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的丝巾与银饰、阿富汗的手工壁毯、斯里兰卡的红茶、尼泊尔的木雕、中国的云花云菜云茶……这些不同国家的特色产品,将会因一条古贸易通道——“茶马古道”的重构新生,而更加频繁地“相遇”。
5月,中国和印度两个超级人口大国共同倡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构想被写入联合声明;紧接着,不到一个月,“南亚国家商品展”正式升格为“中国—南亚博览会”,并从今年起将每年在中国昆明定期举办。
目前,中印缅孟四国合作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也明显增长。随着有“中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之称的中缅油气管道全线建成,对该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的大项目正在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相对于当前中国与南亚各国往来日趋紧密的现状,构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无疑将释放出更多的商贸潜能,但要真正起到促进走廊内外各经济板块联动发展的作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新茶马古道”
中国的昆明与印度东北部的加尔各答,是连接“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两端。
“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所覆盖的区域面积约为165万平方公里,人口4.4亿,地处东亚、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连接地带。然而,这也是世界上相对不发达的区域,直到近几年,各国间正式的大规模经贸合作才初现“雏形”。
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陈利君用一组数据向《支点》记者说明,中国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的贸易额经历了24倍的快速增长,从1999年的32.11亿美元突破至2003年的100.5亿美元,2012年则达到818.95亿美元。
在投资方面,中国的海尔、华为、中兴通讯、中钢集团等纷纷到印度进行投资合作,云天化、云铜集团等大批云南企业已与孟印缅开展了多项合作。陈利君介绍。
事实上,走廊的两端并不遥远,直飞航班只需两个小时就可互达。而且,各国间自古“山水相连”,“茶马古道”——作为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间一条神秘而重要的贸易通道,便绵延盘旋于此。如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也被冠以“新茶马古道”的称谓。
云南学术界早已提出要加强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的地区经济合作。1999年8月,在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云南省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发起的第一届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上,四国学者就地区合作达成一致,并签署《昆明倡议》,此后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如今,这条酝酿了14年之久的经贸通道,终于提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沈铭辉对《支点》记者表示,这标志着中印缅孟经济合作即将从概念讨论进入建设推进阶段。
沈铭辉认为,和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相比,经济走廊属于次区域合作范畴,这种局部经贸的一体化,可以绕开自由贸易协定因目标宏大而缺乏可行性,以致最终难以落地的弊病。经济走廊还可使参与国之间绕开经济、政治及社会“暗流”,集中精力和财力优先发展沿“走廊”地带,形成新的“增长极”。这也是经济走廊的优势所在,一旦实施,它能够较快地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进而刺激参与国继续深入推进经贸一体化。
对于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前景,有专家表示质疑:该地区的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的2%左右,何以能规划出诱人的前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囊括了四国的“边缘”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想要真正发展起来,尚需时日。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经济室副研究员刘小雪对此持乐观态度,她对本刊记者表示:“四国腹地很广阔,如果经贸合作能借经济走廊延伸至国内市场,前景将非常可观。”
打造重要支撑点
首届“孟中印缅汽车集结赛”,为四国推动地区性互联互通的努力添加了有力注解。
今年3月5日,四国车手完成了12天2800公里的赛程,从印度加尔各答出发,行经孟加拉国和缅甸,抵达终点站昆明。下一步,各国将以汽车集结赛为基础,加强商贸往来,致力于走廊地区经济效益的产生。
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推进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做好长期准备,具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决心。陈利君指出,四国首先要通过“高层合作机制”这一关,从“选线”到“规划”都需要做好合作备忘录。
“走廊地区经济欠发达,除交通、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铺设以及油气资源开发之外,培育相关产业以适应走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陈利君说。
沈铭辉认为,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的合作将成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两个重要支撑点。
缅甸处于经济走廊的中心地带,又处于经济开放转型期。由于缺乏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加上受西方经济制裁多年,缅甸境内的交通设施落后,经济极不发达。
