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未开学的临川学校并不像荆山农民工子弟学校一样急于“转型”,其筹备工作显得从容不迫,并未受到各省异地高考“政策开放”的影响。
高考与户籍,异地与留守,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大幅增加,这成为摆在万千随迁子女面前的共同难题。
事实上,除福建晋江荆山农民工子弟学校外,更多的民间力量自发加入到改革与探索之中。也许这些举措尚不能“治本”,但他们在小范围内试图打破跨省教材壁垒的尝试,也为异地就学开出一条新路。
“整合优质资源上京”
“把江西临川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上京,让‘北漂’的孩子享受家乡最好的教育。”
近日,一条招生消息,以口头、短信、网络等形式,在江西抚州的同乡间迅速传播。5月20日,北京临川学校成立发布会在京召开。
9月份正式开学的临川学校与远在福建的荆山农民工子弟学校将采用同样模式,在京创办“异地高中班”,帮助江西籍随迁子女解决读书的后顾之忧。2012年秋季,第一届招生对象为小学、初中、高中一年级学生,共300人。
“上小学、初中不仅要交各种赞助费,而且好学校还进不去。北京教材与江西教材也不衔接。”北京江西抚州企业商会会长、学校创办人刘享龙介绍,在京经商务工的江西人已达四五十万,其随迁子女就学难问题,已从高中蔓延到小学、初中。
在招生组办公点,记者看到许多家长前来咨询,电话更是络绎不绝。面积不大的办公室里热闹异常。
王华,一名在京的江西籍初升高学生家长,自6月9日上午收到招生短信后,迅速做了三件事:回拨咨询、转发乡友、冒雨探访。
“如果师资都来自临川,我就让孩子转学过来。”王华15岁的女儿自小在北京长大,为了顺利参加高考,初二时独自一人回乡就学,现已考取临川一中高中部。为了看望孩子,王华和妻子每年都要多次往返北京和江西之间。
而吸引王华打算让女儿“转学”的主要原因,是招生简章中写到的“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材教法与江西临川同步,其骨干教师来自临川”。
临川学校“打包资源”的特色,在王华等江西同乡眼中不可小觑。“仙气之地”、“才子之乡”、“清华北大基地”……一系列的美誉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临川教育的称誉和认可。
多年来,临川被教育界称为中国教育的“高产田”之一,每年从江西省录取的北大、清华学生近三分之一出自临川;以临川一中为代表的小初高全链条式培养模式极具竞争力。
而此次临川学校邀得原临川一中、临川十中、临川一小校长齐聚,对纷至沓来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个诱惑。
“外在环境并不重要”
时下正值升学择校的黄金期,焦急的家长还没等临川学校装修完成,便直奔教学点一看究竟。
“看来学习、吃饭、睡觉都在这里了。”雨中,盛萍撑着伞与几位家长在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内,对一栋四层建筑仔细打量。筹备中的临川学校将坐落于此。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地处昌平区,距离八达岭高速公路收费站约15分钟车程。因多年来的京籍“生源荒”,使这所学校显得格外冷清,学生稀少,教室闲置。
一个小型足球场,将未来的临川学校与外界天然隔开。然而,斑驳的外墙,原为餐厅的教学楼,与盛萍的想象差距颇大。
“孩子的活动空间也小。”为了给小升初的女儿择校,她连日来已探访了多所学校。在她看来,临川学校每年1.8—2万元的学费,外加住宿、生活费等,与接收外地生的私立学校、公办学校相比,并不优惠。
同行的家长也纷纷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一面是对江西教材教法的渴望,一面是对学校首届招生办学的担忧,“公办学校具备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音乐室等,应该很难实现。”
相较之下,作为高中学生的家长,王华则果断得多,“外在的环境因素并不重要,学籍问题、师资力量、学习氛围如何保证才是重点。”
对此,负责该项目的原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教育局局长胡雨龙信心十足。他介绍,目前小初高三个教学段的校长正在临川紧张地招聘教师。在抚州市政府的协调下,将高薪聘请资深教师跨省授课;师资力量分为老中青三代,约有20多人。
