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翱翔在文化时空的雄鹰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的父亲胡传去世前留下遗嘱说:“糜儿天资聪明,应令他读书。”父亲的遗嘱决定了胡适的命运,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像丈夫一样被人敬重的人,不惜一切代价供儿子读书。当时,每个学生交给先生的束脩只有两块银元,而冯顺弟则给先生六块银元,后来逐渐递增,直到十二块银元,先生自然乐得在胡适身上下功夫。在徽墨里泡大的胡适受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熏陶,幼年时便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气,被乡人称为“糜先生”。
  在飞翔中识别雄鹰,在奔驰中识别骏马,在疆场上识别勇士。如果胡适的母亲满足于儿子的学识,不把他送到上海求学,不让他感知外面的世界,或许中国文学史就会改写,只是在徽州多了一位酸腐老学究而已。
  雄鹰高飞万丈,总要回归草原。胡适一九一七年从美国学成回国,担任北大教授,因积极倡导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一九二。年,他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尽管不是很成熟的作品,但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打响了第一枪。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一生获得三十多个博士学位。先后出版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文存》《胡适自传》《戴东赢的哲学》《白话文学史》,以及《先秦名学史》等英文论著。另外还翻译了都德、莫伯桑、契柯夫等人的短篇小说,以及拜仑的长诗《哀希腊》,易卜生的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一九三九年,胡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一心一意做“圣人”,在外面他是一位新文化运动的导师,是驰名遐迩的学者,是在文学天空任意翱翔的雄鹰。然而,在感情生活上,他这只雄鹰却被缚住了翅膀,不能自由地展翅飞翔。胡适是孝子,他接受了母亲强行安排给他的一桩婚姻,迎娶了小脚太太江冬秀。胡适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胡适的小脚太太江冬秀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是有名的“母老虎”。當江冬秀发现曹成英写给胡适的信时,将胡适从床上拎小鸡一样拎起来,打开大门,对着四合院里的左邻右舍大喊大叫,吓得死要面子的胡适直哆嗦。胡适也曾想与江冬秀离婚,但江冬秀抱起的儿子,拿着一把大剪刀要和孩子一起死,胡适再也不敢提离婚的事了,胡适怕老婆的丑闻也就传扬出去。
  在婚姻问题上,胡适没有鲁迅那样决绝,坚决拒绝母亲订下的媳妇朱安,与学生许广平私订终身;也没有徐志摩的果断,与张幼仪离婚,再娶陆小曼;更没有邵洵美的潇洒,家有娇妻盛佩玉,外有美国情人项美丽,而且在妻子、情人之间游刃有余,使妻子和情人还成为很好的朋友。
  胡适的优柔寡断害得两位女人为他独守终生。一是胡适的红颜知己曹诚英,曹诚英,字佩声,是胡适三嫂的妹妹,曾在胡适与江冬秀的婚礼上当伴娘,对胡适一见钟情,后来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一直独居,诗人汪静之发疯似地为她写了很多情诗,最后汇聚成《蕙的风》出版,也没有打动曹诚英。此后,曹诚英曾一度出家,在哥哥的劝说下还俗后,任复旦大学教授。曹诚英去世后,坟墓在村后的山坡上,守在绩溪去胡适老家上庄的公路边,死后仍守望着通往上庄的必经之路,期待能有朝一日看到胡适归乡的背影。多么痴情的一位女子呀!
  另一位女子是美国画家韦莲司,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时认识的,他们的柏拉图之恋横跨了长长的一生。胡适从在美国留学到出任驻美大使,先后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六年,他与韦莲司无数次的幽会,但确实始终保持着一直纯洁的关系。一九三三年,胡适赴加拿大参加会议,回国时取道美国,曾在韦莲司家住过一夜,这时韦莲司的父母已经去世,是他们真正独处的一夜,然而这一夜却是两人倍受煎熬的一夜,这对情投意合的孤男寡女都期望着发生一些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故事。这时,只要胡适张开双臂,韦莲司马上就会投入他的怀抱,但胡适太想做一个完美的君子,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做了一夜的思想争斗,终于没有跨出关键的一步。韦莲司对胡适的爱一直延续到胡适的孩子身上,胡适的儿子在美国留学也多次得到韦莲司的悉心照料。胡适去世后,七十七岁的韦莲司不能亲自去台湾送行,委托胡适的儿子替她送了一只花篮。
  水草丰美的地方,鸟儿多;心地善良的人们,朋友多。胡适一生喜欢交友,徐志摩、沈从文、周作人、季羡林、蔡元培、张爱玲、梁实秋、陈独秀、陶行知、郁达夫、王国维、齐白石等都是他的好友。友人有困难时,他都热情相助,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时,他的半公费奖学金突然被停了,在走投无路情况下他想起了胡适,胡适曾经和林语堂约定,等林语堂毕业后到北大任教,但两人并没有过多的交往。林语堂给胡适拍电报,请他代向北大校方申请预支一千美元。过了不久,钱竟然寄来了。后来,林语堂又向北大借了一千美元。林语堂学成回国,如约到北大任教,去向校长归还两千美元的借款时,校长莫名其妙,因为财务方面并无这项支出。过了几天校长告诉林语堂说:“那是胡适之个人的钱。”这样的事在胡适身上还有很多很多……
  蒙古民族有句谚语:“跟着雄鹰飞翔,你的天地也是辽阔无边的。”陶方宣这位胡适先生的安徽老乡,先后七进徽州,寻访胡适的足迹,到大师的故乡去感知、去体验。然后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一代文化大师的一生。在草原的日子里,《胡适:徽州之符》一直伴随左右。使我的眼界与心胸变得宽阔而坦荡,如同达茂旗辽阔的草原。