中印两大经济体联手打造经济走廊,将为缅甸打开一扇门。特别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对改善缅国交通、实现产业转移以及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商业物流均有深远意义。
同缅甸一样,孟加拉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落后,电力短缺使停电成为许多城市的“家常便饭”。国内市场到处充斥着来自中印两国的商品,从大米到家电,从食糖到汽车。
但出于一些印度企业在其市场上参与贩卖人口、非法走私等生意,以及缅甸政局不稳的考虑,孟加拉国曾反对与经济走廊连接。
孟国出口商品大部分针对欧美市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如进展顺利,可以刺激孟国与南亚、中国之间的贸易,打入中国大西南市场。孟加拉国经济学家阿什克·拉曼表示,让现实的经济利益来主导决策过程,这才是理性的选择。
有专家指出,中国正面临着人口因素的急剧变化,亟待打开纺织、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输出市场,一旦“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成,很多中国企业及在华外资企业会优先考虑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
为缩小长期对华贸易逆差,印度对中国公司在印建立国家级投资和制造业园区表示欢迎。中印若能在产业园区内形成互补和示范,“中印联合制造”将有更广阔的提升空间。专家认为,以中国较为发达的制造业为依托,发挥印度在服务业以及价格、语言等方面的优势,“中印联合制造”将更容易对接欧美客户。 中国向西,印度向东
四国地理毗邻,经济互补性强可以说是发展经济走廊的“天作之合”。在几经周折后,中印两国终于就此达成共识,更使经济走廊引来各界关注。
起初,印度对发展经济走廊并不十分热心。随着印度东北部几个邦的发展,印度“向东看”战略(Look East,也称东向)逐渐与经济走廊有了“契合点”。
上世纪90年代初,为改变发展模式、参与地区事务和提高国际地位,印度领导层在推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就提出了“东向”战略。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专门提到,“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这一构想的推进将中国向西开放与印度的“向东看”战略结合起来,把东亚和南亚这两个重要的全球经济增长极连接在一起,有望爆发出巨大的增长能量。
虽然中印两国在边界、军事等问题上素来敏感,存在分歧,但在刘小雪看来,这无伤两国贸易发展大局。相反,近年来中印两国贸易一直在快速增长,“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建设将为两国发掘出更多的合作方向。
对于中国而言,开辟这一具有“新茶马古道”价值的经济走廊,意义非凡。中国“西部大开发”若没有“走出去”战略作为支撑,注定会被架空。
中国研究南亚问题的多数专家认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对中国大西南的开发好处颇多,新的物流体系将大大缩短对外贸易的运输时间和成本,云南将从“口袋底”转变为“桥头堡”。
而对于印度而言,这条经济走廊将首先使该国的西孟加拉邦受益。刘小雪介绍说,该邦在纺织、钢铁、造船、农业等领域实力较强,与中国西南地区的交往历史悠久,在印度“东向”战略中举足轻重。
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为印度第三大城市、东北部地区商业中心和最大港口,也是印度最大的华人聚居地。不过,受制于地理位置和产业格局等因素,加尔各答近些年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部孟买和南部班加罗尔,这让当地政府很着急。
随着相关投资的引入,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缺口、政府投资不足以及由贫困而滋生的社会问题,必将逐渐得到解决。
此外,有了中国“西部大开发”与印度“向东看”战略的不谋而合,印度巨大的贸易逆差也有望得到改善。印度商业和工业部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6月份贸易逆差为122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12亿美元。而在此前,印度5月份贸易逆差曾扩大至201亿美元,创下七个月新高。
边缘地带影响世界?
四国的经济学家们也嗅到了经济走廊背后潜伏着的“火药”味,这也给经济走廊建设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几分不确定性。
从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斯派克曼的边缘地带论来看,这一走廊已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英国、日本和美国在历史上都染指过缅甸。印度“向东看”之后,这块地缘竞技场上又挤进了印度人。如今,中印从国家层面推动这一经济走廊的建设,表明任何一方都很难独享这一边缘地带的战略利益。
有专家担忧,“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在进一步的谈判过程中,恐怕美国就不会“闲着”,届时印度会不会因为美国的影响而给中国“画饼充饥”?刘小雪给出的回答是,美国应该不会“插手”,因为在美国眼中,这或许只是“芝麻小事”一桩。
刘小雪还说,目前的状况却是印度中央政府心存疑虑,担心中国在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助长分裂势力,因此对经济走廊的态度是积极中夹带谨慎。
2014年被确定为“中印友好交流年”。亚洲要成为世界和平发展之锚,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离不开中印两国之间的合作。
为消除印度疑虑,中国完全可以绕开印度东北部的“敏感”地区,跟印度以“商讨”的方式建立互联互通。正如刘小雪所说,经济走廊并非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通,而是有海陆空多个选择,最终形成一个“网状”体系。
不过,“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要想真正得到“激活”,资金源必须先行解决,否则资金缺乏问题将会成为经济走廊推动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好在这个合作机制既有‘一轨’(官方)的参与,也有‘二轨’(民间)的参与,有利于充分运用好所需资源。”刘小雪指出,一方面,不能只靠政府投资,四国需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在这一地区相互投资;另一方面,要力争引起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多边组织的关注与重视,从而获得融资渠道。
