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短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已很显然,那么我们应该把视角转移到扬长教育。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厦门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到了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扬长教育的探索,主要体现在:逐步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逐步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给有特长的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正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有一则寓言叫做《让兔子奔跑》。这个寓言说的是:小兔子是奔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有人认为这是小兔子的弱点,于是,小兔子的父母和老师就强制它去学游泳。小兔子耗了大半生的时间也没学会游泳,它不仅很疑惑,而且非常痛苦。猫头鹰说:“小兔子是为奔跑而生的,应该有一个地方让它发挥奔跑的特长。”这则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如何对待一个人的优势与劣势?教育到底该“扬长”还是“补短”?
补短教育及其后果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管理层,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人还是培养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人?是培养健康快乐的人还是培养考试机器?在哈佛大学50周年校庆时,曾有人问该校校长,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和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是一位伟大的校长,他尊重、珍视每一个生命的发展!
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常常在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例如“逼兔子学游泳”。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短处、弱项,这里的“短”不是指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是指他们所不擅长的方面。集中精力针对孩子的短处、弱项,千方百计要把其短处补得和其他多数孩子一样“长”,这就是补短教育!从家长的角度讲,常常是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孩子的期待值较高,希望孩子能通过补“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出类拔萃的人。作为教师,总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不要某一学科特别弱,因为依据“木桶理论”,决定木桶容量大小的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几乎所有的人出于美好的愿望和现实的需要,都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发现优势。孩子某一科较差,就全力以赴补这一科;孩子明明是个艺术天才,却逼着孩子放弃艺术学习数理化和外语。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补短教育是拿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现实中家长和教师通常是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孩子,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这么做的结果是: 第一,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东西却还要被迫学习,孩子不但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会对学习感到疑惑和痛苦,并演变成厌学,影响到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第二,使许多孩子失去自信。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在这把尺子下不合格的“产品”势必不会被珍视、赞赏,孩子会产生挫败感,缺乏自我认同,甚至可能破罐子破摔,离成功也就原来越远;第三,由于标准是统一的,类似工厂中的模具生产,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总体缺乏个性特长,缺乏创新精神,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扬长教育及其理论依据
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是关注如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补短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已很显然,那么我们应该把视角转移到如何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所在,如何充分挖掘和发展其优势、长处上,帮助孩子走向成功。这就是扬长教育。在新课程实施中被广泛关注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可以作为扬长教育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九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它们是:①语言智力;②逻辑—数理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节奏智力;⑤身体—运动智力;⑥人际交往智力;⑦自我反省智力;⑧自然观察智力;⑨存在智力。多种智能在不同学生身上都是存在的,但每位学生的智能结构不一样,智能的优势领域也不一样。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不同的学生其智能的优势领域是不一样的,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可能走向成功。
2.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反对总体性、同一性和确定性,主张事物是变化的,事物本身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等,主张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去超越和反对统一现代理论。这实际上就是强调关注具体的人、特殊的人。既然现实中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必然要求我们用不同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而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
扬长教育的实践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厦门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到了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扬长教育的探索,主要体现在:
