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湖裸鲤俗名湟鱼,也叫无鳞鱼,英文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学名普氏裸鲤。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圆,口裂大,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略微突出,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相隔甚远,无须。体裸露,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有3~4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一列发达的大鳞,向前达到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胸鳍中线偶具退化鳞的痕迹;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段更不明显背鳍具发达而后缘带有锯齿的硬刺。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大型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均带浅红色。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吻部和臀鳍、尾鳍以及体后部均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青海湖裸鲤为冷水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浅水中,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入冬则潜居于深潭、岩石缝中。适应性强,对生活条件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较小的水塘和较浅的湖边都能生活,在咸淡水里也可生活。幼鱼孵出后,即成群游泳,多集群于河口浅水地区。幼鱼阶段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食成鱼杂食性,青海湖中所有的动植物都是其食料,主要食物对象为硅藻、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类、端足类、水生昆虫、摇蚊幼虫等,甚至其幼鱼及条鳅也为之吞食。由于青海湖地处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水温低,食料生物贫乏和生长期短,帮此鱼生长缓惺.除第一年生长达3.5厘米外,一生中的体长生长无明显的阶段,4龄以下体重增长较快。体重250克者平均为8~9龄5∞克者约为10龄;25龄的一般能长到50~60厘米,重约5公斤,最大个体长可达95厘米,重约6.5千克。群体中雄鱼多于雌鱼,繁殖力较低,怀卵量平均为16242粒。有明显的生殖涸游,每年3月下旬至8月由青海湖进入河中繁殖。产卵场所一般在流速缓慢,底质为石砾、卵石或细纱,水深在0.1~1.1米清澈见底的河道中。在繁殖季节内,当水温低于6℃或超过17.5℃时,便无繁殖活动。产卵旺季为5月中至6月中,产卵活动是昼夜进行,以23时至次日3时为最旺盛;卵产于聚卵窝内,卵沉性,微粘。
湟鱼属中型鱼类,每尾约500克左右,较大的2.5~3千克,最大的可达5千克,肉质肥嫩,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都很高,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鱼体含脂肪10.23%,含蛋白质18.58%,属上等鱼类。它同泰山的赤鳞鱼、富春江的鲥鱼、洱海的弓鱼和油鱼,并称我国五大名鱼。
湟鱼原产于黄河流域,所以酷似黄河鲤鱼。它的祖先是有鳞的,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几乎全身裸露的鱼类。青海湖盛产惶鱼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1746年的《西宁府新志》。1938年,孙健初记述青海湖地区地质时写道:“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湟源一带居民,乘暇前往,以手捕获,干之以待出售。”每年3月下旬,湖面的坚冰刚刚消融,几乎清一色的湟鱼,就开始成群结队地游向与青海湖连通的淡水河。它们溯河而上,排卵受精,繁衍后代。6月正是产卵盛季,在湖西北的布哈河口附近,密集的湟鱼(体长都在30公分左右),争着进八河道,堵塞在那里,真是多到“牦牛喝水踩死鱼”的程度。鱼儿相互追逐,通过浅滩时,背鳍露出水面,恰似千帆竞发。捕鱼季节,一网最多可拉到2.5万千克,最高年产达到2300万千克。由于对高寒地带的湖水有良好的适应性,且耐盐碱,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向气候寒冷、高盐碱性的湖泊及养鱼池引种驯化的主要鱼种,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引种驯化鱼类。
青海湖为青海湖裸鲤的主要分布区,占青海湖鱼类全部资源量的95%以上。青海湖裸鲤在克鲁克湖和托素湖中也有分布,但在尕海湖中不能生存。
