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主动“做数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ianfu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组织教学,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
  
  一、情境激趣,让学生乐于“做数学”
  
  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是学生是否有学习的热情。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要十分重视学生“乐不乐”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亲近数学。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讲一个汽车销售经理准备去批发一批汽车销售,又不知购买哪些种类的车容易销售,他打算在马路边作一次调查。请你看看马路边过往车辆的情况,为他出谋划策。然后播放一条主要街道上车辆来来往往的场面,引导学生想方法统计,为经理出谋划策。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具体情境学习,不经意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被激活,学习就主动,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拉近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勇于“做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儿童更是这样。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自主探索的欲望十分强烈,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他们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那不是破坏,那是研究与探索,是求知的欲望与胆量。学习数学也是这样,教师要创造研究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研讨,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去创造数学。记得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说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发现了圆周率,大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吗?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果然发现了“圆周率”,那个高兴劲简直就像发现了新大陆。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发明,就是创造。学生自己发明的、自己创造的,就理解得更深更透。
  再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在探讨“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这一问题时,学生由于在预习时受课本的影响,思维定势为“长方形”。我有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一定是长方形吗?”被我这一问,学生楞住了,开始重新思索、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思维豁然开朗:
  1.沿高剪开是长方形。
  2.斜着剪开是平行四边形。
  3.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剪开是正方形。
  4.沿两边对称处斜着剪开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之潮奔涌,创新之花竞开。教师只有通过合理的引、得当的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做数学”。
  
  三、操作实践,让学生善于“做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也就是说,学习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增强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安排学生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如:我在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先出示了红领巾、三角板、时钟、折扇,让学生看角、指角;然后拿出圆形纸片,让学生折角、摸角;让学生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摆弄大小不等的角;接着通过图钉转换成“点”,两个硬纸条转换成用直尺画成的连接点的两条线,角的要素跃然纸上;最后把角的描述性定义编成歌谣:“一个角有个尖,一个顶点两条边,认真想仔细看,角的特征记心间。”学生边舞边唱,主动投入,兴趣盎然。
  还有,在教学“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教师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动手操作:
  1.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
  2.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
  3.用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吗?
  学生在摆弄和剪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思想指导,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知事理;让学生主动地“做数学”,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应用题教学在生活中感受应用数学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题源于生活,每道应用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因此,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
摘要: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本文从语言形式、分布、语义及语用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性别歧视 语义 语用    1.引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用来进行交际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任何人、任何社会和阶层都可以利用语言为自己服务,它又会反映出人类社会不同集体的不同社会观念。历史上的“
喹诺酮类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大量使用或滥用,不可避免地造成在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本研究旨在制备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广谱性单克隆抗体和沙拉沙星的单
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ensis)及其传播的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目前,对蜱的控制方法主要是应用化学药物灭蜱,但随着蜱耐药性的产生以及环境污染和药物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