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感动中国》人物所彰显的精神就属于“中国精神”,典型人物的报道提高了广大民众对“中国精神”的认识度和认同感,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急需的精神力量,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肩负媒体责任,弘扬核心价值
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都进入了关键时期,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时代必然。但重要的是,所有的发展都存在一个核心成分,这是其他成分得以存在的前提。若是核心成分出了问题,那么将给其余成分的发展带来重大危害。就现实来讲,多元化意识形态对核心价值观已经形成巨大冲击,主流迷失的问题已然出现,若是无法形成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引领,势必会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必须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众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推动中国梦的快速实现。在全媒体语境下,尽管电视媒体受到了网络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但其主流媒体的地位依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巨大的传播优势,因此必须肩负起媒体责任,加强弘扬“中国精神”。
《感动中国》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在经过现代化高速发展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侵蚀大众思想,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价值,包括诚信、善良、孝道等都在商业主义的洪流中逐渐式微。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社会认同成为了首要环节,只有被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才是实现中国梦急需的精神力量。而《感动中国》就是通过弘扬这种精神来提高社会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
从《感动中国》创办以来,其所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人物榜,成为了真正的“精神品牌”,也成为了广大受众最期待的一次集体洗礼。电视媒体在促进集体认同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整合作用,成为了再现和塑造社会群体的有效平台。作为极具影响力的年度媒介事件,《感动中国》在泛娱乐时代语境下,以社会偶像的精神标尺构建起新世纪中国的形象体系,有效弘扬了“中国精神”。
挖掘典型人物,树立精神榜样
电视媒体要注重挖掘能够彰显“中国精神”的典型人物,比如央视的“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消防员”等新闻报道,事件真实,人物鲜活,这些真实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更容易引起受众情感共鸣和道德思考,进而提高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并逐渐将其内化为道德自律,以这些精神榜样作为行为典范,无形中产生一种道德约束力。
《感动中国》挖掘的典型人物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就在于这些人物身上散发着耀眼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润物,净化灵魂,成为了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和行为标准。这些典型人物的事迹之所以能够直扣人心、催人泪下,就是因为他们身上“中国精神”的巨大力量,如一声惊雷,振奋人心,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寄托了人们追求真善美,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感动中国》在各个环节都真诚感人,立体式塑造了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感动中国》在对“中国精神”的诉求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塑造平民英雄。在评选出的感动人物中,除了少数的社会公众人物外,大部分都是普通民众,并集中体现在无私奉献、助人为乐、自强不息等精神层面上。《感动中国》彻底摆脱了以往名人引领的价值传播模式,成功转向了对社会深层的精神干预和引领。平民英雄的感人事迹也是具体化的,很难加以效仿。他们的事迹之所以感人,根本原因是他们具备非凡的品格,而这种非凡的品格不仅体现在千钧一发的弹指间,而且还体现在漫长而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而平民英雄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诱惑和孤独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他们对信念的坚守和困境中彰显的非凡品格,也是所有人都需要而且可以效仿的,所以其激励作用要比明星效应更为明显。挖掘典型人物,树立精神榜样,已经成为《感动中国》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辐射效应。
加强媒体联动,创新传播路径
自2002年开播以来,《感动中国》已经走过了12个春秋,难能可贵的是,在《感动中国》的引领下,地方电视媒体也纷纷开办感动人物评选活动,在地方电视媒体的联动下,每年都会刮起一阵“感动人物”评选的强风。可以说,《感动中国》已经成为弘扬“中国精神”,助力中国梦的主流媒体。电视媒体在创新价值传播的路径方面,要充分学习和借鉴《感动中国》的成功经验,强化品牌意识,加强节目创新,尤其是要结合具体实际,重点把握“中国精神”的实质,加强提高电视媒体队伍的综合素养,寻求最佳的价值传播切入点,全面提高电视媒体弘扬“中国精神”的社会影响力和引领力。
12年来,为了增强节目权威性,提高社会影响力,《感动中国》以开放的心态,创造性地构建了一套“央视引领、媒体联动、受众参与”的价值传播模式。《感动中国》彻底打破了以往媒体各自为政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媒体联动、协同工作,在长时间的人物评选阶段,《感动中国》节目组与地方媒体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充分利用传统纸媒在深度报道方面的优势,对年度“感动人物”的候选人进行全面、系列和深度的报道。此外,《感动中国》还非常重视与网络媒体的合作,积极构建网络平台,鼓励受众进行网上实时互动。媒体联动不仅有效扩大了活动本身的影响范围,而且还增强了《感动中国》的权威性和认可性。加强媒体联动,持续、强力、有计划地向受众传播相关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信息得到裂变式传播,将感动人物评选活动提升为社会热点话题,促使受众主动关注媒体联动,进而实现有效弘扬“中国精神”,助力中国梦的目标。
