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9—0064—01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而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数学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运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漸养成较为稳固的学习行为、倾向和习性。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终身学习原则的深入人心以及学习社会化的到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了解新课标数学能力培养的方向,明确培养自学能力的意义,提高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自觉性
如果教师不能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新课标数学能力培养的方向以及获得自学能力的必要性,不管教师在这方面付出多大努力和代价,学生自学能力的获得都是不可能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培养自学能力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才能充分发挥他们自学的自觉性。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对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例如,通过介绍自学成材的古今中外的数学家走向成功的感人故事,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解决身边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习意识,让数学更加生活化。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教师要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能力,把自学数学的方法教给学生
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有许多途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自学所需要的各种习惯和技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为此,数学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向学生提供一些新颖、有趣、实用的补充材料让学生自学。同时,适当选择一些实用新颖的材料和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获得自学成功的喜悦与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自学任务难易程度必须适中,既符合学生的原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内可以让学生展示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与体验,或者有目的地开展课外竞赛、辩论会及各种人际交往情景演练,让学生在自学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要给予适当的肯定,特别是不要因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了幼稚、错误的问题而责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学的信心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依据。正如《教育学》提出的那样:“要谨慎地留下一点故意不讲的东西。”因为只有留下一点东西,学生才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他们的智能在这个空间里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为此,教师在讲授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课本中典型例题的讲解;二是对课本中基础练习的操练;三是对思考题多角度的指点;四是培养自我解决疑问的意识。要尽量让学生使用“发现法”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学的一般本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各种参考资料以及做好课堂笔记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思考、后请教别人的学习方法等,并且充分独立地完成课后的习题。
4.通过合作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变换传统的教学方式,经常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的机会,都能在合作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自身的价值。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习小组,扩展自学范围。学生自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学习,还应扩展到课外、校外的学习。为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参加一些数学竞赛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发掘有关数学概念的东西,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并指导他们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自学习惯的养成。
编辑:郭裕嘉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9—0064—01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而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数学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运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漸养成较为稳固的学习行为、倾向和习性。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终身学习原则的深入人心以及学习社会化的到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了解新课标数学能力培养的方向,明确培养自学能力的意义,提高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自觉性
如果教师不能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新课标数学能力培养的方向以及获得自学能力的必要性,不管教师在这方面付出多大努力和代价,学生自学能力的获得都是不可能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培养自学能力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才能充分发挥他们自学的自觉性。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对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例如,通过介绍自学成材的古今中外的数学家走向成功的感人故事,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解决身边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习意识,让数学更加生活化。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教师要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能力,把自学数学的方法教给学生
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有许多途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自学所需要的各种习惯和技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为此,数学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向学生提供一些新颖、有趣、实用的补充材料让学生自学。同时,适当选择一些实用新颖的材料和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获得自学成功的喜悦与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自学任务难易程度必须适中,既符合学生的原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内可以让学生展示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与体验,或者有目的地开展课外竞赛、辩论会及各种人际交往情景演练,让学生在自学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要给予适当的肯定,特别是不要因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了幼稚、错误的问题而责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学的信心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依据。正如《教育学》提出的那样:“要谨慎地留下一点故意不讲的东西。”因为只有留下一点东西,学生才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他们的智能在这个空间里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为此,教师在讲授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课本中典型例题的讲解;二是对课本中基础练习的操练;三是对思考题多角度的指点;四是培养自我解决疑问的意识。要尽量让学生使用“发现法”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学的一般本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各种参考资料以及做好课堂笔记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思考、后请教别人的学习方法等,并且充分独立地完成课后的习题。
4.通过合作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变换传统的教学方式,经常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的机会,都能在合作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自身的价值。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习小组,扩展自学范围。学生自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学习,还应扩展到课外、校外的学习。为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参加一些数学竞赛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发掘有关数学概念的东西,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并指导他们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自学习惯的养成。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