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枪为百兵之王,可见枪术在传统武术中的地位。历代军中皆以长枪为主,可见枪法的威力和便利。武谚有云:“年刀月棍当时枪”,即是说枪法最易学,学即能用,立竿见影。武谚又云:“年刀月棍一辈子枪”,则是说枪法易学难精,枪法中的堂奥需要人用一生来修证。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枪术要数杨家枪,无论战场还是游场均是赫赫有名,从明代的武术著作中我们得知,当时的枪法杨家枪稳坐第一把交椅。杨家枪始自何人法创何时,早在明时人们便已经不知道其渊源矣,五百年后的我们大概也只能望而兴叹了。无论是杨家将的传说,还是红袄军的传说,都出自宋朝,但是确切的资证却始终没有,总之杨家枪流传已久。《纪效新书》记载杨家枪又称梨花枪,包括“八母枪”、“六合枪”和“二十四势”。明代武术家程冲斗因仰慕梨花枪的绝技,拜师于河南李克复的门下,在其《长枪说》中记述道:“余甚慕焉,访有河南李克复善其技,余师之,得其法。”程冲斗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著的《长枪法选》就是从李克复处学来的枪法。从《长枪法选》中所记录的枪法来看,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记载略同,都有“八母”和“六合”,程冲斗的十八势枪法中有一半和《纪》书中二十四势相同。所以可知,李克复和戚继光的枪法内容体系大致相同,属同一家。
然而,和戚继光不同的是程冲斗突出并强调了“大封大劈”之法。程冲斗在《长枪法选》中说:“临阵便捷,可望常胜者,无过大封大劈为最上。”即是说大封大劈是真正的战场枪法,是从战场临敌者那里总结的实用技法,并认为此法最上、最急、最疾、最胜。战场枪法不如游场枪法复杂细腻,因为在战场生死搏杀之际,人心慌乱,平时所训练的技法得不到发挥,唯有以枪击地,这都是人之常情。程氏并非军旅出身,也非领兵将帅,可知这些总结不是程氏的创造,则应是来源于其师李克复所传授。源于“大封大劈” 的思想,李克复传有“七着” 基本枪法,《长枪法说》中说:“其他着各传皆有一百八扎,名虽不同,用亦各异,总之似不能及七着之妙。”李克复所授的七着正是战场枪法的精髓,是枪法中最简便实用的招法。所以,要知李克复枪法的秘密还要从此七着上面入手。然而可惜的是,遍翻程氏的著作不见有对此七着的进一步解说,这又是为什么呢?那么,这“七着”枪法到底有没有呢,具体又是什么?在我跟随马雷石先生习练枪法的时候,这个谜团却在不经意间解开了。
马先生所传授的枪法以心意枪和六合枪为主,也有从民间学到的一些家传技法。古传枪法没有固定套路,多是单扎和散扎,但在散扎动作之间都有一套动作作为过渡,河南称为“过横”。过横有很多种,枪法有枪法过横,拳法有拳法过横,棍法有棍法过横。过横就是动作变式或回身、转弯时的过渡衔接动作,在演练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是枪法中的重要技法。所以,过横的动作在练习中最常用到,也是练习最多的动作,过横的设计则是巧妙的把重点做了最大量的练习。这实在是充满智慧的编排,越是对武术做深入的认识,就越能体会到古人编排得巧妙。“枪法过横”是一个小组合,由五枪组成,五枪是:一枪护脚,二枪扎心,三枪护膝,四枪扎喉,五枪圈中平。一日,马先生在看完《秘本长枪法图说》之后对我说:“你知道程冲斗说的七枪是什么吗?——就是过横加上吃枪还枪。”我言下顿悟。为什么这五枪被叫做“过横”?为什么这五枪被反复练习?为什么程氏在文中提到七枪而在后面却又没有详细解明?一切都得到了回答,一切都那么合乎情理。
枪法中最重要的技法是吃枪和还枪,吃枪是退之法,还枪是进之法。过横五枪则是“劈封”技法的典范,如敌圈外扎我脚,我枪划外圈封住敌枪,随即起枪扎敌胸膛;敌再从圈里扎我膝,我枪内划圆封住敌枪,随即起枪扎敌咽喉。训练中上盘、下盘、圈里、圈外等可以灵活掌握,不可拘泥,则上下内外都可以照顾到了。第五枪是中平枪,古枪诀中说“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妨”,中平枪向来是枪法中的重点,程冲斗书中也说:“而制胜之方,其要亦唯以中平为主”。分析之下,这七着枪法无一不是被程氏所着重强调的技法。
