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众创业的社会背景下,愈来愈多高校大学生希望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当代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他们的创业心理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在自主创业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创业心理,进一步明确对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及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措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业心理 民办高校 就业前景 创业能力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的数量增加,毕业学生数量在社会上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也逐年严峻,就业压力巨大。高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已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高校教育向大众化推进的背景下,在本就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有一批民办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正积极投入自主创业的热潮中。
民办高校在社会评价及社会地位认同方面与普通公办高校都具有很大差距,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毕业时的就业前景、就业机会普遍不被看好,这不仅使得民办高校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普通公办高校大,甚至比民辦高校专科毕业生都大很多,也造成了多数学生不良的就业观念及创业心理。
在日益激烈的创业市场中,具有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来实现其自我价值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及自身的创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业机会,实现自己的创新创业梦想。
一、资金投入
民办高校作为现代社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民办高校利用的不是国家财政,而是社会企业投入等多方面的教育经费,其每位学生的学费也相当高,是公办高校的3-4倍。其办学层次也相应地分为本科和专科。
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不差钱”,只是想在高校拿个本科文凭;另一类是家庭一般,但是“砸锅卖铁”也想让孩子读个“本科”而没有选择技术应用类的专科院校。由此,自然地产生了两种创业方面的心理:一是家里有资金条件可以尝试一下创业之路;二是民办高校的大学毕业生竞争力不强,想走创业之路改善家庭生活品质,但很明显地,创业成本太高,本金投资成问题。
二、就业前景
民办高校相比普通的公办高校,生源质量水平较差,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也较低。所以,在当下就业困难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在刚一进入民办高校的大门起,就在考虑今后的就业问题了,这必然造成其学习心理的功利化。相应地,出现了大量民办高校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做兼职和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一方面为了积攒工作经历与经验,一方面为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便为自主创业打好基础。
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客观原因。就业率比专业技校、公办高校低,民办高校学生自信心不足,就业竞争力也不强,形成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两不成熟的尴尬局面。因此自主创业无可厚非地成为在就业难的背景下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甚至使得经济报酬成为自主创业的首要动机。
三、社会环境
在“大众创业”热潮中,围绕着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许多想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都十分崇拜上个世纪的成功学代表如微软的比尔·盖茨、阿里巴巴的马云。而在21世纪的今天,高校大学生创业也日益受到愈多的关注度,政府也极力倡导并出台政策给予支持。
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问题始终关注,并不断地出台通知,表明政府会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政策来支持这些创业学生群体。2003年6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切实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其中第四条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这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大学生的创业热情。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了610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出通知,“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也是第四条:“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相应地,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地方针对性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这些国家优惠政策都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大支撑和动力,一方面使创业大学生感受到了支持、鼓励,产生了信心、勇气;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也看重了这一点产生了不良心理,使其对创业成功盲目自信,而忽视创业艰难的客观因素。
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也是十分看重当今创业的前景,又由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因为高考失利才进入民办高校的,心理上必然有着种种不甘心和极力想要找到机会证明自己的想法,但他们忽视了创业艰难的客观因素。
严峻的就业形势致使就业期待过高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找不到好的就业岗位,又不愿意将就自己不感兴趣或者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再加上投简历时遭受的挫败及某些不公平待遇,造成其求职意愿急剧降低,从而萌生创业意愿。
这些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具备能力,敢于挑战平庸的生活模式,甚至有勇气选择与自己专业不对口或者从未接触过的行业,不怕失败,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据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创业成功的大学生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独立能力较强,也愿意为自己的创业理想吃苦,有一定的社团工作及社会实践经验,有明确的目标,在做事方面具有积极主动性。 四、自身心理
(一)自卑心理
民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普遍在社会上的认同感不高,有些甚至在就业岗位上受到歧视,认为他们只是考不上所谓的“正经大学”而花钱读的三本院校出来的,不论从专业水平还是从个人素质来说都差了一大截。因此,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认为,自主创业便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但在心里又不相信自己选择创业道路能成功,甚至被一些同学“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选择创业”的片面想法所左右。有时在创业途中遇到需要与外部社会交涉协调的事物时缺乏主动性,时刻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做不好事情,而对这种自卑心理不适时进行调节便会产生阻碍。这些传统观念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很有可能使其錯失创业中的重要机会。
(二)焦虑盲从心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民办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往往会不知所措,不懂得把握住关键时机,在从校园迈向社会时会产生不适感,通常会感到迷茫、困惑、不自信、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看到周围同学准备考研的,和已经实习也准备好各种工作经历就业的,想到自己都已经来不及了,只有那些和自己一样第三种方向准备创业的还不错。可是他们忽略了前期的市场调查和准备,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能力适不适合自主创业,便选择盲目跟从。
(三)求安稳心理
虽然一所高校中有许多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但事实上,高校毕业生放弃就业,从事创业工作的很少,其中创业且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可能两三届中就出那么几个。大多数大学生趋向安定平稳的生活及工作状态,更愿意去国企、政府等事业单位就业,他们个人主观认为创业的挑战性、风险性和失败率太高,极易失败,而失败后再次就业成功的几率又比应届生低很多,还可能面对资金全亏的巨大压力及挫败感。再加上父母长辈的传统思想会觉得创业“不正经”,选择稳定可靠的“铁饭碗”才体面。
五、创业能力
受创业的成功案例影响,但其自身的创业意志十分薄弱,没有始终坚持下去的决心和毅力,再加上大学生创业能力本就不够,创业认知水平存在偏差,就让这条创业之路走得更加艰难了。
不是每个青年人都适合做生意,有些大学毕业生跟风、随潮流地说创业就创业,没有一点眉目就找父母投资赞助,更有不理性的父母无条件支持。他们对于经济市场没有调查,也无具体长远的规划,更是缺乏对创业方向的观察力及对商机的判断力,特别是缺乏创业个性及优势,模仿他人的成功而不适宜地直接套用。无法脚踏实地,遇到实际问题没有解决能力,就想退缩收场,缺乏责任意识。
