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文字训练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挖掘出课文中有价值的“点”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教師可把握住重要点原则、“双性”原则、薄弱点原则,通过多种训练方法,如质疑课题法、推词酌句法、填补留白法等对学生进行训练。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挖掘;重要点;工具性 人文性;薄弱点
语言文字训练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张志公先生曾言:“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面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如何在备课中挖掘出课文中有价值的“点”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通过何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是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命题。
一、训练方法
1.质疑课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值得深究与玩味,从中可感悟出作者的深刻用意,提炼出我们需要的东西。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开课便可直接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简介背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找到答案。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凸显。
2.推词酌句法
课文篇篇是经典,词句凝练,看似平凡却实含深意。品析这些词句,既可欣赏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又能感悟文中的情感,受到人文的熏陶。如教学《搭石》第二自然段,学生读后教师问:“读着读着,哪些词语让你非常感动?”学生列举出“放下”“找来”“搭上”“踏上”这些动词。接着,教师转住一个“踏”字顺势引导:“这个小心的踏,几个来回地踏,踏了还踏的踏,踏出了这位老人怎样的形象?”学生答:“踏出了老人的善良!”“踏出了老人的助人为乐!”在一问一答间,老人的形象愈发鲜活了。这就是挖掘字词含义的魅力。
3.填补留白法
课文时有语意未尽、含而不露的地方,教师可抓住这些“点”引导学生生发想象,通过说、写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说话与写作能力。如《火烧云》第三自然段,作者列举了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颜色词,最后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教师可让学生先琢磨一下作者的炼词方法:ABB式、半半式、“水果或蔬菜”颜色词式。再启发学生说出更多描写颜色的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造词能力、内心的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自然学得兴趣盎然。
4.巧借插图法
课文中形神兼备的插图是对文本内容的再现,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一定要巧妙地利用。如《巨人的花园》一课,品悟完课文后,教师可启发学生:“请看插图,巨人的脸上笑开了花。同学们,好好地观察这幅图,谁能把这美丽的场景、幸福的画面生动地描绘下来,甚至写出巨人的后传。”这一设计不仅是对文本的升华,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与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运用原则
有经验的教师在细品课文后,能运用以上方法挖掘出多个语言文字训练点来。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只注重工具性丢弃了人文性。那么,到底要选择哪些“点”来训练呢?教师须依循以下原则:
1.选择重要点原则
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编者都安排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方面的教学目标,能落实目标的“点”就是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安排有这方面的教学环节,而巩固旧知的训练项目可少安排。如《去年的树》一课,我们可挖掘出好些训练点:再现鸟儿与树依依不舍的分别场面;在鸟儿找到树后“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此时它仿佛在心里说着什么呢;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心里又在说什么呢。
2.“双性”原则
有些训练只是单纯的语言训练,而有些训练是文章的“眼”,既关乎工具性,又融合了人文性。面临二者时,教师当然要选择后者。如《去年的树》一课中,最后的高潮部分有两处可展开想象,如说说鸟儿会说些什么。通过想与说,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分地感悟到鸟儿与大树间深厚的情谊,懂得朋友间应像他俩那样珍惜友情,信守诺言。这便是人文性的体现。
3.薄弱点原则
所挖掘的训练点均是巩固性练习时,教师首要考虑的是哪些“点”是学生能力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安排相关练习。就算其他的“点”更为亮丽,也要舍弃,因为教学是需求“实”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教师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也要以生为本,不能只图课堂上教得亮丽,要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
责任编辑 王 芸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挖掘;重要点;工具性 人文性;薄弱点
语言文字训练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张志公先生曾言:“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面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如何在备课中挖掘出课文中有价值的“点”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通过何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是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命题。
一、训练方法
1.质疑课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值得深究与玩味,从中可感悟出作者的深刻用意,提炼出我们需要的东西。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开课便可直接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简介背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找到答案。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凸显。
2.推词酌句法
课文篇篇是经典,词句凝练,看似平凡却实含深意。品析这些词句,既可欣赏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又能感悟文中的情感,受到人文的熏陶。如教学《搭石》第二自然段,学生读后教师问:“读着读着,哪些词语让你非常感动?”学生列举出“放下”“找来”“搭上”“踏上”这些动词。接着,教师转住一个“踏”字顺势引导:“这个小心的踏,几个来回地踏,踏了还踏的踏,踏出了这位老人怎样的形象?”学生答:“踏出了老人的善良!”“踏出了老人的助人为乐!”在一问一答间,老人的形象愈发鲜活了。这就是挖掘字词含义的魅力。
3.填补留白法
课文时有语意未尽、含而不露的地方,教师可抓住这些“点”引导学生生发想象,通过说、写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说话与写作能力。如《火烧云》第三自然段,作者列举了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颜色词,最后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教师可让学生先琢磨一下作者的炼词方法:ABB式、半半式、“水果或蔬菜”颜色词式。再启发学生说出更多描写颜色的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造词能力、内心的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自然学得兴趣盎然。
4.巧借插图法
课文中形神兼备的插图是对文本内容的再现,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一定要巧妙地利用。如《巨人的花园》一课,品悟完课文后,教师可启发学生:“请看插图,巨人的脸上笑开了花。同学们,好好地观察这幅图,谁能把这美丽的场景、幸福的画面生动地描绘下来,甚至写出巨人的后传。”这一设计不仅是对文本的升华,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与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运用原则
有经验的教师在细品课文后,能运用以上方法挖掘出多个语言文字训练点来。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只注重工具性丢弃了人文性。那么,到底要选择哪些“点”来训练呢?教师须依循以下原则:
1.选择重要点原则
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编者都安排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方面的教学目标,能落实目标的“点”就是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安排有这方面的教学环节,而巩固旧知的训练项目可少安排。如《去年的树》一课,我们可挖掘出好些训练点:再现鸟儿与树依依不舍的分别场面;在鸟儿找到树后“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此时它仿佛在心里说着什么呢;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心里又在说什么呢。
2.“双性”原则
有些训练只是单纯的语言训练,而有些训练是文章的“眼”,既关乎工具性,又融合了人文性。面临二者时,教师当然要选择后者。如《去年的树》一课中,最后的高潮部分有两处可展开想象,如说说鸟儿会说些什么。通过想与说,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分地感悟到鸟儿与大树间深厚的情谊,懂得朋友间应像他俩那样珍惜友情,信守诺言。这便是人文性的体现。
3.薄弱点原则
所挖掘的训练点均是巩固性练习时,教师首要考虑的是哪些“点”是学生能力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安排相关练习。就算其他的“点”更为亮丽,也要舍弃,因为教学是需求“实”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教师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也要以生为本,不能只图课堂上教得亮丽,要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
责任编辑 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