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居民储蓄存款是社会总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是过度储蓄构成经济的一种潜在威胁甚至现实扭曲,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金融市场的规范、信贷制度的规范和发展、收入的分配以及税收的合理化等问题,指出要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才能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增长。
关键词:居民储蓄预防性储蓄储蓄存款余额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居民储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从1978年的210.6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03093.01亿元。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方面,中国最终储蓄率持续偏高;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存款储蓄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存款储蓄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储蓄的高增长是一把“双刃剑”,为经济、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的同时,也给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而且在开放条件下也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加重了银行经营成本和负担。因此储蓄的研究对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保持合理规模、适度的居民储蓄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
从1978年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实,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全国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210.6亿元已经增长到2010年的303093.01亿元。其中,1992年一举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759.4亿元,之后便一路飙升,2000年突破5万亿大关,到2003年达到了103617.31亿元,突破十万亿,2005年更是长势惊人,一举达到141051亿元,2006年由于股票市场的赚钱效应,居民储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达到161587亿元,而受益于近几年的股市低迷和经济危机,在2010年,居民储蓄突破了30万亿元。在短短3O多年的时间里,年末余额增长了将近1000倍。城乡居民年储蓄存量增长迅速,高的年份增长率甚至达到了40多个百分点,如1980年的42.17%和1994年的41.54%。而近几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也达到了20%以上。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居民储蓄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年增长幅度均在15%左右,可以预见短期内我国居民储蓄仍将稳定增长。
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实成因分析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居民储蓄动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养老、子女教育和住房。这三种储蓄目的都与中国人重视家庭和家庭养老文化有关,而这些现实需要都直接导致了我国居民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
1.现实需求导致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个人和家庭化解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家庭成员就特别需要为老年人养老和医疗而储蓄,或者在自己年轻时为老年期进行的额外储蓄。在养儿防老的文化中,子女教育是父母的投资,所以,必须留出一块来投资子女教育,这一块储蓄就是比西方家庭多出来的。还有一块储蓄是包含隔代目标的,中国人还得为子女结婚和买房子存一笔钱,这在经济学里被称为“利他主义”。这样几项储蓄加起来,就使得中国的储蓄率成了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居民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是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现实需要。
2.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与之相关的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上年增长了16.23%。可以说,正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为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即收入的增加使居民为未来预期支出而储蓄的意愿提供了实现条件。
3.投资渠道不完善。我国债券、基金、股票、保险等市场近年来得到了较大发展,为推进储蓄向其他金融资产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但是总体而言,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个人投资渠道不畅,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相对有限。此外,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未被大多数投资者所了解和接受,而且其品种不够丰富且供给不足,居民难以找到相对稳健和具备投资价值的金融产品,这就使得居民投资空间大打折扣。
4.其它原因。我国的居民高储蓄率还受到我国人口结构、财税政策、利息率、通货膨胀率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此外与财富向高收入阶层聚集和性别比例失衡也有关系。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我国居民居高不下的储蓄总额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我国不断增加的居民储蓄,为银行提供了不断的社会资金注入,有力维护了我国金融的平稳运行。
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居民这种高储蓄行为的弊病也随之凸显,进而暴露出很多问题。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使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靠政府推动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以出口换外汇,致使外汇盈余增长速度提高,全球经济失衡。最终导致中国人一边生产一边储蓄,美国人一边消费一边借钱的局面。与此同时储蓄的持续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政策建议
认识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问题所在之后,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改变,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金融市场的规范、信贷制度的规范和发展、收入的分配以及税收的合理化等方面的改进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解决广大居民的后顾之忧,减少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求,使居民消费稳定增长,进而推动整个经济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济援助系统。同时,应该考虑完善私人企业参与消除制度变迁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
2.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一是规范股市健康发展,二是大力规范并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三是丰富投资基金品种,创新基金发展。
3.发展和规范信贷制度。近几年,国家确立了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发展战略,消费信贷已经成为促进居民消费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消费信贷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因此,发展和规范信贷制度很有必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推进消费信贷的政策力度,扩大消费信贷资金的规模与来源,拓宽业务范围和品种,简化贷款手续与环节,完善消费信贷的各项制度,这样可以放宽流动性约束,有效缩短居民消费升级的时间,提高居民当期消费水平,促进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
