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为适应新形势的挑战,教师应自觉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角色,确立新的学生观,倡导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潜能,彰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明确了“三个定位”,才能有效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225-02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自觉更新教学理念,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脉搏,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一、何为“研究性学习”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1]。其最终目的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内在潜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三个定位
就目前看,“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新教学理念下的标志性教学模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三个准确定位”。
(一)让学生从“台下”走向“台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2]。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部首查字法时,笔者对学生说:“课前我搜集到了很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想介绍给大家,可资料中有几个不认识的字,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吧!”于是,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拼读字上的拼音不就认识了吗?这时笔者用实物投影仪将资料放到了大屏幕上,字上没有注音。有的学生说:“猜读。”但发现一句话中有好几个字不认识,无法猜读。有的学生说:“问字典老师。”马上有学生说:“我们只会用音序查字法,但那是在只知道字音,不了解字义、不会写这个字的时候用。”在师生共同讨论毫无结果时,好奇心促使学生有了这样的疑问:“有没有在既不知字义,又不知读音时用的查字法呢?”笔者很肯定地回答:“有!”进而提出了部首查字法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自身参与中明确了学习目标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机,接下来的学习也就轻松自如了。这样比一上课就把这个教学目标提出来,很生硬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呆板地接受,并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课堂上,只有改变教师的“满堂灌”,创设平等的教学环境,才能改变以往“教的辛苦,学得痛苦,结果还是不满意”的状况。
(二)从“学答”转向“学问”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新课程体系下,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正被“指导—探究”模式所取代。教学不仅是把学生教懂,也不仅仅是把问题“消灭”。现在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对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能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体现着学生探究能力和獨立思考水平的高低。因而学生不懂什么并不重要,让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笔者先展示了一段关于颐和园的录像。在优美的旋律中,将颐和园的主要景点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等逐一展现,它们奇特的造型、明快的色彩、优雅的意境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笔者顺势启发诱导:“看了录像后,你了解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气氛热烈。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思考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阅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兴趣也浓了,学习效果也会十分显著。
(三)从“他主”转向“自主”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节分析没有针对性、问题设计的难度大,讲解的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转变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鼓励、提倡、发展学生自主的、能动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自读”,从而让学生在读中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江总书记来我家》一课时,笔者先揭示了课题,直接导入。接着给了学生较多时间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又给了学生充裕的时间带着感情朗读、探究感悟、理解重点,再适时做些点拨指导。继而让他们朗读体会、自感自悟、理解难点。最后,笔者简单总结了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这样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尝试,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很快进入到了课文语言环境,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学习。
自主学习的有效补充方式是“合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把握好时机,组织学生积极、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同时,教师应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参与各组的交流讨论,巧设悬念,精要点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当然,虽然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课堂进程还是必须由教师来掌控。因为没有教师的总体规划、掌控,课堂教学就很难高效。
总之,课堂教学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终生学习发展负责,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作为出发点,贯穿大语文理念,把探究发现式教学作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要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运用语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教师只有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杨晓梅.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
语文教学参考,2004(12).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225-02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自觉更新教学理念,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脉搏,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一、何为“研究性学习”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1]。其最终目的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内在潜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三个定位
就目前看,“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新教学理念下的标志性教学模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三个准确定位”。
(一)让学生从“台下”走向“台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2]。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部首查字法时,笔者对学生说:“课前我搜集到了很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想介绍给大家,可资料中有几个不认识的字,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吧!”于是,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拼读字上的拼音不就认识了吗?这时笔者用实物投影仪将资料放到了大屏幕上,字上没有注音。有的学生说:“猜读。”但发现一句话中有好几个字不认识,无法猜读。有的学生说:“问字典老师。”马上有学生说:“我们只会用音序查字法,但那是在只知道字音,不了解字义、不会写这个字的时候用。”在师生共同讨论毫无结果时,好奇心促使学生有了这样的疑问:“有没有在既不知字义,又不知读音时用的查字法呢?”笔者很肯定地回答:“有!”进而提出了部首查字法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自身参与中明确了学习目标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机,接下来的学习也就轻松自如了。这样比一上课就把这个教学目标提出来,很生硬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呆板地接受,并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课堂上,只有改变教师的“满堂灌”,创设平等的教学环境,才能改变以往“教的辛苦,学得痛苦,结果还是不满意”的状况。
(二)从“学答”转向“学问”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新课程体系下,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正被“指导—探究”模式所取代。教学不仅是把学生教懂,也不仅仅是把问题“消灭”。现在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对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能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体现着学生探究能力和獨立思考水平的高低。因而学生不懂什么并不重要,让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笔者先展示了一段关于颐和园的录像。在优美的旋律中,将颐和园的主要景点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等逐一展现,它们奇特的造型、明快的色彩、优雅的意境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笔者顺势启发诱导:“看了录像后,你了解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气氛热烈。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思考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阅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兴趣也浓了,学习效果也会十分显著。
(三)从“他主”转向“自主”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节分析没有针对性、问题设计的难度大,讲解的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转变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鼓励、提倡、发展学生自主的、能动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自读”,从而让学生在读中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江总书记来我家》一课时,笔者先揭示了课题,直接导入。接着给了学生较多时间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又给了学生充裕的时间带着感情朗读、探究感悟、理解重点,再适时做些点拨指导。继而让他们朗读体会、自感自悟、理解难点。最后,笔者简单总结了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这样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尝试,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很快进入到了课文语言环境,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学习。
自主学习的有效补充方式是“合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把握好时机,组织学生积极、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同时,教师应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参与各组的交流讨论,巧设悬念,精要点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当然,虽然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课堂进程还是必须由教师来掌控。因为没有教师的总体规划、掌控,课堂教学就很难高效。
总之,课堂教学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终生学习发展负责,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作为出发点,贯穿大语文理念,把探究发现式教学作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要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运用语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教师只有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杨晓梅.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
语文教学参考,2004(12).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