资回报,于是信用跟着回报走,中国的财政和准财政活动具有极强的货币创生性,这就是经济学家们常讲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我称之为“财政决定信用”(货币需求)。财政风险最后都转化为金融风险。



  中国金融业目前由国有银行主导。六家最大国有银行(包含国开行)的资产占银行业全部资产的60%,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每一家资产占GDP比重都超过25%。
  这种金融抑制的格局便于国有银行体系将家庭部门储蓄不断转化为国有部门和政府的收入,以支持投资和信用的扩张。
  房地产是这一模式的关键一环。某种程度上房地产是地方政府的融资机制的安排。也就是说,只有将地产商的债务转化为房地产投资,最终才会变成地方政府的收入,进而撬动银行支持投资的杠杆。
  所以人们看到中国金融体系的两个典型特征,首先,借贷主体是与政府相关的机构(地产融资最终也是转化为政府的收入);其次,金融机构的高管与政府行政序列的官员没有本质区别(官本位)。这样金融系统资源分配的效率非常差。
  软预算约束普遍存在。对投资效果负责的机制不在,谁借钱谁负责的机制不在。“新官”对上新项目、借新债情有独钟,一般都不爱理旧账。银行在体制的牵引和自身利润激励下杠杆急速上升。中国存在着广泛的非市场机制的利益动机,刺激投资者和生产者追求资本收入最大化,而不是资本效益的最大化。
  所以没有财政改革的金融改革可能会导致金融混乱;没有金融组织体系商业化改革,金融基础行为难变;如果这两方面没有变化,金融改革也只是以不同名义对现状的延续。

