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晖笔下的工笔人物画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ngna9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王叔晖是我国著名的女画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工笔重彩画名家之一。这位被誉为“闺香中近百年无此笔墨”的美术大师,其连环画和年画作品,倍受收藏爱好者的推崇,其经济价值连年攀升而成为收藏投资的热点。王叔晖,字郁芬,1912年生于天津。1927年人中国画研究院学画,后长期以卖画为生。解放后,曾在人民出版委员会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后当选全国妇联执委,中国美术协会理事,中国连环画研究会顾问,北京市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1985年7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上世纪50年代,是王叔晖连环画创作的黄金时段。在这10年里,王叔晖先后创作了《木兰从军》、《孟姜女》、《墨子救宋》、《飞虎山》、《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桑园会》等10余部连环画大作。《木兰从军》(图1)和《西厢记》(图2)分别为1950年和1957年的作品,特别是取材于元代文学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的同名连环画《西厢记》,将王叔晖的连环画创作推向巅峰,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中获金奖,1963年在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中又获绘画一等奖。此外,创作于1952年的《墨子救宋》(图3)和1956年的《马郎和三姑娘》(图4、5),亦各有特色。前者取材于春秋末期鲁国墨子之事迹,后者取材于民间传说。特别是《马郎和三姑娘》老版连环画,充分体现了王叔晖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年画创作同是王叔晖创作的一个内容,以时间先后为序,建国后的第一幅年画作品当属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年画《西藏人民欢迎解放军》(图6)。这幅年画宣传画最早刊登于1953年1、2月合刊的《解放军文艺》封面上,是一幅少数民族题材作品,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西藏人民夹道欢迎的场面。这幅作品的最大亮点是画面上的毛泽东、朱德的画像,还有那大背景的西藏布达拉宫。197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发行了王叔晖的另一幅年画作品《新疆舞》(图7),这幅作品表现的是新疆人喜庆的场面,画面上,15位新疆青年男女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新疆小伙与姑娘们能歌善舞的欢乐场面。1978年7月至8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推出了两幅王叔晖的年画画作,一幅是1978年7月版的《红楼人物林黛玉》(图8),另一幅是《史湘云醉眠芍药裥》(图9),两幅画同取材于古典文学名作《红楼梦》。看图说画,但见史湘云醉卧石凳上,凤眼双闭,醉容俏态,周围是盛开的芍药花。另一幅是画上的林黛玉倚凳而坐,杏眼微启,面对着的是吊环上的鹦鹉,那情形似语似思,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可谓是“画中人物姗姗来,浮想联翩入画去”。
  
  1983年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编号为T82的邮票和一枚小型张(图10)。随后,又有山西运城地区邮局发行的一套10枚的《西厢记》明信片(图11)。这三种“西厢记”题材的集邮品,其绘画均出自于王叔晖之手笔。邮票图案分别取材于《西厢记》中“惊艳、听琴、佳期、长亭”四个情节;小型张图案取材“拷红”一场景;“拷红”明信片有相思、赴约、问候、传简、拷红、饯别、佳期等16枚。与连环画相比较,明信片《西厢记》更胜连环画《西厢记》一筹,那笔触细腻的线条,那浓墨重彩的画面,还有那七律诗式的文字说明,一图一文,图文并茂,相映成辉,堪称另类连环画精品《西厢记》。
  
  1992年9月,香港的海峰出版社又推出一本中英文对照,开本方式为16开,画面为18幅的《西厢记》。这本中英文对照本的《西厢记》(图12),是195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版《西厢记》的“再版本”。除承传老版《西厢记》的绘画技法、艺术风格外,最大的特色是开本大,装帧精美,质地考究,图画视觉效果好,特别是选取“长亭送别”的彩色封面,尤突出原作的艺术特色。崔老夫人、红娘、张生、崔莺莺、书童5个角色汇聚一亭,其神态各异,各有所思,各有所盼。崔莺莺、张生两人双眼相望,那依依的别情和各自对对方的企盼,在色彩浓淡有致、线条疏密有序的画面中,跃然而出,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空间,可谓是点睛之笔,与初版《西厢记》珠联璧合,称得上是连环画收藏之佳品。2000年4月,中国长安出版社发行了第二版王叔晖《西厢记图咏》(图13)。全书135幅画面,文字187千字,页码203页,8印张,32开本,定价23.80元,发行量3000册。就此书版权页数据看,这是王叔晖“西厢记”题材画面最多的一部书,亦是发行量最小的一部《西厢记》。书中画面采用黑白线描的表现手法,其艺术特色独具风格,值得收藏。
  
  
  欣赏王叔晖的画,其作品的文化底蕴厚重,历史内涵深广,艺术感染力强。她以女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视觉,运用工笔重彩之绘画形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
  
