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职业习惯是一个人职业成功的必备条件,而职业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文章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为何要重视职业习惯的塑造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职业习惯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良好的职业习惯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职业习惯的塑造更为重要。
酒店业作为服务行业,能否做到优质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酒店员工的职业习惯。酒店业每天都在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目的也正是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习惯。目前大中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已经成为酒店人才招募的重要渠道,但是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容易出现干不好、留不住的现象,经过调查访谈发现,工作第一年的流失率最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缺乏基本的职业习惯,短时间内不能适应酒店的工作习惯而离职是主要原因之一。
酒店行业需要的准“职业人”不仅仅是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基本的职业习惯。因此,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应该就是职业习惯教育。一个具备了一定职业习惯的毕业生一踏入酒店,很快适应工作,而且目标明确,必然会推动其职业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学生成为“社会人”、“职业人”的最后一道“人才培养关卡”,必须要率先肩负起塑造高职学生基本职业习惯的重任。
而目前从高职学生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和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因而,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高职学生基本职业习惯的培养。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现状
笔者曾在2008-2010年连续三年对上海市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选择了入学后、实习前、实习后三个时间节点,针对他们的行业认知和职业认知方面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调查的三个阶段,学生认为最需要提升的始终是“英语水平”,比例均超过70%,而这三阶段,认为需要提升“专业动手能力”方面在逐渐下降,分别占77.4%、45.3%、43.5%。而对于“人际交往”、“沟通技巧”、“主动服务意识”、“礼貌礼仪”等职业习惯方面重要性的认知在逐渐提升,经过一年或者半年的实习后,通过对客服务、与同事、上司的实际工作配合和沟通等方面一线体验,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占52.7%)、“主动服务意识”(占59.3%)、“沟通技巧”(占51.4%)、“礼貌礼仪”(占49.6%)几个方面在酒店工作中的重要性。
可见,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对于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的认知,更多地尚停留在语言要求、职业技能等硬性方面,而对于行业职业习惯等软性要求认识不深。因此,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精力主要集中在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上,不重视甚至是忽视了基本职业习惯的培养,从而影响到其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这势必会影响到未来的顶岗实习、正式就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容易形成错误的职业认知,致使许多毕业生短期不能适应酒店工作而武断地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酒店工作而草率跳槽,进而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
教育就是塑造习惯,而职业素质教育应该是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方面的理论教育和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两个方面。而前者是后者的方向标,后者是前者的外化,理论教育只有外化为具体、可见的职业习惯才更富有意义。而只有真正地深入理解了职业道德等理论,才能将之贯彻到自己的职业行动中,才进而形成相应的职业习惯。职业习惯的培养,并非仅仅通过开设职业道德理论课或开几次现身说法的职业讲座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结合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针对性地为各专业学生制定一个目的明确、系统规范、易于操作的职业习惯培养计划和行动方案来执行的。
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随着“就业导向”理念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开始在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开设课程。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注重了教育自身特点却忽视了教育与职业的衔接、注重培养职业能力却轻视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的塑造。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如何塑造学生的职业习惯
习惯培养是一项艰巨、长期的过程,高职院校和学生个人都必须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职业习惯培养的氛围和制定相应的制度等方面来贯彻落实,真正地将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学生个人则可以通过“PDCA”方法来培养和矫正习惯,真正地认识到培养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性。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像酒店管理这种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塑造尤其重要。与传统的“2+1”培养模式相比,通过“工学交替”、“三明治”等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具备更多的基本职业习惯、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也才是企业所欢迎的毕业生。
