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教学这一热点理念始于20世纪上半叶,从其产生至今一直都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来也是教育界人士常谈常新的话题,更是我们众多中小学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对“什么是有效教学”这一问题,诸多大家、名师给过精妙的解释,归其精髓无外乎三个词语“效率”、“效益”、“体验”。在笔者看来,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的认知获得进步、思维获得发展,而且能让其伴随着愉悦的情绪状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就能称之为“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构建;高效课堂
时下,很多人把“高效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高举“自主、合作、探究”大旗,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以笔者拙见,“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至高境界,它更加强调教师在有效教学的前提下去优化课堂过程,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大幅度提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简单说来,要“构建高效课堂”就是要花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那么,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围绕“高效课堂”的诸多问题,我们曾经在100位学生中里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从中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无效甚至于负效”问题比比皆是,归纳起来有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1.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缺乏对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三维目标成了教案中的摆设,课堂教学目标实际只有一维甚至更少;2.课堂上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多,思考、感悟少;教师提供一些“假机会”来掩盖自己的包办代替,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掺水”严重;3.教师对学生学习缺乏有效指导,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淡薄,学生学习品质差、学习积极性不高;4.讲练关系处理不好,表现在:课堂练习设计不精,但课后作业多且无味;反馈滞后,练与评脱节。
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角色不明”。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语出自《老子》。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许多教师往往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角”,只抛“鱼”而不教“渔”,忽略对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坚持、静心、善思等)的培养和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导致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走出课堂离开教师无法学。这样教学的结局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呢?我们先来看一个《陋室铭》的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1.齐声朗读此文,总体感知课文
2.讲解“铭”这一文体的特点、介绍作者及背景。
3.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谈听完朗读之后的感受。
二、品味探究
1.《陋室铭》是刘禹锡的重要作品,其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在文中在如何体现的?(学生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回答)
2.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德馨”的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
3.找出文中描写作者“陋室”的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
4.学生齐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边读边思考其中的语气语调该如何处理。
5.找出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找出来作分析。
6.师小结: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7.在学生有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本文。
三、布置作业
把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作比较,写一篇赏析文章。
乍一看,以上这一教学设计中规中矩,并无过多不当之处,用此教案的课堂教学自然也是在情在理,波澜不惊。但仔细琢磨后,我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教学设计究竟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一设计“指挥”下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展示个性魅力的学习舞台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一教学设计更多地是在关注“学生可以学到什么”,而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自己想学的、从前没学会的”,换句话说就是漠视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带着教师给的、这些所谓的“知识”的学生到底走多远呢?
此外,我们应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呢?笔者将《陋室铭》教学设计作一些改动: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引入:有一本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叫《古文观止》,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是不是有点夸张?今天咱就来一探究竟学一学这本书中一篇仅有81字的文章——《陋室铭》,答案由同学们来解开。
2.交流预习成果(自学课文部分)
(1)4人小组交流学案A、B、C,订正答案,要求讨论前各组自行选择方式朗读课文。
(2)大组(8人小组)交流,提出问题,综合答案。要求讨论结束后要以一种方式展示本组成员的朗读本文的水平,并强调在讨论第2题D小题时各人依次将自己准备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然后把相同问题合并,去掉无价值或在小组中已解决的问题,每个小组讨论后提出2-3个问题,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
二、品味探究
1.组间PK朗读,师引导,生互评。(注意引导学生围绕 “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进行评价纠正)
2.各小组代表提问,生回答,教师随时归纳。(注意引导学生围绕 “德馨”、“陋室”等几个核心问题思考)
3.师小结:学习重在体验,同学今天通过与别人对话、与课本对话、与刘禹锡对话,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一个鲜活的刘禹锡。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无疑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愿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保存这样的一份坚守。当然同学更别忘了要经常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 三、布置作业(第1小题必做,第2、3小题选做其一)
1.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铭文特点,准确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试与我们学过的周敦颐、陶渊明思想比较,结合课文分析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吗?请简述理由。
对比以上两个教学设计,我们再来看如何从“有效”起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首先看导入环节中的“教师引入”。一开始就摆出《古文观止》突显作品的精品地位,提起学生的学习欲(学习内驱力),又通过鼓励“这是不是有点夸张”、“答案由同学们来解开”来激发学生兴趣,学习的需求一旦爆发,学习的源动力就会发挥其无穷的力量。接下来的“交流预习成果”,方式灵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既让层次高点的同学有个人自主的独立式学习的机会,又让层次低点的同学有合作学习的轻松快感,给学生的学习搭建扶梯,让其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尽可能的发挥,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学、愿学,这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前提。
其次再看品味探究环节。教师大胆的放权给学生,重视过程的指导和评价调控,这样的课堂生动鲜活,充满了生命力。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生:“白丁”指平民百姓,为什么注释说在文中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
生:前文不是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吗?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照应“鸿儒”。
师: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同学在理解词语的意义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呀!