利率市场化能否倒逼金融改革


  改革者曾经认为问题在市场,只要将更多的被管制的要素比如货币、土地、人、资源释放到市场中,就能激发活力。所以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将能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民营高科技和服务企业,并且有助于重构中国经济。
  但最后发现,这一思维造就了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影子业务的异象繁荣(超前金融自由化快速释放体制的扭曲):通过同业+理财负债等模式绕开僵化的、效率低下的贷款规模和贷存比的控制来支撑信用扩张。
  尽管信贷增速被信贷规模和贷存比控制压制在14%-15%的区间,但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仍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信贷以外的社会融资总量(影子银行和银行影子业务)的增速近两年一直保持在40%的高速增长。更多的钱被送到了平台和地产(银行逆向选择),一业兴旺百业枯(挤出效应)。
  改革者开始反思前面的路径。问题的关键可能更在于主体性不健全、残缺,从而导致要素和收入分配机制畸形。
  实现利率市场化要解决的可能远远不是实现存款利率的浮动和减小利差这些形式上的标志,而是支撑利率市场化一系列背后的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监管条件以及体制条件。
  央行副行长易纲也认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和国家对大银行的控股、存款保险以及国家注资银行等是有矛盾的。产权清晰和所有制多元化、打破垄断、有序退出、预算硬约束是利率市场化深层次上的必要条件。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国不是不可以立马放开存款的上限控制,但放开竞争之后,某家银行会出现可能的竞争失败,而竞争失败还会由政府兜底。这种“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的存在会加剧市场竞争。
  当下的困局都根植于政府主导的资源分配体制,作为未来金融改革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可能要注意选择一个减少这种机制影响的政策方向,而不是选择放大这一机制扭曲效应的方向。
  在笔者看来,未来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深化金融组织体系的商业化改革;
  二是强化审慎监管体制和危机处置能力的改革;
  三是汇率弹性、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等要素领域的改革。
  从过去十年的金融改革历程看,越来越多的人深切地感受到,金融组织体系变革是下一步金融体制改革核心前提,即实质性突破金融垄断,厘清金融与政府的关系。如果金融机构基础行为不改变,不仅利率市场化等要素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而且面对宏观政策和监管效率低下,央行就必须用信贷额度和贷存比控制这种效率比较低的行政约束去调和经济体制内外两层皮的矛盾。
  最近发布的国研中心的一份研究成果(“383”方案)以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金融改革的一些表述,某种程度上都反映了这种思考。
  如何逐步降低国有银行体系份额,是否有可能选择一家到两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民营化试点,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现有金融机构重组改造;积极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等;加快推进增加市场约束、降低道德风险的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市政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等等。
  但这一切可能还远远不够。金融改革必将驶向更深的水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其他文献
在华盛顿和北京,数百名官员现在正为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以及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年度磋商进行最后的筹备工作。这两个议题广泛的特别会议为中美提供了一个论坛,使两国能盘点取得的进展、为两国关系设定新的目标、发展新的合作领域,并通过坦诚的高层讨论处理分歧。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四位特别代表——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以及美国财政部长雅各
期刊
与采取技术手段相对容易做到有章可循的水质、水量管理相比,南水北调一期两线工程建成后的运营管理体系设计,并不容易。  这一方面是源自中国历来的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传统;另一方面,也因其涉及近百个地级及其地级以上行政区(受水区)的约2亿多人口,以及建设向管理过渡期间的多重利益主体,体系庞大复杂。  针对于此,国家层面有关运营管理的设计研究开始于2004年。包括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政研中心,以及山东及
期刊
“李光耀世界城市奖”是新加坡政府设立的一项国际性大奖,被喻为城市规划界的“诺贝尔奖”。2014年6月2日,这一奖项颁给了中国江苏省苏州市。  创建于2009年的“李光耀世界城市奖”,每两年颁发一次,旨在表扬对创造宜居、富有活力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做出卓越成就和贡献的个人或组织。在苏州之前,西班牙毕尔巴鄂和美国纽约曾获得该奖项。  今年,来自全世界的36座城市申报了本届“李光耀世界城市奖”。苏州市
期刊
40年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一直很稳定。即便偶尔偏离轨道,也许稍稍会向左或向右偏两三度,但大的方向一直在那里。  自从中美1972年建交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其核心就是让中国能够在美国领导的全球秩序下积累一些资本,鼓励中国在这个全球秩序中收获利益,并支持这一秩序。现在,这个共识多少有些磨损了。中美关系盲人摸象  多年以来,美国一直在试图影响和定义中美关系:中美是战略伙伴吗?是战略竞争对手
期刊
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双双下降,加工贸易更是出现大幅滑落,这一现象引起高层关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转型再次提速。  作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之一的东莞,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率先在全国探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拓展内销市场则是突围的一条路径。  今年以来,东莞遭遇了几起加工贸易企业员工罢工事件,起因是工人们要求提高社保福利和薪酬待遇,这再次警示东莞加工贸易转型之急。这个曾经
期刊
苇子河、西坝河、陶然湖、积水潭、前海、后海、海淀、清淀……一个个因水得名的地点背后,北京曾是个盛产“京西稻”的水乡。  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对现今已俨然成为中国最干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国际标准十分之一的北京来说,将意味着什么?  按用水格局来看,在北京近年来年均用水量的36亿立方米中,主力地表水源密云水库只能供给不足6亿立方米,其次由再生水供给4亿-6亿立方米。剩下的25亿立方米左右,则主
期刊
“我不敢说这是我的使命,我只能说这是我的责任。”沙叶新真诚地说,“我没有别的本事,一辈子都在拿笔,一辈子都在思考。用戏剧的方式把真相留下来,告诉青年一代,这是我的责任。”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改革开放之初沙叶新创作的话剧《假如我是真的》曾引起社会轰动,也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北京专门组织座谈会,讨论这部话剧,时任中宣部长胡耀邦亲自参加。  30多年以后,已经75岁的沙叶新在他的书房“善作剧楼”里回首
期刊
作为其唯一盈利途径,南水北调一期工程调水成本多少、水价如何确定,是这项工程进入运营阶段后,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但直到东线开始运营、中线也即将通水之际,除一些原则性规定外,答案仍未出现。“南水北调水价既算不清楚,也没人去算。”一位了解决策过程的研究人员如此形容。  今年2月初国务院公布《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下称《条例》)之前,各方仍对答案揭晓均抱以期待。最终,在这份堪称南水北调运行纲领的
期刊
中国有着世界最高的储蓄率、世界最多的人口、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世界最大的潜在财富管理市场,但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和这个巨大的、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并不匹配。过去20多年中,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步履蹒跚。  从现代资产管理行业相关的角度,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对专业投资机构的培育。前不久,国务院公布了有关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国九条”,其中有一段话讲到壮大专业机构投资者。我个人理解,这实际上是指“上
期刊
作为全球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与三峡工程相比,南水北调工程备受关注的焦点并非建与不建,而是如何兴建、如何使用。  这源于后者是缓解中国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北方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改善最有效途径。这不仅关系生态、民心,且已关乎政治。  在此之前,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已呈现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等特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与生态之间产生了剧烈的用水矛盾。其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