三年学制的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可以采用“1+0.5+0.5+1”学年制的教育形式,第一学年学习与职业有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学期到企业去接触酒店工作,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第四学期返校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种“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习场地的转变、“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学习方式的循环,对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习惯的养成,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采取了“1+0.5+0.5+1”学年制,通过跟踪对比调查发现,学生在第三学期企业实训后,对于酒店业的礼貌习惯、仪容仪表、与人沟通的基本职业习惯方面有了较大的优化。这些学生在第四个学期在校学习和第三年的定岗实习中,除了重视语言、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提升外,也特别重视职业习惯的培养。与“2+1”学制下的学生相比,进入第三学年的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他们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实习期间的稳定性有了明显地提高,叫苦叫累的现象大大减少。 2.营造专业教育的职业化氛围
(1)优化专业教师的行业职业习惯
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习惯培养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比如,专业课教师一定是“微笑的”、“大方的”,仪容仪表的要求方面,酒店行业要求女员工要画淡妆,那女教师也应该画淡妆、着职业装上课等。当然,通过专职或兼职的方式聘请具有酒店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来任教,或强化现有教师下企业一线实训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化水平,优化教师的职业习惯是必需的。
(2)渗透到高职教育全过程
酒店行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学生的许多“生活习惯”不得不提升到职业习惯的高度去要求,比如酒店业对于服务礼仪是有较高的要求,对员工仪表、仪态、见面礼仪、服务规范及不同岗位服务礼仪规范等都有具体要求。因此,对于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的职业习惯而言,不仅是在理论课堂、实践操作课,而且还要贯穿到生活中,特别是礼貌习惯、卫生习惯等的养成要生活化。也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专业比赛,如“礼仪大赛”、“微笑天使/最佳绅士/最佳淑女选拔”、等来营造一个外在氛围,引导学生养成重视礼仪的习惯。
(3)加强学生对服务规范敏感性的培养
实训课教师,不能只向学生灌输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只关注技能本身的娴熟和准确,同时应该重视学生对服务规范敏感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发现任何不符合规范的环节,并能及时改正它。比如餐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卫生状况、餐具、床品破损情况等,只要不符合规范,就要指出并及时处理,否则,学生在无形之中会形成只关注摆台、铺床等工作本身,而对其它不规范的服务环节熟视无睹的习惯,而这一习惯与酒店对服务规范的严格化、全面性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3.加强制度化管理
(1)日常行为制度化
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应将《中国酒店行业服务礼仪规范》和星级酒店员工手册的内容结合学校的校规校纪,制定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行为准则",作为该专业学生行为规范,并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切实地将职业教育与行业的职业规范、职业习惯相融合。
(2)考核制度化
职业习惯养成是需要过程督导的,重在不良习惯的发现和及时纠正,而考核则是一个有效的监督方式,因此应将“职业习惯”这一指标列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年度综合测评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称号选拔的重要考核指标。可以采取“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360度评价体系,量化考核评比制度,月度考核,累计学期乃至学年总评,奖优惩劣。
4.采用“PDCA”习惯培养方法
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因此,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好的职业习惯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正视自己,坚定信念。学生可以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纠正行动)”的习惯培养方法循环进行,循序渐进地不断改进、不断优化。
凡事预则立。入学之初,经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后,就应要求学生对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行为准则"检查自身的习惯,与辅导员、专业教师一起分析、监测不良习惯,明确应培养的职业习惯,制定相应的习惯矫正方案和习惯培养方案,制定实施计划。计划制定要具有“SMART”特点,即具体、可衡量、可实现、注重结果和有时间限制。同时,计划制定要遵循习惯养成的心理学规律,比如,培养好习惯最少要21天,可以将21天作为一个周期。
在学生进入“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纠正行动)”三个阶段时,辅导员、专业教师都要积极参与,给予指导和监督,并及时地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参考文献
[1]许亚琼,徐国庆.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教论坛,2009(21)
[2]白鸿辉.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
[3]何七荣,周巍,汪永根.工程实训教师职业习惯和创新意识养成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07)
[4]王厚红.高职院校办好酒店管理专业的几点思考[J].消费导刊,2008(22)
作者简介
陈晓莉(1977-),女,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商旅系,讲师,研究方向:饭店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
