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知识论从产生,到一步步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在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那里,亦是知识论的诞生地。在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中,有所萌芽,而古典时期那里正式产生。本文将着重探讨古典时期自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三位先哲对知识论的产生所做的贡献。
关键词:知识论;哲学;德性;理念
作为哲学重大范畴的知识论,是以人类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哲学课题。知识论(Epistemology,拉丁文为Epistemologia)这个词则是由两个希腊单词Episteme及logos所组成的。前者是指学问或知识,后者指理性或道理。合起来就是指知识的道理。所谓知识论,是研究人类知识的真确性,可能性及其范围的一种哲学,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人类能够获得知识吗?如果能够获得,就会产生第二个问题,知识的来源及范围在哪里?以这两个问题出发,知识论的讨论将会产生一切有关知识的哲学思考。
哲学上的知识论,经历了从古希腊哲学中产生、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论争、康德调和两者的尝试等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产生是至关重要的,若古希腊哲学不具备产生知识论的条件或没能够产生知识论,那么后来的发展将无法理解。而古希腊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甚至文化史的开端,其影响广泛深远。其中,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相比于早期自然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是知识论的直接源头,因此,本文将着力探究古典时期希腊哲学中知识论的起源。
首先,从“哲学”本身的意义上来探究。哲学,即爱智慧,是热爱(Philos)和智慧(Sophia)的合成词。“前苏格拉底哲学”是自然哲学,强调求知是人的天性,作为爱智之人,就是要探究宇宙来源,探究万物真实,享受在这种不断探究追問中获得的真正的幸福。自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整体上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从作为整体的宇宙万物扩展到了人和社会,重心从自然意义上的Phusis转向了“本性”意义上的Phusis,哲学家争论的焦点从追问万物生成演化的本原转变为追问万物存在根据的本质,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更为突显,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即可窥之。
紧接着,将分别探索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知识论的相关内容,了解知识论在古典希腊哲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其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知识论可以追溯到这句名言。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即认识德性。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认为“知识记德性”,“无知即罪恶”。苏格拉底在街头与人辩论,提出抽象恩概念问题,“什么是美”、“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等等,来等对方回答,一步步追问到底,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无知正是知识的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也就认识了自己,苏格拉底秉着自知无知的态度,力图为超越具体事物之上的、不变的、永恒的东西下定义,追问“是什么”,或者说,事物的定义或概念,即“本质规定”。反对智者学派将知识建立在感觉经验之上,认为这样得出的知识是变化的,相对的,而真正的知识应是永恒的、绝对的,普遍的,对本质的认识。不过,苏格拉底追求的知识是在伦理学方面,对于自然则不过问,寻找具体道德行为背后的一般定义。这种对知识论的追求成为知识论的源头。
其二,柏拉图“理念论”中的“知识论”。在其思想中,柏拉图在综合吸收了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思想后,认为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即可知世界或理念世界。又在苏格拉底的影响下,力图寻求一切具体事物背后的定义,、“共同本性”、本质,即知识。存在或理念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是空无,只能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并且,不是经由感官经验所理解,而需要心灵的附和,才使感觉经验有价值。柏拉图理念论中期,针对关于如何对知识,即理念的认识、学习,提出了“回忆说”,认为最高的灵魂居于理念世界,具备一切知识,只是在附着于躯体之后才收到干扰和污染,遗忘了一切。而经过合适的思维训练,才能回忆、学习关于理念的原本具有的知识。另外,还提出“灵魂转向说”,但都不能解决知识的问题,试图用分有说和摹仿说,将分离的两个世界联系起来,保证知识的获得和现象存在的根据,但仍存在诸多矛盾。柏拉图的晚期理念论进行了反思和修正,其对知识论的发展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其三,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观。在《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一章中,他一开篇就从“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开始,探讨了知识等级的问题。他的思路是从感觉、记忆、经验、技术到智慧的“五部曲”。其中,智慧是关于本原和原因的知识,是最高的知识。并且认为,严格意义上,哲学只是智慧的一种,即最高的智慧,因为它不研究所有的本原和原因,只研究最初的本原和最初的原因。最高的知识由三个条件而生:一是因好奇而生。“不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在开始是对身边所不懂的东西感到奇怪,继而逐步前进,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自觉自己无知,才会为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二是因闲暇而生。是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时,在有闲暇之时,为了娱乐消遣才进行哲学思考。三是因自由而生。人们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而不是以实用为目的。另外,还进行了科学知识的划分,促进了知识论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论从古典希腊哲学中产生,虽然当时认识论还不发达,但“学以致知”构成了哲学家们的最高理想,对知识探求的形式已初具模型,为后来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的论争产生了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西方几千年文化和精神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知识论;哲学;德性;理念