马雷石先生曾学习过几家不同系统的枪法,一是心意拳的枪法,二是民间的齐家枪和苏家枪。而此过横练法在邓州心意和苏家枪、齐家枪中都有,这种枪法过横也许是在河南流传的一种很古老的练法,在很多地方和拳种中都普遍存在。邓州心意是南阳张志诚弟子张海洲所留传下来的,齐家枪和苏家枪都是少林拳传系,齐家武术自清初打出少林寺,在民间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在邓州心意拳和苏家拳、齐家拳三支里面,虽然都有此枪法过横,演练方法也大致相同,且都称为“过横”,但是在具体练法上还是有差别的。基本演练如下:一势封劈接一势还扎,第五枪圈中平,之后拉败势后退,边退边做圈枪,退到底还扎一枪,步法上三家练法也基本相同。三种练法中又以心意拳的练法最为小巧,边拉败势后退边用枪左右划圆,没有跳步,齐家枪的败势则用连续的跳跃式步法,练法尤为花哨精彩,苏家枪败势中也没有跳步,但跨步较大。
在程冲斗的《长枪法说》中详细记载的枪法包括“八母枪”、“六合枪”以及“十八势图说”,另外还有“散扎精粹”篇等,内容体系和《纪效新书》大致相同。但是为什么程氏在序言上所提到的“七着”妙着在正文中却没有再出现呢?是程氏在著书时忘了写吗,还是所谓“七着”仅是误写呢?既然“七着”是程氏所认为的核心之妙,误写或忘写的可能性则不大。笔者的观点认为,正因为此七着是很基本的东西,程氏默认是基础常识,毋须一写,所以才会不见于文内。正如我们现在把此枪法称为“过横”一样,因为是过渡的动作,所以常被忽略。在老师教学时需要先把过渡动作练熟,以后再教其他枪式,其他枪式学会以后把过横随机套用进去就行了。然而“过渡”的地位,又常使它不被重视。遗憾的是,读过《长枪法选》的人千万,再没有人关注到这七着,或去试图寻找这七着。或许在不经意间,最宝贵的东西总会悄然滑过,当你意识到的时候,你微渺的声音也会被茫茫的漠视所湮没。
清初吴殳曾指责程冲斗不会枪法,乃以棍为枪,唯取少林之刚强者,称其“几同牛斗”,把程氏的枪法贬低得一文不值。吴殳是枪术大家,一生精研枪法真髓,必不会信口胡说,肯定是有其道理在的。以吴殳的技术和傲气,似乎也不是在借程氏之名钓名沽誉,在程氏枪法中应该的确存在误区。这种误区主要还在于战场枪和游场枪之间的分野。游场枪在高手中角逐,往往是公平的较量,双方胜负取决于技术的熟练和细腻;而战场枪则往往在生死关头,人心慌乱,技术无法得到发挥,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有效。枪法的高级境界在于划小圈,人持枪时,后手动一寸,枪尖动一尺,而人身之宽亦不过尺,枪法高手唐荆川讲道:“圈拿既大,彼枪开远,亦与我无益,而我之力尽难复”。由此看到,程冲斗的“大封大劈”之法的确与上述标准相左。
古之枪棍制式是有很大差别的,棍常与身等高,通常称为齐眉棍,而枪则长得多,吴殳在《手臂录》中记载,沙家竿子长一丈八至二丈四,杨家枪长丈二至丈八,马家枪长九尺七寸。在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墓中,兵俑们所持长枪约有五、六米长,湖北出土的战国楚矛甚至柄长四米。按明尺计算,马家枪长度约相当于3米,吴殳尚且认为马家枪法中“兼用棍法”。枪法在民间传播时,为了方便实用,尺寸有所缩短,所以便有越来越多的棍法技术掺杂其中。在《长枪法选》中除了强调了“大封大劈”之外,另一特点就是“
退之法”,在程氏的十八势中对“法”作了详细的解说,十八势中包含法的有五六势之多。“退救护”原来在杨家枪中旧有的技术,唯有程氏对此一再强调,这一枪在水氏心意六合枪中称作“扯枪救护”,程氏的方法也是扯枪,用扯枪来退敌枪,但在具体如何“扯枪”上,程氏显然根据棍法添加了内容。
