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产业融合可以将其称为产教融合,产业指的是区域产业,而教育则指的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育人目标。目前产教深度融合在我国的高职、中职以及大学高校等应用极为广泛,基于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机制,不仅推动着高校本身教师团队的升级,而在人才培养的方面也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一般情况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教学是实现学有所用最为直接的途径,而产教融合办学机制的核心目标就是学有所有,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
一、引言
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而且通过对我国南北方各个高职院校的综合调查得知,产教融合机制以及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设置已经得到了全面的落实,且获得的效果较为理想。笔者在本文首先基于产教融合阐明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注意事项,随后基于教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阐明了当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几项解决对策,意在以产教深度融合促进高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目标、对接需求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依据和导向,强调院校、产业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互相适应,针对于导向对院校市场营销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尤其是在应用型的选修课程上,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的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提供理论指导。
(二)优化教学手段、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产教协作平台的建立是优化教学手段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最为有效的途径,而且在专业核心能力的导向下,实践性质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点内容。
(三)优化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机制的优化所涉及到的因素较多,高职院校不仅要考虑到企业是否愿意和院校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还要考虑实习毕业生的安排、岗位对接等一系列问题,一般情况下一部分企业出于时间、效益、管理人员的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不愿意和院校进行合作,针对于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就必须在校企合作机制方面进行持续性的完善,只有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效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
(一)产教融合理念下的高职院校角度
高校虽然与企业、产业建立了合作机制,但是高校并没有义务和能力向企业提供关于实训方面、资金方面的帮助和服务,此外高校是站在就业率、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改革的角度上参与校企合作,并不会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和利益。
(二)产教融合理念下的产业、企业角度
首先产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不会得到直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得不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其次高校并没有向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服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价值不明确。最后就是企业参与高校所创办的专业技能竞赛、实践小学期等校企合作活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情况下能够提升高校内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使其有一个更为明确的定位,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参与校企合作始终是一个长期性的投资,而且通过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为本企业贡献自身的价值,只不过是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责任感。
实际的校企合作中高校与企业处于一个对立的状态,高校为了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改革规划,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的落实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不会得到直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下,要想实现高校与企业的长效合作,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有效且全面的合作保障机制,其次就是通過高校的宣传与毕业生就业会等活动,帮助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从而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在一定的合作时间后社会必将会认同该企业、支持该企业,且会得到地方政府的广泛重视。
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现思路分析
针对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突破点,紧密联系校企合作机制落实高校内部的人才培养规划,此外通过企业的参与进一步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技能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此外针对于不同的角度切实的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本校中进行专题讲座,建立校企合作参与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最后就是高校结合企业的公共管理岗位的用人标准去培养人才,使企业明确参与校企合作是革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一个新途径,并将用人标准作为检验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例如公共管理实践小学期、学科专业技能竞赛等都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方式,高校在企业的参与下能够了解企业公共管理类岗位的用人需求与高校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更好的调整融合策略优化教学方案。此外政府应引导高校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下的合作保障机制,并制定与高校专业类别相关的职业考评标准。最后就是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不断的优化高校内部师资队伍,通过改善师资教学水平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五、结语
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合作机制建立的核心,然后再展开关于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方面的规划有利于产业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融合。(作者单位: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一、引言
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而且通过对我国南北方各个高职院校的综合调查得知,产教融合机制以及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设置已经得到了全面的落实,且获得的效果较为理想。笔者在本文首先基于产教融合阐明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注意事项,随后基于教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阐明了当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几项解决对策,意在以产教深度融合促进高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目标、对接需求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依据和导向,强调院校、产业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互相适应,针对于导向对院校市场营销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尤其是在应用型的选修课程上,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的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提供理论指导。
(二)优化教学手段、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产教协作平台的建立是优化教学手段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最为有效的途径,而且在专业核心能力的导向下,实践性质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点内容。
(三)优化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机制的优化所涉及到的因素较多,高职院校不仅要考虑到企业是否愿意和院校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还要考虑实习毕业生的安排、岗位对接等一系列问题,一般情况下一部分企业出于时间、效益、管理人员的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不愿意和院校进行合作,针对于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就必须在校企合作机制方面进行持续性的完善,只有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效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
(一)产教融合理念下的高职院校角度
高校虽然与企业、产业建立了合作机制,但是高校并没有义务和能力向企业提供关于实训方面、资金方面的帮助和服务,此外高校是站在就业率、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改革的角度上参与校企合作,并不会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和利益。
(二)产教融合理念下的产业、企业角度
首先产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不会得到直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得不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其次高校并没有向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服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价值不明确。最后就是企业参与高校所创办的专业技能竞赛、实践小学期等校企合作活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情况下能够提升高校内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使其有一个更为明确的定位,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参与校企合作始终是一个长期性的投资,而且通过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为本企业贡献自身的价值,只不过是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责任感。
实际的校企合作中高校与企业处于一个对立的状态,高校为了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改革规划,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的落实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不会得到直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下,要想实现高校与企业的长效合作,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有效且全面的合作保障机制,其次就是通過高校的宣传与毕业生就业会等活动,帮助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从而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在一定的合作时间后社会必将会认同该企业、支持该企业,且会得到地方政府的广泛重视。
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现思路分析
针对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突破点,紧密联系校企合作机制落实高校内部的人才培养规划,此外通过企业的参与进一步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技能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此外针对于不同的角度切实的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本校中进行专题讲座,建立校企合作参与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最后就是高校结合企业的公共管理岗位的用人标准去培养人才,使企业明确参与校企合作是革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一个新途径,并将用人标准作为检验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例如公共管理实践小学期、学科专业技能竞赛等都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方式,高校在企业的参与下能够了解企业公共管理类岗位的用人需求与高校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更好的调整融合策略优化教学方案。此外政府应引导高校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下的合作保障机制,并制定与高校专业类别相关的职业考评标准。最后就是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不断的优化高校内部师资队伍,通过改善师资教学水平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五、结语
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合作机制建立的核心,然后再展开关于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方面的规划有利于产业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融合。(作者单位:广西职业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