李明(1981-),男,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商旅系,讲师,研究方向:饭店管理;郁琦(1981-),女,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商旅系,讲师,研究方向:饭店管理。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职业习惯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良好的职业习惯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职业习惯的塑造更为重要。
酒店业作为服务行业,能否做到优质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酒店员工的职业习惯。酒店业每天都在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目的也正是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习惯。目前大中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已经成为酒店人才招募的重要渠道,但是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容易出现干不好、留不住的现象,经过调查访谈发现,工作第一年的流失率最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缺乏基本的职业习惯,短时间内不能适应酒店的工作习惯而离职是主要原因之一。
酒店行业需要的准“职业人”不仅仅是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基本的职业习惯。因此,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应该就是职业习惯教育。一个具备了一定职业习惯的毕业生一踏入酒店,很快适应工作,而且目标明确,必然会推动其职业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学生成为“社会人”、“职业人”的最后一道“人才培养关卡”,必须要率先肩负起塑造高职学生基本职业习惯的重任。
而目前从高职学生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和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因而,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高职学生基本职业习惯的培养。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现状
笔者曾在2008-2010年连续三年对上海市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选择了入学后、实习前、实习后三个时间节点,针对他们的行业认知和职业认知方面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调查的三个阶段,学生认为最需要提升的始终是“英语水平”,比例均超过70%,而这三阶段,认为需要提升“专业动手能力”方面在逐渐下降,分别占77.4%、45.3%、43.5%。而对于“人际交往”、“沟通技巧”、“主动服务意识”、“礼貌礼仪”等职业习惯方面重要性的认知在逐渐提升,经过一年或者半年的实习后,通过对客服务、与同事、上司的实际工作配合和沟通等方面一线体验,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占52.7%)、“主动服务意识”(占59.3%)、“沟通技巧”(占51.4%)、“礼貌礼仪”(占49.6%)几个方面在酒店工作中的重要性。
可见,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对于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的认知,更多地尚停留在语言要求、职业技能等硬性方面,而对于行业职业习惯等软性要求认识不深。因此,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精力主要集中在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上,不重视甚至是忽视了基本职业习惯的培养,从而影响到其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这势必会影响到未来的顶岗实习、正式就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容易形成错误的职业认知,致使许多毕业生短期不能适应酒店工作而武断地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酒店工作而草率跳槽,进而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
教育就是塑造习惯,而职业素质教育应该是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方面的理论教育和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两个方面。而前者是后者的方向标,后者是前者的外化,理论教育只有外化为具体、可见的职业习惯才更富有意义。而只有真正地深入理解了职业道德等理论,才能将之贯彻到自己的职业行动中,才进而形成相应的职业习惯。职业习惯的培养,并非仅仅通过开设职业道德理论课或开几次现身说法的职业讲座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结合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针对性地为各专业学生制定一个目的明确、系统规范、易于操作的职业习惯培养计划和行动方案来执行的。
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随着“就业导向”理念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开始在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开设课程。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注重了教育自身特点却忽视了教育与职业的衔接、注重培养职业能力却轻视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的塑造。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如何塑造学生的职业习惯
习惯培养是一项艰巨、长期的过程,高职院校和学生个人都必须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职业习惯培养的氛围和制定相应的制度等方面来贯彻落实,真正地将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学生个人则可以通过“PDCA”方法来培养和矫正习惯,真正地认识到培养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性。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像酒店管理这种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塑造尤其重要。与传统的“2+1”培养模式相比,通过“工学交替”、“三明治”等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具备更多的基本职业习惯、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也才是企业所欢迎的毕业生。
