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满17岁的我们,刚刚拉开序幕的青春,就这样被岁月的洪流带往了不同的远方。
15岁,因为无法异地参加高考,父母把我从北京送回了重庆念高中,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我在重庆艳阳高照的秋日里,是憎恨高考的。为了它,我要独自从熟悉的环境回到陌生的故乡,要忍受孤单、忍受从零开始的恐慌。这对一个15岁的女孩来说,简直是天大的事情。
就读的高中在郊区,离家有半小时的车程,我骑着爷爷在二手市场买来的自行车,每天要穿过三条巷子,拐五个弯道,再沿着一条小路从南往北骑到尽头。大部分时间我都是独来独往,同学们用重庆话讨论的一些话题,我永远也摸不清头绪。那时候在我看来,这些都还不算困扰,数学老师方言横飞的普通话才是致命伤。我的成绩变得像自由落体,一科接着一科地落入谷底,数学尤为惨烈。
就在我终日幻想着自由,幻想着回到北京,幻想着去非洲沙漠里摘星星的时候,我在重庆有了第一个朋友——陆琦。那天我们因在体育课不约而同地逃课去了同一家网吧,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不同的是,那天,我是为了上网接收北京的同学传来的模拟题,她是为了打游戏。我要结账离开的时候,她突然跑过来说:“我请你吃小面吧。”马尾有些松散,嘴角一咧就露出了两颗虎牙,眼睛里盛满真诚,这是她在我记忆里最明亮的样子。
学校斜街的两碗小面、两瓶青果芬达把我们的青春连接在了一起。因为陆琦的缘故,我渐渐变得开朗起来,除了成绩岌岌可危之外,其他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比如,我在不断结识新朋友,比如,我不再有厌学情绪不再总幻想逃离。这些改变像命运及时扔来的一根绳索,把我从情绪的谷底拽了出来。
高一的我们谁都不想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撒谎和瞒天过海只为逃掉一节课。那时候关于大学、关于未来都太遥远,远得好像我们怎么走也抵达不了一样。陆琦说她想让时间停留在高中时代,就这样自由自在,一切都未知一切又都来得及的状态真是太好了。
“可是我想考回北京,虽然成绩很烂。”这句话一出口,陆琦突然一下子蹦到了我面前,眼睛里闪着光激动地说:“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吧,一起考到北京去吧!我是认真的!”这是我与陆琦成为朋友之后,她第一次说要好好学习。就像传言里说得那样,她是那种成绩从来倒数、个性有些张扬、喜欢混迹于网吧,甚至还谈过几场恋爱的叛逆少女,“好好学习”四个字从她嘴里说出来,总让人觉得怪异。
虽然怪异,可我相信她是认真的。
我常常觉得年少时代的美好经不起推敲,那些冷嘲热讽的杀伤力远远大于一个人想要洗心革面的决心。陆琦在课堂上的每一次积极举手,换来的都是同学们的一阵起哄,那时候大概没有人会相信她真的拥有一颗想要改变的心。
这种努力坚持了两个月,高一最后一场期末考在深冬的又一场寒流里开始、结束。周末回家的路上,陆琦说,她想了很久,觉得学习并不是通往北京唯一的路,她说她想放弃。空气凌冽,万物萧条,我们两个在北风里瑟瑟发抖,可她的这句话却让我们谁也抬不起脚步往前走。
陆琦的鼻音越来越重,我想说些安慰的话,可是脱口而出的只有一句“别随随便便就说放弃”。
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和陆琦考上了北京的同一所大学。去报到时,狂喜地对着通知书狂吻不止,列车开动的一刹那,我看到她的眼泪汹涌不止。
返校后我把这个梦告诉了陆琦,陆琦摊开她49分的数学试卷,绝望地对我说她只有在游戏里才最出色。
那一场期末考试彻底击碎了陆琦想要努力学习的决心,虽然我从不认为她比别人差劲,但如果一个人从心底丧失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别人再多的鼓励都无济于事。
