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风俗·风情(评论)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w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不是蒙古族,对草原游牧生活缺少切身体验,作为内蒙古人,还是读过不少写草原的文字的。包头素有“草原钢城”之美誉,我们这座城市,以幕天席地的草原为背景,似乎平添了一份豪迈和爽气。地缘所致,与草原天然地具有了迥异于其他地方的亲切感。钢筋水泥的逼仄和压抑,也让人对辽阔的草原心驰神往。现代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忙忙碌碌之中,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到大草原去呼吸新鲜空气,不失为一剂良药。草原也常常进入梦境,一次次成全醉人的幻游。即便无暇身赴草原,也没能入梦,退而求其次,在字里行间闻闻草香,赏赏花开,也是一种补偿。
  那么,90后的眼里,草原什么样?他们怎么看草原?我带着这样的好奇与期待,来阅读潘姝的长篇散文《乌力格尔荡漾着原乡》。
  扣住標题中的“原乡”,作者从离乡起笔,牵动乡关之思。“何为原乡?”以发问肇其端,是散文不大常用的笔法。过去,“家乡于我而言,不过是个符号化的概念”,离开,才抻扯出浓浓的乡愁。“炽白的顶灯穿过因年久而微微泛黄的灯罩,使原本寒凉的光显得稍有那么一丝人情味儿。”似是闲笔,实为蓄势。年久泛黄,为离愁别绪做渲染。火车的疾驰狂奔,在作者眼里,是“毫不留情”。她反复感叹,“吞我的心,噬我的魂”,“把心丢在了草原”,以饱满的感情投入到对草原的描叙和倾诉中。一组凡三篇,牧场、牧人、牧歌,迤逦而来,次第展开。
  牧场延绵,山脉纵横,溪流九曲,弥望不尽的绿色,把读者带入了大草原。《牧场》从清晨醒来写起,“当……”,一串排比句,铺排出苍翠的罕山,露珠浸泡的青草的清香。紧接着又是亲昵的比拟,“腾格里如幼儿般童贞”,顺势而来,“襁褓之中”、“弱冠”、“不惑之日”、“天命之年”,平展辽阔的草原,被赋予了纵深感,二维平面仿佛陡然立体起来。“乳白”、“青葱”、“碧绿”、“深邃”,色彩也斑驳起来。这里,“深邃”当作色彩词来用,十分熨帖。下文中,把“红顶小瓦屋”与“蓝色欧式小木屋”对举,都见出作者对调色板的自觉运用。我也写过毡包,喻为“绿野中的白蘑”,却不如潘姝的意象美,她写到:“一个一个白色的毡包如满月夜的星子零星散落在半山腰的小台地上。”本体和喻体距离拉得越大越出彩,“白蘑”,取喻太近了,也不如夜空中的星星更有神采。作者引领着我们打开五官感觉,香料迷迭香,这名字就够诱人的,始而散发松木浓郁的幽香,继而“细尝甜后伴些微苦”,足以喂饱你的嗅觉。
  笔走罕山,以水写山,化静为动,在澎湃的动感中彰显勃勃的生命力。“自原始森林深处挟层峦叠嶂的滔滔碧浪奔涌而至,至此一泻千里,汇聚成一马平川的沃野草原。”这句子,不仅因为长,需返回头来再读一遍,实在是太美了,咀嚼回味,留恋不已。下文叙及泉水,再次用暗喻以水写山,“罕山是个水塔。”对河流、泉水的描写,都透着灵气,不仅形象、贴切,而且传神、有韵味。“高山与牧场如胶似漆,牧场与水源长相厮守,水源与河流相伴相生。”是排比,是拟人,还是隐形的顶真。
  作者误以为是牛犊、其实已成年的那头牛,草原上遍地都是,司空见惯。难得的是,作者以平等的姿态与牛去相处,去交流。“一双铜铃般硕大的眼睛,”先以特写镜头炯然其双眸,然后再告诉读者,“眼睛的主人是一只小牛犊”,这样的写法,就把那种交到新友的欣喜之情传递给了读者。牛惊吓了“我”,“我”也吓到了它,蒙古人万物有灵的泛神论思想,带来一种平权意识。下文写老牛,又推出一个精妙的比喻,说像大型雕塑横卧在草原上。这有城里人的生活经验在,也见出,以平展展的草地为背景,凸显其体量、块面,摹状其硕大、雄壮。写马,百余匹却有万马奔腾之势,作者的意识跳入跳出,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以画家的奔马图与眼前的现实图景相叠合。
