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时代对各级学校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中学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拓宽视野,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开发其创造潜能;注重启发诱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中小学校应该担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的重任,加强特色建设,避免“千校一面、万生一模”,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
一、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创新人才培养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型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当然,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只有高等教育才应该负责创新人才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中,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中学阶段来讲,如何明确自身在整个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定位,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渗透创新人才培养的思维意识和策略方法,如何与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实现有效对接,这一切都显得格外重要,都是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在“分数至上”根深蒂固的今天,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出和执行,无疑为中学教育提供了一个自我革命和发展的绝好机会,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普通中学可以在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组织管理、师资队伍、教学硬件、特色建设、扩大办学自主权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突破,探索出适合本校校情的发展模式。
当然,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应对各种复杂挑战。如,需要处理好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平衡考试与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对称性;需要突破现有教育制度藩篱,扩大学校的自主办学权;需要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为考试而教”的理念,鼓励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探究、对话,尊重差异,彰显个性,激发兴趣,在学习中多体验、感悟,少被动接受;在教育评价上应该多元化,对于有特长的高素质学生,不应仅限在高考的评价体系上等。这些都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外推性、强制性和决定性特征,借助、依赖着政府的力量颁发一系列政策纲要或是权威专家学者对于创新人才的解读说明,通过自上而下的路径与逻辑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便被规约成机械线性的,而非自在、自主、自愿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教育行为。还有,很多学校借“创新人才培养”的东风,穿新鞋走老路,表面看大张旗鼓,实则无实质性内容。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在观念上更新、制度上突破。
二、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然与实然
对于中学阶段来讲,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要紧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中学阶段的教育不是培养高精尖人才,而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是为未来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基,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是帮助中学生形成将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指学生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从基础性抓起,培养学生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向。基础教育作为人的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而不是单一营养的重任。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能把成人世界的标准和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其次,体现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学生成人的基础;最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让学生拥有合格公民所具备的道德基础,拥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拥有创新的能力基础,这是学生成才的基础。
无论从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高度看,从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看,还是从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创新素养培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然而,从现实来看,家长及社会从思想观念、行为举措上难以跟得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全社会对高考的过分关注淡化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家长、社会观念滞后反映的是价值引领缺失的问题,人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聚焦在“高分数”“高回报”等功利性目的上,缺乏对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也没有遵循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所以,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兴趣爱好、创造意识,不能把学生培养固化在一个模子里,应进行多元化探索,克服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解读教育的本质属性,放大创新人才培养的聚焦度,逐渐在全社会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氛围,尤其突破教育机制体制,加大招考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双向选择,让中学和大学的联动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衔接更加紧密。
三、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
1.以办学理念统摄教育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制度
陕西师大附中“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顺应了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就是让学生进入高校或走上社会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反对教育的短视行为,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过分看重分数,让鲜活的生命失去童心,失去灵气,失去活力。坚持做到不死读呆记、不死抠硬压、不拔苗助长,使学生的基础要牢固,思维要发散,兴趣要广泛,学习要自觉,个性要张扬,心理要健康,行为要规范,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21世纪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也真正体现了我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素养上得到全面提高。这样才能为高等级学校输送合格而优秀的毕业生,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就现阶段来讲,中学教育仍然停留在以应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上,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格式化,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中学阶段的教育需要更新观念,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培养体系。这就要求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着力体现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从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拓展到教师以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和关注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还须改革学校管理制度,让新的教育观念融入学校的管理制度之中,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学校内部,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来消除创新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障碍。如在教师工作量考核等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由原来的仅局限于教学工作量的考核,延伸到对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考核。
2.以“春笋计划”为载体,释放学生创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010年初,我校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春笋计划”的基地学校,这为我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春笋计划”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我省丰富的高校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通过选拔少数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以及高校专家参与指导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依托学生的兴趣发展及其个性化的认知风格和独特的思维视角,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未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3.以国际视野审视基础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多元化发展路径