高二分班后,我们分别选了文理科,但是班级离得很近,除课堂之外的大部分时间还是会腻歪在一起。陆琦不再常去打游戏,她说她的对手不玩了,她连唯一的爱好也失去了。
我不懂她对游戏的热衷,只一心想让她继续回归到学习中,想让她和我一样遵守青春的约定一起把梦想实现,可是陆琦说她读完高二就不打算再读了,她目前唯一的任务就是说服家人同意她的选择。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惋惜,哪怕所有的人都认为陆琦就算混到高考也只是高考大军里不堪一击的炮灰,可我的直觉告诉我,她缺失的只是信心,并不是所谓的学習的天赋。
事实上陆琦根本没有等到高二结束,上半学期才读了一半,她就收拾课本退学了。那时候夏天才刚刚开始,全世界都是新绿的生机,她笑嘻嘻地对我说做什么事情都要雷厉风行。我伤感得讲不出一句话,成长注定会有很多分别的时刻,唯独这一刻是充满遗憾的。
未满17岁的我们,刚刚拉开序幕的青春,就这样被岁月的洪流带往了不同的远方。
我又成了那个方言听不太懂、沉默寡言、心事沉重的女生。
一年之后,我考到了北京,就读一所普通大学的普通专业。尽管如此,它却像一个充满无限机遇的平台,为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未来的门,让我一路读研读博,直到把敢做的梦都实现,把所有青春的浮躁都平息下来。
我曾试图联系过陆琦,可是她的QQ头像始终灰暗,留言没有回复。北京城越来越大,我不知道她是否还在这里,还记不记得我们在百无聊赖的青春里曾数过从斜街到教室有3020步的距离,还有没有明亮的眼神和笑容,还能不能在回望青春时对别人讲:我曾有一个朋友,喜欢把自行车骑得飞快,永远听不懂数学老师的方言普通话,爱吃斜街的小面……
红砖道水泥墙,逃课时说的谎,街角分享的秘密与奶糖,我们甩着马尾时不屑一顾的骄傲,裙角还在夏风里飞扬。千山万水莫遗失,我们青春过的模样。
15岁,因为无法异地参加高考,父母把我从北京送回了重庆念高中,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我在重庆艳阳高照的秋日里,是憎恨高考的。为了它,我要独自从熟悉的环境回到陌生的故乡,要忍受孤单、忍受从零开始的恐慌。这对一个15岁的女孩来说,简直是天大的事情。
就读的高中在郊区,离家有半小时的车程,我骑着爷爷在二手市场买来的自行车,每天要穿过三条巷子,拐五个弯道,再沿着一条小路从南往北骑到尽头。大部分时间我都是独来独往,同学们用重庆话讨论的一些话题,我永远也摸不清头绪。那时候在我看来,这些都还不算困扰,数学老师方言横飞的普通话才是致命伤。我的成绩变得像自由落体,一科接着一科地落入谷底,数学尤为惨烈。
就在我终日幻想着自由,幻想着回到北京,幻想着去非洲沙漠里摘星星的时候,我在重庆有了第一个朋友——陆琦。那天我们因在体育课不约而同地逃课去了同一家网吧,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不同的是,那天,我是为了上网接收北京的同学传来的模拟题,她是为了打游戏。我要结账离开的时候,她突然跑过来说:“我请你吃小面吧。”马尾有些松散,嘴角一咧就露出了两颗虎牙,眼睛里盛满真诚,这是她在我记忆里最明亮的样子。
学校斜街的两碗小面、两瓶青果芬达把我们的青春连接在了一起。因为陆琦的缘故,我渐渐变得开朗起来,除了成绩岌岌可危之外,其他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比如,我在不断结识新朋友,比如,我不再有厌学情绪不再总幻想逃离。这些改变像命运及时扔来的一根绳索,把我从情绪的谷底拽了出来。
高一的我们谁都不想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撒谎和瞒天过海只为逃掉一节课。那时候关于大学、关于未来都太遥远,远得好像我们怎么走也抵达不了一样。陆琦说她想让时间停留在高中时代,就这样自由自在,一切都未知一切又都来得及的状态真是太好了。