  天人合一,是汉人提出来的一个哲学命题,在蒙古人那里,有着更为出色的践行。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没有谁比他们更懂得爱护自然的一草一木,世世代代培养起健康的、纯正的生态意识。他们敬山、敬水,敬大小生灵,“在草原人心中,雄伟的高山之上有一条通往天堂的路,可以直达神灵居住的地方。”表哥朝鲁(汉人自取蒙古名,可见蒙汉一家亲。)知道这片草原每一座山的名字,明白这片草原每一条水系的源流。他的鼻炎,只对汽车尾气过敏,而不会花粉过敏,简直就是为草原而生。哲布大哥称得上“半个博物学家”,他捡拾马鹿褪下的角,采摘龙胆草之类不必破坏根茎的药用植物。禁牧、轮牧,既让牛羊膘肥体壮,又避免草场退化,生态多样性逐渐得到恢复。作者说,“牧民对草原的索取一直都是深谋远虑又小心翼翼。”他们对天然水源存在着绝对的依赖,甚至于视水为纯洁的神灵,形成一种对水的崇拜。写到此处,自然而然地引出水的禁忌种种,丝毫没有掉书袋之嫌。
  敖包,是我曾经用过的笔名,因而格外亲切,也就特别关注。我之所用,无关乎文化,只与个人经历相涉。从敖汉到包头,如此而已。从潘姝的散文里得知,敖包,是界堆,是路标,更是精神高地,神圣而庄严,指引着心灵的方向。蒙古人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都会在祭敖包的仪式中得到表达。蒙古族婚礼,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拜天、祭火,寄托着对爱情的珍重,也是对蒙古民族历史、文化、传说、习俗的尊重。
  草原文化研究学者认为,草原文化是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鼎足而三的重要一脉。许是受此影响,写到草原上的河流时,作者也拉出黄河、长江两条大河来做比衬。长度比不过,就比名字。作者说,汉人居住的区域,河流的名字太直白了。而草原上的河,“流淌着各种修辞方式,短短的辞藻间偷偷注入着蒙古人喷薄的浪漫,使你于草原之中行进,便欣然记下每条河流的名字,仿佛这样便可以带走草原人的烂漫,甚至以此将草原藏在心底一并带走。”写散文不是做研究,不必傻傻地较真,去争科学上的短长。抑扬之间,表达的是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郁达夫《故都的秋》,也是拿南国之秋比衬北平的秋天的,还信誓旦旦地说,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言情而非明理,抒情方式而已。潘姝血管里流淌着蒙汉两个民族的血液,是两种文化的结晶体,外祖父是深受孔孟思想熏陶的闯关东的汉子。作者坦言,她到草原,就是来寻根问祖的,“执着于每到一处,便深挖此地青史中的那几段故事。”在游牧与农耕之间比较,再正常不过了。由“风中傲然挺立的虞美人”,她联想到“楚宫自刎的虞姬”,汉文化中的词牌、梆子腔,蒙古文化中的盅碗舞、萨满教、图腾崇拜,密集地悉收笔底,她的文字,像精心勾兑的鸡尾酒。   在现代化巨轮的碾压之下,受科学技术的裹挟,草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有进步,也有自足的游牧生活的失守。得失弃取,缠绕在一起。大化流转,自然规律。《周易》之“易”参悟出,世事本来就是变与不变的统一。融通了儒释道的苏东坡,旷放达观,超然物外,《前赤壁赋》有言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聪明的牧民,把厢式货车改装成了简易房车;隆重的蒙古族婚礼,也可以在朋友圈直播了;格根思慕着,把父母的游牧生活拍成小短片。格根和哥哥,兄妹俩都是屡屡获奖的搏克手,哥哥在旗里当体育老师,她在省城读本科,身穿自己设计的融合现代元素的蒙古袍,着手准备蒙古搏克选题的毕业论文,向往着从事民族学研究。一方面,传统的基因在他们身上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又敞开胸怀拥抱现代生活。煤矿开采,造成水污染,风力发电,破坏小气候,也牵动着他们的忧思。
