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b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十多岁的伯父,名叫甫良,身材魁梧,面貌堂堂,说话响若洪钟,气宇轩昂中带着几分严肃,我们小孩子都对他有几分畏惧。
  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有一天深夜,大雨如注,漆黑的夜幕上不时划过一道道闪电,雷声震耳欲聋,连鸡子、鸭子也在圈里“嘎嘎”地乱叫,我们都很恐惧,全家没有一个睡着的。那时,家家大多是草房,房子不少处不停地漏水,我们就起来,拿了桶、盆子去等滴下的雨水。这时,雷雨声中隐隐约约传来敲锣的声音,声音渐渐近了,随着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几个人影闪进了屋里,他们手拿电筒,身上黑色雨衣不停地滴水,就着灯光看,原来是大队老书记,后庄的二大爷,还有伯父,伯父提着锣,衣袖好像已经湿透了。老书记说:“接到上级通知,最近要加强预防地震,今夜雨水很猛,我们几个老党员挨家挨户告诉你们一声,大家别休息了……”伯父接着说:“你们拿几个碗摞在桌上,一旦有响动声,赶紧往外跑……”几个黑影又消失在夜色中了,黑暗中又响起了锣声。后来,公社发出通知,家家户户在外搭建防震棚,我们在防震棚里住了有半年时间才搬进屋里居住。
  伯父在生产队里平时负责保管粮食的工作。一天,伯父手里拿着一块长长的木板,木板上还有一个手柄,我很疑惑,这是什么工具?是抹墙的木板吧,又没那么大,说是普通的木板吧,它又有个把手。伯父看出我的疑问,对我说:“走,我带你看看。”我随着伯父来到了生产队粮食仓库。伯父举着木板说:“你看,它不仅有个柄,木板上还有字呢!”我细看,果真刻着深深的两个字。伯父说:“这是‘公平’两个字,粮食上匝了,我们要在上面盖上‘公平’印,也就是做上记号,不能让生产队里的粮食少一粒!”我看了看匝顶,果真密密麻麻地印着字。我真佩服伯父做事是如此的细致,这样密的印记,要想从中取走一粒粮食都是不可能的。忽然,仓库角落的几个小黑瓶吸引了我,伯父说,这是防虫的药,粮食不仅不能少,还不能被虫吃了或者霉了。伯父抚摸着我的头:“这些粮食是我们全队人的命根子呀!有了它,来年春天,大家就不会饿肚子啦!组织上交给我的事情,我要把它做好!”我仰视着伯父,感觉从未有过的亲切,他和一般的老人是那么不一样,看管粮食这件事情在他看来是这样的神圣,是组织、集体对他多么重的托付,他又是那样尽职尽责!
  秋收過后,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了。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生产队里的豆角也慢慢地开花结果了。卖了豆角,队里的集体经济就增收了,就可以买牛、买犁、买筐、买扁担了,大伙看着丰收的豆角,个个喜上眉梢。看着一大片挂满豆角的菜田,队长房宝光说:“这豆角还得请大爷去卖。”他说的“大爷”就是伯父。于是,伯父就忙着卖起豆角来,从初夏一直忙活到仲秋。每天清晨,他把摘下的豆角理顺,称好,打捆,然后在他那辆老自行车后面捆上木板,再把一捆一捆豆角整齐地码在木板上,确保豆角不受一点挤压。一般一天能摘五六十斤,有时碰到豆角摘得多,有上百斤的,他就用口袋把豆角装好挂在两侧。一切准备妥当,伯父就蹬上自行车,前往三十里开外的众兴镇去卖,因为那里是县城,可以卖个好价钱。大约到晌午的时候,伯父就可以骑着自行车回来了。伯父满头大汗,他拿下帽子,一边用帽子给布满汗珠的头和脸扇着风,一边兴奋地说着今天又卖了高价,然后把钱一分不少地算清,交给生产队会计。队长说:“大爷,你可以拿两毛钱在街上吃块大饼。”伯父总是说:“我家里没饭吗?我都在家吃过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伯父又用自行车驮着豆角吃力地向县城驶去,身影在两行大树间慢慢地远去……
