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诱思 科学探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思想,还能够培养他们博古通今、鉴往知来的能力,对于其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容替代的作用。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已有多年,现就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的重要性及策略谈谈看法。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必然
  历史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课程,可是很多学生都将其视作单纯的复述性和记忆性学科,缺乏思维训练,深感学习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传统闭塞的历史教学方法是罪魁祸首。教师往往以阅读、讲解为主要的上课方式,在教学中只顾展示大大小小的知识要点和各种现成的结论,却鲜去分析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和其背后的真正原因,也不会带领学生探寻更多的观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及联系。课堂缺少思维锻炼过程,也鲜有探究性步骤,学生只能在教师驱赶之下机械式地被动接受,课堂上除了听和记之外再没有空余时间去思考,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局面由此形成。
  “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参与的知识接受过程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收获,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亟待转变。所谓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如何去学习,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把握学习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面对内容多而杂的历史课,教师应该首先更新教育理念,开阔视野,以新课程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变机械说教为思维诱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以全新的教学方法推进中学历史教育,并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习惯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历史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探究学习的乐趣,促进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真正实现乐学爱学。
  二、探究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障
  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庄重,学生不仅倍感压抑还深受束缚,很难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探究激情,而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下,学生在身心上都能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大胆独立探索,实现探究创新。教师应该着力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而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表达想法的自由,教师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他们交流,听取他们的见解,也许这些简单的想法可以成为探究创新之源。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当他们提出一些让教师本人都觉得模糊不清的问题时,教师要诚恳地做出这样的回答:“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吧。”这种真诚态度既维护了教师的尊严,更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也深刻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的精髓所在。
  其次,多种教学方式的恰当运用让历史课堂魅力倍增。要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还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时给学生带来惊喜,让学生消除课堂疲劳情绪,用抖擞的精神状态度过课堂每一分钟。教师要秉承大课堂的理念,运用多媒体动画、影视资料以及恰当的音乐有效活跃课堂,维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鸦片战争》这一课时,笔者将电影《鸦片战争》的片段作为课堂材料补充。透过电影,学生不仅清楚了鸦片战争的经过,还直观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增强了爱国情感。
  2.精心设计问题是关键
  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究式学习就是寻找一个个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初中生对中外的历史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往往是感性的、浅显的,他们对历史发展本质认识还不足,不能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也很难自觉地用逻辑思维来思考历史问题。因而,教师要有目的地通过问题来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历史。
  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首先要富有趣味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教师要了解当代初中生的心理,更要了解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清楚他们的兴趣所在,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让趣味性诱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民族团结》这一课时,笔者提了这样两个问题:“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美人自愿下嫁匈奴单于呼韩邪,而在唐朝时,同样有一位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历史人物分别是谁吗?她们为什么放弃了养尊处优的生活而选择远嫁呢?”学生对这两段历史都不陌生,对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的原因也略知一二,于是笔者便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就我国的民族团结问题展开了详细讨论。这种提问方式以学生熟悉又富有趣味的背景知识为引导,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其次,问题要具有情境性。教学情境在探究问题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营造有利于思考的环境,学生能够在情境的引导下打开思路,激活思维。丰富问题情境的途径通常有三种:教材中的插图、故事和小资料,音像、图片、实物等课外资料,学生经历的社会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好这三种途径,用丰富的情境来充实问题内涵。例如在学习《隋唐时期》这一单元时,笔者出示了电视剧《大明宫词》的几张剧照,随后请学生一起回忆其中的重要情节,并讨论该剧所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和教科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哪些差别,电视剧中哪些重要的历史情节被过分夸大了。这些问题很快就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兴趣,他们通过对教科书和电视剧的比较,对武则天、太平公主等重要历史人物有了进一步了解。师生还一起回顾了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浓厚的探究气氛中,学生对隋唐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刻。
  最后,问题还要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多元化,给学生留下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能够有效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面对多元化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多个层面来思考,鼓励进行发散思维,寻求多种答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单元后,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现代的眼光来评价秦始皇?这个问题实则是一个讨论性问题,笔者鼓励学生突破教科书上的权威观点,通过自己思考来寻求答案,大胆分析,只要符合逻辑、能够自圆其说便可以。有了学习的基础,学生不仅融合了已有知识,还可加入诸多现代观念,用全新的理念来解读秦始皇的功与过,充分发挥了探究潜质。   3.鼓励角色扮演是支撑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方式。历史教材中讲述了很多战争史和重大事件,学习这类内容时,教师往往都是先分析事件背景,然后讲解过程,最后再分析结果和历史影响,实际上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流程让学生甚感乏味,再精彩的内容也在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下变得枯燥乏味。