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的机械安全可靠,经久耐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欧盟成员國联手研制出一种大型新客机,然后被送往各成员国进行试飞。试飞是飞机制造的重要阶段之一,一些国家的厂商沿用传统的做法,在机舱的醒目位置贴着写有“精心保养”和“小心爱护”等字样的纸条。他们认为,只有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才能让乘客处处谨小慎微,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可是新客机在德国试飞时,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制造商们将那些提醒乘客的纸条撕得干干净净,强调每一位前来试坐的乘客可以对机舱中所有的设施进行“破坏式”的使用。比如要上厕所,开门时无论怎样硬拉硬拽,乃至于拼命摔打,都不为过;在座位上尽可能地左右摇晃也不会被怪罪;对于开关、按钮或者能转动的部位,鼓励乘客使尽全身力气去扭动或者开闭;对抽水马桶、餐具等用品,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通过如此粗暴野蛮的“试用”,使新客机里那些易损易坏的部位充分暴露出来,制造商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确保了新客机的质量和乘客的安全。
德国人的认真闻名世界,他们倡导的“秩序精神”构成了其民族性格的重要部分。人们开口闭口经常说的一个词是“ordnung”――“秩序”,引伸的含义包括有“规定、规则、条例”,都与纪律有关。有趣的是,诸如“你没事吧?”“你还好吗?”一类表示关切的问候用语,在德文中也变成了“Alles in ordnung.”(“一切就绪”)。由此可见,德国人何等的重视秩序和纪律。这种循规蹈矩、办事踏实和遵守纪律的严谨作风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评价德国人时,有的人认为他们都像是一个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倘若有一个小零件试图自己单独运转,将会使整个机器出问题。正因为如此,每个零件必须“自律”,要定期做做“保养”,擦擦“油泥”。
上世纪80年代,64岁的德国发动机工程师格里希被聘用为武汉柴油机厂的厂长。他要求员工必须遵守8小时工作制,长期迟到和旷工者可能被开除。工程技术人员务必以身作则,一名总工程师就是因为从来不深入生产第一线而被调离岗位。吸铁笔、小锤子和放大镜成了格里希的“三件宝”,他每天带着它们下到车间,现场处理管理上的难题,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这位退休的德国老人被工人们亲切地叫着“德国老格”,后来干脆称其为“老哥”。他的言行举止,充分体现了德国人做事一板一眼的踏实精神。
在德国人看来,一件产品是否拥有最大的安全系数,关键在于生产厂家。如果产品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哪怕顾客再怎样小心爱护,也会出问题。
德国人即使对鸡蛋这样的商品,也从来不马虎。德国市场上销售的鸡蛋通常用硬纸盒包装,见不到散装的。最令人惊讶的是,盒里每一只鸡蛋都有说明“身份”的红色编码。例如,“2-NL-4315402”。这组编码很有讲究:其中第一个数字必定是0、1、2、3当中的一个,用来表示产蛋母鸡不同的饲养方式。“0”为绿色鸡蛋;“1”是露天饲养鸡场的鸡蛋;“2”表示蛋是圈养的鸡产的;“3”则告之这是在笼子里饲养的生长环境最差的鸡下的蛋。第二部分是鸡蛋出产国的标志,像“NL”为荷兰、“DE”是德国。至于第三部分的那一长串数字,则是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鸡舍或鸡笼的编号。
通过红色编码,消费者对鸡蛋的出产地一目了然,从对母鸡的饲养方式可了解到蛋的营养价值或质量,然后视情况决定是否选购。如果发现鸡蛋质量有问题,可以根据编码顺藤摸瓜,一直追查到生产商。这种别具一格的“身份证”,不但确保了每一只鸡蛋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养鸡行业的标准化管理。
德国人的消费也一丝不苟,强调安全。
据说,在不少的德国家庭,都备有一种家用小机器,专门用来将木质或竹质一类的废弃物加以粉碎。然后再把渣粉和肥料拌在一起,撒在花圃或草坪里,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有的人在外面吃饭,牙签用完后从不随便丢弃,而是带回家中,用粉碎机加以粉碎。他们认为,让锋利的牙签留在餐桌的盘碟里极为不妥:一是服务员将牙签装入垃圾袋里,很有可能把袋子戳破,溢漏出来的脏东西会弄脏环境;二是猫、狗等吃了里面裹着牙签的残羹剩饭,万一卡住了喉咙怎么办,岂不是虐待了动物;三是清洁工有可能被牙签刺破手,使皮肤出血感染,那就更麻烦了。