生:(纷纷答)“陋室”好象并不简陋。屋陋,心不陋。
生: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句子就可以看出来。
师:那同学们能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出作者的心境呢?”(一生很有感情地读,同学掌声响起)
生:我们组有些同学认为刘禹锡“德并不馨”,因为他有轻视百姓的嫌疑,凭此他就不能与孔子齐名。
生:据我自学时查找的资料显示儒家交友之道是 “无友不如已”,当时的刘禹锡刚好遭贬,就更孤芳自赏了,用当下时尚的说法就是心情很不“给力”,在此可能应该理解为一种“不同道不相为谋”的心态更为恰当吧。
师:好一个有个性的评解,作者是不是“德馨”,陋室究竟能否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提并论,咱们还得从《陋室铭》的字里行间去品味,大家不妨静心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又何新的感受。” (生自由地、再次投入地读文章)
生:刚才我读时感受自己快背下来整篇文章了,特别容易就能记住
生:我发现全文用韵、对偶特别多。
师:这就是铭文的特点。
生:我刚再读文章我觉得它与之前我学过的《爱莲说》有点象,都是说关于立身的,说的都是人要有不慕荣利高尚的情操。
生:是的,所以我觉得之前有同学提出的对刘禹锡用孔子的话作结有点不解这一问题,其实是他想与古人圣贤为伍,认为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与他们是一样的高尚。
师:我想这也是古代一类知识分子对人格追求吧。
从表面上看,后一设计更费时、费劲,但实际上,在问题的提出和解答的过程,不但完成了传统教法所想解决的问题,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性得到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变得更会学习了,这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为学生搭建起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去参与体验整个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没有“自主”,学生无法走出教师装点过的天空去创造更美丽的天空,这样的课堂当然就不是高效课堂。只有收起教师的“言语霸权”,鼓励学生的“原创学习”,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学生才能经常享受到自己给自己的感动,增强学习的信心,我们教学有效性才会大大提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迎来“高效课堂”的春天。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构建;高效课堂
时下,很多人把“高效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高举“自主、合作、探究”大旗,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以笔者拙见,“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至高境界,它更加强调教师在有效教学的前提下去优化课堂过程,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大幅度提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简单说来,要“构建高效课堂”就是要花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那么,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围绕“高效课堂”的诸多问题,我们曾经在100位学生中里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从中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无效甚至于负效”问题比比皆是,归纳起来有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1.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缺乏对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三维目标成了教案中的摆设,课堂教学目标实际只有一维甚至更少;2.课堂上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多,思考、感悟少;教师提供一些“假机会”来掩盖自己的包办代替,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掺水”严重;3.教师对学生学习缺乏有效指导,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淡薄,学生学习品质差、学习积极性不高;4.讲练关系处理不好,表现在:课堂练习设计不精,但课后作业多且无味;反馈滞后,练与评脱节。
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角色不明”。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语出自《老子》。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许多教师往往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角”,只抛“鱼”而不教“渔”,忽略对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坚持、静心、善思等)的培养和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导致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走出课堂离开教师无法学。这样教学的结局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呢?我们先来看一个《陋室铭》的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1.齐声朗读此文,总体感知课文
2.讲解“铭”这一文体的特点、介绍作者及背景。
3.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谈听完朗读之后的感受。
二、品味探究
1.《陋室铭》是刘禹锡的重要作品,其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在文中在如何体现的?(学生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回答)
2.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德馨”的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
3.找出文中描写作者“陋室”的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
4.学生齐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边读边思考其中的语气语调该如何处理。
5.找出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找出来作分析。
6.师小结: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7.在学生有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本文。
三、布置作业
把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作比较,写一篇赏析文章。
乍一看,以上这一教学设计中规中矩,并无过多不当之处,用此教案的课堂教学自然也是在情在理,波澜不惊。但仔细琢磨后,我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教学设计究竟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一设计“指挥”下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展示个性魅力的学习舞台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一教学设计更多地是在关注“学生可以学到什么”,而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自己想学的、从前没学会的”,换句话说就是漠视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带着教师给的、这些所谓的“知识”的学生到底走多远呢?