  我长大了,对伯父的身世也慢慢有了一些了解。父亲告诉我,伯父年轻的时候积极投身革命,是一位老布尔什维克,他带着队伍先和日本鬼子打,后又和国民党打,长年活动在洪泽湖周围,神出鬼没地和敌人战斗。为了壮大革命力量,他把章连成等几位乡亲带到革命队伍中去。伯父先带的是一个营,是营长,后做了一个乡的乡长,领导一个乡的革命工作。
  伯父娶伯母裴氏,生有一子,生下后腿微跛。伯父忙于革命工作,耽误了治疗,儿子腿疾慢慢加重。于是,伯父不得不回家帮他疗伤,伯父伯母带着大哥远赴镇江、上海,却是疾重难返,不见好转,加之病急乱投医,听信偏方,回家用火烟炙烤大哥腿部,伤及腿骨,致使彻底瘫痪。伯父忍痛回到洪泽湖畔,留下伯母一人在家暗自流泪。
  1946年,由于国民党进攻苏北,上级组织要求党组织北撤山东,有关人员可就地疏散,以保存革命力量。伯父响应号召,回到老家。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人们会尊敬地称伯父为“老营长”!他曾经是革命的“老营长”,回到家乡,他仍然是一位“老营长”“老党员”!这一点,他一直没有变啊!
  改革开放以后,组织上很照顾伯父的生活,每月发给他上千元的生活补贴。年纪大了,伯父迷上了看书,每天在自家门前和本庄元进、连友两位老人一起读《隋唐演义》,读《呼延庆打擂》,旁边蹲着他瘫痪的儿子,女儿翠银忙里忙外地干些家务……夕阳从树梢上洒下来,别有一番温馨。
  有时候,村里书记来看望伯父,伯父仍然会对他说:“村里有什么事,需要我做的,你们尽管说。”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吴 彦
其他文献
朋友赵君打电话来说,意欲带我到流沙河镇洞门寺走一遭,大喜。前段时间翻阅资料,看到当过陕西政务厅长、庐陵道尹的现青山桥乡东仓湾村伍家坳人陈策襄(1880—1950)的残缺诗文,内有记载:“大田方东四里,有洞门寺,法嗣独秉南岳,与其他沩仰道场不同,传唐齐己、明卢宁皆于此作得诗文。”对于陈策襄这位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在官想为民做主,结果赔了夫人伤次子;居家想学陶渊明,最终落得个家败人亡、书稿
期刊
我不知道一条狗,能活上几年?唯一确信的,是实诚。  周六,我从沿江中学返家,它前肢趴地,如迎接刚从南书房回来的小太子。在家的一两天,它安静地蹲在桌前,看我写作业,像穷孩子只剩羡慕的份。  一个冬日,我还没迈进门槛,它在田野里看见,奋不顾身游过河,使劲地抖着水,想靠近又怕踢它。  一条狗打小就得离开母亲,学习如何讨主人欢心。也想待它好一些,可等我再回來,它已被父亲的朋友杀吃了,尚留半爿狗腿。
期刊
周庄因水而名,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最有特色的自然是坐船游览了。  我们一行兴致勃勃地拍照,船夫没话找话地说:“你们碰着了,今天天气真好。”我说:“下点小雨未尝不好。”船夫似有些不好意思地接话:“是啊,雨蒙蒙也挺好玩的。”这是真话,雨蒙蒙,听着雨打乌篷、大橹依呀,才会有古韵吧。  看着船工温和,我也想摇下橹。早在几年前游瘦西湖,我就对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单片桨叶是怎样搅动,怎样掌握方向的,我一直
期刊