在海心山和乌岛之间方圆15公里,水深约20米左右的范围内.因食料丰富,湟鱼比较集中。湟鱼的天敌主要是鸬鹚、鱼鸥和棕头鸥条鳅和端足虾类也经常袭击鱼卵。由于当地群众过去不食鱼,也不捕鱼,所以湟鱼见人不惊,几乎随手可捉。据了解,不吃鱼的原因有二:一是受佛教戒律的限制,只食牛羊等蹄为双趾之兽类,对非蹄或有爪动物均不吃二是传说中的鱼为龙之同种,如有伤害必起大风雨,殃及帐房人畜,故藏族同胞不但相戒不食,并且还买鱼“放生”(放进湖里)。这些习俗为湟鱼的自由繁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青海湖中惟一具有利用价值的鱼类,青海湖湟鱼正面临产卵河道来水量减少、湖水变成变碱、人为偷捕三大困扰,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数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位下降,青海湖渔业资源急剧下降。经人工投放,目前,青海湖裸鲤数量有明显增长,对维护青海湖流域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青海湖裸鲤为冷水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浅水中,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入冬则潜居于深潭、岩石缝中。适应性强,对生活条件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较小的水塘和较浅的湖边都能生活,在咸淡水里也可生活。幼鱼孵出后,即成群游泳,多集群于河口浅水地区。幼鱼阶段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食成鱼杂食性,青海湖中所有的动植物都是其食料,主要食物对象为硅藻、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类、端足类、水生昆虫、摇蚊幼虫等,甚至其幼鱼及条鳅也为之吞食。由于青海湖地处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水温低,食料生物贫乏和生长期短,帮此鱼生长缓惺.除第一年生长达3.5厘米外,一生中的体长生长无明显的阶段,4龄以下体重增长较快。体重250克者平均为8~9龄5∞克者约为10龄;25龄的一般能长到50~60厘米,重约5公斤,最大个体长可达95厘米,重约6.5千克。群体中雄鱼多于雌鱼,繁殖力较低,怀卵量平均为16242粒。有明显的生殖涸游,每年3月下旬至8月由青海湖进入河中繁殖。产卵场所一般在流速缓慢,底质为石砾、卵石或细纱,水深在0.1~1.1米清澈见底的河道中。在繁殖季节内,当水温低于6℃或超过17.5℃时,便无繁殖活动。产卵旺季为5月中至6月中,产卵活动是昼夜进行,以23时至次日3时为最旺盛;卵产于聚卵窝内,卵沉性,微粘。
湟鱼属中型鱼类,每尾约500克左右,较大的2.5~3千克,最大的可达5千克,肉质肥嫩,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都很高,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鱼体含脂肪10.23%,含蛋白质18.58%,属上等鱼类。它同泰山的赤鳞鱼、富春江的鲥鱼、洱海的弓鱼和油鱼,并称我国五大名鱼。
湟鱼原产于黄河流域,所以酷似黄河鲤鱼。它的祖先是有鳞的,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几乎全身裸露的鱼类。青海湖盛产惶鱼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1746年的《西宁府新志》。1938年,孙健初记述青海湖地区地质时写道:“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湟源一带居民,乘暇前往,以手捕获,干之以待出售。”每年3月下旬,湖面的坚冰刚刚消融,几乎清一色的湟鱼,就开始成群结队地游向与青海湖连通的淡水河。它们溯河而上,排卵受精,繁衍后代。6月正是产卵盛季,在湖西北的布哈河口附近,密集的湟鱼(体长都在30公分左右),争着进八河道,堵塞在那里,真是多到“牦牛喝水踩死鱼”的程度。鱼儿相互追逐,通过浅滩时,背鳍露出水面,恰似千帆竞发。捕鱼季节,一网最多可拉到2.5万千克,最高年产达到2300万千克。由于对高寒地带的湖水有良好的适应性,且耐盐碱,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向气候寒冷、高盐碱性的湖泊及养鱼池引种驯化的主要鱼种,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引种驯化鱼类。
青海湖为青海湖裸鲤的主要分布区,占青海湖鱼类全部资源量的95%以上。青海湖裸鲤在克鲁克湖和托素湖中也有分布,但在尕海湖中不能生存。
在海心山和乌岛之间方圆15公里,水深约20米左右的范围内.因食料丰富,湟鱼比较集中。湟鱼的天敌主要是鸬鹚、鱼鸥和棕头鸥条鳅和端足虾类也经常袭击鱼卵。由于当地群众过去不食鱼,也不捕鱼,所以湟鱼见人不惊,几乎随手可捉。据了解,不吃鱼的原因有二:一是受佛教戒律的限制,只食牛羊等蹄为双趾之兽类,对非蹄或有爪动物均不吃二是传说中的鱼为龙之同种,如有伤害必起大风雨,殃及帐房人畜,故藏族同胞不但相戒不食,并且还买鱼“放生”(放进湖里)。这些习俗为湟鱼的自由繁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青海湖中惟一具有利用价值的鱼类,青海湖湟鱼正面临产卵河道来水量减少、湖水变成变碱、人为偷捕三大困扰,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数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位下降,青海湖渔业资源急剧下降。经人工投放,目前,青海湖裸鲤数量有明显增长,对维护青海湖流域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