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凯尔纳:工业城市的另类表达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他的同乡及前辈乔治·威廉·亨宁一样,凯尔纳通过摄影重塑了这个喧嚣世界。世界时刻在变化,凯尔纳也在不断为我们提供观看现在与未来的新视角。”——俄罗斯Photo Visa国际摄影节艺术总监伊琳娜·契梅瑞娃(Irina Chmyrewa)曾这样评价德国摄影师托马斯·凯尔纳(Thomas Kellner)。
  作为一名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摄影师,凯尔纳使用其独创的“视觉综合分析法”,为观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建筑、了解城市文化的新视角。他的作品《城市之标》(Genius Loci)以艺术摄影的方式表现了在工业世界中几个有着相似发展历史与文化的工业地区,即凯尔纳所居住的城市德国锡根(Siegen)与俄罗斯的两座工业城市叶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和彼尔姆(Perm)。他希望通过影像作品反映工业建筑文化以及工业区域之间那些鲜为人知的联系。这个系列作品也曾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莫斯科、克拉斯诺达尔,中国平遥、沈阳,德国锡根等多地展出。
  摄影界的毕加索
  1966年,凯尔纳出生于德国波恩,后于德国锡根大学学习艺术、社会学、政治学与经济学。4岁时,他拥有了人生第一台相机,从此便一直没有停止拍照。“柯达德国”曾授予他“青年专业摄影师奖”,这极大地鼓励了他的摄影热情。凯尔纳在世界各地拍摄的建筑照片时常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舞动的地标”。他的摄影职业生涯中,大部分时间是对建筑进行解构,在他精心设计的系列照片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奇幻的建筑外显结构,仿佛也能够通过拼接在一起的各个模块,探究到建筑内部所隐藏的某种特质。
  凯尔纳形容这种“胶片分割”的艺术表现手法类似于立体主义(Cubism)。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们追求通过解析、重组的形式,以多种角度描绘观察对象,并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中,以此来表达对物象最完整的诠释。在立体主义艺术领域,登峰造极者是毕加索,以他为首的立体派将自然形体分解为多个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组合,甚至把同一物体的几个不同侧面整合在同一画面中,借以表达四维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凯尔纳的摄影作品就像是一幅毕加索的画作,将更多的信息与内涵赋予二维平面中,将观者引向更远的思考。
  凯尔纳曾在伦敦、巴黎、巴西利亚和纽约等地多次举办展览,其作品也被休斯敦博物馆、芝加哥博物馆、罗歇斯特市博物馆和里约热内卢博物馆等收藏。他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德国吉森教书,作为客座讲师在帕德博恩、吉森和科布伦茨传授摄影及艺术知识,并在各大高校发表演讲。为了加强摄影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他于2004~2013年间创建了“摄影师:网络”项目(Photographers:Network),并在锡根大学和艺术夏令营举办摄影展。
  2012年2月,凯尔纳收到一封来自俄罗斯叶卡捷琳堡摄影博物馆的邮件,邀请他为叶卡捷琳堡建设290周年做一个摄影项目。于是,凯尔纳走进了叶卡捷琳堡和彼尔姆这两座由德国人创建的城市,并开启《城市之标》系列作品的拍摄工作。
  重启尘封已久的故事
  但很少有人知道,叶卡捷琳堡和彼尔姆这两座俄罗斯城市是由德国锡根人乔治·威廉·亨宁(Georg Wilhelm Henning,1676年~1750年)建设的。
  亨宁原本是一名德国军官与技师,由于在冶金术方面造诣深厚,被彼得大帝邀请到沙皇俄国。1720年代,他多次前往欧洲邀请采矿专家,在乌拉尔地区开设新工厂,亨宁在很短时间里建立了俄罗斯重要的经济、教育中心——叶卡捷琳堡和彼尔姆。同时,亨宁还创建了俄罗斯第一个矿业学校,撰写了第一部关于俄罗斯工业发展变革的纪实文献。
  2013年,凯尔纳跟随亨宁的足迹,拍摄了德国锡根和俄罗斯的工业建筑,并向公众讲述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凯尔纳希望通过这些影像作品反映工业建筑文化以及工业区域之间那些不为人知的特征与联系。凯尔纳说,这种联系也包含了这些城市之间共同拥有的、关于钢铁产业的先进知识与技术。从挖掘到矿石开采、熔炼,从钢铁生产到今天的大型重机制造,这些城市与地区都在世界范围内占据领先地位。
  凯尔纳还计划将这个系列摄影作品出版成书,通过照片与文字展示这些工业建筑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并讲述这几座城市和亨宁的故事。
  胶片分割的解构方式
  “胶片分割”是托马斯·凯尔纳标志性的创作手法,他长期在世界各地拍摄各式各样的建筑,并通过这种挑战常规的透视方法对建筑进行解构,同时也重建着我们对建筑的看法。可以说,凯尔纳的摄影创作十分具有实验性与概念性。他利用自己独创的“视觉综合分析法”,将经过深思熟虑设计拍摄的多个画面进行分割与再创建。
  在《城市之标》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凯尔纳使用胶片相机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序列对建筑物每一个结构进行拍摄,然后再将照片进行组合,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结构。他通常会在拍摄前画出草图和分镜头,这些准备工作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而对一座建筑物的拍摄则需要约两个小时来完成。虽然有当地机构的支持与协助,但项目拍摄工作也不总是十分顺利,在彼尔姆进行拍摄时,当地相关部门就曾因怀疑凯尔纳是间谍而叫停了这个项目的拍摄。
  从入口到烟囱,从办公室到工厂车间,在这个项目中,凯尔纳拍摄了30~40个工业建筑,他希望表现出工业建筑各个部分的典型特征,甚至展示出工业建筑在17世纪早期到21世纪间不同时期的特点。