  文学是想象的艺术,散文虽非虚构,同样离不开想象。潘姝的散文,不粘滯于眼前所见,情思飞扬,情韵悠然。特金罕山“山高谷深又方正平缓,花草繁茂,似有一种有容畅怀之感,碧翠掩映于晨雾之中,蒸腾缭绕,总给你一种在山的那边有一群小精灵的错觉。”作者触景生情,又以情感为引擎,启动想象的磅礴之力。从地形地势,她联想到打埋伏,设包围圈,还想到驻守打伏击、占山为王的响马。从“敖特尔”(游牧),她发思古之幽情,畅想恢弘壮丽、气吞山河的蒙古族历史。
  哲布大哥的长调,不止步于歌声,不仅仅是听觉享受,她听出了“辽阔与忧伤”,听到了“历史深处的沧桑”。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汉人说,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这话略带揶揄。而哲布大哥,真的是“唱比说容易得多”。
  记游莫若记趣,作者涉笔成趣,常常令人莞尔。达勒林,他从蒙语穿越到英语,darling,“宝贝”的意思,并得意于这“不乏浪漫的误会”。对“我”和牛的心理刻画,见出女作者的细腻。“我”想着肉食的各种吃法,这时牛怒目圆瞪,许是读懂了“我”的心思;也许是“我”“做贼心虚”。
  在作者笔下,景象与文化,水乳交融,转接自然,不生硬,无斧凿痕迹。文字稳实、老到,不急不躁,舒缓从容,透过文字,能看到一颗沉静的心。文中也有一些拗口的长句子,虽然作者不讲母语,但基因是先天的,或许会形成不大不小的干扰波。就像现代文学史上,留学回来的作家,遣造出一些欧化的句子,那就不是基因,而是后天学习的影响了。
其他文献
1  中年,可以演自己了  峡谷还是峡谷  这一次,峡谷戏份很多  羊来了  乌鸦来了  牛来了  猩猩来了——  最后,来了白马  白马护着芦苇  茅草屋里烤着梦  2  牛轻易过河  寒霜伴着浓雾,牛踩着石头,很稳。  牛吃自己的草  不需要焰火,钟声,灯光和摄影机  这里有一个边界——  你不要妄图牵它的鼻子  进你的窄门  3  道具也不是道具  烟满屋子飘浮  脸就消失了。  烟是谎言,
期刊
隔离  蝙蝠仍在晝伏夜出  雪已开始融化  隔离与坚定的眼神共度提心吊胆的时光  病毒仍在玩味伎俩  天亮天黑有序不变  默念平安的嘴与沉默不言倚着冷静的肩膀  煽动双翅蝴蝶要有灾  灵魂可细读古训  以静制动在这个春天正合乎天理  鸟在窗外说  再等等这样的忍耐值得  之后该是你的花还是你的  该是你的平静还是你的  如果不想要喧闹能不要  恐惧的手抱过你  你可以把它剁碎埋入土里再不见  细致
期刊
我们知道过了今天  一切皆会改变  春天的绿色的心情  一个不少都会来临  武汉在去年的尾巴上摔了跤  今天是立春中国的立春  十四亿人的立春五千年了  年年立起来的立春  摧枯拉朽的立春  生机勃勃的立春  当然是给武汉希望的立春  武汉别怕你们身后  是人民是祖国是  我们亲爱的党是  源源不断的磅礴力量  武漢别哭你们脚下的大地  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纵深  是长江是黄河是黄山是泰山  是
期刊
使劲,使劲,再使点劲  勒紧点再勒紧点  别嫌紧别喊疼  口罩能保住呼吸,救你的命  这些天时间开始变得缓慢  泪水滑落在每一次的  一不小心,我知道  这眼泪到不了武汉  到不了长江大桥、武钢和黄冈、随州  但能和天上飞动的一丝云  连在一起,我警告自己  每天流泪不许超过一次  我努力去做了,眼眶每一回  悄悄的湿热都忽略不计  看着你们红肿变形的脸  一张张闪过,我没哭  我的心紧了一下  
期刊
