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生物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特别在探究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生物实验(包括探究活动)的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生物实验,积极探索实验的优化途径,改进教材中的实验,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1. 实验改进反映教学的创新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对实验教学进行相应的改进,这些探索在促进教学创新中起积极的作用。生物实验有其特殊性,例如实验对象的生命性,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实验中提供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有时因为季节、地域的原因,实验材料无法得到满足,教师们经过比较研究,寻找并总结出适合当地的实验材料,有效地完成实验教学。教师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拘泥于教材的案例,有的实验改进很好地解决实验中的难点,实验效果明显,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2. 实验改进必须防止追求结果的误区
2.1重结果轻过程
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过程比获得结果更有意义。因此,实验改进不能为求结果而本末倒置,忽略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2.2重预设轻生成
洋葱鳞片是中学生物实验中常用的材料,如初中阶段用于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高中用于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实验“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其中实验目的有练习制作临时装片,这是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之一,洋葱便是本实验的经典材料,实验中学生取材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细胞效果也不同。教材中没有明确撕取材料的位置,因此有老师“果断要求学生在内侧表皮的中央划取大小适当的一块材料”,学生可以很快也很容易观察到植物细胞。这样的实验改进,也是直奔结果而去,对实验本身来说,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取材过程则包括位置、大小、方法等。课程标准中建议,“给学生提供多种动植物材科,通过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这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师的这一“果断”,让学生失去一次发现问题和理解细胞多样化的机会。
2.3重实用轻规范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是生物实验教学的目标之一。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地区实验设备有限,教师通过创新实践,利用简便的器材来完成实验,这是值得肯定的。有的所谓实验改进,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一味追求操作简便,实验的教学偏离课程目标。
同样是“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课程标准中建议观察几种植物细胞,人教版的教师用书建议有洋葱、苦草(或黑藻)、黄瓜等材料,这些材料用于制作临时装片有相应难度梯度,用苦草或黑藻操作最简便,取黄瓜肉表皮细胞难度最大,因此也建议教学中将材料适当分配,以便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完成,或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有的教师为了让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变简便,提出适当风干洋葱鳞片叶的办法,还可使其内表皮也變成紫色,免去染色之程序。实验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适当风干的洋葱,内表皮的撕取变容易,跟直接使用苦草(或黑藻)为材料相比,没难度差异。我们也应注意到,实验操作的简便,也使剥夺了学生的实验技能的训练,例如取材、染色等操作技能得不到很好练习,导致到高中实验时老师还得从零开始,有的学生在高中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中,连镊子都不会正确使用。
3. 实验改进应体现课标理念
3.1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改革中学生物实验,学生能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教学中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盲目地“改进”实验,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中,需要学生具有相应实验操作,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操作,必须让学生有实验操作的机会;需要学生进行探究的,教师不要有多余的实验预设,也不要指定方向让学生去探究,具有生成性的探究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基于现实的教学需要,对生物实验的改进,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程序,因此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案例具有代表性,而且教材中很多实验(包括探究活动)的编写具有开放性,考虑教师可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创新。所以,教学中不应该盲目地改变实验的目的和过程,追求所有探究结果一致,这样做就偏离科学探究的本意。实验材料的改进,某种程度上是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对实验本质的影响不大,而实验方法的改进则需要谨慎,以免违背实验的本质。
3.2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探究。学生的认知水平、个人经历等差异,对相同的生命现象会产生有不同的问题,故其探究过程也会多样化,探究中也会出现错误,出现不同的结果,并不影响其学习,因为从教材中自习、交流与讨论,学生都可以获得自我纠正的机会。
正因为有的实验改进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简化实验方法,将学生排除于某些实验环节之外,这是一种错误的学生观。实验或探究活动,必须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参与将使活动更具有生成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七年级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人教版教材建议菠菜叶或槐树叶,这两者都有一定限制因素如季节,让学生自带叶片,还可以让学生探索更适合徒手切片的材料。
3.3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
生物探究活动,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因此其结果也是多元的。探究学习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而非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这需要摒弃以往的“知识中心论”和“学科中心论”的课程观念,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探究过程一般包含六个环节,实施实验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如果过于强调实验而忽略其他环节,就失去探究的意义。当然,这六个环节也不能绝对化,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初中的生物教材中,探究案例往往提供一到两个问题,学生可以模仿,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材提供丰富的素材,学生本身也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学中我们要立足课程标准,用好教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学生经历成功或失败兴奋体验,也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的基础。
