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缺乏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学生不善于积极思考,这是阻碍语文教学取得突破的瓶颈,笔者认为,只有搞好了阅读教学,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问题意识 探索思考 推陈出新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有许多烦人的“问题”,正是这些烦人“问题”打开了我们一个一个的为什么,让我们走进了许许多多的未知领域,让我们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学识的人。那么什么叫“问题意识”呢?简单说就是指一个人提出怀疑——反思——批评的思维方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现实问题或已有理论常常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我们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思考,进而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动力源泉,强烈的问题意识会推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只有问题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学生才会萌生解决问题的冲动,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们才有意义。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我们广大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了,现结合个人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经验。
一、抓住主旨,纲举目张
抓住主旨这个问题,直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把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上了,也就同时具备了很强的集中性,是阅读中的导向仪。阅读文章时,学生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一词语、每段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感兴趣的细节作精细加工,对大部分内容作粗略加工,乃至完全忽略;在阅读中,把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的质疑提问塞进学生的脑子里,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解决问题而需要深入加工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如教学阅读课文《〈呐喊〉自序》,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学生普遍对学习鲁迅的文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关注点聚焦到对文章的主旨性段落的品读上来,这样抓住主旨,就纲举目张了,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图表迅速整理了鲁迅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追梦行动”,随后和学生一起花大力气研讨了文章的7、8、9、10四段,针对鲁迅在文学救国的梦想破灭之后的心态、情感以及反思进行了重点提问质疑,让学生交流研讨,文章的主旨就顺理成章的被揪出来了,学生有效地突破了本文的难点,也就能理解鲁迅一次次痛苦的选择了,并不是为了自身的地位和福利,而是为了解救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路的艰辛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灵魂的不朽精神,这就叫抓住主旨,纲举目张,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本文相关知识,而且还积累了一些阅读技巧。
二、捕捉潜台词,理解语段的深层含义
阅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边读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句子、段落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如果对文章中的一些潜台词、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会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潜台词、段落的深层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关键,对潜台词、段落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一是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是不能忽视写作背景,切忌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因此,要品读课文的重点语段,就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和日常生活、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境下产生疑问;让学生在面对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又还无法释疑下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在检验设想时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对照、比较课文细节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荷花淀》中有这样一段场景描写: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呢?”“睡了。”“小华哩?”“和爷爷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上面的对话乍看起来不过就是一般的家常对话,但细细玩味就疑窦纵生了:水生女人为什么总对“他们几个”特别关注?水生的脸为什么有些涨红,说话有些气喘?水生女人从水生的神情举止中预感了什么?要准确解读这些词句、语段的深层含义,就必须深入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联系上下文细心揣摩,品味,体验。
三、转换角度设问
人的思维最喜欢墨守成规,习惯于沿着老套路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反弹琵琶,就有可能获取新颖独到见解。如《项链》的阅读教学,《项链》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在传统的观念里一直是个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但是,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玛蒂尔德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就是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打破思维枷锁,让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加强,进而形成创新意识。
四、推陈出新,激活问题意识
在阅读中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来质疑课文,会促进学生的思考进入一个新天地。如阅读《雨霖铃》,可以要求学生联想过去读过的一些送别诗句思考:同是送别,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作者的胸襟有什么不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语言是一种奇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多种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鸿门宴》中项羽为何不追问项伯替刘邦说情?《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美丽勤劳,差不多举世无双,为什么焦母不喜欢呢?刘兰芝“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绫罗”,她是“左撇子”吗?
阅读中质疑途径很多:从课文题目设疑;从课后思考题设疑;从结果追寻原因设疑;从原因追寻结果设疑;从课文的表达技巧方面“提问题”:从标点符号处设问;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设问;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设问;从文章的过渡设问等等,方法多多,养成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这既是对他们理性思考能力的升华,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参透课文,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荀子:《荀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
2.布鲁纳:《教育的适合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问题意识 探索思考 推陈出新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有许多烦人的“问题”,正是这些烦人“问题”打开了我们一个一个的为什么,让我们走进了许许多多的未知领域,让我们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学识的人。那么什么叫“问题意识”呢?简单说就是指一个人提出怀疑——反思——批评的思维方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现实问题或已有理论常常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我们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思考,进而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动力源泉,强烈的问题意识会推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只有问题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学生才会萌生解决问题的冲动,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们才有意义。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我们广大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了,现结合个人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经验。
一、抓住主旨,纲举目张
抓住主旨这个问题,直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把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上了,也就同时具备了很强的集中性,是阅读中的导向仪。阅读文章时,学生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一词语、每段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感兴趣的细节作精细加工,对大部分内容作粗略加工,乃至完全忽略;在阅读中,把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的质疑提问塞进学生的脑子里,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解决问题而需要深入加工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如教学阅读课文《〈呐喊〉自序》,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学生普遍对学习鲁迅的文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关注点聚焦到对文章的主旨性段落的品读上来,这样抓住主旨,就纲举目张了,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图表迅速整理了鲁迅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追梦行动”,随后和学生一起花大力气研讨了文章的7、8、9、10四段,针对鲁迅在文学救国的梦想破灭之后的心态、情感以及反思进行了重点提问质疑,让学生交流研讨,文章的主旨就顺理成章的被揪出来了,学生有效地突破了本文的难点,也就能理解鲁迅一次次痛苦的选择了,并不是为了自身的地位和福利,而是为了解救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路的艰辛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灵魂的不朽精神,这就叫抓住主旨,纲举目张,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本文相关知识,而且还积累了一些阅读技巧。
二、捕捉潜台词,理解语段的深层含义
阅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边读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句子、段落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如果对文章中的一些潜台词、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会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潜台词、段落的深层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关键,对潜台词、段落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一是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是不能忽视写作背景,切忌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因此,要品读课文的重点语段,就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和日常生活、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境下产生疑问;让学生在面对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又还无法释疑下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在检验设想时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对照、比较课文细节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荷花淀》中有这样一段场景描写: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呢?”“睡了。”“小华哩?”“和爷爷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上面的对话乍看起来不过就是一般的家常对话,但细细玩味就疑窦纵生了:水生女人为什么总对“他们几个”特别关注?水生的脸为什么有些涨红,说话有些气喘?水生女人从水生的神情举止中预感了什么?要准确解读这些词句、语段的深层含义,就必须深入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联系上下文细心揣摩,品味,体验。
三、转换角度设问
人的思维最喜欢墨守成规,习惯于沿着老套路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反弹琵琶,就有可能获取新颖独到见解。如《项链》的阅读教学,《项链》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在传统的观念里一直是个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但是,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玛蒂尔德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就是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打破思维枷锁,让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加强,进而形成创新意识。
四、推陈出新,激活问题意识
在阅读中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来质疑课文,会促进学生的思考进入一个新天地。如阅读《雨霖铃》,可以要求学生联想过去读过的一些送别诗句思考:同是送别,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作者的胸襟有什么不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语言是一种奇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多种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鸿门宴》中项羽为何不追问项伯替刘邦说情?《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美丽勤劳,差不多举世无双,为什么焦母不喜欢呢?刘兰芝“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绫罗”,她是“左撇子”吗?
阅读中质疑途径很多:从课文题目设疑;从课后思考题设疑;从结果追寻原因设疑;从原因追寻结果设疑;从课文的表达技巧方面“提问题”:从标点符号处设问;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设问;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设问;从文章的过渡设问等等,方法多多,养成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这既是对他们理性思考能力的升华,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参透课文,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荀子:《荀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
2.布鲁纳:《教育的适合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