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缅孟“把路走通”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C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的丝巾与银饰、阿富汗的手工壁毯、斯里兰卡的红茶、尼泊尔的木雕、中国的云花云菜云茶……这些不同国家的特色产品,将会因一条古贸易通道——“茶马古道”的重构新生,而更加频繁地“相遇”。
  5月,中国和印度两个超级人口大国共同倡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构想被写入联合声明;紧接着,不到一个月,“南亚国家商品展”正式升格为“中国—南亚博览会”,并从今年起将每年在中国昆明定期举办。
  目前,中印缅孟四国合作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也明显增长。随着有“中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之称的中缅油气管道全线建成,对该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的大项目正在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相对于当前中国与南亚各国往来日趋紧密的现状,构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无疑将释放出更多的商贸潜能,但要真正起到促进走廊内外各经济板块联动发展的作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新茶马古道”
  中国的昆明与印度东北部的加尔各答,是连接“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两端。
  “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所覆盖的区域面积约为165万平方公里,人口4.4亿,地处东亚、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连接地带。然而,这也是世界上相对不发达的区域,直到近几年,各国间正式的大规模经贸合作才初现“雏形”。
  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陈利君用一组数据向《支点》记者说明,中国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的贸易额经历了24倍的快速增长,从1999年的32.11亿美元突破至2003年的100.5亿美元,2012年则达到818.95亿美元。
  在投资方面,中国的海尔、华为、中兴通讯、中钢集团等纷纷到印度进行投资合作,云天化、云铜集团等大批云南企业已与孟印缅开展了多项合作。陈利君介绍。
  事实上,走廊的两端并不遥远,直飞航班只需两个小时就可互达。而且,各国间自古“山水相连”,“茶马古道”——作为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间一条神秘而重要的贸易通道,便绵延盘旋于此。如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也被冠以“新茶马古道”的称谓。
  云南学术界早已提出要加强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的地区经济合作。1999年8月,在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云南省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发起的第一届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上,四国学者就地区合作达成一致,并签署《昆明倡议》,此后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如今,这条酝酿了14年之久的经贸通道,终于提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沈铭辉对《支点》记者表示,这标志着中印缅孟经济合作即将从概念讨论进入建设推进阶段。
  沈铭辉认为,和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相比,经济走廊属于次区域合作范畴,这种局部经贸的一体化,可以绕开自由贸易协定因目标宏大而缺乏可行性,以致最终难以落地的弊病。经济走廊还可使参与国之间绕开经济、政治及社会“暗流”,集中精力和财力优先发展沿“走廊”地带,形成新的“增长极”。这也是经济走廊的优势所在,一旦实施,它能够较快地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进而刺激参与国继续深入推进经贸一体化。
  对于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前景,有专家表示质疑:该地区的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的2%左右,何以能规划出诱人的前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囊括了四国的“边缘”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想要真正发展起来,尚需时日。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经济室副研究员刘小雪对此持乐观态度,她对本刊记者表示:“四国腹地很广阔,如果经贸合作能借经济走廊延伸至国内市场,前景将非常可观。”
  打造重要支撑点
  首届“孟中印缅汽车集结赛”,为四国推动地区性互联互通的努力添加了有力注解。
  今年3月5日,四国车手完成了12天2800公里的赛程,从印度加尔各答出发,行经孟加拉国和缅甸,抵达终点站昆明。下一步,各国将以汽车集结赛为基础,加强商贸往来,致力于走廊地区经济效益的产生。
  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推进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做好长期准备,具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决心。陈利君指出,四国首先要通过“高层合作机制”这一关,从“选线”到“规划”都需要做好合作备忘录。
  “走廊地区经济欠发达,除交通、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铺设以及油气资源开发之外,培育相关产业以适应走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陈利君说。
  沈铭辉认为,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的合作将成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两个重要支撑点。