“已做好持久战准备”
北京作为重要的人口流入地,一直以来在“户籍 学籍”的报名标准保护下,成为众多家庭艳羡的高考“洼地”。而今,盘根错节的利益博弈,可以预见的高考移民,让它成为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难以攻下的碉堡。
基于这种现状,还未开学的临川学校并不像荆山农民工子弟学校一样急于“转型”,其筹备工作显得从容不迫,并未受到各省“政策开放”的影响。
据学校筹备组工作人员介绍,该校董事会已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算连赔6年,也要把一届学生培养出来。”
同时,为打消家长的顾虑,校长卢国兴提出,在北京临川学校的教学中,将依照江西教学大纲,适时融入北京教材,使孩子适应两地教材的转换。
第一年办学,无疑要面对家长的质疑和教学质量的考验,但临川学校的招生活动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明确意向的学生已达150余名,“300个名额应该能招满,当然,不到入学那天谁也不能肯定。”
“即使氛围没有在临川一中那么好,即使学费贵点,最起码是江西的教材。”王华希望能在这里为女儿寻一条折中的求学之路。
荆山学校、临川学校的相续建立,无疑帮随迁子女解决了跨省教材的适应性难题。对于该模式,多位教育界专家除对教学质量缺乏监管表示隐忧外,对于这类模式的可推广性则持保留意见。
至2010年,全国共有2700万随迁子女,来自2.61亿流动人口家庭,分布在以“北上广”为首的全国各地。这个群体的教育难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以我们的力量,现在只能解决这么多。”面对学校招生名额少、学费贵的问题,刘享龙也颇感无奈。在他的计划中,如果第一届“异地高中班”办学成功,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高成本将因人员的增加而分摊,以至有更优惠的学费面向更基层的务工家庭。
当然,他知道,无论“异地办学”模式运行得多么成功,临川学校仍然无法解决所有在京随迁子女的就地入学和高考的难题。
(文中家长均为化名)
高考与户籍,异地与留守,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大幅增加,这成为摆在万千随迁子女面前的共同难题。
事实上,除福建晋江荆山农民工子弟学校外,更多的民间力量自发加入到改革与探索之中。也许这些举措尚不能“治本”,但他们在小范围内试图打破跨省教材壁垒的尝试,也为异地就学开出一条新路。
“整合优质资源上京”
“把江西临川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上京,让‘北漂’的孩子享受家乡最好的教育。”
近日,一条招生消息,以口头、短信、网络等形式,在江西抚州的同乡间迅速传播。5月20日,北京临川学校成立发布会在京召开。
9月份正式开学的临川学校与远在福建的荆山农民工子弟学校将采用同样模式,在京创办“异地高中班”,帮助江西籍随迁子女解决读书的后顾之忧。2012年秋季,第一届招生对象为小学、初中、高中一年级学生,共300人。
“上小学、初中不仅要交各种赞助费,而且好学校还进不去。北京教材与江西教材也不衔接。”北京江西抚州企业商会会长、学校创办人刘享龙介绍,在京经商务工的江西人已达四五十万,其随迁子女就学难问题,已从高中蔓延到小学、初中。
在招生组办公点,记者看到许多家长前来咨询,电话更是络绎不绝。面积不大的办公室里热闹异常。
王华,一名在京的江西籍初升高学生家长,自6月9日上午收到招生短信后,迅速做了三件事:回拨咨询、转发乡友、冒雨探访。
“如果师资都来自临川,我就让孩子转学过来。”王华15岁的女儿自小在北京长大,为了顺利参加高考,初二时独自一人回乡就学,现已考取临川一中高中部。为了看望孩子,王华和妻子每年都要多次往返北京和江西之间。
而吸引王华打算让女儿“转学”的主要原因,是招生简章中写到的“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材教法与江西临川同步,其骨干教师来自临川”。
临川学校“打包资源”的特色,在王华等江西同乡眼中不可小觑。“仙气之地”、“才子之乡”、“清华北大基地”……一系列的美誉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临川教育的称誉和认可。
