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急性致死性呼吸衰竭经人工机械通气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人工机械通气的治疗方法对100例急性致死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比较患者进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95例患者痊愈,占95%;5例患者死亡,占5%;20例出现并发症,占20%。结论:人工机械是唯一有效治疗急性致死性呼吸衰竭的方法,值得广大医师在临床中推广,并在临床应用中慎密仔细监测,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呼吸机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人工机械通气;急性致死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非常高,比例高达50%[1],特别是动脉血氧分压低于40mmHg(1毫米汞柱等于0.133千帕),二氧化碳分压高于80mmHg的致死性呼吸衰竭疾病。我院2010年3月~2013年4月共接诊100例急性致死性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人工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均取得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致死性呼吸衰竭患者, 女性患者43例,男性患者57例;年龄18~88岁,平均年龄为60岁。29例慢性阻塞肺心病,28例急性中毒,8例坏死性病毒性脑炎、7例化脓性脑膜炎,5例严重哮喘,11例脑血管意外,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格林巴利综合症,2例自缢。进行人工机械通气前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均有发绀、浅昏迷或昏迷症状、呼吸频率每分钟低于10次或高于35次,动脉血氧分压小于5.3千帕,二氧化碳分压高于10.67千帕。
1.2 治疗方法 100例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后应立刻给予以下治疗方法:①人工气管的建立:87例患者通过口气管插管,11例患者通过鼻气管插管,2例切开气管。②给予人工通气,采用美国NPB-840呼吸机、德国德尔格多功能呼吸机及美国NEWPORTE100i呼吸机[2]。③设置机械通气:采用辅助-控制通气方式给患者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采用呼吸潮气量为每千克6~8ml,8例患者合并肺大疱,其中6例采用潮气量为6ml/kg进行治疗,在持续建立胸腔闭式引流的前提下,对2例气胸采用潮气量为6ml/kg。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吸气量与呼气量的比值为1.5~2.0,氧的浓度以40%~60%吸入,初选呼气末正压为0。有52例由于吸氧浓度过高(80%至100%),血氧分压未得到提高,增加呼气末正压为0.49~0.98千帕,气道压力最大报警值设为小于4.9千帕。④上机后观察患者的病情,如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以便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对呼吸机的各项指标进行调整。⑤撤机条件:患者意识恢复清晰,可自主进行呼吸,咳嗽能力恢复显著,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5次,及时控制原发病及其并发症,末梢血液循环较好,血压恢复正常,气道压力低于2.94千帕,吸氧浓度低于40%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90%,动脉血氧分压高于8千帕,二氧化碳分压低于6.67千帕[3]。⑥撤机方式。同步间歇指令性机械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SIMV)或在8~12h给予患者压力支持或SIMV结合压力支持或在24h给予患者0.5~0.8千帕的持续正压通气。⑦拔管,撤机后在带管情况下观察24h,若撤机后患者各项指标依旧正常即可拔管。
1.3 护理和监测 对患者的动脉搏动、心电、血压及呼吸状况进行常规监测,无创监测血液中血氧的浓度和呼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4]。依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血气分析监测。根据病情程度摄胸片X线,并做药敏、血生化及痰培养试验。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包括吸痰、口腔护理、气管内给药、定期翻身拍背等),确保患者呼吸道保持顺畅。静脉给予补充维生素、血浆、清蛋白等。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P<0.05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①撤机成功,95例治愈出院,占95%,95例患者全部一次撤机成功,用机时间为4~19d,平均为7d,21例在用机11d后改成气管切开。②5例死亡,占5%,其中1例撤机6d后死亡,4例未撤机死亡。死亡病例均由于肺大泡、慢阻肺及肺心病致使两侧气胸循环衰竭,最终死亡。③20例出现并发症,占20%;经人工机械通气后,16例出现相关性肺炎,占16%(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革兰氏阴性杆菌10例),通过治疗后均好转,无1例死亡。4例气压伤,占4%,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大泡、肺不张严重等致病因素导致两侧气胸死亡。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见表1。
表1 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对比
注:与人工机械通气前比较,1)P<0.05;2)P<0.05
3 讨 论
多功能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可改善通气与气体之间的交换,快速缓解病者二氧化碳储留和严重缺血缺氧症,降低严重呼吸衰竭病死率。我院共救治100例急性致死性呼吸衰竭,采用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将95例患者成功救治,治愈率高达95%,充分证明救治严重呼吸衰竭唯一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人工通气机械[5]。
选择合适的呼吸模式和潮气量是机械通气能否成功的关键[6]。100例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结果证明:有5例患者由于胸腔内部压力升高引发血压下降,Rustetholt等研究结果认为,人工机械通气可升高胸腔内部压力,降低心输量,降低血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潮气量在5~8ml/mg较为理想,经监测血气分析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结果证明,大部分病例可在短时间内缓解二氧化碳储留和严重缺血缺氧症,少数动脉血氧分压未达到适宜水平或动脉血氧饱和度达不到90%的急性致死性呼吸衰竭患者,可逐步提高呼气末正压水平从而缓解缺氧症状。
