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建议中提出本学段的教学应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如何运用这一模式来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呢?我在过去对创设情境尝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研究、探索,逐渐形成了“情境——探究——互动” 教学法,以下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探究——互动”教学法的基本步骤:
一、创设情境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选取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能激发学生兴趣或是能引起学生好奇、产生疑问的材料做为情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0.05毫米的纸张折叠几次,引导学生观察折叠后纸的厚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发现纸的厚度是在成倍地增加。教师提出问题,把足够长的厚0.05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师用计算机显示高高的楼房和高约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它们的高度,然后说:“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05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后约有17层楼高,连续折叠30次后约有6个珠穆朗玛峰高。”
同学们发生惊叹声,有的同学感叹薄薄的纸经过折叠能有这么高,而更多的同学不相信这一结论。老师说,学习了有理数乘方的知识,你就弄清楚这个问题了。学生们带着解开这个谜团的想法进入了学习状态。
创设情境不仅可以像上例这样,以学生从没有过的感受、经历入手,引起学生的疑问,还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如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学习《三角形的边》时,可以通过举出三角形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和感受三角形,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深入探究
在学生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兴趣后,组织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数学研究方法去猜测、发现有关结论。所用的材料可以是白纸、硬纸片、练习本等,测量的工具可以是刻度尺、量角器等,可以用剪刀将画好的几何图形剪下来,拼拼摆摆、折叠,鼓励学生通过计算、画图、折纸、自制的学具等各种手段进行探究活动,探索、归纳出有关结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都可得出猜想,它们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很好的方法。布鲁纳就说过:“机灵的预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做出的试验性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的。
如学习《菱形》时,课前准备好三角板、量角器等数学用具及纸、剪刀等生活用具,另外为引入新课时同学们课前找了一些生活中有菱形的图片,如带有菱形图案的工艺纱窗,由一个个菱形组成的活动门等图片。
探究菱形的对角线有什么性质这一环节是这样进行的:有的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出菱形的图形及对角线,并进行观察。然后用三角板、量角器等进行验证;有的同学看到自己画的图不准确,就用白纸拓出图片上的菱形;有的同学干脆就直接在菱形的图片上画出对角线,进行观察、猜想;还有的同学按照教科书上的探究栏目,将一个矩形纸片对折两次.在两条折痕上分别任取一点,连成线段,用剪刀沿着线段剪开,再打开,就得到一个菱形,用这个菱形进行观察猜想。
三、师生互动
学生们进行了探究活动后,把各自的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对归纳、探究出的结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推理、论证得到有关数学结论。
在数学的历史上,就有过著名的数学家出现归纳的结论是错误的事实。例如,因为22n+1形式的数,当n=l,2,3,4时均为质数,所以费尔马就得出这种形式的数都是质数的结论;可是欧拉发现,当n=5时,22n+l就已经不是质数了,它能被641整除。因而必须对猜想给予证明或反驳。
在对《矩形、菱形、正方形》这节课深入探究环节,大多数同学猜测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老师可以先安排学生组内交流,理顺思路,为在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班内交流时,各组派代表说出不同的做法。有的同学说,画出图形后,我一眼就看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有的同学说,我感觉到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又用量角器度量了两条对角线的夹角是90°;还有的同学说,我画出了一个图形,观察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然后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了检验,又画出了多个菱形,用量角器去度量。还有同学说,矩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而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我猜测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这位同学的思维过程如下表。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对的,新课程把教师推向了研究的前沿,而一种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是万能的,要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创设情境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选取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能激发学生兴趣或是能引起学生好奇、产生疑问的材料做为情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0.05毫米的纸张折叠几次,引导学生观察折叠后纸的厚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发现纸的厚度是在成倍地增加。教师提出问题,把足够长的厚0.05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师用计算机显示高高的楼房和高约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它们的高度,然后说:“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05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后约有17层楼高,连续折叠30次后约有6个珠穆朗玛峰高。”
同学们发生惊叹声,有的同学感叹薄薄的纸经过折叠能有这么高,而更多的同学不相信这一结论。老师说,学习了有理数乘方的知识,你就弄清楚这个问题了。学生们带着解开这个谜团的想法进入了学习状态。
创设情境不仅可以像上例这样,以学生从没有过的感受、经历入手,引起学生的疑问,还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如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学习《三角形的边》时,可以通过举出三角形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和感受三角形,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深入探究
在学生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兴趣后,组织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数学研究方法去猜测、发现有关结论。所用的材料可以是白纸、硬纸片、练习本等,测量的工具可以是刻度尺、量角器等,可以用剪刀将画好的几何图形剪下来,拼拼摆摆、折叠,鼓励学生通过计算、画图、折纸、自制的学具等各种手段进行探究活动,探索、归纳出有关结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都可得出猜想,它们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很好的方法。布鲁纳就说过:“机灵的预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做出的试验性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的。
如学习《菱形》时,课前准备好三角板、量角器等数学用具及纸、剪刀等生活用具,另外为引入新课时同学们课前找了一些生活中有菱形的图片,如带有菱形图案的工艺纱窗,由一个个菱形组成的活动门等图片。
探究菱形的对角线有什么性质这一环节是这样进行的:有的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出菱形的图形及对角线,并进行观察。然后用三角板、量角器等进行验证;有的同学看到自己画的图不准确,就用白纸拓出图片上的菱形;有的同学干脆就直接在菱形的图片上画出对角线,进行观察、猜想;还有的同学按照教科书上的探究栏目,将一个矩形纸片对折两次.在两条折痕上分别任取一点,连成线段,用剪刀沿着线段剪开,再打开,就得到一个菱形,用这个菱形进行观察猜想。
三、师生互动
学生们进行了探究活动后,把各自的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对归纳、探究出的结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推理、论证得到有关数学结论。
在数学的历史上,就有过著名的数学家出现归纳的结论是错误的事实。例如,因为22n+1形式的数,当n=l,2,3,4时均为质数,所以费尔马就得出这种形式的数都是质数的结论;可是欧拉发现,当n=5时,22n+l就已经不是质数了,它能被641整除。因而必须对猜想给予证明或反驳。
在对《矩形、菱形、正方形》这节课深入探究环节,大多数同学猜测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老师可以先安排学生组内交流,理顺思路,为在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班内交流时,各组派代表说出不同的做法。有的同学说,画出图形后,我一眼就看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有的同学说,我感觉到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又用量角器度量了两条对角线的夹角是90°;还有的同学说,我画出了一个图形,观察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然后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了检验,又画出了多个菱形,用量角器去度量。还有同学说,矩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而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我猜测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这位同学的思维过程如下表。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对的,新课程把教师推向了研究的前沿,而一种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是万能的,要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