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0.25°×0.25°)等对2014—2015年冬季乌兰察布市2次寒潮天气天气实况、环流背景等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014年11月30日过程属于阻高崩溃型,冷空气经西北路下滑,地面冷高压补充南下,等压线密集,造成大风降温;2015年1月26日过程属高压脊发展型,冷平流中心偏东偏北,地面冷高压分裂南下,故降温幅度较前者小,风力也较小。
关键词 寒潮;大风;天气成因;环流形势;内蒙古乌兰察布
中图分类号 P458.1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232-01
通过分析乌兰察布地区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揭示乌兰察布市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以提高寒潮预报的准确率[1-2]。
1 寒潮实况对比
201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我国新疆北部、西北地区、内蒙古中西部出现了寒潮天气,其中29日夜间乌兰察布市自北向南出现大风天气,过程降温在-17~-14 ℃之间,1日最低气温-23.7~-17.6 ℃。2015年1月26—27日,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大部、华北、东北等多地出现寒潮。25日夜间到27日,乌兰察布市24 h降温达-11.7~-2.1 ℃,27日凌晨气温达到最低,为冬季首次最低气温。
2 环流形势
2.1 环流背景
2014年11月30日过程属阻高崩溃型,27日8:00 500 hPa上,45°N以北地区环流呈倒“Ω”型,85°E、62°N的高空有一闭合低压中心,中心高度值493 dagpm,高空锋区位于55°N,低压中心有配合-44 ℃冷中心,冷空气堆初步形成,并且在55°N附近脊前偏北、西北气流之间生成一横槽,横槽后部的偏北风风速26~34 m/s,加剧冷空气向南输送及横槽锋区南压。29日8:00,高脊强度减弱并东移,槽线东移南下至贝湖以西至我国新疆中北部地区,并旋转为南北走向,不断有冷空气沿新疆北部强偏北气流下滑。2015年1月26日过程属高压脊发展型,24日8:00, 500 hPa整个欧亚大陆呈一槽一脊型,乌拉尔山地区为高脊,亚洲北部为宽广的槽区,低涡中心处于中西伯利亚附近,强度为497 dagpm,伴有-44 ℃冷中心。脊后暖平流促使其强烈发展伸至东北,脊线呈东北—西南向。25日8:00,低涡中心移至贝湖,涡后脊前为强冷平流,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在贝湖堆积;20:00,中亚地区弱脊北抬,上下游效应涡加强且底部等高线密集形成强锋区。26日8:00脊进一步发展,脊前强偏北风将锋区南压到40°N,50°N、115°E附近有-40 ℃冷中心。在强锋区控制下,冷空气南下,锋区迅速南压,出现寒潮天气[3-4]。
2.2 地面系统
2014年11月30日过程中,28日20:00冷锋位于贝湖以西至新疆中北部,锋后冷高压中心最大值为1 048.2 hPa,冷槽不断东移南压,冷空气南下,地面冷高压主体加强南压,30日8:00冷高压中心位于贝湖以西,新疆以北最大值达1 066.2 hPa,乌兰察布市处于冷锋后部,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较大,强气压梯度风和冷空气带来下沉气流,出现大风天气。1日8:00左右,冷高压主体侵入,气温降至最低。2015年1月26日过程中,冷空气沿贝加尔湖高压脊前下滑堆积,25日5:00在地面蒙古西部形成冷高压,中心强度为1 057 hPa;20:00地面冷锋位于蒙古与我国交界一带,地面冷高压强度发展为1 061 hPa。26日2:00,地面冷锋前锋南压至河套地区,锋面前后气压、温度、变压梯度密集,冷锋快速东移南压影响河套地区,降温强烈。27日2:00,冷高压中心分裂出闭合小高压,高压中心达1 052 hPa,分裂冷空气造成大幅持续降温。28日8:00后,高压变性,强度减弱,气温回升。
3 2次寒潮天气成因
3.1 前期回暖明顯
前期地面回暖明显,2次过程冷空气到达前,乌兰察布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回暖,但2014年11月30日过程回暖强度更大一些,为冷空气到来后温度梯度的增大创造了条件。
3.2 高空强冷平流下沉入侵
2014年11月30日过程冷平流区范围较大,我国东北经河套至新疆北部存在带状冷平流区域,河套北部出现-31×10-5 ℃/s的冷平流中心。2015年1月26日过程,我国东北、华北至内蒙古大部出现东北西南向带状的冷平流区,乌兰察布市北部出现-22×10-5 ℃/s的冷平流中心。
4 结语
2次寒潮过程冷空气爆发形势不同。2014年11月30日过程是阻高崩溃,且受到横槽旋转东移南下影响;2015年1月26日过程属高压脊发展型,径向环流较强,脊前强冷平流使锋区南下加强,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华北、东北等多地。2次过程的影响系统均为强冷高压和地面冷锋。2014年11月30日过程高压主体补充南下,冷锋南下引起地面大风及强降温;2015年1月26日过程中,冷空气堆积,冷锋移动快,冷高压稳定少动并分裂出闭合小高压,造成寒潮天气[3-4]。2次强降温过程都是冷平流引起的,冷平流范围和强度不同,且冷平流中心和最大强降温中心有很好的对应。
5 参考文献
[1] 韩经纬,沈建国,孙永刚,等.一次强沙尘暴和雪暴天气过程的诊断及模拟分析[J].高原气象,2007(5):1031-1038.
