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王叔晖是我国著名的女画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工笔重彩画名家之一。这位被誉为“闺香中近百年无此笔墨”的美术大师,其连环画和年画作品,倍受收藏爱好者的推崇,其经济价值连年攀升而成为收藏投资的热点。王叔晖,字郁芬,1912年生于天津。1927年人中国画研究院学画,后长期以卖画为生。解放后,曾在人民出版委员会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后当选全国妇联执委,中国美术协会理事,中国连环画研究会顾问,北京市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1985年7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上世纪50年代,是王叔晖连环画创作的黄金时段。在这10年里,王叔晖先后创作了《木兰从军》、《孟姜女》、《墨子救宋》、《飞虎山》、《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桑园会》等10余部连环画大作。《木兰从军》(图1)和《西厢记》(图2)分别为1950年和1957年的作品,特别是取材于元代文学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的同名连环画《西厢记》,将王叔晖的连环画创作推向巅峰,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中获金奖,1963年在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中又获绘画一等奖。此外,创作于1952年的《墨子救宋》(图3)和1956年的《马郎和三姑娘》(图4、5),亦各有特色。前者取材于春秋末期鲁国墨子之事迹,后者取材于民间传说。特别是《马郎和三姑娘》老版连环画,充分体现了王叔晖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年画创作同是王叔晖创作的一个内容,以时间先后为序,建国后的第一幅年画作品当属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年画《西藏人民欢迎解放军》(图6)。这幅年画宣传画最早刊登于1953年1、2月合刊的《解放军文艺》封面上,是一幅少数民族题材作品,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西藏人民夹道欢迎的场面。这幅作品的最大亮点是画面上的毛泽东、朱德的画像,还有那大背景的西藏布达拉宫。197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发行了王叔晖的另一幅年画作品《新疆舞》(图7),这幅作品表现的是新疆人喜庆的场面,画面上,15位新疆青年男女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新疆小伙与姑娘们能歌善舞的欢乐场面。1978年7月至8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推出了两幅王叔晖的年画画作,一幅是1978年7月版的《红楼人物林黛玉》(图8),另一幅是《史湘云醉眠芍药裥》(图9),两幅画同取材于古典文学名作《红楼梦》。看图说画,但见史湘云醉卧石凳上,凤眼双闭,醉容俏态,周围是盛开的芍药花。另一幅是画上的林黛玉倚凳而坐,杏眼微启,面对着的是吊环上的鹦鹉,那情形似语似思,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可谓是“画中人物姗姗来,浮想联翩入画去”。
1983年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编号为T82的邮票和一枚小型张(图10)。随后,又有山西运城地区邮局发行的一套10枚的《西厢记》明信片(图11)。这三种“西厢记”题材的集邮品,其绘画均出自于王叔晖之手笔。邮票图案分别取材于《西厢记》中“惊艳、听琴、佳期、长亭”四个情节;小型张图案取材“拷红”一场景;“拷红”明信片有相思、赴约、问候、传简、拷红、饯别、佳期等16枚。与连环画相比较,明信片《西厢记》更胜连环画《西厢记》一筹,那笔触细腻的线条,那浓墨重彩的画面,还有那七律诗式的文字说明,一图一文,图文并茂,相映成辉,堪称另类连环画精品《西厢记》。
1992年9月,香港的海峰出版社又推出一本中英文对照,开本方式为16开,画面为18幅的《西厢记》。这本中英文对照本的《西厢记》(图12),是195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版《西厢记》的“再版本”。除承传老版《西厢记》的绘画技法、艺术风格外,最大的特色是开本大,装帧精美,质地考究,图画视觉效果好,特别是选取“长亭送别”的彩色封面,尤突出原作的艺术特色。崔老夫人、红娘、张生、崔莺莺、书童5个角色汇聚一亭,其神态各异,各有所思,各有所盼。崔莺莺、张生两人双眼相望,那依依的别情和各自对对方的企盼,在色彩浓淡有致、线条疏密有序的画面中,跃然而出,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空间,可谓是点睛之笔,与初版《西厢记》珠联璧合,称得上是连环画收藏之佳品。2000年4月,中国长安出版社发行了第二版王叔晖《西厢记图咏》(图13)。全书135幅画面,文字187千字,页码203页,8印张,32开本,定价23.80元,发行量3000册。就此书版权页数据看,这是王叔晖“西厢记”题材画面最多的一部书,亦是发行量最小的一部《西厢记》。书中画面采用黑白线描的表现手法,其艺术特色独具风格,值得收藏。