1.逐步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决定着一所学校办学的方向、宗旨,引导着学校办学行为。笔者刚刚调离的厦门市松柏中学,是一所年轻的福建省一级达标校。走进学校,“让每个学生各有所长,让所有学生都能成才”的办学理念镌刻在墙上,十分醒目。学校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通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扬自己之长,在不同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在此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科技创新教育办学特色,学生不断在全国、省、市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发明展览、无线电测向比赛、电子制作锦标赛中摘金夺银,其中有两位学生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获奖,分别被保送到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就读。学校积极为学生的特长学习、比赛、表演创造条件,初中学生陈葭参加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分获女子组孙式、陈式规定拳第一、二名,初二年男生秦俊杰被张艺谋选中,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担任重要角色,被称为“谋男郎”。学校不但表彰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也大张旗鼓表彰那些参加文体、科技、征文等获奖的学生,使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逐步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第一,既然人的多元智能没有优劣之分,那么我们评价的内容就应该是多元的,而不仅仅是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第二,新课程特别注重个性化教育,那么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不要拿一个孩子的弱项去跟另一个孩子的强项。第三,人是具体的人,也是立体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是不同的身份,那么评价的主体也应该是多元的。基于以上的认识,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尝试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如对学生的评价不但看成绩,还要看修习过程的表现,评价时采取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六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许多学校每年还组织校园“文艺之星”、“体育之星”等评选活动,使得一些也许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3.给有特长的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厦门市教育局高度重视特长生的培养,在招生上实现特殊的政策。这里的特殊,指的是在初招、中招时教育主管部门允许在某方面已形成特色的学校招收特长生。这么做的结果,一方面使学校已形成的特色能够保持并继续发展,甚至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品牌,另一方面使有特长的学生有一个能够充分展现特长、发展自我的地方。因为这些特色学校、特长班,能使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得到针对性的教育,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曾有一个学琴的孩子,原来在普通学校,每天在完成各学科功课之后再无余力练琴,她感到很痛苦。后来,家长把她转到厦门音乐学校就读,孩子的练琴时间有保证,琴艺有了较大进步,准备报考艺术院校。笔者刚刚到任的厦门市湖滨中学,是福建省足球传统校,初招、中招时就招收一部分足球特长生。学校为这些学生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发展,他们中的有些人升入高校深造,有些人进入国内职业球队,还有四位学生被选拔到巴西踢球,多数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4.正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是将所有学生视为能力水平一致而采取等量、等速的教学模式,但事实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一刀切”的做法难免使有些学生吃不饱,有写却消化不了。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做法是分层教学、分类推进。不少教师采取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类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教学难度不同,课外作业量和难度也不同,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尤其是对学生较擅长的学科,通过兴趣小组、导优等形式,使他们在某一方面比他们的同学钻研得更深,走得更远。在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省份、地区,多数学校能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除开足开齐必修和选修课程外,还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扬长教育能够使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塑造孩子自尊自信的品格,也有利于孩子根据自身特点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走向成功。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最重要的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其优势所在,并创造使其能够扬长的环境和条件。让我们记住猫头鹰的忠告:“让兔子奔跑”,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有一则寓言叫做《让兔子奔跑》。这个寓言说的是:小兔子是奔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有人认为这是小兔子的弱点,于是,小兔子的父母和老师就强制它去学游泳。小兔子耗了大半生的时间也没学会游泳,它不仅很疑惑,而且非常痛苦。猫头鹰说:“小兔子是为奔跑而生的,应该有一个地方让它发挥奔跑的特长。”这则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如何对待一个人的优势与劣势?教育到底该“扬长”还是“补短”?
补短教育及其后果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管理层,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人还是培养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人?是培养健康快乐的人还是培养考试机器?在哈佛大学50周年校庆时,曾有人问该校校长,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和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是一位伟大的校长,他尊重、珍视每一个生命的发展!
