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划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性标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列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根本依循,密切关注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巨大影响,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中竞争与垄断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资本所有制不断社会化和质性渐进嬗变的历史趋势,创立了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实质,并将垄断资本主义划分为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个阶段。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依据的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AKS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划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性标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列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根本依循,密切关注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巨大影响,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中竞争与垄断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资本所有制不断社会化和质性渐进嬗变的历史趋势,创立了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实质,并将垄断资本主义划分为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个阶段。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依据的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
其他文献
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国有经济必须而且能够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文分析了坚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不动摇的价值逻辑,认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手段,以满足民生需求和民生改善为宗旨,与私营经济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有本质区别。将国有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纳入“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框架,从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保护和提高生态生产力、建立和维护产品高质量标准体系方面探究了国有经济在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从在改革中践行公平正义理念、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组
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反贫困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类发展奇迹.本文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史进程按照每个阶段减贫的主要特征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将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立足新发展阶段,从理论、战略、制度、文化、空间和后发机遇六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辩证统一、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的优势体系,论述了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优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对西方生态思想的超越中提供了理论优势;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基本国策与总体战略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推进体现了战略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以及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高效性彰显了制度优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成长、发展与壮大中构建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其中“斗争”话语贯穿始终,地位十分重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的历史任务,形成了丰富的斗争话语内容和表达形式。百年来斗争话语的演进具有根据社会主要矛盾提出斗争的理论逻辑、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推进斗争的历史逻辑以及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斗争的实践逻辑。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斗争话语,有助于深刻把握党的发展史和斗争史的内在关系,同时为百年变局
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社会化的进程,决定着人们社会化的水平和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消费、闲暇、政治生活、日常生活等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日常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参与政治生活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职业等情况不同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文化自信包括革命文化自信。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要探究清楚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坚定革命文化自信,从理论逻辑来看,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理想性的认同,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与融合,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价值追求;从历史逻辑来看,革命文化根源于近代社会的变迁和革命实践的需要,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革命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自信的重建;从实践逻辑来看,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是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革命文化已经成为提升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