三年学制的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可以采用“1+0.5+0.5+1”学年制的教育形式,第一学年学习与职业有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学期到企业去接触酒店工作,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第四学期返校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种“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习场地的转变、“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学习方式的循环,对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习惯的养成,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采取了“1+0.5+0.5+1”学年制,通过跟踪对比调查发现,学生在第三学期企业实训后,对于酒店业的礼貌习惯、仪容仪表、与人沟通的基本职业习惯方面有了较大的优化。这些学生在第四个学期在校学习和第三年的定岗实习中,除了重视语言、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提升外,也特别重视职业习惯的培养。与“2+1”学制下的学生相比,进入第三学年的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他们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实习期间的稳定性有了明显地提高,叫苦叫累的现象大大减少。 2.营造专业教育的职业化氛围
(1)优化专业教师的行业职业习惯
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习惯培养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比如,专业课教师一定是“微笑的”、“大方的”,仪容仪表的要求方面,酒店行业要求女员工要画淡妆,那女教师也应该画淡妆、着职业装上课等。当然,通过专职或兼职的方式聘请具有酒店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来任教,或强化现有教师下企业一线实训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化水平,优化教师的职业习惯是必需的。
(2)渗透到高职教育全过程
酒店行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学生的许多“生活习惯”不得不提升到职业习惯的高度去要求,比如酒店业对于服务礼仪是有较高的要求,对员工仪表、仪态、见面礼仪、服务规范及不同岗位服务礼仪规范等都有具体要求。因此,对于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的职业习惯而言,不仅是在理论课堂、实践操作课,而且还要贯穿到生活中,特别是礼貌习惯、卫生习惯等的养成要生活化。也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专业比赛,如“礼仪大赛”、“微笑天使/最佳绅士/最佳淑女选拔”、等来营造一个外在氛围,引导学生养成重视礼仪的习惯。
(3)加强学生对服务规范敏感性的培养
实训课教师,不能只向学生灌输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只关注技能本身的娴熟和准确,同时应该重视学生对服务规范敏感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发现任何不符合规范的环节,并能及时改正它。比如餐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卫生状况、餐具、床品破损情况等,只要不符合规范,就要指出并及时处理,否则,学生在无形之中会形成只关注摆台、铺床等工作本身,而对其它不规范的服务环节熟视无睹的习惯,而这一习惯与酒店对服务规范的严格化、全面性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3.加强制度化管理
(1)日常行为制度化
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应将《中国酒店行业服务礼仪规范》和星级酒店员工手册的内容结合学校的校规校纪,制定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行为准则",作为该专业学生行为规范,并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切实地将职业教育与行业的职业规范、职业习惯相融合。
(2)考核制度化
职业习惯养成是需要过程督导的,重在不良习惯的发现和及时纠正,而考核则是一个有效的监督方式,因此应将“职业习惯”这一指标列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年度综合测评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称号选拔的重要考核指标。可以采取“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360度评价体系,量化考核评比制度,月度考核,累计学期乃至学年总评,奖优惩劣。
4.采用“PDCA”习惯培养方法
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因此,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好的职业习惯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正视自己,坚定信念。学生可以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纠正行动)”的习惯培养方法循环进行,循序渐进地不断改进、不断优化。
凡事预则立。入学之初,经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后,就应要求学生对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行为准则"检查自身的习惯,与辅导员、专业教师一起分析、监测不良习惯,明确应培养的职业习惯,制定相应的习惯矫正方案和习惯培养方案,制定实施计划。计划制定要具有“SMART”特点,即具体、可衡量、可实现、注重结果和有时间限制。同时,计划制定要遵循习惯养成的心理学规律,比如,培养好习惯最少要21天,可以将21天作为一个周期。
在学生进入“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纠正行动)”三个阶段时,辅导员、专业教师都要积极参与,给予指导和监督,并及时地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参考文献
[1]许亚琼,徐国庆.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教论坛,2009(21)
[2]白鸿辉.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
[3]何七荣,周巍,汪永根.工程实训教师职业习惯和创新意识养成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07)
[4]王厚红.高职院校办好酒店管理专业的几点思考[J].消费导刊,2008(22)
作者简介
陈晓莉(1977-),女,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商旅系,讲师,研究方向:饭店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
李明(1981-),男,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商旅系,讲师,研究方向:饭店管理;郁琦(1981-),女,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商旅系,讲师,研究方向:饭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