毫无疑问,中国是有诚意出资的,但更应抛开对现时经济收益和市场容量的取舍,从战略高度把握这一难得机遇,加紧实施和推进。(支点杂志2013年8月刊)
5月,中国和印度两个超级人口大国共同倡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构想被写入联合声明;紧接着,不到一个月,“南亚国家商品展”正式升格为“中国—南亚博览会”,并从今年起将每年在中国昆明定期举办。
目前,中印缅孟四国合作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也明显增长。随着有“中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之称的中缅油气管道全线建成,对该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的大项目正在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相对于当前中国与南亚各国往来日趋紧密的现状,构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无疑将释放出更多的商贸潜能,但要真正起到促进走廊内外各经济板块联动发展的作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新茶马古道”
中国的昆明与印度东北部的加尔各答,是连接“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两端。
“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所覆盖的区域面积约为165万平方公里,人口4.4亿,地处东亚、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连接地带。然而,这也是世界上相对不发达的区域,直到近几年,各国间正式的大规模经贸合作才初现“雏形”。
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陈利君用一组数据向《支点》记者说明,中国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的贸易额经历了24倍的快速增长,从1999年的32.11亿美元突破至2003年的100.5亿美元,2012年则达到818.95亿美元。
在投资方面,中国的海尔、华为、中兴通讯、中钢集团等纷纷到印度进行投资合作,云天化、云铜集团等大批云南企业已与孟印缅开展了多项合作。陈利君介绍。
事实上,走廊的两端并不遥远,直飞航班只需两个小时就可互达。而且,各国间自古“山水相连”,“茶马古道”——作为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间一条神秘而重要的贸易通道,便绵延盘旋于此。如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也被冠以“新茶马古道”的称谓。
云南学术界早已提出要加强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的地区经济合作。1999年8月,在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云南省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发起的第一届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上,四国学者就地区合作达成一致,并签署《昆明倡议》,此后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如今,这条酝酿了14年之久的经贸通道,终于提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沈铭辉对《支点》记者表示,这标志着中印缅孟经济合作即将从概念讨论进入建设推进阶段。
沈铭辉认为,和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相比,经济走廊属于次区域合作范畴,这种局部经贸的一体化,可以绕开自由贸易协定因目标宏大而缺乏可行性,以致最终难以落地的弊病。经济走廊还可使参与国之间绕开经济、政治及社会“暗流”,集中精力和财力优先发展沿“走廊”地带,形成新的“增长极”。这也是经济走廊的优势所在,一旦实施,它能够较快地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进而刺激参与国继续深入推进经贸一体化。
对于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前景,有专家表示质疑:该地区的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的2%左右,何以能规划出诱人的前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囊括了四国的“边缘”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想要真正发展起来,尚需时日。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经济室副研究员刘小雪对此持乐观态度,她对本刊记者表示:“四国腹地很广阔,如果经贸合作能借经济走廊延伸至国内市场,前景将非常可观。”
打造重要支撑点
首届“孟中印缅汽车集结赛”,为四国推动地区性互联互通的努力添加了有力注解。
今年3月5日,四国车手完成了12天2800公里的赛程,从印度加尔各答出发,行经孟加拉国和缅甸,抵达终点站昆明。下一步,各国将以汽车集结赛为基础,加强商贸往来,致力于走廊地区经济效益的产生。
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推进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做好长期准备,具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决心。陈利君指出,四国首先要通过“高层合作机制”这一关,从“选线”到“规划”都需要做好合作备忘录。
“走廊地区经济欠发达,除交通、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铺设以及油气资源开发之外,培育相关产业以适应走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陈利君说。
沈铭辉认为,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的合作将成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两个重要支撑点。
缅甸处于经济走廊的中心地带,又处于经济开放转型期。由于缺乏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加上受西方经济制裁多年,缅甸境内的交通设施落后,经济极不发达。
中印两大经济体联手打造经济走廊,将为缅甸打开一扇门。特别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对改善缅国交通、实现产业转移以及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商业物流均有深远意义。