4.采用税收等手段优化收入的合理分配。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把利刃,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才能更进一步促进居民储蓄存款向投资和消费转化。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国内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税收政策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总之,要解决我国当前的高储蓄、低消费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的齐心协力、互相协调与配合。唯其如此,高储蓄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国民经济才可以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居民储蓄预防性储蓄储蓄存款余额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居民储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从1978年的210.6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03093.01亿元。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方面,中国最终储蓄率持续偏高;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存款储蓄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存款储蓄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储蓄的高增长是一把“双刃剑”,为经济、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的同时,也给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而且在开放条件下也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加重了银行经营成本和负担。因此储蓄的研究对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保持合理规模、适度的居民储蓄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
从1978年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实,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全国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210.6亿元已经增长到2010年的303093.01亿元。其中,1992年一举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759.4亿元,之后便一路飙升,2000年突破5万亿大关,到2003年达到了103617.31亿元,突破十万亿,2005年更是长势惊人,一举达到141051亿元,2006年由于股票市场的赚钱效应,居民储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达到161587亿元,而受益于近几年的股市低迷和经济危机,在2010年,居民储蓄突破了30万亿元。在短短3O多年的时间里,年末余额增长了将近1000倍。城乡居民年储蓄存量增长迅速,高的年份增长率甚至达到了40多个百分点,如1980年的42.17%和1994年的41.54%。而近几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也达到了20%以上。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居民储蓄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年增长幅度均在15%左右,可以预见短期内我国居民储蓄仍将稳定增长。
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实成因分析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居民储蓄动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养老、子女教育和住房。这三种储蓄目的都与中国人重视家庭和家庭养老文化有关,而这些现实需要都直接导致了我国居民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
1.现实需求导致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个人和家庭化解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家庭成员就特别需要为老年人养老和医疗而储蓄,或者在自己年轻时为老年期进行的额外储蓄。在养儿防老的文化中,子女教育是父母的投资,所以,必须留出一块来投资子女教育,这一块储蓄就是比西方家庭多出来的。还有一块储蓄是包含隔代目标的,中国人还得为子女结婚和买房子存一笔钱,这在经济学里被称为“利他主义”。这样几项储蓄加起来,就使得中国的储蓄率成了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居民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是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现实需要。
2.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与之相关的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上年增长了16.23%。可以说,正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为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即收入的增加使居民为未来预期支出而储蓄的意愿提供了实现条件。
3.投资渠道不完善。我国债券、基金、股票、保险等市场近年来得到了较大发展,为推进储蓄向其他金融资产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但是总体而言,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个人投资渠道不畅,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相对有限。此外,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未被大多数投资者所了解和接受,而且其品种不够丰富且供给不足,居民难以找到相对稳健和具备投资价值的金融产品,这就使得居民投资空间大打折扣。
4.其它原因。我国的居民高储蓄率还受到我国人口结构、财税政策、利息率、通货膨胀率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此外与财富向高收入阶层聚集和性别比例失衡也有关系。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我国居民居高不下的储蓄总额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我国不断增加的居民储蓄,为银行提供了不断的社会资金注入,有力维护了我国金融的平稳运行。
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居民这种高储蓄行为的弊病也随之凸显,进而暴露出很多问题。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使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靠政府推动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以出口换外汇,致使外汇盈余增长速度提高,全球经济失衡。最终导致中国人一边生产一边储蓄,美国人一边消费一边借钱的局面。与此同时储蓄的持续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政策建议
认识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问题所在之后,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改变,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金融市场的规范、信贷制度的规范和发展、收入的分配以及税收的合理化等方面的改进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解决广大居民的后顾之忧,减少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求,使居民消费稳定增长,进而推动整个经济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济援助系统。同时,应该考虑完善私人企业参与消除制度变迁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
2.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一是规范股市健康发展,二是大力规范并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三是丰富投资基金品种,创新基金发展。
3.发展和规范信贷制度。近几年,国家确立了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发展战略,消费信贷已经成为促进居民消费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消费信贷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因此,发展和规范信贷制度很有必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推进消费信贷的政策力度,扩大消费信贷资金的规模与来源,拓宽业务范围和品种,简化贷款手续与环节,完善消费信贷的各项制度,这样可以放宽流动性约束,有效缩短居民消费升级的时间,提高居民当期消费水平,促进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
4.采用税收等手段优化收入的合理分配。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把利刃,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才能更进一步促进居民储蓄存款向投资和消费转化。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国内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税收政策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总之,要解决我国当前的高储蓄、低消费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的齐心协力、互相协调与配合。唯其如此,高储蓄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国民经济才可以持续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