欣赏王叔晖的画,其作品的文化底蕴厚重,历史内涵深广,艺术感染力强。她以女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视觉,运用工笔重彩之绘画形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
(责编:唐陌楚)
上世纪50年代,是王叔晖连环画创作的黄金时段。在这10年里,王叔晖先后创作了《木兰从军》、《孟姜女》、《墨子救宋》、《飞虎山》、《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桑园会》等10余部连环画大作。《木兰从军》(图1)和《西厢记》(图2)分别为1950年和1957年的作品,特别是取材于元代文学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的同名连环画《西厢记》,将王叔晖的连环画创作推向巅峰,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中获金奖,1963年在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中又获绘画一等奖。此外,创作于1952年的《墨子救宋》(图3)和1956年的《马郎和三姑娘》(图4、5),亦各有特色。前者取材于春秋末期鲁国墨子之事迹,后者取材于民间传说。特别是《马郎和三姑娘》老版连环画,充分体现了王叔晖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年画创作同是王叔晖创作的一个内容,以时间先后为序,建国后的第一幅年画作品当属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年画《西藏人民欢迎解放军》(图6)。这幅年画宣传画最早刊登于1953年1、2月合刊的《解放军文艺》封面上,是一幅少数民族题材作品,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西藏人民夹道欢迎的场面。这幅作品的最大亮点是画面上的毛泽东、朱德的画像,还有那大背景的西藏布达拉宫。197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发行了王叔晖的另一幅年画作品《新疆舞》(图7),这幅作品表现的是新疆人喜庆的场面,画面上,15位新疆青年男女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新疆小伙与姑娘们能歌善舞的欢乐场面。1978年7月至8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推出了两幅王叔晖的年画画作,一幅是1978年7月版的《红楼人物林黛玉》(图8),另一幅是《史湘云醉眠芍药裥》(图9),两幅画同取材于古典文学名作《红楼梦》。看图说画,但见史湘云醉卧石凳上,凤眼双闭,醉容俏态,周围是盛开的芍药花。另一幅是画上的林黛玉倚凳而坐,杏眼微启,面对着的是吊环上的鹦鹉,那情形似语似思,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可谓是“画中人物姗姗来,浮想联翩入画去”。
1983年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编号为T82的邮票和一枚小型张(图10)。随后,又有山西运城地区邮局发行的一套10枚的《西厢记》明信片(图11)。这三种“西厢记”题材的集邮品,其绘画均出自于王叔晖之手笔。邮票图案分别取材于《西厢记》中“惊艳、听琴、佳期、长亭”四个情节;小型张图案取材“拷红”一场景;“拷红”明信片有相思、赴约、问候、传简、拷红、饯别、佳期等16枚。与连环画相比较,明信片《西厢记》更胜连环画《西厢记》一筹,那笔触细腻的线条,那浓墨重彩的画面,还有那七律诗式的文字说明,一图一文,图文并茂,相映成辉,堪称另类连环画精品《西厢记》。
1992年9月,香港的海峰出版社又推出一本中英文对照,开本方式为16开,画面为18幅的《西厢记》。这本中英文对照本的《西厢记》(图12),是195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版《西厢记》的“再版本”。除承传老版《西厢记》的绘画技法、艺术风格外,最大的特色是开本大,装帧精美,质地考究,图画视觉效果好,特别是选取“长亭送别”的彩色封面,尤突出原作的艺术特色。崔老夫人、红娘、张生、崔莺莺、书童5个角色汇聚一亭,其神态各异,各有所思,各有所盼。崔莺莺、张生两人双眼相望,那依依的别情和各自对对方的企盼,在色彩浓淡有致、线条疏密有序的画面中,跃然而出,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空间,可谓是点睛之笔,与初版《西厢记》珠联璧合,称得上是连环画收藏之佳品。2000年4月,中国长安出版社发行了第二版王叔晖《西厢记图咏》(图13)。全书135幅画面,文字187千字,页码203页,8印张,32开本,定价23.80元,发行量3000册。就此书版权页数据看,这是王叔晖“西厢记”题材画面最多的一部书,亦是发行量最小的一部《西厢记》。书中画面采用黑白线描的表现手法,其艺术特色独具风格,值得收藏。
欣赏王叔晖的画,其作品的文化底蕴厚重,历史内涵深广,艺术感染力强。她以女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视觉,运用工笔重彩之绘画形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
(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