  (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人们提到颐和园,首先想到的常常是碧波荡漾的湖光山色、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颐和园园藏文物种类繁多、品质精优。颐和园园藏各类文物共计4万余件,其中不乏一些国宝级珍品。这里谈到的蓝釉白龙纹梅瓶就是其中之一。  梅瓶作为瓷器造型,始创于北宋时期,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清末民初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云:“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
期刊
1983年暑天,我和奶奶清理爷爷的遗物时,无意中在一本古籍书的夹缝里发现了“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统元宝·七钱二分”银币。奶奶小心地用一块红布把银币包起来,然后用针线缝紧,穿一条红绳子挂在我身上,那时候我才8岁。随着时间流逝,我才知道我家是华侨。我的爷爷最喜欢收藏,包括那些钱币、古籍、陶瓷等,可惜在“文革”的风浪中被批倒了,家中那些古董大多数遗失了。从此老爷子也痴呆了。  这块银币幸运地逃过一难,在我
期刊
吉林王永兴先生提供的几枚“泰和重宝”颇值得把玩。其中图“泰和重宝”,王君曾携来西安,上手后感觉很舒服,钱文字清晰、笔划毫无粘连含糊之处,正背面钱肉部分光洁平整,定为母钱,当无疑义。  背合欢图之“泰和通宝”,锈色较单,铜质亦欠佳与金章宗铸钱“三绝”之一的称号名实不符,应为后铸。  其他几枚如合背、四出日月亦颇为开门。作者匹马单枪,不长时间收集全此数枚“泰和通宝”颇难得也。  另外,四川泉友罗圣智从
期刊
自古以来,历代都涌现出不少丹青父女,他们有的承其父艺,有的继往开来,成为画坛明星,并留下许多不朽的经典杰作而载入美术史册。在笔者看来,明代的仇英和仇珠,清代的任伯年和任霞,当代的傅抱石和傅益瑶恐怕是最为耀眼、最具艺术成就的。    功力深厚的仇英和仇珠    仇英(约1482-1559年)是明代著名画家,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合称“吴门四家”。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江苏太仓入,寓居苏州。工匠出身
期刊
宋代是耀州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青瓷是此时烧制的主要品种,造型丰富、式样精巧,被誉为“北方青瓷之冠”。此时的装饰手法以刻花、印花为主,刀锋犀利遒劲,线条流畅奔放,体现了耀瓷制作的最高水平。而其装饰题材之丰富,组合形式之多样,使得耀州青瓷名扬四海,在中国陶瓷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宋代耀窑青瓷装饰纹样题材有二百余种,大致分为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山石流云水波类、几何纹样类、文字类等,体现了艺
期刊
据笔者所知,清康熙王朝宫钱中的万寿钱基本都是罗汉钱(“熙”字少一竖,“通”字一个点),其中不乏背龙凤的。而这类背龙凤钱,直径大多在25毫米左右,图案也多见“追尾式”(头对尾、尾对头)。此类万寿钱笔者在华光普、袁银龙编著的图录中,都见过拓图,也在《收藏拍卖导报》上看过彩图。  不过笔者这里向泉友介绍的,是一枚与上述特点完全不同的“康熙通宝”背龙凤古钱。此钱黄铜质,直径28皂米(比普通品大3毫米左右)
期刊
心泰版“泰昌通宝”小平钱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死,次月光宗即位,定年号为泰昌。九月,光宗卒,在位仅为一月,未及铸钱。熹宗继位后,于当年(泰昌之年)十二月颁令,次年(天启元年)补铸泰昌钱。  泰昌钱只有通宝一种,面文真书顺读,铸量不多,有大字、小字、背星、月纹等若干版别,钱径2.4—2.5厘米,重约3.5克左右。另有一种特殊版别,“泰”字左上方少一点,泉界称为心泰版或二水泰,极
期刊
南宋末期,元兵南下,战事不断,军费大增,国库空虚。当权者滥印纸币,造成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在福建和江西又爆发农民起义,给统治者沉重打击。为了解决困境,理宗赵昀在景定年问(1260-1264年)铸造钱牌应对。钱牌有铜铅两种,正面有“临安府行用”五字,背文是纪值。铜牌的纪值有:“准贰伯文省”、“准叁伯文省”、“准伍伯文省”三种。铅牌纪值有“准壹拾文省”、“准肆拾文省”、“准壹伯文省”、“准伍伯文省”数
期刊
作为一名土著文人,我对集藏花钱中少见的唐诗钱心仪已久,尤其是拜读了董大勇先生编著的《中国花钱集藏指南》中对《夜半钟声到客船》诗钱的溢美赞语,更是大得裨益。泉友们见我痴迷,纷纷四方寻觅,今年初终于如愿以偿。这枚唐诗钱重104克,直径7.9厘米,属于超大型,青铜包浆深厚,应为宋元之物。一面为行楷诗文:“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正
期刊
地壳运动留下的“珍奇”    琳石,民间俗称树化玉。树化玉诞生于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由树木演变而成,其形似树,其质如玉,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当时横断山脉地区森林繁茂,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撞击,将远古森林深埋地下,在地质条件的作用下,树木中的有机质逐步被硅、钙、铁等元素所替代,经过几亿年的石化过程,变化为色彩斑斓,似木非木、似石非石、似玉非玉的树化玉。我国称之为树化玉、树化石、木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