责任编辑徐国坚
1. 实验改进反映教学的创新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对实验教学进行相应的改进,这些探索在促进教学创新中起积极的作用。生物实验有其特殊性,例如实验对象的生命性,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实验中提供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有时因为季节、地域的原因,实验材料无法得到满足,教师们经过比较研究,寻找并总结出适合当地的实验材料,有效地完成实验教学。教师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拘泥于教材的案例,有的实验改进很好地解决实验中的难点,实验效果明显,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2. 实验改进必须防止追求结果的误区
2.1重结果轻过程
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过程比获得结果更有意义。因此,实验改进不能为求结果而本末倒置,忽略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2.2重预设轻生成
洋葱鳞片是中学生物实验中常用的材料,如初中阶段用于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高中用于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实验“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其中实验目的有练习制作临时装片,这是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之一,洋葱便是本实验的经典材料,实验中学生取材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细胞效果也不同。教材中没有明确撕取材料的位置,因此有老师“果断要求学生在内侧表皮的中央划取大小适当的一块材料”,学生可以很快也很容易观察到植物细胞。这样的实验改进,也是直奔结果而去,对实验本身来说,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取材过程则包括位置、大小、方法等。课程标准中建议,“给学生提供多种动植物材科,通过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这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师的这一“果断”,让学生失去一次发现问题和理解细胞多样化的机会。
2.3重实用轻规范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是生物实验教学的目标之一。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地区实验设备有限,教师通过创新实践,利用简便的器材来完成实验,这是值得肯定的。有的所谓实验改进,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一味追求操作简便,实验的教学偏离课程目标。
同样是“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课程标准中建议观察几种植物细胞,人教版的教师用书建议有洋葱、苦草(或黑藻)、黄瓜等材料,这些材料用于制作临时装片有相应难度梯度,用苦草或黑藻操作最简便,取黄瓜肉表皮细胞难度最大,因此也建议教学中将材料适当分配,以便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完成,或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有的教师为了让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变简便,提出适当风干洋葱鳞片叶的办法,还可使其内表皮也變成紫色,免去染色之程序。实验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适当风干的洋葱,内表皮的撕取变容易,跟直接使用苦草(或黑藻)为材料相比,没难度差异。我们也应注意到,实验操作的简便,也使剥夺了学生的实验技能的训练,例如取材、染色等操作技能得不到很好练习,导致到高中实验时老师还得从零开始,有的学生在高中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中,连镊子都不会正确使用。
3. 实验改进应体现课标理念
3.1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改革中学生物实验,学生能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教学中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盲目地“改进”实验,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中,需要学生具有相应实验操作,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操作,必须让学生有实验操作的机会;需要学生进行探究的,教师不要有多余的实验预设,也不要指定方向让学生去探究,具有生成性的探究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基于现实的教学需要,对生物实验的改进,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程序,因此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案例具有代表性,而且教材中很多实验(包括探究活动)的编写具有开放性,考虑教师可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创新。所以,教学中不应该盲目地改变实验的目的和过程,追求所有探究结果一致,这样做就偏离科学探究的本意。实验材料的改进,某种程度上是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对实验本质的影响不大,而实验方法的改进则需要谨慎,以免违背实验的本质。
3.2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探究。学生的认知水平、个人经历等差异,对相同的生命现象会产生有不同的问题,故其探究过程也会多样化,探究中也会出现错误,出现不同的结果,并不影响其学习,因为从教材中自习、交流与讨论,学生都可以获得自我纠正的机会。
正因为有的实验改进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简化实验方法,将学生排除于某些实验环节之外,这是一种错误的学生观。实验或探究活动,必须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参与将使活动更具有生成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七年级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人教版教材建议菠菜叶或槐树叶,这两者都有一定限制因素如季节,让学生自带叶片,还可以让学生探索更适合徒手切片的材料。
3.3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
生物探究活动,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因此其结果也是多元的。探究学习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而非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这需要摒弃以往的“知识中心论”和“学科中心论”的课程观念,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探究过程一般包含六个环节,实施实验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如果过于强调实验而忽略其他环节,就失去探究的意义。当然,这六个环节也不能绝对化,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初中的生物教材中,探究案例往往提供一到两个问题,学生可以模仿,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材提供丰富的素材,学生本身也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学中我们要立足课程标准,用好教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学生经历成功或失败兴奋体验,也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的基础。
责任编辑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