对于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为100%,呼吸频率为每分钟30次仍然无效的患者,采用麻醉药、骨骼肌松弛药和镇静剂部分或全局中断自主呼吸,由人工进行呼吸控制,监测PV曲线并利用其曲线指导人工机械通气[7]。降低氧耗量和气道峰压可选择镇静剂和骨骼肌松弛剂,有助于人体与呼吸机同步进行,帮助恢复呼吸肌疲劳。因此,医生应该衡量两种不同治疗措施的利弊,依据患者实际身体状况选择合理的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在一周以内撤机拔管的患者可先通过口气管插管,对时间较长的患者则应尽快进行气管切开手术[8]。使用同步间歇指令性机械通气方法,逐渐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及每分钟的通气量,对心肺病者来说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脱机方法,气道压力低于20cmH2O,对SIMV脱机失败者,可选用PS方式脱机,气道压力低于15mlH2O。结合SIMV+PS两者优点的脱机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脱机方式,值得广大医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治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呼吸机的应用及检测,尤其在使用呼吸机初期和脱机时,为保证呼吸机的治疗效果,是适当调节及合理利用呼吸机参数必不可少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兰连生,肖勇.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抢救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30例临床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10,50(10):93-94.
[2] 祁必富,杨卫泽,魏婕,李文强,万曦,杨河欣.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心源性肺水肿疗效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6):330-331.
[3] 董静.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体会[J].海南医学,2009,20(11):74.
[4] 王颖,张新日,高立伟,等.机械通气在救治危重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9(02):96-98.
[5] 王顺明.64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原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7):759-760.
[6] 王运.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抢救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86-87.
[7] 冯银矿.机械通气在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06):111-112.
[8] 张勇.两种机械通气模式治疗30例ARDS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2007,7(5):445-446.
【关键词】 人工机械通气;急性致死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非常高,比例高达50%[1],特别是动脉血氧分压低于40mmHg(1毫米汞柱等于0.133千帕),二氧化碳分压高于80mmHg的致死性呼吸衰竭疾病。我院2010年3月~2013年4月共接诊100例急性致死性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人工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均取得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致死性呼吸衰竭患者, 女性患者43例,男性患者57例;年龄18~88岁,平均年龄为60岁。29例慢性阻塞肺心病,28例急性中毒,8例坏死性病毒性脑炎、7例化脓性脑膜炎,5例严重哮喘,11例脑血管意外,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格林巴利综合症,2例自缢。进行人工机械通气前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均有发绀、浅昏迷或昏迷症状、呼吸频率每分钟低于10次或高于35次,动脉血氧分压小于5.3千帕,二氧化碳分压高于10.67千帕。
1.2 治疗方法 100例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后应立刻给予以下治疗方法:①人工气管的建立:87例患者通过口气管插管,11例患者通过鼻气管插管,2例切开气管。②给予人工通气,采用美国NPB-840呼吸机、德国德尔格多功能呼吸机及美国NEWPORTE100i呼吸机[2]。③设置机械通气:采用辅助-控制通气方式给患者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采用呼吸潮气量为每千克6~8ml,8例患者合并肺大疱,其中6例采用潮气量为6ml/kg进行治疗,在持续建立胸腔闭式引流的前提下,对2例气胸采用潮气量为6ml/kg。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吸气量与呼气量的比值为1.5~2.0,氧的浓度以40%~60%吸入,初选呼气末正压为0。有52例由于吸氧浓度过高(80%至100%),血氧分压未得到提高,增加呼气末正压为0.49~0.98千帕,气道压力最大报警值设为小于4.9千帕。④上机后观察患者的病情,如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以便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对呼吸机的各项指标进行调整。⑤撤机条件:患者意识恢复清晰,可自主进行呼吸,咳嗽能力恢复显著,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5次,及时控制原发病及其并发症,末梢血液循环较好,血压恢复正常,气道压力低于2.94千帕,吸氧浓度低于40%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90%,动脉血氧分压高于8千帕,二氧化碳分压低于6.67千帕[3]。⑥撤机方式。同步间歇指令性机械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SIMV)或在8~12h给予患者压力支持或SIMV结合压力支持或在24h给予患者0.5~0.8千帕的持续正压通气。⑦拔管,撤机后在带管情况下观察24h,若撤机后患者各项指标依旧正常即可拔管。