作为哲学重大范畴的知识论,是以人类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哲学课题。知识论(Epistemology,拉丁文为Epistemologia)这个词则是由两个希腊单词Episteme及logos所组成的。前者是指学问或知识,后者指理性或道理。合起来就是指知识的道理。所谓知识论,是研究人类知识的真确性,可能性及其范围的一种哲学,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人类能够获得知识吗?如果能够获得,就会产生第二个问题,知识的来源及范围在哪里?以这两个问题出发,知识论的讨论将会产生一切有关知识的哲学思考。
哲学上的知识论,经历了从古希腊哲学中产生、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论争、康德调和两者的尝试等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产生是至关重要的,若古希腊哲学不具备产生知识论的条件或没能够产生知识论,那么后来的发展将无法理解。而古希腊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甚至文化史的开端,其影响广泛深远。其中,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相比于早期自然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是知识论的直接源头,因此,本文将着力探究古典时期希腊哲学中知识论的起源。
首先,从“哲学”本身的意义上来探究。哲学,即爱智慧,是热爱(Philos)和智慧(Sophia)的合成词。“前苏格拉底哲学”是自然哲学,强调求知是人的天性,作为爱智之人,就是要探究宇宙来源,探究万物真实,享受在这种不断探究追問中获得的真正的幸福。自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整体上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从作为整体的宇宙万物扩展到了人和社会,重心从自然意义上的Phusis转向了“本性”意义上的Phusis,哲学家争论的焦点从追问万物生成演化的本原转变为追问万物存在根据的本质,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更为突显,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即可窥之。
紧接着,将分别探索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知识论的相关内容,了解知识论在古典希腊哲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其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知识论可以追溯到这句名言。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即认识德性。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认为“知识记德性”,“无知即罪恶”。苏格拉底在街头与人辩论,提出抽象恩概念问题,“什么是美”、“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等等,来等对方回答,一步步追问到底,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无知正是知识的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也就认识了自己,苏格拉底秉着自知无知的态度,力图为超越具体事物之上的、不变的、永恒的东西下定义,追问“是什么”,或者说,事物的定义或概念,即“本质规定”。反对智者学派将知识建立在感觉经验之上,认为这样得出的知识是变化的,相对的,而真正的知识应是永恒的、绝对的,普遍的,对本质的认识。不过,苏格拉底追求的知识是在伦理学方面,对于自然则不过问,寻找具体道德行为背后的一般定义。这种对知识论的追求成为知识论的源头。
其二,柏拉图“理念论”中的“知识论”。在其思想中,柏拉图在综合吸收了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思想后,认为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即可知世界或理念世界。又在苏格拉底的影响下,力图寻求一切具体事物背后的定义,、“共同本性”、本质,即知识。存在或理念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是空无,只能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并且,不是经由感官经验所理解,而需要心灵的附和,才使感觉经验有价值。柏拉图理念论中期,针对关于如何对知识,即理念的认识、学习,提出了“回忆说”,认为最高的灵魂居于理念世界,具备一切知识,只是在附着于躯体之后才收到干扰和污染,遗忘了一切。而经过合适的思维训练,才能回忆、学习关于理念的原本具有的知识。另外,还提出“灵魂转向说”,但都不能解决知识的问题,试图用分有说和摹仿说,将分离的两个世界联系起来,保证知识的获得和现象存在的根据,但仍存在诸多矛盾。柏拉图的晚期理念论进行了反思和修正,其对知识论的发展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其三,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观。在《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一章中,他一开篇就从“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开始,探讨了知识等级的问题。他的思路是从感觉、记忆、经验、技术到智慧的“五部曲”。其中,智慧是关于本原和原因的知识,是最高的知识。并且认为,严格意义上,哲学只是智慧的一种,即最高的智慧,因为它不研究所有的本原和原因,只研究最初的本原和最初的原因。最高的知识由三个条件而生:一是因好奇而生。“不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在开始是对身边所不懂的东西感到奇怪,继而逐步前进,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自觉自己无知,才会为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二是因闲暇而生。是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时,在有闲暇之时,为了娱乐消遣才进行哲学思考。三是因自由而生。人们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而不是以实用为目的。另外,还进行了科学知识的划分,促进了知识论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论从古典希腊哲学中产生,虽然当时认识论还不发达,但“学以致知”构成了哲学家们的最高理想,对知识探求的形式已初具模型,为后来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的论争产生了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西方几千年文化和精神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