多年来,临川被教育界称为中国教育的“高产田”之一,每年从江西省录取的北大、清华学生近三分之一出自临川;以临川一中为代表的小初高全链条式培养模式极具竞争力。
而此次临川学校邀得原临川一中、临川十中、临川一小校长齐聚,对纷至沓来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个诱惑。
“外在环境并不重要”
时下正值升学择校的黄金期,焦急的家长还没等临川学校装修完成,便直奔教学点一看究竟。
“看来学习、吃饭、睡觉都在这里了。”雨中,盛萍撑着伞与几位家长在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内,对一栋四层建筑仔细打量。筹备中的临川学校将坐落于此。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地处昌平区,距离八达岭高速公路收费站约15分钟车程。因多年来的京籍“生源荒”,使这所学校显得格外冷清,学生稀少,教室闲置。
一个小型足球场,将未来的临川学校与外界天然隔开。然而,斑驳的外墙,原为餐厅的教学楼,与盛萍的想象差距颇大。
“孩子的活动空间也小。”为了给小升初的女儿择校,她连日来已探访了多所学校。在她看来,临川学校每年1.8—2万元的学费,外加住宿、生活费等,与接收外地生的私立学校、公办学校相比,并不优惠。
同行的家长也纷纷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一面是对江西教材教法的渴望,一面是对学校首届招生办学的担忧,“公办学校具备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音乐室等,应该很难实现。”
相较之下,作为高中学生的家长,王华则果断得多,“外在的环境因素并不重要,学籍问题、师资力量、学习氛围如何保证才是重点。”
对此,负责该项目的原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教育局局长胡雨龙信心十足。他介绍,目前小初高三个教学段的校长正在临川紧张地招聘教师。在抚州市政府的协调下,将高薪聘请资深教师跨省授课;师资力量分为老中青三代,约有20多人。
“已做好持久战准备”
北京作为重要的人口流入地,一直以来在“户籍 学籍”的报名标准保护下,成为众多家庭艳羡的高考“洼地”。而今,盘根错节的利益博弈,可以预见的高考移民,让它成为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难以攻下的碉堡。
基于这种现状,还未开学的临川学校并不像荆山农民工子弟学校一样急于“转型”,其筹备工作显得从容不迫,并未受到各省“政策开放”的影响。
据学校筹备组工作人员介绍,该校董事会已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算连赔6年,也要把一届学生培养出来。”
同时,为打消家长的顾虑,校长卢国兴提出,在北京临川学校的教学中,将依照江西教学大纲,适时融入北京教材,使孩子适应两地教材的转换。
第一年办学,无疑要面对家长的质疑和教学质量的考验,但临川学校的招生活动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明确意向的学生已达150余名,“300个名额应该能招满,当然,不到入学那天谁也不能肯定。”
“即使氛围没有在临川一中那么好,即使学费贵点,最起码是江西的教材。”王华希望能在这里为女儿寻一条折中的求学之路。
荆山学校、临川学校的相续建立,无疑帮随迁子女解决了跨省教材的适应性难题。对于该模式,多位教育界专家除对教学质量缺乏监管表示隐忧外,对于这类模式的可推广性则持保留意见。
至2010年,全国共有2700万随迁子女,来自2.61亿流动人口家庭,分布在以“北上广”为首的全国各地。这个群体的教育难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以我们的力量,现在只能解决这么多。”面对学校招生名额少、学费贵的问题,刘享龙也颇感无奈。在他的计划中,如果第一届“异地高中班”办学成功,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高成本将因人员的增加而分摊,以至有更优惠的学费面向更基层的务工家庭。
当然,他知道,无论“异地办学”模式运行得多么成功,临川学校仍然无法解决所有在京随迁子女的就地入学和高考的难题。
(文中家长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