同缅甸一样,孟加拉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落后,电力短缺使停电成为许多城市的“家常便饭”。国内市场到处充斥着来自中印两国的商品,从大米到家电,从食糖到汽车。
但出于一些印度企业在其市场上参与贩卖人口、非法走私等生意,以及缅甸政局不稳的考虑,孟加拉国曾反对与经济走廊连接。
孟国出口商品大部分针对欧美市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如进展顺利,可以刺激孟国与南亚、中国之间的贸易,打入中国大西南市场。孟加拉国经济学家阿什克·拉曼表示,让现实的经济利益来主导决策过程,这才是理性的选择。
有专家指出,中国正面临着人口因素的急剧变化,亟待打开纺织、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输出市场,一旦“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成,很多中国企业及在华外资企业会优先考虑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
为缩小长期对华贸易逆差,印度对中国公司在印建立国家级投资和制造业园区表示欢迎。中印若能在产业园区内形成互补和示范,“中印联合制造”将有更广阔的提升空间。专家认为,以中国较为发达的制造业为依托,发挥印度在服务业以及价格、语言等方面的优势,“中印联合制造”将更容易对接欧美客户。 中国向西,印度向东
四国地理毗邻,经济互补性强可以说是发展经济走廊的“天作之合”。在几经周折后,中印两国终于就此达成共识,更使经济走廊引来各界关注。
起初,印度对发展经济走廊并不十分热心。随着印度东北部几个邦的发展,印度“向东看”战略(Look East,也称东向)逐渐与经济走廊有了“契合点”。
上世纪90年代初,为改变发展模式、参与地区事务和提高国际地位,印度领导层在推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就提出了“东向”战略。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专门提到,“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这一构想的推进将中国向西开放与印度的“向东看”战略结合起来,把东亚和南亚这两个重要的全球经济增长极连接在一起,有望爆发出巨大的增长能量。
虽然中印两国在边界、军事等问题上素来敏感,存在分歧,但在刘小雪看来,这无伤两国贸易发展大局。相反,近年来中印两国贸易一直在快速增长,“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建设将为两国发掘出更多的合作方向。
对于中国而言,开辟这一具有“新茶马古道”价值的经济走廊,意义非凡。中国“西部大开发”若没有“走出去”战略作为支撑,注定会被架空。
中国研究南亚问题的多数专家认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对中国大西南的开发好处颇多,新的物流体系将大大缩短对外贸易的运输时间和成本,云南将从“口袋底”转变为“桥头堡”。
而对于印度而言,这条经济走廊将首先使该国的西孟加拉邦受益。刘小雪介绍说,该邦在纺织、钢铁、造船、农业等领域实力较强,与中国西南地区的交往历史悠久,在印度“东向”战略中举足轻重。
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为印度第三大城市、东北部地区商业中心和最大港口,也是印度最大的华人聚居地。不过,受制于地理位置和产业格局等因素,加尔各答近些年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部孟买和南部班加罗尔,这让当地政府很着急。
随着相关投资的引入,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缺口、政府投资不足以及由贫困而滋生的社会问题,必将逐渐得到解决。
此外,有了中国“西部大开发”与印度“向东看”战略的不谋而合,印度巨大的贸易逆差也有望得到改善。印度商业和工业部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6月份贸易逆差为122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12亿美元。而在此前,印度5月份贸易逆差曾扩大至201亿美元,创下七个月新高。
边缘地带影响世界?
四国的经济学家们也嗅到了经济走廊背后潜伏着的“火药”味,这也给经济走廊建设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几分不确定性。
从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斯派克曼的边缘地带论来看,这一走廊已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英国、日本和美国在历史上都染指过缅甸。印度“向东看”之后,这块地缘竞技场上又挤进了印度人。如今,中印从国家层面推动这一经济走廊的建设,表明任何一方都很难独享这一边缘地带的战略利益。
有专家担忧,“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在进一步的谈判过程中,恐怕美国就不会“闲着”,届时印度会不会因为美国的影响而给中国“画饼充饥”?刘小雪给出的回答是,美国应该不会“插手”,因为在美国眼中,这或许只是“芝麻小事”一桩。
刘小雪还说,目前的状况却是印度中央政府心存疑虑,担心中国在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助长分裂势力,因此对经济走廊的态度是积极中夹带谨慎。
2014年被确定为“中印友好交流年”。亚洲要成为世界和平发展之锚,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离不开中印两国之间的合作。
为消除印度疑虑,中国完全可以绕开印度东北部的“敏感”地区,跟印度以“商讨”的方式建立互联互通。正如刘小雪所说,经济走廊并非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通,而是有海陆空多个选择,最终形成一个“网状”体系。
不过,“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要想真正得到“激活”,资金源必须先行解决,否则资金缺乏问题将会成为经济走廊推动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好在这个合作机制既有‘一轨’(官方)的参与,也有‘二轨’(民间)的参与,有利于充分运用好所需资源。”刘小雪指出,一方面,不能只靠政府投资,四国需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在这一地区相互投资;另一方面,要力争引起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多边组织的关注与重视,从而获得融资渠道。
毫无疑问,中国是有诚意出资的,但更应抛开对现时经济收益和市场容量的取舍,从战略高度把握这一难得机遇,加紧实施和推进。(支点杂志2013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