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常常在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例如“逼兔子学游泳”。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短处、弱项,这里的“短”不是指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是指他们所不擅长的方面。集中精力针对孩子的短处、弱项,千方百计要把其短处补得和其他多数孩子一样“长”,这就是补短教育!从家长的角度讲,常常是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孩子的期待值较高,希望孩子能通过补“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出类拔萃的人。作为教师,总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不要某一学科特别弱,因为依据“木桶理论”,决定木桶容量大小的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几乎所有的人出于美好的愿望和现实的需要,都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发现优势。孩子某一科较差,就全力以赴补这一科;孩子明明是个艺术天才,却逼着孩子放弃艺术学习数理化和外语。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补短教育是拿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现实中家长和教师通常是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孩子,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这么做的结果是: 第一,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东西却还要被迫学习,孩子不但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会对学习感到疑惑和痛苦,并演变成厌学,影响到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第二,使许多孩子失去自信。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在这把尺子下不合格的“产品”势必不会被珍视、赞赏,孩子会产生挫败感,缺乏自我认同,甚至可能破罐子破摔,离成功也就原来越远;第三,由于标准是统一的,类似工厂中的模具生产,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总体缺乏个性特长,缺乏创新精神,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扬长教育及其理论依据
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是关注如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补短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已很显然,那么我们应该把视角转移到如何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所在,如何充分挖掘和发展其优势、长处上,帮助孩子走向成功。这就是扬长教育。在新课程实施中被广泛关注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可以作为扬长教育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九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它们是:①语言智力;②逻辑—数理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节奏智力;⑤身体—运动智力;⑥人际交往智力;⑦自我反省智力;⑧自然观察智力;⑨存在智力。多种智能在不同学生身上都是存在的,但每位学生的智能结构不一样,智能的优势领域也不一样。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不同的学生其智能的优势领域是不一样的,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可能走向成功。
2.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反对总体性、同一性和确定性,主张事物是变化的,事物本身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等,主张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去超越和反对统一现代理论。这实际上就是强调关注具体的人、特殊的人。既然现实中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必然要求我们用不同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而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
扬长教育的实践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厦门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到了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扬长教育的探索,主要体现在:
1.逐步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决定着一所学校办学的方向、宗旨,引导着学校办学行为。笔者刚刚调离的厦门市松柏中学,是一所年轻的福建省一级达标校。走进学校,“让每个学生各有所长,让所有学生都能成才”的办学理念镌刻在墙上,十分醒目。学校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通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扬自己之长,在不同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在此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科技创新教育办学特色,学生不断在全国、省、市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发明展览、无线电测向比赛、电子制作锦标赛中摘金夺银,其中有两位学生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获奖,分别被保送到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就读。学校积极为学生的特长学习、比赛、表演创造条件,初中学生陈葭参加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分获女子组孙式、陈式规定拳第一、二名,初二年男生秦俊杰被张艺谋选中,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担任重要角色,被称为“谋男郎”。学校不但表彰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也大张旗鼓表彰那些参加文体、科技、征文等获奖的学生,使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逐步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第一,既然人的多元智能没有优劣之分,那么我们评价的内容就应该是多元的,而不仅仅是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第二,新课程特别注重个性化教育,那么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不要拿一个孩子的弱项去跟另一个孩子的强项。第三,人是具体的人,也是立体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是不同的身份,那么评价的主体也应该是多元的。基于以上的认识,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尝试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如对学生的评价不但看成绩,还要看修习过程的表现,评价时采取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六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许多学校每年还组织校园“文艺之星”、“体育之星”等评选活动,使得一些也许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3.给有特长的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厦门市教育局高度重视特长生的培养,在招生上实现特殊的政策。这里的特殊,指的是在初招、中招时教育主管部门允许在某方面已形成特色的学校招收特长生。这么做的结果,一方面使学校已形成的特色能够保持并继续发展,甚至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品牌,另一方面使有特长的学生有一个能够充分展现特长、发展自我的地方。因为这些特色学校、特长班,能使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得到针对性的教育,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曾有一个学琴的孩子,原来在普通学校,每天在完成各学科功课之后再无余力练琴,她感到很痛苦。后来,家长把她转到厦门音乐学校就读,孩子的练琴时间有保证,琴艺有了较大进步,准备报考艺术院校。笔者刚刚到任的厦门市湖滨中学,是福建省足球传统校,初招、中招时就招收一部分足球特长生。学校为这些学生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发展,他们中的有些人升入高校深造,有些人进入国内职业球队,还有四位学生被选拔到巴西踢球,多数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4.正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是将所有学生视为能力水平一致而采取等量、等速的教学模式,但事实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一刀切”的做法难免使有些学生吃不饱,有写却消化不了。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做法是分层教学、分类推进。不少教师采取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类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教学难度不同,课外作业量和难度也不同,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尤其是对学生较擅长的学科,通过兴趣小组、导优等形式,使他们在某一方面比他们的同学钻研得更深,走得更远。在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省份、地区,多数学校能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除开足开齐必修和选修课程外,还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扬长教育能够使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塑造孩子自尊自信的品格,也有利于孩子根据自身特点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走向成功。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最重要的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其优势所在,并创造使其能够扬长的环境和条件。让我们记住猫头鹰的忠告:“让兔子奔跑”,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