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备独自完成阅读的能力水平,重于文本情感的理解,丰富的经验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文本细读要立足“文本”,基于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实际,不能求之过深以至失去正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年轻教师由于缺少对文本仔细阅读的阶段与实践,使得语文课程教学显得较为枯燥和单调。因此,运用文本细读策略,解读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用比较,发展思维,提升鉴赏能力
著名学者乌申斯基认为思维的发展需要有比较作为铺垫。它不但能够提升学生阅读的热情,扩宽学生的思路,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赏析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敬畏生命》与《谈生命》这两篇短文时,我们可从主旨、内容、思路、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等角度拟好可比点,比较其异同,以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是谈生命问题,《敬畏生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赞美“生命”的执着和顽强;《谈生命》则通过文学性语言的描述,阐述作者对“生命”问题的看法。从行文思路看,《敬畏生命》围绕中心事件(湖边有几棵树不停地飘散白色纤维),按照时间推移,渐次写出作者的感情变化(令人吃惊,诧异和震撼,满心折服,敬畏,感动),表达作者的感受。《谈生命》则运用文学语言,通过对“一江春水”与“一棵小树”生命历程的描述,揭示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这是采用不同角度对于同一话题进行认真阅读分析的方式,从而达到透彻理解作品的目的。阅读的积累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著作中的独特韵味与魅力势必会丰富学生纯美的思想文化世界。
二.抓住关键处,把握文章内容,细读文本内涵
关键处指文本中的关键字、空白、标点、时间及情节突转等细微处。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字就是难解的字。从作者角度看,关键字词往往是作者的故意省略,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调动读者想象,用读者经验补充刺激读者的联想或想象,把他们的经验与记忆激活。所以,分析作品,应从分析关键词入手,把握文章内容,细读文本内涵。
比如《白杨礼赞》一文,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其抒情线索。茅盾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然而,作者写景画形不是目的,“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写“神”时,茅盾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阅读本文时,只有饶有兴味地领略到作者抓住“不平凡”这个纲作为文章的主要线索,又辅之以精巧细微的特征描写。使得全文有主有次,有总有分,线索清晰,层次井然的这种情感思路,才能获取真切的理解。其中有艺术的穿插,有为人处世道理的教育,将文章的含义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矛盾还原,寻找切入,升华阅读效果
孙绍振在《名作细读》中提出了文本分析的一套完整的新方法——“矛盾还原”。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精义是“求实”“去蔽”“创新”“兼容”,他强调返璞归真。在语文的教学环节中,有效挖掘这些丰富资源并联系到自身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譬如说,契诃夫小说《变色龙》有这样一个问题——“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究竟怎么破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发言热烈,但始终找不到一致的明确的答案。这不是因为同学们水平差或者读书不仔细,而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虽然奥楚蔑洛夫一到广场就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最终没有真正弄清案件真相,却反复围绕“这到底是谁家的狗”的问题一步步发展情节,直至篇末。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赫留金的处置全是随着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俄统治阶级的走狗的典型形象在学生中十分清晰,“变色龙”的题意毋需赘言,一点即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明白)”与“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将军的哥哥)”这两句话对应板书,本文的讽刺意义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与“这到底是谁家的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如要找到原因,必须要调查是怎么回事,而这是谁家的狗却不能调查出事件的原因。至此,人物性格出来了,阅读效果一目了然。
史兴林,教师,现居甘肃民乐。
一.运用比较,发展思维,提升鉴赏能力
著名学者乌申斯基认为思维的发展需要有比较作为铺垫。它不但能够提升学生阅读的热情,扩宽学生的思路,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赏析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敬畏生命》与《谈生命》这两篇短文时,我们可从主旨、内容、思路、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等角度拟好可比点,比较其异同,以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是谈生命问题,《敬畏生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赞美“生命”的执着和顽强;《谈生命》则通过文学性语言的描述,阐述作者对“生命”问题的看法。从行文思路看,《敬畏生命》围绕中心事件(湖边有几棵树不停地飘散白色纤维),按照时间推移,渐次写出作者的感情变化(令人吃惊,诧异和震撼,满心折服,敬畏,感动),表达作者的感受。《谈生命》则运用文学语言,通过对“一江春水”与“一棵小树”生命历程的描述,揭示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这是采用不同角度对于同一话题进行认真阅读分析的方式,从而达到透彻理解作品的目的。阅读的积累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著作中的独特韵味与魅力势必会丰富学生纯美的思想文化世界。
二.抓住关键处,把握文章内容,细读文本内涵
关键处指文本中的关键字、空白、标点、时间及情节突转等细微处。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字就是难解的字。从作者角度看,关键字词往往是作者的故意省略,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调动读者想象,用读者经验补充刺激读者的联想或想象,把他们的经验与记忆激活。所以,分析作品,应从分析关键词入手,把握文章内容,细读文本内涵。
比如《白杨礼赞》一文,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其抒情线索。茅盾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然而,作者写景画形不是目的,“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写“神”时,茅盾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阅读本文时,只有饶有兴味地领略到作者抓住“不平凡”这个纲作为文章的主要线索,又辅之以精巧细微的特征描写。使得全文有主有次,有总有分,线索清晰,层次井然的这种情感思路,才能获取真切的理解。其中有艺术的穿插,有为人处世道理的教育,将文章的含义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矛盾还原,寻找切入,升华阅读效果
孙绍振在《名作细读》中提出了文本分析的一套完整的新方法——“矛盾还原”。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精义是“求实”“去蔽”“创新”“兼容”,他强调返璞归真。在语文的教学环节中,有效挖掘这些丰富资源并联系到自身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譬如说,契诃夫小说《变色龙》有这样一个问题——“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究竟怎么破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发言热烈,但始终找不到一致的明确的答案。这不是因为同学们水平差或者读书不仔细,而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虽然奥楚蔑洛夫一到广场就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最终没有真正弄清案件真相,却反复围绕“这到底是谁家的狗”的问题一步步发展情节,直至篇末。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赫留金的处置全是随着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俄统治阶级的走狗的典型形象在学生中十分清晰,“变色龙”的题意毋需赘言,一点即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明白)”与“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将军的哥哥)”这两句话对应板书,本文的讽刺意义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与“这到底是谁家的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如要找到原因,必须要调查是怎么回事,而这是谁家的狗却不能调查出事件的原因。至此,人物性格出来了,阅读效果一目了然。
史兴林,教师,现居甘肃民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