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应该在思想认识、学习交流、实践体验、情怀感悟等方面,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教育成果,这样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不会局限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的空间里,避免坐井观天。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办学理念要勇于超越,具有国际视野,不能安于现状,在传统的圈子里自我满足,要积极探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年底,我校经过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学术专家的严格考评,获得了剑桥国际中心资格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国际本科预科西安考试中心的资格,成功创办民办国际教育机构——陕师附英中学校。陕师附英中学校承担考试中心相应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学生在我校即可参加预科和A-LEVEL,冲击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近2000余所海外大学。陕西师大附中英中培训学校把国际课程和预科课程引入国内,全部实行外籍教师小班制授课,扩大了学校影响,提升了学校品味,打通了学生海外就学的渠道,开拓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中外基础教育得到了有效的交流,尊重学生兴趣需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4.以社团及课外活动为主渠道,构建胜任力模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校高度重视课外活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把课外活动纳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课外活动是一个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的环节。我校的学生社团作为中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日趋活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改的推进,社团活动将更直接、更具影响力地深入到学生的特长培养之中。目前我校有30多个社团坚持每周五下午活动,尤其是模拟联合国社团,英语风采展示社团、星座文学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航模航海社团、话剧团、机器人制作社团、网络设计社团等。另外,通过开展各类科技节、体艺节、文化节等活动,挖掘特长生,并吸收进各类社团,提高生源质量。定期邀请著名学者、知名书法家、企业家等各个领域的名人进行讲学或指导,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特色优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各种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我校在社团及各种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承担活动中的各种职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例如模拟联合国社团中各种职务分别由学生担任,2013年在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我校学生表现出众,获得优秀奖。在商务社团活动中,我校与中信银行合作,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信银行担任相关职务,参与商务谈判,培养学生的创新应变能力。
5.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施个性化教学,重塑学生创新主体地位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这是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特质,这种特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种特质,才可能培育出拔尖型创新人才。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分割为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里寻找注意点,并根据注意点培养创新人才,这是目前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路径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创新型人才在创新之路上需要的不仅是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人的正确引导,中学时代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阶段,因此,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和及时地矫正,避免创新行为误入歧途。
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更注重引导教师追求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遵循师生角色的科学界定、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高度重视教学评价等一些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班级、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探索和实践了小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情境设置式课堂教学模式、案例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问式课堂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是教师用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尽情体验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共同提高的过程。我们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提高。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教学要求,适应学生需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家民族对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中学教育正在逐渐向着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针对性更强的教育转变。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逐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措施和培养体系,进一步将教学内容和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在细节中渗透创新人才培养的思维、意识、兴趣等要素,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创新人才培养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型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当然,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只有高等教育才应该负责创新人才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中,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中学阶段来讲,如何明确自身在整个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定位,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渗透创新人才培养的思维意识和策略方法,如何与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实现有效对接,这一切都显得格外重要,都是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在“分数至上”根深蒂固的今天,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出和执行,无疑为中学教育提供了一个自我革命和发展的绝好机会,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普通中学可以在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组织管理、师资队伍、教学硬件、特色建设、扩大办学自主权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突破,探索出适合本校校情的发展模式。
当然,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应对各种复杂挑战。如,需要处理好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平衡考试与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对称性;需要突破现有教育制度藩篱,扩大学校的自主办学权;需要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为考试而教”的理念,鼓励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探究、对话,尊重差异,彰显个性,激发兴趣,在学习中多体验、感悟,少被动接受;在教育评价上应该多元化,对于有特长的高素质学生,不应仅限在高考的评价体系上等。这些都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外推性、强制性和决定性特征,借助、依赖着政府的力量颁发一系列政策纲要或是权威专家学者对于创新人才的解读说明,通过自上而下的路径与逻辑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便被规约成机械线性的,而非自在、自主、自愿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教育行为。还有,很多学校借“创新人才培养”的东风,穿新鞋走老路,表面看大张旗鼓,实则无实质性内容。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在观念上更新、制度上突破。
二、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然与实然
对于中学阶段来讲,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要紧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中学阶段的教育不是培养高精尖人才,而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是为未来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基,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目标是帮助中学生形成将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主要指学生发展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从基础性抓起,培养学生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向。基础教育作为人的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而不是单一营养的重任。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首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能把成人世界的标准和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其次,体现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学生成人的基础;最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体现在让学生拥有合格公民所具备的道德基础,拥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拥有创新的能力基础,这是学生成才的基础。
无论从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高度看,从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看,还是从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创新素养培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然而,从现实来看,家长及社会从思想观念、行为举措上难以跟得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全社会对高考的过分关注淡化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家长、社会观念滞后反映的是价值引领缺失的问题,人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聚焦在“高分数”“高回报”等功利性目的上,缺乏对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也没有遵循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所以,创新人才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兴趣爱好、创造意识,不能把学生培养固化在一个模子里,应进行多元化探索,克服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解读教育的本质属性,放大创新人才培养的聚焦度,逐渐在全社会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氛围,尤其突破教育机制体制,加大招考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双向选择,让中学和大学的联动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衔接更加紧密。