于是笔者大胆突破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参与到学习中去: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战地记者、历史人物等,只要学生愿意,他们便可以充当任意一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角色,然后从自己的角度展开分析与学习,为历史事件的应对出谋划策,或者报道客观事实,或者总结经验教训,或者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影响等。这种教学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他们有足够的自由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并在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下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学习《钢铁长城》这一课时,在大致了解了建国以来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历程后,学生发现了很多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于是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有的小组化身为海军、陆军或者空军,从军人的角度来解读我国国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有的小组从导弹部队和航天技术人员的角度来探究我国国防发展的历程;更有的小组成员从新闻记者的角度客观报道了我国国防发展中取得的重大突破。经过各个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了钢铁长城的真正含义。
  4.组织实践活动是补充
  新课程教材增添了一些活动课和探究思考题,这些题目内容丰富多样,组织形式也活泼有趣,是课堂探究材料的有力补充。诸如辩论会、故事会、成语大赛等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而小制作、填图等活动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调研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综合交叉学科知识的意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些活动课都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教学思路,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和当地的现实条件,围绕某一主题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养成探究性的思维,将探究方法内化为学习素养。例如在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后,笔者设计了主题为“南京——一座苦难又顽强的城”的实践活动,请学生自己追踪当年抗日战争烈士的足迹,很多学生于是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的学生去雨花台祭奠烈士英魂,有的学生通过对亲历抗日战争的老人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更有的学生通过对影像资料进行整理找到了很多相关的纪录片。所有这些活动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抗日战争的残酷和中华儿女的英勇,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南京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南京人民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实现了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双重提升。
  总之,当今历史教学已经远远突破了知识传授的狭隘范畴,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已经成了一线教师的共识。巧妙诱思、科学探究就是要在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引导他们通过科学的探究习得知识,并实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继新.历史课探究式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课程探索),2011(1).
  [2]李明海,王英姿.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5(2).
  [3]郝建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2010年高考已落下帷幕,研究全国一卷的命题特点,把握命题趋势,是高三每一位历史教师的必修课,因为高考命题讲究稳中有新,命题的相对稳定性为一线教师备考提供了努力方向。笔者试做了全国一卷,感觉与去年的命题思路大同小异,试卷的得失可用“瑕瑜并存”来概括。下面略陈管见,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亮点采撷    1.命题资源多样,试卷呈现方式生动活泼  命题资源的开发自新课改以来每每吸引众人的眼球。全国
近两年,高中扩招使班容量越来越大,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作为班级灵魂人物的教师,理所应当成为学生教育工作的领头军。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合理的教育理论和育人思想,以期把班级工作做得更好,努力做到让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庭满意、社会满意。以下,是我这两年在班级教育工作中获得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先成人,再成材”,树立成人观念    这是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很强,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哈欠连天,睡倒一片”,严重影响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把课本知识由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学生的直接需要,以形成强烈的内在动机。笔者在课堂实践中立足地域特色,创设现实情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立足地域特色激趣导入,吸引
本文以构建思想品德“生态课堂”为主旨,探寻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人对教育的本义和思想品德教学追求的理解——实现学生“品德的生长”。并通过对课堂中非生态现象的调查研究,结合教学实际,就思想品德生态课堂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生态课堂”理论与教育的本质新探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
我是南宁市一所职高学校的班主任。最近,班里有两名学生不请假就外出,四天未归,最初,我是着急、发慌,学生回来后,我是生气、不理解。但后来,经过换位思考,我转变了思维方式,把这件坏事变成了一件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就业认识,进一步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好事。    一、家长报警    2009年11月4日晚,我在查晚自习课时,发现有两名学生不在教室。询问了他们的同桌、同宿舍的,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去向。晚上10点钟,
“杜郎口”旋风去年刮到了我们这个位于祖国南疆,毗邻祖国南大门的偏僻小县。这个学期笔者有幸成为本校第二批前往“杜郎口”学习取经的教师,笔者和许多人一样是怀着“朝圣”的心情而去,在火车上颠簸了一天两夜,终于达到了向往已久的“圣地”。当晚在入住的酒店里,我们就从当地的导游口中探知:目前,除了西藏、香港、台湾未见有教师前来参观外,全国各省市均已有教师代表团前来参观学习。听他这么一说,一种新奇神秘感更加强烈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该如何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呢?    一、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问题情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顾,最终造成了农民工和子女分割两地的局面。于是,形成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
虽然初中生尚缺乏社会经验,但其对身边的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也开始初步对政治和经济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因为,相对于枯燥的知识,新闻、故事、材料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应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通过时事,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锻炼实践能力。  一、将时事政治引入初中政治教学十分必要  许多学生常常觉得政治课枯燥乏味。如果将时事引入初中政治教学,不仅可以让政治课堂变得比较生动活泼,同时也能帮助学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历史新课改的尝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此,历史教师要转变既有的观念,以超越自我的心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探究情境,开拓探究空间,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实践探究式学习,并不断将之深入,才能给予学生智慧和启迪,实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发展的终极教育目标。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强调改进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