  凯尔纳说,“胶片分割”的结构形式使静态的画面增加了许多动态特征,不仅能够体现工业建筑的原始力量,也能够反映出工业时代快速、智能化的发展。同时,在凯尔纳看来,建筑作为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城市的认知与理解,因为它不仅是一個区域的标志,更见证着历史和时间。
其他文献
01 | 2013年5月7日,在截去小腿后不到一个月,鲍曼就已经能不用滑板支撑,独自从椅子边走到治疗垫边。  纽约时报摄影师乔什·哈纳(Josh Haner)凭借作品《超越终点线》获得了2014年普利策新闻奖专题摄影奖。在这组照片中,他记录了一位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失去双腿的受害者,拍下其艰难的恢复过程。  为了拍摄,哈纳打算和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的受害者杰夫·鲍曼(Jeff Bauman)一起
期刊
01 | 《中国神话——弥勒弥勒咪咪乐》,2008。《中国神话》是一组布面油画作品,舒勇将日常家居摆设的神话造像置于泡泡环境中。  《丝路金桥》是这样一件雕塑装置艺术作品:长28米、高6米、宽4米,由2万块“长城砖”形状的人造树脂水晶砖砌成,色如琥珀。每块砖的内部熔铸丝绸制作的手工花,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几十个国家、近百座城市的“国花”或“市花”。  这件寓意架设“沟通之桥”的作品在201
期刊
01一级收藏作品《园博园晨曦》 作者:周健  2018年1月,第十一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在贵港举行。为彰显贵港园博会“水韵古郡,活力荷城”的主题,用图片传播贵港魅力,用影像记录园博园风采、荷花韵味,也为全国摄影人搭建摄影创作基地与交流平台,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与第十一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组委会联合举办了2017年“园博风采 美丽荷城”贵港摄影大赛。本次大赛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广大摄影爱好者踊跃参与,
期刊
作者:李欣 主编  出版:中国摄影出版社,2017  从1990年代中期当代影像艺术兴起、2003年中国第一家摄影画廊的成立,到2006年中国首场影像拍卖开槌,再到今天中国的影像艺术市场初步成型,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期间,中国影像艺术收藏虽然发展快速,但依旧有很多问题,如:缺乏相应的史论基础,缺乏收藏体系,缺乏重要的摄影博物馆与美术馆,名家名作缺乏市场认可,等等。  因而,這本书是一本既具梳理性、历
期刊
01飞翔。2017年12月6日摄于内蒙古阿尔山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训练。强烈的逆光对G9相机的测光和对焦毫无影响,炫光形成的光芒给画面增添了气氛,也说明DG Elmarit 200mm F2.8 Power OIS镜头抗炫光能力很强。当时的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不过G9的电池坚持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f/4.0,1/2000秒,ISO 160  2017年11月底,因为要报道一个大型运动会,
期刊
“摩艾”(Moai)石像是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上最引人注目、也最令人疑惑的风景。围绕它们流传的各种神秘故事,被科学家、艺术家和旅行者以各自的形式描绘下来。然而,历史有时终究难免消逝于时间的迷雾,我带着疑问而来,带着更大的迷惑离去。被掩埋的文化  前往复活节岛的飞机满载着200多位客人,从圣地亚哥起飞后一直向西,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空飞行了四个半小时后,降落在复活节岛的小机场上。这个孤
期刊
2007年的一天,我在eBay上偶然发现美国马萨诸塞州(以下简称麻省)一位卖家在卖一台福伦达立体相机。网页上只有一张相机侧面照片,看起来成色还不错,一口价250美元。卖家对相机的描述是:因对相机不很了解,未经测试,不知道能否正常工作,售出不退。一般来说,这样的描述十有八九都是相机有严重问题,又不想直接说明,而以不懂为由推卸责任。不过,一台80多年前比较稀少的立体相机,这个价格还算公道,即便有故障,
期刊
城市是都市人的生活空间,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它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我们熟悉的领域,还是陌生的地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城市的观察视角。关于城市主题的摄影作品也非常多,相比那些扁平化的表现方式与传统的观察视角,我们更希望发现并展示一些更加多元地表现城市主题的摄影。因此,本期我们选择了五位国内外从不同角度拍摄城市题材的摄影师,试图透过他们观看城市的方式,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德国摄影师托马斯·凯尔纳(
期刊
01拍摄于胡志明市,Van Hung(1987)和他的男友Quoc Ngan(1989)在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后选择听音乐放松 ,他们都是公司白领,在一起七年了,选自《粉红抉择》(The Pink Choice)系列,2012 ? Maika Elan  家,是最接近内心的地方,是一个人最能回归自我的地方。虽然家庭生活的样貌通常让人觉得差不多,但家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多样、最多变的人类环境之一。家虽是
期刊
手机微距镜头多数时候是来拿拍摄微小的事物和细节,比如晨间花瓣上的露珠、枝条上的小昆虫、食物之间的小间隙等。这些往往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张作品。  而在拍摄传达故事的静物组图时,如何利用手机微距镜头呢?刚拿到思锐手机微距镜头的时,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通过多次拍摄,并逐渐熟悉镜头脾气,算是找到一个好的方式。拍摄器材  iPhone7 plus + 思锐微距镜头 + 思锐60毫米特写镜头场景构思  三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