此外,我们应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呢?笔者将《陋室铭》教学设计作一些改动: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引入:有一本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叫《古文观止》,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是不是有点夸张?今天咱就来一探究竟学一学这本书中一篇仅有81字的文章——《陋室铭》,答案由同学们来解开。
2.交流预习成果(自学课文部分)
(1)4人小组交流学案A、B、C,订正答案,要求讨论前各组自行选择方式朗读课文。
(2)大组(8人小组)交流,提出问题,综合答案。要求讨论结束后要以一种方式展示本组成员的朗读本文的水平,并强调在讨论第2题D小题时各人依次将自己准备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然后把相同问题合并,去掉无价值或在小组中已解决的问题,每个小组讨论后提出2-3个问题,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
二、品味探究
1.组间PK朗读,师引导,生互评。(注意引导学生围绕 “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进行评价纠正)
2.各小组代表提问,生回答,教师随时归纳。(注意引导学生围绕 “德馨”、“陋室”等几个核心问题思考)
3.师小结:学习重在体验,同学今天通过与别人对话、与课本对话、与刘禹锡对话,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一个鲜活的刘禹锡。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无疑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愿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保存这样的一份坚守。当然同学更别忘了要经常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 三、布置作业(第1小题必做,第2、3小题选做其一)
1.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铭文特点,准确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试与我们学过的周敦颐、陶渊明思想比较,结合课文分析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吗?请简述理由。
对比以上两个教学设计,我们再来看如何从“有效”起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首先看导入环节中的“教师引入”。一开始就摆出《古文观止》突显作品的精品地位,提起学生的学习欲(学习内驱力),又通过鼓励“这是不是有点夸张”、“答案由同学们来解开”来激发学生兴趣,学习的需求一旦爆发,学习的源动力就会发挥其无穷的力量。接下来的“交流预习成果”,方式灵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既让层次高点的同学有个人自主的独立式学习的机会,又让层次低点的同学有合作学习的轻松快感,给学生的学习搭建扶梯,让其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尽可能的发挥,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学、愿学,这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前提。
其次再看品味探究环节。教师大胆的放权给学生,重视过程的指导和评价调控,这样的课堂生动鲜活,充满了生命力。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生:“白丁”指平民百姓,为什么注释说在文中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
生:前文不是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吗?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照应“鸿儒”。
师: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同学在理解词语的意义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呀!
生:(纷纷答)“陋室”好象并不简陋。屋陋,心不陋。
生: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句子就可以看出来。
师:那同学们能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出作者的心境呢?”(一生很有感情地读,同学掌声响起)
生:我们组有些同学认为刘禹锡“德并不馨”,因为他有轻视百姓的嫌疑,凭此他就不能与孔子齐名。
生:据我自学时查找的资料显示儒家交友之道是 “无友不如已”,当时的刘禹锡刚好遭贬,就更孤芳自赏了,用当下时尚的说法就是心情很不“给力”,在此可能应该理解为一种“不同道不相为谋”的心态更为恰当吧。
师:好一个有个性的评解,作者是不是“德馨”,陋室究竟能否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提并论,咱们还得从《陋室铭》的字里行间去品味,大家不妨静心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又何新的感受。” (生自由地、再次投入地读文章)
生:刚才我读时感受自己快背下来整篇文章了,特别容易就能记住
生:我发现全文用韵、对偶特别多。
师:这就是铭文的特点。
生:我刚再读文章我觉得它与之前我学过的《爱莲说》有点象,都是说关于立身的,说的都是人要有不慕荣利高尚的情操。
生:是的,所以我觉得之前有同学提出的对刘禹锡用孔子的话作结有点不解这一问题,其实是他想与古人圣贤为伍,认为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与他们是一样的高尚。
师:我想这也是古代一类知识分子对人格追求吧。
从表面上看,后一设计更费时、费劲,但实际上,在问题的提出和解答的过程,不但完成了传统教法所想解决的问题,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性得到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变得更会学习了,这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为学生搭建起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去参与体验整个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没有“自主”,学生无法走出教师装点过的天空去创造更美丽的天空,这样的课堂当然就不是高效课堂。只有收起教师的“言语霸权”,鼓励学生的“原创学习”,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学生才能经常享受到自己给自己的感动,增强学习的信心,我们教学有效性才会大大提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迎来“高效课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