  缅甸处于经济走廊的中心地带,又处于经济开放转型期。由于缺乏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加上受西方经济制裁多年,缅甸境内的交通设施落后,经济极不发达。
  中印两大经济体联手打造经济走廊,将为缅甸打开一扇门。特别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对改善缅国交通、实现产业转移以及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商业物流均有深远意义。
  同缅甸一样,孟加拉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落后,电力短缺使停电成为许多城市的“家常便饭”。国内市场到处充斥着来自中印两国的商品,从大米到家电,从食糖到汽车。
  但出于一些印度企业在其市场上参与贩卖人口、非法走私等生意,以及缅甸政局不稳的考虑,孟加拉国曾反对与经济走廊连接。
  孟国出口商品大部分针对欧美市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如进展顺利,可以刺激孟国与南亚、中国之间的贸易,打入中国大西南市场。孟加拉国经济学家阿什克·拉曼表示,让现实的经济利益来主导决策过程,这才是理性的选择。
  有专家指出,中国正面临着人口因素的急剧变化,亟待打开纺织、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输出市场,一旦“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成,很多中国企业及在华外资企业会优先考虑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
  为缩小长期对华贸易逆差,印度对中国公司在印建立国家级投资和制造业园区表示欢迎。中印若能在产业园区内形成互补和示范,“中印联合制造”将有更广阔的提升空间。专家认为,以中国较为发达的制造业为依托,发挥印度在服务业以及价格、语言等方面的优势,“中印联合制造”将更容易对接欧美客户。   中国向西,印度向东
  四国地理毗邻,经济互补性强可以说是发展经济走廊的“天作之合”。在几经周折后,中印两国终于就此达成共识,更使经济走廊引来各界关注。
  起初,印度对发展经济走廊并不十分热心。随着印度东北部几个邦的发展,印度“向东看”战略(Look East,也称东向)逐渐与经济走廊有了“契合点”。
  上世纪90年代初,为改变发展模式、参与地区事务和提高国际地位,印度领导层在推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就提出了“东向”战略。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专门提到,“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这一构想的推进将中国向西开放与印度的“向东看”战略结合起来,把东亚和南亚这两个重要的全球经济增长极连接在一起,有望爆发出巨大的增长能量。
  虽然中印两国在边界、军事等问题上素来敏感,存在分歧,但在刘小雪看来,这无伤两国贸易发展大局。相反,近年来中印两国贸易一直在快速增长,“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建设将为两国发掘出更多的合作方向。
  对于中国而言,开辟这一具有“新茶马古道”价值的经济走廊,意义非凡。中国“西部大开发”若没有“走出去”战略作为支撑,注定会被架空。
  中国研究南亚问题的多数专家认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对中国大西南的开发好处颇多,新的物流体系将大大缩短对外贸易的运输时间和成本,云南将从“口袋底”转变为“桥头堡”。
  而对于印度而言,这条经济走廊将首先使该国的西孟加拉邦受益。刘小雪介绍说,该邦在纺织、钢铁、造船、农业等领域实力较强,与中国西南地区的交往历史悠久,在印度“东向”战略中举足轻重。
  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为印度第三大城市、东北部地区商业中心和最大港口,也是印度最大的华人聚居地。不过,受制于地理位置和产业格局等因素,加尔各答近些年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部孟买和南部班加罗尔,这让当地政府很着急。
  随着相关投资的引入,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缺口、政府投资不足以及由贫困而滋生的社会问题,必将逐渐得到解决。
  此外,有了中国“西部大开发”与印度“向东看”战略的不谋而合,印度巨大的贸易逆差也有望得到改善。印度商业和工业部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6月份贸易逆差为122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12亿美元。而在此前,印度5月份贸易逆差曾扩大至201亿美元,创下七个月新高。
  边缘地带影响世界?
  四国的经济学家们也嗅到了经济走廊背后潜伏着的“火药”味,这也给经济走廊建设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几分不确定性。
  从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斯派克曼的边缘地带论来看,这一走廊已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英国、日本和美国在历史上都染指过缅甸。印度“向东看”之后,这块地缘竞技场上又挤进了印度人。如今,中印从国家层面推动这一经济走廊的建设,表明任何一方都很难独享这一边缘地带的战略利益。
  有专家担忧,“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在进一步的谈判过程中,恐怕美国就不会“闲着”,届时印度会不会因为美国的影响而给中国“画饼充饥”?刘小雪给出的回答是,美国应该不会“插手”,因为在美国眼中,这或许只是“芝麻小事”一桩。
  刘小雪还说,目前的状况却是印度中央政府心存疑虑,担心中国在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助长分裂势力,因此对经济走廊的态度是积极中夹带谨慎。
  2014年被确定为“中印友好交流年”。亚洲要成为世界和平发展之锚,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离不开中印两国之间的合作。
  为消除印度疑虑,中国完全可以绕开印度东北部的“敏感”地区,跟印度以“商讨”的方式建立互联互通。正如刘小雪所说,经济走廊并非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通,而是有海陆空多个选择,最终形成一个“网状”体系。