福  米家福是老大,在父亲的指教下熟读《易经八卦》、《相马经》,可以给人批八字算命,尤其是练就了一手让全村人都折服的马前课,而他最拿手也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那一套相马功夫,那在周边四里八乡是出了名的。早些年,他凭着自己熟读《相马经》的理论基础,在牲口交易市场与牲口贩子摸爬滚打多年,练就了一套相看牲口的绝技,不管是驴是马还是牛,他只需看三眼,就能心中有数,就可决定买与不买。第一眼看牲口的耳朵就知道其脾
期刊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把武汉建成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武昌起义就发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武汉保卫战也在这里。“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就是从大风大浪中走过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横渡长江也是在这里。  庚子新年,正当全国人民喜庆祥和,万家灯火,准备迎接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型冠状
期刊
医疗战士之歌  穿上隔离服  我就是一身戎装  走进隔离房  我就上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白衣天使热血激昂  我擦亮了手中的器械  如同擦亮手中的钢枪  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全力以赴救死扶伤  待到春暖花开  回到我美丽的故乡  我知道妈妈依然吉祥  妈妈依然吉祥  穿上隔离服  我就穿上了军装  走进隔离房  我就上了没有炮声的战场  信守誓言终身难忘  我握紧了手中的器械  如同握紧了手中的钢枪
期刊
吴建荣的散文,知性,大气,没有花花草草,没有莺莺燕燕,没有小女人的忸怩作态,一扫小女人散文的脂粉气,不事粉黛,天然真纯。  吴建荣的散文,清新脱俗,举重若轻。她的脱略绳墨,一扫起承转合之类的八股气,《母亲的粥》体现充分,堪称佳妙。《母亲的粥》没有那些很老套的轨范,一上来就呈现一个家庭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场面,一件极普通的小事:母亲把粥熬糊了。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寥寥几笔,就把每个人的情态鲜明地刻画出
期刊
张艺,女,2002年生,虔州学子一枚,好音律、文学与绘画,平日忙里偷闲写写随笔,怀揣几篇一等奖征文在校文学社拥有一方天地?。相信写作是邂逅另一个自己,以文思为墨,人间为纸,提笔洒下初心,落笔收获回忆。愿细品世间百态后,还能笑看百味人生,一如往日风流少年。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我只有24小时的记忆。现在是X年X月X日,凌晨十二点。这是我的故事。  0:00  我为什么会看见自己在做梦?  无论是拨
期刊
我是一个研究者,确切地说,我是一个研究黑夜的人。近几天,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发现,黑夜,绝不仅仅是一个白天和另一个白天的交界点那么简单。相较于白天,它更像一片神秘幽暗的海。我时常可以在黑夜里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或者说是感召。就比如说现在,我坐在这间黑暗的屋子里,就可以感受到那些幽玄的存在——这在白天几乎是不可能的,过多的声光色影响了我们敏锐的判断,阻塞了我們的沟通渠道。稍通生物的人都知道,越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