三、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
1.以办学理念统摄教育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制度
陕西师大附中“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顺应了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就是让学生进入高校或走上社会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反对教育的短视行为,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过分看重分数,让鲜活的生命失去童心,失去灵气,失去活力。坚持做到不死读呆记、不死抠硬压、不拔苗助长,使学生的基础要牢固,思维要发散,兴趣要广泛,学习要自觉,个性要张扬,心理要健康,行为要规范,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21世纪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也真正体现了我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素养上得到全面提高。这样才能为高等级学校输送合格而优秀的毕业生,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就现阶段来讲,中学教育仍然停留在以应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上,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格式化,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中学阶段的教育需要更新观念,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培养体系。这就要求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着力体现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从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拓展到教师以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和关注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还须改革学校管理制度,让新的教育观念融入学校的管理制度之中,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在学校内部,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来消除创新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障碍。如在教师工作量考核等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由原来的仅局限于教学工作量的考核,延伸到对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考核。
2.以“春笋计划”为载体,释放学生创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010年初,我校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春笋计划”的基地学校,这为我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春笋计划”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我省丰富的高校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通过选拔少数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以及高校专家参与指导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依托学生的兴趣发展及其个性化的认知风格和独特的思维视角,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和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未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3.以国际视野审视基础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多元化发展路径
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应该在思想认识、学习交流、实践体验、情怀感悟等方面,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教育成果,这样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不会局限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的空间里,避免坐井观天。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办学理念要勇于超越,具有国际视野,不能安于现状,在传统的圈子里自我满足,要积极探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年底,我校经过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学术专家的严格考评,获得了剑桥国际中心资格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国际本科预科西安考试中心的资格,成功创办民办国际教育机构——陕师附英中学校。陕师附英中学校承担考试中心相应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学生在我校即可参加预科和A-LEVEL,冲击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近2000余所海外大学。陕西师大附中英中培训学校把国际课程和预科课程引入国内,全部实行外籍教师小班制授课,扩大了学校影响,提升了学校品味,打通了学生海外就学的渠道,开拓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中外基础教育得到了有效的交流,尊重学生兴趣需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4.以社团及课外活动为主渠道,构建胜任力模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校高度重视课外活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把课外活动纳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课外活动是一个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的环节。我校的学生社团作为中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日趋活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改的推进,社团活动将更直接、更具影响力地深入到学生的特长培养之中。目前我校有30多个社团坚持每周五下午活动,尤其是模拟联合国社团,英语风采展示社团、星座文学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航模航海社团、话剧团、机器人制作社团、网络设计社团等。另外,通过开展各类科技节、体艺节、文化节等活动,挖掘特长生,并吸收进各类社团,提高生源质量。定期邀请著名学者、知名书法家、企业家等各个领域的名人进行讲学或指导,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特色优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各种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我校在社团及各种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承担活动中的各种职务,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例如模拟联合国社团中各种职务分别由学生担任,2013年在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我校学生表现出众,获得优秀奖。在商务社团活动中,我校与中信银行合作,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信银行担任相关职务,参与商务谈判,培养学生的创新应变能力。
5.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施个性化教学,重塑学生创新主体地位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这是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特质,这种特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种特质,才可能培育出拔尖型创新人才。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分割为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里寻找注意点,并根据注意点培养创新人才,这是目前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路径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创新型人才在创新之路上需要的不仅是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人的正确引导,中学时代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阶段,因此,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和及时地矫正,避免创新行为误入歧途。
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更注重引导教师追求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遵循师生角色的科学界定、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高度重视教学评价等一些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班级、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探索和实践了小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情境设置式课堂教学模式、案例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问式课堂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是教师用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尽情体验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共同提高的过程。我们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提高。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教学要求,适应学生需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家民族对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中学教育正在逐渐向着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针对性更强的教育转变。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逐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措施和培养体系,进一步将教学内容和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在细节中渗透创新人才培养的思维、意识、兴趣等要素,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