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兴趣,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等,导致中学生的主体位置未能凸显出来,德育在教学环境中渗透效果微乎其微。文章以核心素养为背景,为提高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成效提出了相应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德育;开展形式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素质培育是从中学生的基础道德知识入手,对中学生的知识面进行全面扩充,主要内容包括自我管理、道德认知、法律认识、参与社会。在落实核心素质观念的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育出发点必须是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实行深层次教学,并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或知识点指引学生,并将各种课外实践教育活动作为辅助,让学生在课内外实践过程中养成优秀的德育意识。
二、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思想严重
课程改革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提出在教师与学生二者的关系中,中学生应该作为课堂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则担任指引者,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教学应接近现实生活,教师需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做出努力。
然而目前,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受到“填鸭式”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师一味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占据的主体位置,更没有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对其法律意识的培育,导致了学生在人格上缺失,道德素质低下。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中学教学阶段并不占重要位置,往往被学校忽略,至于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等,可以进入高中或者大学再学习和培养,这样的教学思想限制了中学生的综合发展,违反了新课改的要求。
2.尚未实现与时俱进
初中阶段基本将法律常识方面的知识归纳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然而由于升学的压力,多数初中学校未专门设立法治课程,也没有专门讲授法律知识的教师。教师和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缺少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使得多数中学生的法律思想意识较为薄弱,校园法治学习环境较宽松。
即便新课程早已优化了教材内容,但因法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古老和落后,导致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难以全面发挥真正效果。另外,任职教师的教育观念亦未做到推陈出新、积极创造,使多数中学生难以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作用,这不但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育成效产生消极影响,而且无法开展德育教学。
3.培养路径过于单一
原有的教育形式较为落后,导致德育教学一直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趋向口头主义,未能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带来实质性的影响。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如若想从中渗入德育教育,就必须丢弃传统依靠教材、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做法,应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更加生动化、形象化,从本质上转变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然而当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过程中,整体知识的讲授、德育教学的进行等多方面都缺少完善的体制,没有真正可行的教育方案,学生只能死板地背诵相关概念和法律知识,不能真正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失去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正意义。
三、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工作开展的策略
1.创设德育教学情境,创建素养培育平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从课程体系入手实行德育教学,在课堂中融入多样生活化的教育形式对学生实行德育引导,提高学生的德育学习成效。
例如,教师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教育场景,使学生通过扮演角色在场景中体会课堂教育内容的德育思想。這样,中学生在场景之中就会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对他人和自身的行为进行思考,可高效地对此节课的教育内容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又如,在讲授“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教师就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了解建立多个教育场景让学生体会。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创设排队买菜的生活场景,让几位学生扮演售菜员,其余学生扮演买菜的顾客。在场景演示过程中,教师指派几名同学负责插队,让被插队者与插队者之间根据现实情况,自由发挥,进行对话。通过真实演绎这一生活场景,被插队者可切实地体会到他人不遵守规则给自身所带来的影响,而插队者亦能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切实意识到违反规则带给他人和整个社会的不良影响。这类教育能使中学生对此课德育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在生活化的教育体会中对自身行为与活动进行反思。将实际生活和课堂相结合,不但可使学生高效理解本课的知识内容,而且可以规范中学生的行为与意识,进而使学生在日后的现实生活中可更好地遵守道德行为,成为综合发展的优质人才。
2.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展德育教学内容
根据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主要内容的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引入德育教学案例,加大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力度。教师有效引入并深入课堂教育内容,保障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教师针对教育内容,通过互联网搜集本课相关以及延伸教材内容的教育案例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课件可以是影像资料,也可以是人物事迹,不管哪种类型,都要着重体现本课的教育内容和德育思想。课件的展示可使学生和真实情景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活动进行反思,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层面促进思想道德品质的综合提高。
比如,在讲授“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在前期对此课进行备课时,可收集多样与法律认知和预防犯罪相关的知识案例,以视频和图像资源为主。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源整合,设计成教学课件。再次,教师运用多媒体对课件进行呈现。课件中可包含最具代表性的普法栏目“法治进行时”“道德与法治”“与法同行”等视频片段。学生通过对法律视频的观看,可了解到案件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点,犯罪分子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这些违法行为对他人、社会造成的很大伤害。这种利用多媒体手段实行案例引进的方式,深化了德育教育内容。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形成共情,在现实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活动,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法律道德思想意识。 3.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德育行为的认识
在中学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若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不应局限于课堂教育。教师应将学生带到课外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探索,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课外思想教育活动。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育形式,不但可使学生对教育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可推动学生自主去践行思想道德行为。
例如,根据“集体生活邀请我”与“集体生活成就我”这两节课的内容,教师可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引导学生深层次感受集体生活。学生在班级集体活动中体会集体生活,互帮互助、互相安慰,从多方面角度体验到集体带给自身的力量和温暖。
例如,在开展班级会演活动中,演出会涉及对各类表演节目的设计与安排,光依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因此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这时,学生就可真正领会到集体力量和个人力量的差别,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产生团体配合的意识。同时,在演出活动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和他人沟通交流,在产生矛盾与问题时也可更好地解决,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这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意识。此外,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敬老院等开展爱心服务,拓展延伸教育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学生的行为道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若想有效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就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德育思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创新教育形式与手段,对中学生的德育意识实行重点培育。另外,教师应善于为学生扩展教学场所,将学生带到课堂之外的德育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德育体会,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三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夏佳佳.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分析[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C].重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7.