总之,我们从程冲斗留下的《长枪法选》中看到了李克复枪法的面貌,在李克复的枪法中,不仅有来源于战场枪的“劈封”之法,也有枪法流传在民间以后与棍法的融合,这些特征正是李克复梨花枪和杨家梨花枪的些许区别。
(责编:高生)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枪术要数杨家枪,无论战场还是游场均是赫赫有名,从明代的武术著作中我们得知,当时的枪法杨家枪稳坐第一把交椅。杨家枪始自何人法创何时,早在明时人们便已经不知道其渊源矣,五百年后的我们大概也只能望而兴叹了。无论是杨家将的传说,还是红袄军的传说,都出自宋朝,但是确切的资证却始终没有,总之杨家枪流传已久。《纪效新书》记载杨家枪又称梨花枪,包括“八母枪”、“六合枪”和“二十四势”。明代武术家程冲斗因仰慕梨花枪的绝技,拜师于河南李克复的门下,在其《长枪说》中记述道:“余甚慕焉,访有河南李克复善其技,余师之,得其法。”程冲斗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著的《长枪法选》就是从李克复处学来的枪法。从《长枪法选》中所记录的枪法来看,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记载略同,都有“八母”和“六合”,程冲斗的十八势枪法中有一半和《纪》书中二十四势相同。所以可知,李克复和戚继光的枪法内容体系大致相同,属同一家。
然而,和戚继光不同的是程冲斗突出并强调了“大封大劈”之法。程冲斗在《长枪法选》中说:“临阵便捷,可望常胜者,无过大封大劈为最上。”即是说大封大劈是真正的战场枪法,是从战场临敌者那里总结的实用技法,并认为此法最上、最急、最疾、最胜。战场枪法不如游场枪法复杂细腻,因为在战场生死搏杀之际,人心慌乱,平时所训练的技法得不到发挥,唯有以枪击地,这都是人之常情。程氏并非军旅出身,也非领兵将帅,可知这些总结不是程氏的创造,则应是来源于其师李克复所传授。源于“大封大劈” 的思想,李克复传有“七着” 基本枪法,《长枪法说》中说:“其他着各传皆有一百八扎,名虽不同,用亦各异,总之似不能及七着之妙。”李克复所授的七着正是战场枪法的精髓,是枪法中最简便实用的招法。所以,要知李克复枪法的秘密还要从此七着上面入手。然而可惜的是,遍翻程氏的著作不见有对此七着的进一步解说,这又是为什么呢?那么,这“七着”枪法到底有没有呢,具体又是什么?在我跟随马雷石先生习练枪法的时候,这个谜团却在不经意间解开了。
马先生所传授的枪法以心意枪和六合枪为主,也有从民间学到的一些家传技法。古传枪法没有固定套路,多是单扎和散扎,但在散扎动作之间都有一套动作作为过渡,河南称为“过横”。过横有很多种,枪法有枪法过横,拳法有拳法过横,棍法有棍法过横。过横就是动作变式或回身、转弯时的过渡衔接动作,在演练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是枪法中的重要技法。所以,过横的动作在练习中最常用到,也是练习最多的动作,过横的设计则是巧妙的把重点做了最大量的练习。这实在是充满智慧的编排,越是对武术做深入的认识,就越能体会到古人编排得巧妙。“枪法过横”是一个小组合,由五枪组成,五枪是:一枪护脚,二枪扎心,三枪护膝,四枪扎喉,五枪圈中平。一日,马先生在看完《秘本长枪法图说》之后对我说:“你知道程冲斗说的七枪是什么吗?——就是过横加上吃枪还枪。”我言下顿悟。为什么这五枪被叫做“过横”?为什么这五枪被反复练习?为什么程氏在文中提到七枪而在后面却又没有详细解明?一切都得到了回答,一切都那么合乎情理。
枪法中最重要的技法是吃枪和还枪,吃枪是退之法,还枪是进之法。过横五枪则是“劈封”技法的典范,如敌圈外扎我脚,我枪划外圈封住敌枪,随即起枪扎敌胸膛;敌再从圈里扎我膝,我枪内划圆封住敌枪,随即起枪扎敌咽喉。训练中上盘、下盘、圈里、圈外等可以灵活掌握,不可拘泥,则上下内外都可以照顾到了。第五枪是中平枪,古枪诀中说“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妨”,中平枪向来是枪法中的重点,程冲斗书中也说:“而制胜之方,其要亦唯以中平为主”。分析之下,这七着枪法无一不是被程氏所着重强调的技法。
