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gyue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泱泱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还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只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的能力。
  我国有重视历史和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和大臣们经常讨论治政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衰问题,认识到政权“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必须“居安思危”,“以古(历史)为镜”,因而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这就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的“一部历史,得可资,失亦可资也!”也正是在总结了“五四”以后的历史经验后,毛泽东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现今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前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这是导致它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胆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我们要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定党和人民奋斗历史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要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1.在历史学习中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连绵不断,正是因为他以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依托,有深厚的物质基础。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文明的发展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因此,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文化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料。
  2.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开放意识。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也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而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继承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三、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他们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进而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青少年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点燃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
  1.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化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关键是寓教于史,结合教材,不一味说教,不搞简单化和片面性。在这点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如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尽照汗青”;张骞矢志西域,百折不挠;班超投笔从戎,立威边塞;史可法凛然正气,虽死不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陈化成、冯子材的老当益壮;谭嗣同的快哉赴死;陈天华钟鸣狮吼,等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正气。在进行这些人物教育时,我尽量地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去逐步地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假如我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记忆和理解。
  2.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这是我们进行品质教育的极好教材。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学生,进而培养学生树立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能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其他文献
摘要: 现代社会, 信息来源的多面性使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上干巴巴的讲解说教。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代性、时间性很强,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图片、数据、文字、音像等资料结合在一起, 实现超时空的多媒体的信息整合, 使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提高学习兴趣, 大大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生动起来。  关键词: 思
期刊
摘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与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引导
期刊
摘要: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为古今教育界所认同,当前教育界提出的“好的早期教育=好习惯与思维=好未来”理念,对于青少年,需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生活需要的教育,高中政治课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常规的学习习惯是基础,本文从课前预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与课后复习习惯三方面探索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并以此为基础,以终身发展观为指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