  不过,“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要想真正得到“激活”,资金源必须先行解决,否则资金缺乏问题将会成为经济走廊推动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好在这个合作机制既有‘一轨’(官方)的参与,也有‘二轨’(民间)的参与,有利于充分运用好所需资源。”刘小雪指出,一方面,不能只靠政府投资,四国需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在这一地区相互投资;另一方面,要力争引起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多边组织的关注与重视,从而获得融资渠道。
  毫无疑问,中国是有诚意出资的,但更应抛开对现时经济收益和市场容量的取舍,从战略高度把握这一难得机遇,加紧实施和推进。(支点杂志2013年8月刊)
其他文献
试想一下,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到某款感兴趣的时尚服饰后,便起身用手指轻点屏幕,这款服饰在淘宝网上的各类信息立即呈现眼前。  一边看电视,一边对服饰品头论足,全家人其乐融融。或许不久的将来,这不再是试想,而是每个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7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简称“阿里”)正式对外发布“盒子”产品,将主打支付、购物功能。这款产品将于今年9月左右正式上市销售。  业界人士分析指出,阿里盒子的问世,
期刊
情况并不是在这个时候才糟糕的,事实上,在此之前,它已经潜伏了很长时间,发作了很多次。只不过,你现在感受到的“拟态环境”让你以为情况如此糟糕,它到底了,还是才刚刚下坡触底?  6月24日股市上演了“黑色星期一”。直至如今,股市依旧疲软。关于暴跌原因,专家纷纷指向“钱荒”。  早在2009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发表文章《货币似蜜,最后还是水》,文章引用哈耶克的观点指出,新增的货币投放到经
期刊
核心提示:改革,就是制度调整。继续推出新的改革措施,继续进行制度调整,才能保证新的改革红利或制度红利的出现。民间从来都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这是改革的最大动力。  “旧改革红利行将消失之日,就是原有改革的优势潜力耗尽之时,此时必须推出新的改革措施,才能保证新的改革红利或制度红利的出现。”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一辈子都在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建言献策。  上世纪80年代初,厉以宁提出“股
期刊
“五个湖北”进行时  伴随着家庭农场的风生水起,湖北省大冶市诞生了一批新型农民,他们不仅是生产者,还是投资者、经营者和决策者,他们用实际行动来阐述对现代农业的理解。  村民曹树金望着大片抛荒的田地,忍不住砸吧着嘴叹息:“这畈里的田,荒着真可惜啊!”村委会副主任曹树林接着话头说:“那就给你种?”  这是2009年发生在湖北省大冶市方至畈村的一段对话。谁也没料到,这段对话竟“催生”了一个种粮大户。  
期刊
民企接班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说,如果民企二代不接班或接不好班就会衰亡,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  民企属私人创办,产权归私人所有,子承父业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学界也在论证家族制企业的好处,比如子承父业可以传承创富一代的各种关系资源,避免职业经理人的代理成本和风险。  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在全球企业500强中,有175家家族企业;在美国公开上市的最大型企业中,有42%仍为家族控制。家族企业
期刊
699万应届毕业生走出校门寻找饭碗,人数之众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夏天也被称之“史上最难就业季”。找工作之难,如同高温天气一样,还未呈现出缓解迹象,愈发让人难受。从大的方面来说,大学生就业与经济走势息息相关,如果年轻人都失却了希望和机会,请问未来经济能好到哪里去?  全国各地媒体都有类似报道:某某大学生参加了数十次招聘会,投了几百份简历;某某人士呼吁大学生就业别眼高手低,应该放下身段到乡镇基层就业;某
期刊
柳传志关于企业家应该“在商言商”的发言,还在进一步发酵。“如何看待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成了一个公共话题。  我不认为对柳传志“在商言商”的正确解读,是“企业家应该不碰政治话题”。在中国的现实社会语境中,任何领域都不能脱离政治视角而孤立存在。  不仅仅在中国,在任何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国家,企业家都会参与社会的构建、改革和优化,表达观点,推动社会进步。  柳传志的这一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政治意味的
期刊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市,因宋代地属耀州而得名,始于唐代而盛于北宋,该窑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黑釉、窑变、酱釉、白瓷等,在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诸多窑口产生很大影响,为北方青瓷窑口的代表。宋耀州窑以朴素大方、优美洒脱的外观、莹润的橄榄色釉,犀利明快的刻印图案、挺拔秀美的器型而著称于世。  器型  耀州窑始于唐代,经过两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在造型上,敦厚丰满、雄
期刊
随着近些年中国居民出访频繁,境外留学生以及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长,无论是国际长途还是国际漫游,都越来越成为手机用户的普遍需求。  中国移动全球通客户古女士,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往返于中国和加拿大之间,在谈到国际漫游资费时,她感触颇深:“虽然以前公司可以报销一部分话费,但还是觉得挺贵的,经常听到同事们无奈地调侃着自己的‘天价话费’。”  去年,一位中国联通VIP客户曝光了自己“天价微博”的遭遇:在莫斯科
期刊
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几分钟后,他被送上120急救车。  急救车在移动过程中,车上的X光片机同时开启。几乎就在车载X光片机拍照的同时,远在8公里之外的医院就已经收到了X光片机传回来的数据报告,医生们根据数据报告一边通过视频指挥急救车上的医生进行急救,一边商议下一步的诊断计划……  跟以前只有等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医生才能诊断相比,上述创新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要实现这一结果,前提是要实现高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