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义务课标还应考虑汉语言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头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标还对第二、三阶段的阅读方面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主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即要有整体把握的能力,也就是整体感知的能力。整体感知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概貌,构建起全文的语义图像,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微观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其课文学习效果。
三、整体感知的策略
学习一篇文章,需先迅速地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题、材料、关键词句,粗略地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进一步阅读,分析文章的各个局部,将起到定向作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迅速地整体感知文章呢?
1.反复诵读,把握全文。读通课文,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最起码的要求。否则,整体感知便成了空中楼阁。有些阅读课,常常是文章还没有完整地读一遍,就匆忙地进入分析课文阶段。这样,学生对课文只能是一知半解。但有些感情色彩浓郁的诗文,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作家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的淡淡哀愁。
2.把握情感,体味全文。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感浓郁、情绪复杂的文章,把握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脉搏,也就等于找到了进入文本、体味文本的通行证。例如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整篇小说由情绪主宰、推动着:“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末尾处那句话“认识一下外面世界”更是回味无穷。“我”的情绪变化与客观世界的不可捉摸相联系,使人难以理解。如果读者能伴随“我”的这种情绪的起落一起变化,同时深入地想一想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那么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全文。
3.复述故事,再现全文。复述就是抓住记叙的要素,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关注语气语调的同时有条理地再现文本的情节。复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口语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我认为情节清楚、感人,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文本更适宜用这种方法。如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学生在复述时必须抓住这样一条线:斑羚们进退维谷—老斑羚指挥—如何飞渡—老斑羚的壮举;把握“进退维谷”时的紧张,飞渡时的悲壮情感,这样的复述是有效的,它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深度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轻轻一点:“让你最感动的是哪一部分?”这样,就很自然地使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复述也自然成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基础。
4.概括内容,归纳全文。概括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出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主旨,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教学策略决定了文本的特点:文本必须是内容并不复杂,主题也比较清晰,甚至在文章中明确提出的。如《珍珠鸟》,学生较容易概括出这样的内容:本文主要写“我”对珍珠鸟的呵护,鸟对“我”的信赖,表现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主题。通过这个环节,很快弄清全文的框架,学生就会自觉地从人对鸟与鸟对人两方面进行研读。
5.理清结构,明晰全文。有的文章特点比较明显,理清文章的结构,即抓住了文章的整体,如教学郑振铎的《猫》,就应从文章的总分总的结构入手。文章的第一句是:“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文章的结尾是:“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从“养了好几次猫”到“永不养猫”,这中间有许多曲折的故事和触动心灵的情节,扣住“永不养猫”的原因,进行整体感知:以貌取人会产生主观臆断的错误。
6.辨别文体,感知全文。掌握了有关文章体裁的知识,就可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整体感知的阅读中来。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纪宝鼎》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纪宝鼎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时,课前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引用、打比方、列数据、举例等说明方法。并结合预习提示让学生读课文、看插图、了解世纪宝鼎是什么样的?并查资料对“鼎”作全面了解,再想一想我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这一礼品的意义。课堂上先检查预习情况,使全班同学都能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抓住鼎的样子,让学生自读互议,理解鼎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中国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和希冀。
当然,阅读主体不同,整体感知的方法、侧重点也会不一样。阅读时,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另外,整体感知的要诀在于会意,阅读时不要抓着一点不放,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理解全文。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也就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义务课标还应考虑汉语言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头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标还对第二、三阶段的阅读方面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主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即要有整体把握的能力,也就是整体感知的能力。整体感知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概貌,构建起全文的语义图像,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微观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其课文学习效果。
三、整体感知的策略
学习一篇文章,需先迅速地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题、材料、关键词句,粗略地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进一步阅读,分析文章的各个局部,将起到定向作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迅速地整体感知文章呢?
1.反复诵读,把握全文。读通课文,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最起码的要求。否则,整体感知便成了空中楼阁。有些阅读课,常常是文章还没有完整地读一遍,就匆忙地进入分析课文阶段。这样,学生对课文只能是一知半解。但有些感情色彩浓郁的诗文,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作家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的淡淡哀愁。
2.把握情感,体味全文。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感浓郁、情绪复杂的文章,把握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脉搏,也就等于找到了进入文本、体味文本的通行证。例如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整篇小说由情绪主宰、推动着:“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末尾处那句话“认识一下外面世界”更是回味无穷。“我”的情绪变化与客观世界的不可捉摸相联系,使人难以理解。如果读者能伴随“我”的这种情绪的起落一起变化,同时深入地想一想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那么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全文。
3.复述故事,再现全文。复述就是抓住记叙的要素,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关注语气语调的同时有条理地再现文本的情节。复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口语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我认为情节清楚、感人,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文本更适宜用这种方法。如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学生在复述时必须抓住这样一条线:斑羚们进退维谷—老斑羚指挥—如何飞渡—老斑羚的壮举;把握“进退维谷”时的紧张,飞渡时的悲壮情感,这样的复述是有效的,它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深度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轻轻一点:“让你最感动的是哪一部分?”这样,就很自然地使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复述也自然成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基础。
4.概括内容,归纳全文。概括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出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主旨,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教学策略决定了文本的特点:文本必须是内容并不复杂,主题也比较清晰,甚至在文章中明确提出的。如《珍珠鸟》,学生较容易概括出这样的内容:本文主要写“我”对珍珠鸟的呵护,鸟对“我”的信赖,表现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主题。通过这个环节,很快弄清全文的框架,学生就会自觉地从人对鸟与鸟对人两方面进行研读。
5.理清结构,明晰全文。有的文章特点比较明显,理清文章的结构,即抓住了文章的整体,如教学郑振铎的《猫》,就应从文章的总分总的结构入手。文章的第一句是:“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文章的结尾是:“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从“养了好几次猫”到“永不养猫”,这中间有许多曲折的故事和触动心灵的情节,扣住“永不养猫”的原因,进行整体感知:以貌取人会产生主观臆断的错误。
6.辨别文体,感知全文。掌握了有关文章体裁的知识,就可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整体感知的阅读中来。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纪宝鼎》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纪宝鼎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时,课前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引用、打比方、列数据、举例等说明方法。并结合预习提示让学生读课文、看插图、了解世纪宝鼎是什么样的?并查资料对“鼎”作全面了解,再想一想我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这一礼品的意义。课堂上先检查预习情况,使全班同学都能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抓住鼎的样子,让学生自读互议,理解鼎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中国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和希冀。
当然,阅读主体不同,整体感知的方法、侧重点也会不一样。阅读时,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另外,整体感知的要诀在于会意,阅读时不要抓着一点不放,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理解全文。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也就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