看电视,你会发现春节、中秋节等联欢晚会都是提前录好的,提前两个月,而且是七拼八湊的。也就是说,你当天看到的节目现场,已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了。然而,你还是会被主持人那句“在今天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所感动,久而久之,类似的欺骗之举频频发生,我们也就习惯了。  比如,你听闻某女歌手倒拿话筒假唱、有污点的某某影视明星在舞台上突然被抠图、主持人和当天演出现场明显的不一致等等,相信你第一次的表情和以
期刊
关于黑龙江冬天的冷,我小时候就领教过的。我五岁和八岁时,爷爷和奶奶带我去过两次黑龙江,去看伊春的姑奶,她家在伊春铁力的朗乡镇,位于小兴安岭南麓。爷爷告诉我,那里是他的老家,我这个姑奶是他最小的妹妹。  八岁去那年,爸爸妈妈特意杀了一只老羊,为的是用羊皮给我缝个背心御寒。这背心可真不赖,暖融融的,我抚摸着洁白柔软的羊毛,却不禁想起那只老羊,想起它的叫声,鼻子竟一阵发酸。可这时,妈妈又拿出一件为我出门
期刊
还有多少暗藏的时间,可以用來迷醉和留恋?能抓住一片叶子,就可以不要整棵繁树。人们啊,你的谢世可以预计,或者病,或者自杀,或者老死。我却无法知晓自己何时失去,诸如车祸,诸如震灾。我一脸无辜的青春痘,由于酸涩,更由于甜美,猝不及防的死亡,一场没有预谋的暗杀。  我没有得罪谁。梅雨一开始,我就知道了自己的结局,有什么办法呢?只要我成熟,就伸来一只未知的手,某张贪婪的口也将开启。  那么,趁现在脖子还吊在
期刊
父亲抽烟,是我们家最大的烦恼。  “你不抽烟会怎么样?”母亲又开始了对父亲的“谆谆教诲”。母亲总是在父亲抽烟时冷不丁来一句:“你别让我受到连累就是。”父亲抽烟,吐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烟圈都被母亲与我吸入肺中,堆积成一个“癌细胞”圈。一想到这里,我就不由得生出一背冷汗:“真的是,抽烟可是会使肺脏变黑的呢!”我一本正经的样子把父亲呆住了。但不一会儿,父亲就回过神来,笑道:“哪有这样的事?”  本以为父亲会
期刊
从老屋去母亲的坟山,要爬行5里高坡的山路,高高低低,丛生的荆棘,蓬勃的巴茅,自然使山路曲折狭窄了许多。  三弟和儿孙们带着祭品香纸,已爬上了山腰,空着手的我却还在山脚边艰难地追赶。艰难的步履踏出了山路的湿润,踏进了长长的记忆,眼前隐约出现了母亲的背影,母亲正在这细雨飘洒的陡坡上爬行,肩扛着一根长长的楠竹。瘦弱纤细的身子,被汗水透湿的衣服紧贴得曲线分明。弯道重叠处,有树木茅草挡道,母亲只好放下竹子,
期刊
记忆深处的端午,是我最喜欢节日。但是,我也很烦它,因为它来得太慢。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鄂东地区的头端午节。小满一过,芒种紧随其后,农村夏收登场,早稻田、棉花地两头忙。农民们恨不得找根长长的绳子,系着太阳不下山。当队长的二哥好像根本就没有瞌睡,比布谷鸟叫得还密,天天带着湾子里的人起五更睡半夜。可是,忙归忙,心里乐呵——端午节就要到来。二哥他们“男将”坐在田里扯秧苗时还经常讲荤段子,相互占便宜;“女
期刊
退休了,原想无官一身轻,无事天天松,负担全消,飘飘欲仙,好不快活,谁知道还得接送孙子上幼儿园。干,谁叫咱升到了爷爷的位置上,还是亲爷,当仁不让的。起初觉得此事婆婆妈妈,琐碎繁杂,接送数次,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件人生最享受最美好的事儿,自清晨踏进幼儿园起,所有老师一律用很标准的普通话与孩子及家长对话,且声音表情,眉里眼里,都特别温馨,特别亲切,特别体贴,一时觉得无论二十几岁的老师们或我等这些两鬓染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