马雷石先生曾学习过几家不同系统的枪法,一是心意拳的枪法,二是民间的齐家枪和苏家枪。而此过横练法在邓州心意和苏家枪、齐家枪中都有,这种枪法过横也许是在河南流传的一种很古老的练法,在很多地方和拳种中都普遍存在。邓州心意是南阳张志诚弟子张海洲所留传下来的,齐家枪和苏家枪都是少林拳传系,齐家武术自清初打出少林寺,在民间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在邓州心意拳和苏家拳、齐家拳三支里面,虽然都有此枪法过横,演练方法也大致相同,且都称为“过横”,但是在具体练法上还是有差别的。基本演练如下:一势封劈接一势还扎,第五枪圈中平,之后拉败势后退,边退边做圈枪,退到底还扎一枪,步法上三家练法也基本相同。三种练法中又以心意拳的练法最为小巧,边拉败势后退边用枪左右划圆,没有跳步,齐家枪的败势则用连续的跳跃式步法,练法尤为花哨精彩,苏家枪败势中也没有跳步,但跨步较大。
在程冲斗的《长枪法说》中详细记载的枪法包括“八母枪”、“六合枪”以及“十八势图说”,另外还有“散扎精粹”篇等,内容体系和《纪效新书》大致相同。但是为什么程氏在序言上所提到的“七着”妙着在正文中却没有再出现呢?是程氏在著书时忘了写吗,还是所谓“七着”仅是误写呢?既然“七着”是程氏所认为的核心之妙,误写或忘写的可能性则不大。笔者的观点认为,正因为此七着是很基本的东西,程氏默认是基础常识,毋须一写,所以才会不见于文内。正如我们现在把此枪法称为“过横”一样,因为是过渡的动作,所以常被忽略。在老师教学时需要先把过渡动作练熟,以后再教其他枪式,其他枪式学会以后把过横随机套用进去就行了。然而“过渡”的地位,又常使它不被重视。遗憾的是,读过《长枪法选》的人千万,再没有人关注到这七着,或去试图寻找这七着。或许在不经意间,最宝贵的东西总会悄然滑过,当你意识到的时候,你微渺的声音也会被茫茫的漠视所湮没。
清初吴殳曾指责程冲斗不会枪法,乃以棍为枪,唯取少林之刚强者,称其“几同牛斗”,把程氏的枪法贬低得一文不值。吴殳是枪术大家,一生精研枪法真髓,必不会信口胡说,肯定是有其道理在的。以吴殳的技术和傲气,似乎也不是在借程氏之名钓名沽誉,在程氏枪法中应该的确存在误区。这种误区主要还在于战场枪和游场枪之间的分野。游场枪在高手中角逐,往往是公平的较量,双方胜负取决于技术的熟练和细腻;而战场枪则往往在生死关头,人心慌乱,技术无法得到发挥,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有效。枪法的高级境界在于划小圈,人持枪时,后手动一寸,枪尖动一尺,而人身之宽亦不过尺,枪法高手唐荆川讲道:“圈拿既大,彼枪开远,亦与我无益,而我之力尽难复”。由此看到,程冲斗的“大封大劈”之法的确与上述标准相左。
古之枪棍制式是有很大差别的,棍常与身等高,通常称为齐眉棍,而枪则长得多,吴殳在《手臂录》中记载,沙家竿子长一丈八至二丈四,杨家枪长丈二至丈八,马家枪长九尺七寸。在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墓中,兵俑们所持长枪约有五、六米长,湖北出土的战国楚矛甚至柄长四米。按明尺计算,马家枪长度约相当于3米,吴殳尚且认为马家枪法中“兼用棍法”。枪法在民间传播时,为了方便实用,尺寸有所缩短,所以便有越来越多的棍法技术掺杂其中。在《长枪法选》中除了强调了“大封大劈”之外,另一特点就是“
退之法”,在程氏的十八势中对“法”作了详细的解说,十八势中包含法的有五六势之多。“退救护”原来在杨家枪中旧有的技术,唯有程氏对此一再强调,这一枪在水氏心意六合枪中称作“扯枪救护”,程氏的方法也是扯枪,用扯枪来退敌枪,但在具体如何“扯枪”上,程氏显然根据棍法添加了内容。
总之,我们从程冲斗留下的《长枪法选》中看到了李克复枪法的面貌,在李克复的枪法中,不仅有来源于战场枪的“劈封”之法,也有枪法流传在民间以后与棍法的融合,这些特征正是李克复梨花枪和杨家梨花枪的些许区别。
(责编: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