坚持精品路线,树立品牌形象
优秀的创新可以让一档节目一夜蹿红,但回顾电视媒体发展史便不难发现,红极一时的栏目有很多,但能够经久不衰的栏目就少之又少了。《感动中国》的首播可谓是一夜爆红,定位全国年度人物评选如何有效、持续地吸引受众的注意,让下一次评选再获成功,就需要《感动中国》坚持精品路线,强化品牌意识,形成品牌效应。对于中央级媒体来讲,肩负着比地方媒体更重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传播功能,因此就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传播渠道,所以,构建《感动中国》的品牌形象,不仅是媒体市场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要求。在电视频道专业化、传播分众化的时代语境下,成功树立品牌形象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形成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感动中国》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功打造了具有极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精神品牌”,拥有了很大规模的受众群,同时,品牌形象的构建也有利于《感动中国》保持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更加深入地弘扬“中国精神”。
《感动中国》擅长从细节入手进行精品打造,尤其体现在人物介绍短片的拍摄方面,从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呈现感人事迹,再加上恰当的旁白,在最短时间内对人物进行了全面立体地真实展现。短片的拍摄坚持了新闻真实性、准确性的原则,并灵活运用各种影印技术和手段对其进行艺术化处理。从细节处打造精品,《感动中国》年度“感动人物”颁奖词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颁奖词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行文简洁、词语优美、情感朴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肯定和喜爱,并成为了《感动中国》独有的个性化标签,成为了构建精神品牌关键的一个环节。自节目创办以来,《感动中国》在评选标准、主持人、颁奖词、文化内涵、艺术设计等方面都尽量做到风格统一,形成相对稳定的品牌体系,进而加强《感动中国》的品牌识别度。这些符号能够让受众产生鲜明的记忆,让受众对节目形成收视习惯,进而有效维持受众的忠诚度,进一步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和传播。
《感动中国》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是电视媒体成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成功案例,是中央电视台作为大众传媒在充分履行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成功经验,为地方媒体如何有效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借鉴。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副教授
lign=right style='text-align:right;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line-height:12.0pt'>作者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
肩负媒体责任,弘扬核心价值
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都进入了关键时期,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时代必然。但重要的是,所有的发展都存在一个核心成分,这是其他成分得以存在的前提。若是核心成分出了问题,那么将给其余成分的发展带来重大危害。就现实来讲,多元化意识形态对核心价值观已经形成巨大冲击,主流迷失的问题已然出现,若是无法形成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引领,势必会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必须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众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推动中国梦的快速实现。在全媒体语境下,尽管电视媒体受到了网络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但其主流媒体的地位依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巨大的传播优势,因此必须肩负起媒体责任,加强弘扬“中国精神”。
《感动中国》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在经过现代化高速发展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侵蚀大众思想,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价值,包括诚信、善良、孝道等都在商业主义的洪流中逐渐式微。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社会认同成为了首要环节,只有被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才是实现中国梦急需的精神力量。而《感动中国》就是通过弘扬这种精神来提高社会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
从《感动中国》创办以来,其所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人物榜,成为了真正的“精神品牌”,也成为了广大受众最期待的一次集体洗礼。电视媒体在促进集体认同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整合作用,成为了再现和塑造社会群体的有效平台。作为极具影响力的年度媒介事件,《感动中国》在泛娱乐时代语境下,以社会偶像的精神标尺构建起新世纪中国的形象体系,有效弘扬了“中国精神”。
挖掘典型人物,树立精神榜样
电视媒体要注重挖掘能够彰显“中国精神”的典型人物,比如央视的“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消防员”等新闻报道,事件真实,人物鲜活,这些真实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更容易引起受众情感共鸣和道德思考,进而提高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并逐渐将其内化为道德自律,以这些精神榜样作为行为典范,无形中产生一种道德约束力。