[2] 敖勇.乌拉特中旗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0(5):21-22.
[3] 许爱华,乔林,詹丰兴,等.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气象,2006(3):49-55.
[4] 杨光.吉林省寒潮天气特征及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9):247.
关键词 寒潮;大风;天气成因;环流形势;内蒙古乌兰察布
中图分类号 P458.1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232-01
通过分析乌兰察布地区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揭示乌兰察布市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以提高寒潮预报的准确率[1-2]。
1 寒潮实况对比
201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我国新疆北部、西北地区、内蒙古中西部出现了寒潮天气,其中29日夜间乌兰察布市自北向南出现大风天气,过程降温在-17~-14 ℃之间,1日最低气温-23.7~-17.6 ℃。2015年1月26—27日,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大部、华北、东北等多地出现寒潮。25日夜间到27日,乌兰察布市24 h降温达-11.7~-2.1 ℃,27日凌晨气温达到最低,为冬季首次最低气温。
2 环流形势
2.1 环流背景
2014年11月30日过程属阻高崩溃型,27日8:00 500 hPa上,45°N以北地区环流呈倒“Ω”型,85°E、62°N的高空有一闭合低压中心,中心高度值493 dagpm,高空锋区位于55°N,低压中心有配合-44 ℃冷中心,冷空气堆初步形成,并且在55°N附近脊前偏北、西北气流之间生成一横槽,横槽后部的偏北风风速26~34 m/s,加剧冷空气向南输送及横槽锋区南压。29日8:00,高脊强度减弱并东移,槽线东移南下至贝湖以西至我国新疆中北部地区,并旋转为南北走向,不断有冷空气沿新疆北部强偏北气流下滑。2015年1月26日过程属高压脊发展型,24日8:00, 500 hPa整个欧亚大陆呈一槽一脊型,乌拉尔山地区为高脊,亚洲北部为宽广的槽区,低涡中心处于中西伯利亚附近,强度为497 dagpm,伴有-44 ℃冷中心。脊后暖平流促使其强烈发展伸至东北,脊线呈东北—西南向。25日8:00,低涡中心移至贝湖,涡后脊前为强冷平流,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在贝湖堆积;20:00,中亚地区弱脊北抬,上下游效应涡加强且底部等高线密集形成强锋区。26日8:00脊进一步发展,脊前强偏北风将锋区南压到40°N,50°N、115°E附近有-40 ℃冷中心。在强锋区控制下,冷空气南下,锋区迅速南压,出现寒潮天气[3-4]。
2.2 地面系统
2014年11月30日过程中,28日20:00冷锋位于贝湖以西至新疆中北部,锋后冷高压中心最大值为1 048.2 hPa,冷槽不断东移南压,冷空气南下,地面冷高压主体加强南压,30日8:00冷高压中心位于贝湖以西,新疆以北最大值达1 066.2 hPa,乌兰察布市处于冷锋后部,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较大,强气压梯度风和冷空气带来下沉气流,出现大风天气。1日8:00左右,冷高压主体侵入,气温降至最低。2015年1月26日过程中,冷空气沿贝加尔湖高压脊前下滑堆积,25日5:00在地面蒙古西部形成冷高压,中心强度为1 057 hPa;20:00地面冷锋位于蒙古与我国交界一带,地面冷高压强度发展为1 061 hPa。26日2:00,地面冷锋前锋南压至河套地区,锋面前后气压、温度、变压梯度密集,冷锋快速东移南压影响河套地区,降温强烈。27日2:00,冷高压中心分裂出闭合小高压,高压中心达1 052 hPa,分裂冷空气造成大幅持续降温。28日8:00后,高压变性,强度减弱,气温回升。
3 2次寒潮天气成因
3.1 前期回暖明顯
前期地面回暖明显,2次过程冷空气到达前,乌兰察布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回暖,但2014年11月30日过程回暖强度更大一些,为冷空气到来后温度梯度的增大创造了条件。
3.2 高空强冷平流下沉入侵
2014年11月30日过程冷平流区范围较大,我国东北经河套至新疆北部存在带状冷平流区域,河套北部出现-31×10-5 ℃/s的冷平流中心。2015年1月26日过程,我国东北、华北至内蒙古大部出现东北西南向带状的冷平流区,乌兰察布市北部出现-22×10-5 ℃/s的冷平流中心。
4 结语
2次寒潮过程冷空气爆发形势不同。2014年11月30日过程是阻高崩溃,且受到横槽旋转东移南下影响;2015年1月26日过程属高压脊发展型,径向环流较强,脊前强冷平流使锋区南下加强,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华北、东北等多地。2次过程的影响系统均为强冷高压和地面冷锋。2014年11月30日过程高压主体补充南下,冷锋南下引起地面大风及强降温;2015年1月26日过程中,冷空气堆积,冷锋移动快,冷高压稳定少动并分裂出闭合小高压,造成寒潮天气[3-4]。2次强降温过程都是冷平流引起的,冷平流范围和强度不同,且冷平流中心和最大强降温中心有很好的对应。
5 参考文献
[1] 韩经纬,沈建国,孙永刚,等.一次强沙尘暴和雪暴天气过程的诊断及模拟分析[J].高原气象,2007(5):1031-1038.
[2] 敖勇.乌拉特中旗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0(5):21-22.
[3] 许爱华,乔林,詹丰兴,等.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气象,2006(3):49-55.
[4] 杨光.吉林省寒潮天气特征及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