石雪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0(03):117-118.
林国祥.改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養[J].基础教育论坛,2019(20):24-26.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德育;开展形式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素质培育是从中学生的基础道德知识入手,对中学生的知识面进行全面扩充,主要内容包括自我管理、道德认知、法律认识、参与社会。在落实核心素质观念的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育出发点必须是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实行深层次教学,并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或知识点指引学生,并将各种课外实践教育活动作为辅助,让学生在课内外实践过程中养成优秀的德育意识。
二、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思想严重
课程改革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提出在教师与学生二者的关系中,中学生应该作为课堂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则担任指引者,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教学应接近现实生活,教师需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做出努力。
然而目前,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受到“填鸭式”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师一味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占据的主体位置,更没有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对其法律意识的培育,导致了学生在人格上缺失,道德素质低下。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中学教学阶段并不占重要位置,往往被学校忽略,至于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等,可以进入高中或者大学再学习和培养,这样的教学思想限制了中学生的综合发展,违反了新课改的要求。
2.尚未实现与时俱进
初中阶段基本将法律常识方面的知识归纳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然而由于升学的压力,多数初中学校未专门设立法治课程,也没有专门讲授法律知识的教师。教师和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缺少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使得多数中学生的法律思想意识较为薄弱,校园法治学习环境较宽松。
即便新课程早已优化了教材内容,但因法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古老和落后,导致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难以全面发挥真正效果。另外,任职教师的教育观念亦未做到推陈出新、积极创造,使多数中学生难以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作用,这不但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育成效产生消极影响,而且无法开展德育教学。
3.培养路径过于单一
原有的教育形式较为落后,导致德育教学一直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趋向口头主义,未能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带来实质性的影响。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如若想从中渗入德育教育,就必须丢弃传统依靠教材、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做法,应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更加生动化、形象化,从本质上转变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然而当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过程中,整体知识的讲授、德育教学的进行等多方面都缺少完善的体制,没有真正可行的教育方案,学生只能死板地背诵相关概念和法律知识,不能真正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失去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正意义。
三、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工作开展的策略
1.创设德育教学情境,创建素养培育平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从课程体系入手实行德育教学,在课堂中融入多样生活化的教育形式对学生实行德育引导,提高学生的德育学习成效。
例如,教师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教育场景,使学生通过扮演角色在场景中体会课堂教育内容的德育思想。這样,中学生在场景之中就会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对他人和自身的行为进行思考,可高效地对此节课的教育内容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又如,在讲授“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教师就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了解建立多个教育场景让学生体会。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创设排队买菜的生活场景,让几位学生扮演售菜员,其余学生扮演买菜的顾客。在场景演示过程中,教师指派几名同学负责插队,让被插队者与插队者之间根据现实情况,自由发挥,进行对话。通过真实演绎这一生活场景,被插队者可切实地体会到他人不遵守规则给自身所带来的影响,而插队者亦能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切实意识到违反规则带给他人和整个社会的不良影响。这类教育能使中学生对此课德育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在生活化的教育体会中对自身行为与活动进行反思。将实际生活和课堂相结合,不但可使学生高效理解本课的知识内容,而且可以规范中学生的行为与意识,进而使学生在日后的现实生活中可更好地遵守道德行为,成为综合发展的优质人才。
2.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展德育教学内容
根据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主要内容的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引入德育教学案例,加大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力度。教师有效引入并深入课堂教育内容,保障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教师针对教育内容,通过互联网搜集本课相关以及延伸教材内容的教育案例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课件可以是影像资料,也可以是人物事迹,不管哪种类型,都要着重体现本课的教育内容和德育思想。课件的展示可使学生和真实情景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活动进行反思,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层面促进思想道德品质的综合提高。
比如,在讲授“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在前期对此课进行备课时,可收集多样与法律认知和预防犯罪相关的知识案例,以视频和图像资源为主。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源整合,设计成教学课件。再次,教师运用多媒体对课件进行呈现。课件中可包含最具代表性的普法栏目“法治进行时”“道德与法治”“与法同行”等视频片段。学生通过对法律视频的观看,可了解到案件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点,犯罪分子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这些违法行为对他人、社会造成的很大伤害。这种利用多媒体手段实行案例引进的方式,深化了德育教育内容。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形成共情,在现实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活动,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法律道德思想意识。 3.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德育行为的认识
在中学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若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不应局限于课堂教育。教师应将学生带到课外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探索,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课外思想教育活动。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育形式,不但可使学生对教育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可推动学生自主去践行思想道德行为。
例如,根据“集体生活邀请我”与“集体生活成就我”这两节课的内容,教师可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引导学生深层次感受集体生活。学生在班级集体活动中体会集体生活,互帮互助、互相安慰,从多方面角度体验到集体带给自身的力量和温暖。
例如,在开展班级会演活动中,演出会涉及对各类表演节目的设计与安排,光依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因此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这时,学生就可真正领会到集体力量和个人力量的差别,认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产生团体配合的意识。同时,在演出活动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和他人沟通交流,在产生矛盾与问题时也可更好地解决,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这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意识。此外,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敬老院等开展爱心服务,拓展延伸教育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学生的行为道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若想有效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就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德育思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创新教育形式与手段,对中学生的德育意识实行重点培育。另外,教师应善于为学生扩展教学场所,将学生带到课堂之外的德育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德育体会,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三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夏佳佳.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分析[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C].重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7.
石雪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0(03):117-118.
林国祥.改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養[J].基础教育论坛,2019(2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