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人就是矫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t_al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很多读者,特别是专业的“高级”读者会将苏童小说《她的名字》看作一个隐喻。小说女主人公段福妹执着地要改名字。改名字的显性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崭新的形象。而深层的隐性目标则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这个故事就和自我有关,和命运有关,和重大的意义有关。而我,不知怎么,在看完小说后却不由自主想起了热播的《甄嬛传》里的热门台词:“贱人就是矫情。”
  是呀,你想,那段福妹,普通家庭出身,就算“身材不知要比顾莎莎苗条多少倍”、“皮肤好”,其实也不过“容貌普通”,至于“连凌紫也羡慕不已”云云,要么就是这好朋友灌的迷魂汤,要么就是福妹自己的臆想。其实,凌紫和福妹合伙找李黎明改名字的一大段铺陈,明里看是福妹想方设法改名字,暗里却是挑明了福妹在她的小社会里的真正的地位:李黎明吻福妹,“那个吻就草草结束了”;李黎明吻绫紫,“眼睛里有一簇炽烈的光焰”、“福妹觉得他对阿紫的吻很投入”。可见,段福妹之叫段福妹其实也不亏,那和林黛玉如果本名叫林福妹的后果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可是她却偏偏以为是这“俗气而卑下”的名字“提前毁坏了她的生活”,完全没料到其实自己本来就是“俗气而卑下”的。于是,她要折腾她要闹,这不就是上海话所谓“作”,这不就是“贱人就是矫情”吗?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贱人就是矫情”这句话为什么会流行?我揣度,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其所形成的那种搭配——单单是贱人,单单是矫情,都不会引起快感,倘若是“贵人矫情”,或者“贱人安分”,那再自然不过了。可是偏偏“贱人”和“矫情”搭配在一起就有喜剧效果了,就值得讥讽了。比方说,《项链》里的玛蒂尔德是否也有点“贱人就是矫情”的味道呢?
  小说嘛,本质上还是说故事的。“贱人就是矫情”的故事究竟该如何演绎?不外乎这样两种模式:其一,正说,突出“贱人就是矫情”的可笑;其二,反说,原来矫情的不是贱人,而是贵人,比方说如果写默多克的前妻邓文迪就可以用这个模式,因为她成功了所以那矫情就成了野心雄心而不复被取笑了。这个模式其实也可以有另外两个名字,就是“灰姑娘”或“丑小鸭”模式。总之,贱人没有矫情的资格,或者那个矫情的不是贱人。
  但是《她的名字》似乎没有遵照以上的任何一种写法。它并没有突出“贱人就是矫情”的可笑。段福妹是“贱人”无疑,但是少女无知,为了名字着魔,和她们关注星座之类又有多大区别?而改名后怕暴露底细的那些窘迫和尴尬也不过点到为止,情节并未在此处无节制的铺延。小说甚至连福妹改名过程中付出的小小代价——一个初吻和一个有年头的铜炉——都没有加以渲染。小说也没有将故事廉价地写成一个段福妹改名后鸡变凤凰的传奇——那么当初的改名就成了一种坚毅、执着、独立自主的象征。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多少伟人在他们还不是伟人的时候也改了名字啊,我们今天难道会因此联想起“贱人就是矫情”吗?当然小说更没有赋予福妹俄狄浦斯般的悲壮,这个应该是很明显的。
  总之,《她的名字》用了一个喜剧的题材,结果却让我们的情感无处安放——笑也笑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贱人就是矫情”,可惜,却没有领情的对象——既无人欣赏,也无人讥讽。这同时也是小说中福妹周围的人对福妹改名的态度。对福妹改名具有最强烈情感反应的父亲,对这桩事情的理解亦完全和福妹的心思错位;至于周围出力的朋友则完全是为了自己的个人目的——写到此处,我开始感到寒意。是的,“贱人就是矫情”的背后,其实正是孤独。
  想想我们自己吧,又比福妹强到哪里,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大大小小成功传奇的时代,我们,人之中的大多数却承重着生老病死的种种负累。我们又能收获多少真正的帮助、同情和欣赏呢?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因为成功,当初的矫情可以收获追认,否则,只有两条路——要么安于命运,要么接受耻笑!福妹不想因为一个平庸的名字变得“无名”——可最后还不是落得个“无名”的结局——“听起来,那是一个很遥远的名字了。如果不是去参加这场追悼会,谁还记得她有过这个土气而吉祥的名字呢?”我们比福妹强些的地方也许就在于我们比她安分,没有非分之想,不会剑走偏锋,如此而已。
  苏童没有如方方写《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那样直接写一个打动人的“底层叙事”,而是挑了有些“贱人就是矫情”的福妹做主人公,这是他的障眼法吗?如果我们定要从中寻找什么类似俄狄浦斯的“命运主题”——在以为终极价值不过那么回事的苏童看来,或许正可谓“贱人就是矫情”吧。
  金立群,文学评论家,博士。
其他文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要是体制中人,无不对从上到下弥漫于整个社会中的会场文化感同身受,但却鲜有人能像范小青这样不仅轻轻松松地跳出了“会场”的八卦阵,而且自信地将“会场”拿来为我所用,将现实中“会场”对人的规训巧妙地翻转为人对“会场”的嘲弄,并在叙事的裂缝中有意凸显出“会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是永远无法被规训的人心,是人心深处对于亲情、友情的珍重与渴望。   会场,它不是体制,
泰州“三进”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下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文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并在阅读训练中又明确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三进”工作“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
对联,汉语言特有的文学样式,因其表意精粹,语句工整,音调和谐,而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教学属于阅读教学,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笔者认为“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对联教学规定,要求一线教学不应当因“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是“点”式的随文学习而出现对联教学被弱化或被边缘化的课堂教学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因而要想小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就应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去。下面是我对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些探讨。  1.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探奇的心理,设置悬念的“圈套”,让小学生去钻,也不失为激发兴趣的一条锦囊妙计。在教学中有很多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如时事政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以,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高中语文变序教学是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是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准确、深入的厘定,是对教学重难点、教师个性、学生特点的统一思考。  高中语文变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题的体现,主要遵循两个
“发现式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发现中激发兴趣,主动探究,形成认识,提高能力。  一.发现式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布鲁纳认为学生不能成为
一.细节艺术的内涵特征  细节艺术是指教学过程中预设细节、生成细节、捕捉细节、处理细节的各种技巧。  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汉语大词典》对“细节”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指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它不仅指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还要求教学行为处于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接作用。因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具有教学细节的作用,只有处
为了使初学者有路可循,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通常先介绍几种结构规范的议论文供学生学习模仿,可即使学生在结构模式上达到要求,仍然是内容单调,思路单一,文章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们不妨从学生所学课文中寻求启示。如苏教版必修一《师说》一文,主旨无非是“提倡师道”。但作者绝非四字结束,而是在主体部分先搬出“出人也远矣”的“古之圣人”尚且“从师而问”,对比“下圣人也远矣”的“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从而得
经常听别人的课,从听课中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以下问题:1、师生之间只有你问我答,缺乏交流观点式的对话,学生发言了,但不等于真正的动脑思考了,只是流于表面的找到课本的原句,至于为何引起共鸣,引起怎样的共鸣,并未深入挖掘探讨。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并未做出任何有价值的判断,学生只是作答也未说出任何的理由和依据,所以学生的答案也只能根据个人感觉去判断他的正确与否了。3、分享周国平面对苦难的句子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我感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单调,缺少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课堂中常难免氛围沉闷。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将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恰好能够帮助实现这一构想。那么,怎样巧用媒体资源来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若能用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