欧盟成员國联手研制出一种大型新客机,然后被送往各成员国进行试飞。试飞是飞机制造的重要阶段之一,一些国家的厂商沿用传统的做法,在机舱的醒目位置贴着写有“精心保养”和“小心爱护”等字样的纸条。他们认为,只有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才能让乘客处处谨小慎微,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可是新客机在德国试飞时,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制造商们将那些提醒乘客的纸条撕得干干净净,强调每一位前来试坐的乘客可以对机舱中所有的设施进行“破坏式”的使用。比如要上厕所,开门时无论怎样硬拉硬拽,乃至于拼命摔打,都不为过;在座位上尽可能地左右摇晃也不会被怪罪;对于开关、按钮或者能转动的部位,鼓励乘客使尽全身力气去扭动或者开闭;对抽水马桶、餐具等用品,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通过如此粗暴野蛮的“试用”,使新客机里那些易损易坏的部位充分暴露出来,制造商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确保了新客机的质量和乘客的安全。
德国人的认真闻名世界,他们倡导的“秩序精神”构成了其民族性格的重要部分。人们开口闭口经常说的一个词是“ordnung”――“秩序”,引伸的含义包括有“规定、规则、条例”,都与纪律有关。有趣的是,诸如“你没事吧?”“你还好吗?”一类表示关切的问候用语,在德文中也变成了“Alles in ordnung.”(“一切就绪”)。由此可见,德国人何等的重视秩序和纪律。这种循规蹈矩、办事踏实和遵守纪律的严谨作风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评价德国人时,有的人认为他们都像是一个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倘若有一个小零件试图自己单独运转,将会使整个机器出问题。正因为如此,每个零件必须“自律”,要定期做做“保养”,擦擦“油泥”。
上世纪80年代,64岁的德国发动机工程师格里希被聘用为武汉柴油机厂的厂长。他要求员工必须遵守8小时工作制,长期迟到和旷工者可能被开除。工程技术人员务必以身作则,一名总工程师就是因为从来不深入生产第一线而被调离岗位。吸铁笔、小锤子和放大镜成了格里希的“三件宝”,他每天带着它们下到车间,现场处理管理上的难题,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这位退休的德国老人被工人们亲切地叫着“德国老格”,后来干脆称其为“老哥”。他的言行举止,充分体现了德国人做事一板一眼的踏实精神。
在德国人看来,一件产品是否拥有最大的安全系数,关键在于生产厂家。如果产品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哪怕顾客再怎样小心爱护,也会出问题。
德国人即使对鸡蛋这样的商品,也从来不马虎。德国市场上销售的鸡蛋通常用硬纸盒包装,见不到散装的。最令人惊讶的是,盒里每一只鸡蛋都有说明“身份”的红色编码。例如,“2-NL-4315402”。这组编码很有讲究:其中第一个数字必定是0、1、2、3当中的一个,用来表示产蛋母鸡不同的饲养方式。“0”为绿色鸡蛋;“1”是露天饲养鸡场的鸡蛋;“2”表示蛋是圈养的鸡产的;“3”则告之这是在笼子里饲养的生长环境最差的鸡下的蛋。第二部分是鸡蛋出产国的标志,像“NL”为荷兰、“DE”是德国。至于第三部分的那一长串数字,则是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鸡舍或鸡笼的编号。
通过红色编码,消费者对鸡蛋的出产地一目了然,从对母鸡的饲养方式可了解到蛋的营养价值或质量,然后视情况决定是否选购。如果发现鸡蛋质量有问题,可以根据编码顺藤摸瓜,一直追查到生产商。这种别具一格的“身份证”,不但确保了每一只鸡蛋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养鸡行业的标准化管理。
德国人的消费也一丝不苟,强调安全。
据说,在不少的德国家庭,都备有一种家用小机器,专门用来将木质或竹质一类的废弃物加以粉碎。然后再把渣粉和肥料拌在一起,撒在花圃或草坪里,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有的人在外面吃饭,牙签用完后从不随便丢弃,而是带回家中,用粉碎机加以粉碎。他们认为,让锋利的牙签留在餐桌的盘碟里极为不妥:一是服务员将牙签装入垃圾袋里,很有可能把袋子戳破,溢漏出来的脏东西会弄脏环境;二是猫、狗等吃了里面裹着牙签的残羹剩饭,万一卡住了喉咙怎么办,岂不是虐待了动物;三是清洁工有可能被牙签刺破手,使皮肤出血感染,那就更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