《感动中国》挖掘的典型人物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就在于这些人物身上散发着耀眼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润物,净化灵魂,成为了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和行为标准。这些典型人物的事迹之所以能够直扣人心、催人泪下,就是因为他们身上“中国精神”的巨大力量,如一声惊雷,振奋人心,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寄托了人们追求真善美,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感动中国》在各个环节都真诚感人,立体式塑造了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感动中国》在对“中国精神”的诉求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塑造平民英雄。在评选出的感动人物中,除了少数的社会公众人物外,大部分都是普通民众,并集中体现在无私奉献、助人为乐、自强不息等精神层面上。《感动中国》彻底摆脱了以往名人引领的价值传播模式,成功转向了对社会深层的精神干预和引领。平民英雄的感人事迹也是具体化的,很难加以效仿。他们的事迹之所以感人,根本原因是他们具备非凡的品格,而这种非凡的品格不仅体现在千钧一发的弹指间,而且还体现在漫长而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而平民英雄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诱惑和孤独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他们对信念的坚守和困境中彰显的非凡品格,也是所有人都需要而且可以效仿的,所以其激励作用要比明星效应更为明显。挖掘典型人物,树立精神榜样,已经成为《感动中国》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辐射效应。
加强媒体联动,创新传播路径
自2002年开播以来,《感动中国》已经走过了12个春秋,难能可贵的是,在《感动中国》的引领下,地方电视媒体也纷纷开办感动人物评选活动,在地方电视媒体的联动下,每年都会刮起一阵“感动人物”评选的强风。可以说,《感动中国》已经成为弘扬“中国精神”,助力中国梦的主流媒体。电视媒体在创新价值传播的路径方面,要充分学习和借鉴《感动中国》的成功经验,强化品牌意识,加强节目创新,尤其是要结合具体实际,重点把握“中国精神”的实质,加强提高电视媒体队伍的综合素养,寻求最佳的价值传播切入点,全面提高电视媒体弘扬“中国精神”的社会影响力和引领力。
12年来,为了增强节目权威性,提高社会影响力,《感动中国》以开放的心态,创造性地构建了一套“央视引领、媒体联动、受众参与”的价值传播模式。《感动中国》彻底打破了以往媒体各自为政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媒体联动、协同工作,在长时间的人物评选阶段,《感动中国》节目组与地方媒体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充分利用传统纸媒在深度报道方面的优势,对年度“感动人物”的候选人进行全面、系列和深度的报道。此外,《感动中国》还非常重视与网络媒体的合作,积极构建网络平台,鼓励受众进行网上实时互动。媒体联动不仅有效扩大了活动本身的影响范围,而且还增强了《感动中国》的权威性和认可性。加强媒体联动,持续、强力、有计划地向受众传播相关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信息得到裂变式传播,将感动人物评选活动提升为社会热点话题,促使受众主动关注媒体联动,进而实现有效弘扬“中国精神”,助力中国梦的目标。
坚持精品路线,树立品牌形象
优秀的创新可以让一档节目一夜蹿红,但回顾电视媒体发展史便不难发现,红极一时的栏目有很多,但能够经久不衰的栏目就少之又少了。《感动中国》的首播可谓是一夜爆红,定位全国年度人物评选如何有效、持续地吸引受众的注意,让下一次评选再获成功,就需要《感动中国》坚持精品路线,强化品牌意识,形成品牌效应。对于中央级媒体来讲,肩负着比地方媒体更重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传播功能,因此就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传播渠道,所以,构建《感动中国》的品牌形象,不仅是媒体市场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要求。在电视频道专业化、传播分众化的时代语境下,成功树立品牌形象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形成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感动中国》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功打造了具有极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精神品牌”,拥有了很大规模的受众群,同时,品牌形象的构建也有利于《感动中国》保持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更加深入地弘扬“中国精神”。
《感动中国》擅长从细节入手进行精品打造,尤其体现在人物介绍短片的拍摄方面,从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呈现感人事迹,再加上恰当的旁白,在最短时间内对人物进行了全面立体地真实展现。短片的拍摄坚持了新闻真实性、准确性的原则,并灵活运用各种影印技术和手段对其进行艺术化处理。从细节处打造精品,《感动中国》年度“感动人物”颁奖词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颁奖词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行文简洁、词语优美、情感朴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肯定和喜爱,并成为了《感动中国》独有的个性化标签,成为了构建精神品牌关键的一个环节。自节目创办以来,《感动中国》在评选标准、主持人、颁奖词、文化内涵、艺术设计等方面都尽量做到风格统一,形成相对稳定的品牌体系,进而加强《感动中国》的品牌识别度。这些符号能够让受众产生鲜明的记忆,让受众对节目形成收视习惯,进而有效维持受众的忠诚度,进一步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和传播。
《感动中国》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是电视媒体成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成功案例,是中央电视台作为大众传媒在充分履行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成功经验,为地方媒体如何有效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借鉴。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副教授
lign=right style='text-align:right;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line-height:12.0pt'>作者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