“可是我想考回北京,虽然成绩很烂。”这句话一出口,陆琦突然一下子蹦到了我面前,眼睛里闪着光激动地说:“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吧,一起考到北京去吧!我是认真的!”这是我与陆琦成为朋友之后,她第一次说要好好学习。就像传言里说得那样,她是那种成绩从来倒数、个性有些张扬、喜欢混迹于网吧,甚至还谈过几场恋爱的叛逆少女,“好好学习”四个字从她嘴里说出来,总让人觉得怪异。
虽然怪异,可我相信她是认真的。
我常常觉得年少时代的美好经不起推敲,那些冷嘲热讽的杀伤力远远大于一个人想要洗心革面的决心。陆琦在课堂上的每一次积极举手,换来的都是同学们的一阵起哄,那时候大概没有人会相信她真的拥有一颗想要改变的心。
这种努力坚持了两个月,高一最后一场期末考在深冬的又一场寒流里开始、结束。周末回家的路上,陆琦说,她想了很久,觉得学习并不是通往北京唯一的路,她说她想放弃。空气凌冽,万物萧条,我们两个在北风里瑟瑟发抖,可她的这句话却让我们谁也抬不起脚步往前走。
陆琦的鼻音越来越重,我想说些安慰的话,可是脱口而出的只有一句“别随随便便就说放弃”。
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和陆琦考上了北京的同一所大学。去报到时,狂喜地对着通知书狂吻不止,列车开动的一刹那,我看到她的眼泪汹涌不止。
返校后我把这个梦告诉了陆琦,陆琦摊开她49分的数学试卷,绝望地对我说她只有在游戏里才最出色。
那一场期末考试彻底击碎了陆琦想要努力学习的决心,虽然我从不认为她比别人差劲,但如果一个人从心底丧失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别人再多的鼓励都无济于事。
高二分班后,我们分别选了文理科,但是班级离得很近,除课堂之外的大部分时间还是会腻歪在一起。陆琦不再常去打游戏,她说她的对手不玩了,她连唯一的爱好也失去了。
我不懂她对游戏的热衷,只一心想让她继续回归到学习中,想让她和我一样遵守青春的约定一起把梦想实现,可是陆琦说她读完高二就不打算再读了,她目前唯一的任务就是说服家人同意她的选择。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惋惜,哪怕所有的人都认为陆琦就算混到高考也只是高考大军里不堪一击的炮灰,可我的直觉告诉我,她缺失的只是信心,并不是所谓的学習的天赋。
事实上陆琦根本没有等到高二结束,上半学期才读了一半,她就收拾课本退学了。那时候夏天才刚刚开始,全世界都是新绿的生机,她笑嘻嘻地对我说做什么事情都要雷厉风行。我伤感得讲不出一句话,成长注定会有很多分别的时刻,唯独这一刻是充满遗憾的。
未满17岁的我们,刚刚拉开序幕的青春,就这样被岁月的洪流带往了不同的远方。
我又成了那个方言听不太懂、沉默寡言、心事沉重的女生。
一年之后,我考到了北京,就读一所普通大学的普通专业。尽管如此,它却像一个充满无限机遇的平台,为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未来的门,让我一路读研读博,直到把敢做的梦都实现,把所有青春的浮躁都平息下来。
我曾试图联系过陆琦,可是她的QQ头像始终灰暗,留言没有回复。北京城越来越大,我不知道她是否还在这里,还记不记得我们在百无聊赖的青春里曾数过从斜街到教室有3020步的距离,还有没有明亮的眼神和笑容,还能不能在回望青春时对别人讲:我曾有一个朋友,喜欢把自行车骑得飞快,永远听不懂数学老师的方言普通话,爱吃斜街的小面……
红砖道水泥墙,逃课时说的谎,街角分享的秘密与奶糖,我们甩着马尾时不屑一顾的骄傲,裙角还在夏风里飞扬。千山万水莫遗失,我们青春过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