  编辑/林青雨
  阿滢,原名郭伟,九三学社社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新泰文史》杂志主编。当代书话家,与萧乾夫人文洁若先生以书相交,传为文坛佳话。著有《寻找精神家园》《秋缘斋书事》等。
其他文献
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期刊
说到“后”和“司”这两个字,不能不让人想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青铜国宝“后母戊鼎”来,稍上年纪的人都知道,我们当年学的历史课本上,有一个“司母戊大方鼎”,无论名字还是图画,都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但从2011年开始,媒体上却有了“后母戊鼎”之说——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引发了不少观众和网友的质疑。那么,“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
期刊
编者按: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能没有除夕的年饭、新年的爆竹、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没有了它们,就没有了我们的日子……相应的民族元素背后都有丰富的形成史,而根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论,人体与大自然存在一种相互协调、同消同长的关系,“顺着节气去养生”就成为古人的一种生活智慧。这种智慧,在今天看来,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有效性和针对性。  寒露:宜食麻以润燥  寒露,月色清冷,树叶变黄。 
期刊
朱熹: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王夫子:朱子说“定、静、安、虑、得是功效次第,不是工夫节目”。谓之工夫,固必不可。乃所谓功效者,只是做工夫时自喻其所得之效,非如中庸形、著、明、动,逐位各有事实。故又云:“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见。”  总之,此五者之效,原不逐段歇息见功,非今日定而明日静也。自“知止”到“能得
期刊
空船理论出自庄子《山木》中的“方舟济河”,这是一篇极富道家哲学的寓言,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  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你會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竟然有这样的人”,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
期刊
在西安碑林中,见一块奇特的石碑——《圣教序》碑,碑文内容是唐太宗为曾去西天取经的玄奘和尚撰写的,字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文美字秀,游客们赞不绝口。  可我就纳闷了,别说是李世民了,就是从唐朝开国的618年算起,也比王羲之去世时晚了二百多年,唐太宗的文章怎么能由王羲之挥毫抄录镌刻于此呢?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大不小的故事哩。  这都是刻字建碑的主持怀仁和尚的功劳。怀仁和尚崇敬玄奘,也喜
期刊
朱熹: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焉始,能得焉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刘沅承上而言凡物皆有本末,为事必有终始。知止者,非寂守而遗事物也。先知止,心则静可生明,事物易明其理,可以近道。  蕅益大师:此启下文两节之义。盖迷明德。而幻成身及家国天下。名之为物。既已迷德成物。且顺迷情。辨其本末。返迷归悟之功。名之为事。既向生灭门中。商榷修证。须知有终始。始宜先。終宜后。古之欲明一节。知所
期刊
吴宓是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抗战期间,吴宓应邀到乐山武汉大学讲学,引起轰动。这种教授名额很少,乐山工商界的陕西同乡会非常敬重这位老乡的学问,决定举行宴会招待他。席中有人请吴宓讲讲做人的道理,吴宓说:“我想就是‘不苟’二字”。  “不苟”,就是为人处事认真、诚信,一切以客观的是非为是非,不苟且,不敷衍。它既是吴宓对在乐山做生意的老乡们的希望,其实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吴宓一生都在大学里度过,他的
期刊
二十岁的时候初读《红楼梦》,看到的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三十岁的时候再读《红楼梦》,看到的是悲欢离合与人情冷暖;现在四十岁,三读《红楼梦》,看到的则是人生感悟与处世哲学。  再读《红楼梦》,忽觉小人物身上亦有人生智慧,像一面镜子,照见人生百态,遂挑拣些小人物议一议,首议的是一个无名无姓的门子,在书中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出场。  想必给官老爷侍茶捧衣八九年,门子耳濡目染也精
期刊
想不到,有这样一批文官武将,时隔800年之后的今天,依然站在烟波浩淼的东钱湖畔,就像当年守护着墓主一样,虔诚地恭候每一位到访的游客。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石刻的形象嘛”,是的,它们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但任何一块石头一旦被雕刻成具体的艺术形象时,一股无形的生命的血液也就注入其中,它们就成为了一种寄托和象征。要不然怎么会有表情含蓄的文官、神态彪悍的武将呢?又怎么能感觉得到朝服的飘逸、盔甲的厚重呢?尽管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