1.3 护理和监测 对患者的动脉搏动、心电、血压及呼吸状况进行常规监测,无创监测血液中血氧的浓度和呼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4]。依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血气分析监测。根据病情程度摄胸片X线,并做药敏、血生化及痰培养试验。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包括吸痰、口腔护理、气管内给药、定期翻身拍背等),确保患者呼吸道保持顺畅。静脉给予补充维生素、血浆、清蛋白等。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P<0.05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①撤机成功,95例治愈出院,占95%,95例患者全部一次撤机成功,用机时间为4~19d,平均为7d,21例在用机11d后改成气管切开。②5例死亡,占5%,其中1例撤机6d后死亡,4例未撤机死亡。死亡病例均由于肺大泡、慢阻肺及肺心病致使两侧气胸循环衰竭,最终死亡。③20例出现并发症,占20%;经人工机械通气后,16例出现相关性肺炎,占16%(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革兰氏阴性杆菌10例),通过治疗后均好转,无1例死亡。4例气压伤,占4%,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大泡、肺不张严重等致病因素导致两侧气胸死亡。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见表1。
表1 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对比
注:与人工机械通气前比较,1)P<0.05;2)P<0.05
3 讨 论
多功能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可改善通气与气体之间的交换,快速缓解病者二氧化碳储留和严重缺血缺氧症,降低严重呼吸衰竭病死率。我院共救治100例急性致死性呼吸衰竭,采用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将95例患者成功救治,治愈率高达95%,充分证明救治严重呼吸衰竭唯一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人工通气机械[5]。
选择合适的呼吸模式和潮气量是机械通气能否成功的关键[6]。100例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结果证明:有5例患者由于胸腔内部压力升高引发血压下降,Rustetholt等研究结果认为,人工机械通气可升高胸腔内部压力,降低心输量,降低血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潮气量在5~8ml/mg较为理想,经监测血气分析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结果证明,大部分病例可在短时间内缓解二氧化碳储留和严重缺血缺氧症,少数动脉血氧分压未达到适宜水平或动脉血氧饱和度达不到90%的急性致死性呼吸衰竭患者,可逐步提高呼气末正压水平从而缓解缺氧症状。
对于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为100%,呼吸频率为每分钟30次仍然无效的患者,采用麻醉药、骨骼肌松弛药和镇静剂部分或全局中断自主呼吸,由人工进行呼吸控制,监测PV曲线并利用其曲线指导人工机械通气[7]。降低氧耗量和气道峰压可选择镇静剂和骨骼肌松弛剂,有助于人体与呼吸机同步进行,帮助恢复呼吸肌疲劳。因此,医生应该衡量两种不同治疗措施的利弊,依据患者实际身体状况选择合理的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在一周以内撤机拔管的患者可先通过口气管插管,对时间较长的患者则应尽快进行气管切开手术[8]。使用同步间歇指令性机械通气方法,逐渐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及每分钟的通气量,对心肺病者来说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脱机方法,气道压力低于20cmH2O,对SIMV脱机失败者,可选用PS方式脱机,气道压力低于15mlH2O。结合SIMV+PS两者优点的脱机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脱机方式,值得广大医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治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呼吸机的应用及检测,尤其在使用呼吸机初期和脱机时,为保证呼吸机的治疗效果,是适当调节及合理利用呼吸机参数必不可少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兰连生,肖勇.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抢救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30例临床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10,50(10):93-94.
[2] 祁必富,杨卫泽,魏婕,李文强,万曦,杨河欣.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心源性肺水肿疗效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6):330-331.
[3] 董静.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体会[J].海南医学,2009,20(11):74.
[4] 王颖,张新日,高立伟,等.机械通气在救治危重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9(02):96-98.
[5] 王顺明.64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原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7):759-760.
[6] 王运.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抢救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86-87.
[7] 冯银矿.机械通气在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06):111-112.
[8] 张勇.两种机械通气模式治疗30例ARDS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2007,7(5):44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