本就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在创业方面没有涉及广泛的市场调查,也没下决心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交际能力,自然遇到关键转折点和需要决断的重要时刻,便没有胆识和智慧顺利度过创业困难期。他们往往自我效能感低而又急功近利,会在各方面巨大压力的包围下,磨灭了自己坚持下去的自信心和为创业梦想努力奋斗的热情与决心,尔后,以失败告终。
六、结语
大学生创业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改善科技创新能力、促使当代大学生正确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而良好的创业心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创业心理的具体分析,明确民办高校大学生更需要充分认清自己实际情况,正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观念偏差,有利于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克服创业观念的偏差,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价值理念,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民办高校应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克服不良创业心理,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端正创业观念,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 卞禹宁)
关键词:创业心理 民办高校 就业前景 创业能力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的数量增加,毕业学生数量在社会上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也逐年严峻,就业压力巨大。高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已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高校教育向大众化推进的背景下,在本就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有一批民办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正积极投入自主创业的热潮中。
民办高校在社会评价及社会地位认同方面与普通公办高校都具有很大差距,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毕业时的就业前景、就业机会普遍不被看好,这不仅使得民办高校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普通公办高校大,甚至比民辦高校专科毕业生都大很多,也造成了多数学生不良的就业观念及创业心理。
在日益激烈的创业市场中,具有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来实现其自我价值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及自身的创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业机会,实现自己的创新创业梦想。
一、资金投入
民办高校作为现代社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民办高校利用的不是国家财政,而是社会企业投入等多方面的教育经费,其每位学生的学费也相当高,是公办高校的3-4倍。其办学层次也相应地分为本科和专科。
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不差钱”,只是想在高校拿个本科文凭;另一类是家庭一般,但是“砸锅卖铁”也想让孩子读个“本科”而没有选择技术应用类的专科院校。由此,自然地产生了两种创业方面的心理:一是家里有资金条件可以尝试一下创业之路;二是民办高校的大学毕业生竞争力不强,想走创业之路改善家庭生活品质,但很明显地,创业成本太高,本金投资成问题。
二、就业前景
民办高校相比普通的公办高校,生源质量水平较差,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也较低。所以,在当下就业困难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在刚一进入民办高校的大门起,就在考虑今后的就业问题了,这必然造成其学习心理的功利化。相应地,出现了大量民办高校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做兼职和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一方面为了积攒工作经历与经验,一方面为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便为自主创业打好基础。
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客观原因。就业率比专业技校、公办高校低,民办高校学生自信心不足,就业竞争力也不强,形成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两不成熟的尴尬局面。因此自主创业无可厚非地成为在就业难的背景下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甚至使得经济报酬成为自主创业的首要动机。
三、社会环境
在“大众创业”热潮中,围绕着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许多想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都十分崇拜上个世纪的成功学代表如微软的比尔·盖茨、阿里巴巴的马云。而在21世纪的今天,高校大学生创业也日益受到愈多的关注度,政府也极力倡导并出台政策给予支持。
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问题始终关注,并不断地出台通知,表明政府会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政策来支持这些创业学生群体。2003年6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切实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其中第四条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这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大学生的创业热情。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了610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出通知,“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也是第四条:“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相应地,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地方针对性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这些国家优惠政策都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大支撑和动力,一方面使创业大学生感受到了支持、鼓励,产生了信心、勇气;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也看重了这一点产生了不良心理,使其对创业成功盲目自信,而忽视创业艰难的客观因素。
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也是十分看重当今创业的前景,又由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因为高考失利才进入民办高校的,心理上必然有着种种不甘心和极力想要找到机会证明自己的想法,但他们忽视了创业艰难的客观因素。
严峻的就业形势致使就业期待过高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找不到好的就业岗位,又不愿意将就自己不感兴趣或者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再加上投简历时遭受的挫败及某些不公平待遇,造成其求职意愿急剧降低,从而萌生创业意愿。
这些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具备能力,敢于挑战平庸的生活模式,甚至有勇气选择与自己专业不对口或者从未接触过的行业,不怕失败,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据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创业成功的大学生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独立能力较强,也愿意为自己的创业理想吃苦,有一定的社团工作及社会实践经验,有明确的目标,在做事方面具有积极主动性。 四、自身心理
(一)自卑心理
民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普遍在社会上的认同感不高,有些甚至在就业岗位上受到歧视,认为他们只是考不上所谓的“正经大学”而花钱读的三本院校出来的,不论从专业水平还是从个人素质来说都差了一大截。因此,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认为,自主创业便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但在心里又不相信自己选择创业道路能成功,甚至被一些同学“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选择创业”的片面想法所左右。有时在创业途中遇到需要与外部社会交涉协调的事物时缺乏主动性,时刻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做不好事情,而对这种自卑心理不适时进行调节便会产生阻碍。这些传统观念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很有可能使其錯失创业中的重要机会。
(二)焦虑盲从心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民办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往往会不知所措,不懂得把握住关键时机,在从校园迈向社会时会产生不适感,通常会感到迷茫、困惑、不自信、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看到周围同学准备考研的,和已经实习也准备好各种工作经历就业的,想到自己都已经来不及了,只有那些和自己一样第三种方向准备创业的还不错。可是他们忽略了前期的市场调查和准备,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能力适不适合自主创业,便选择盲目跟从。
(三)求安稳心理
虽然一所高校中有许多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但事实上,高校毕业生放弃就业,从事创业工作的很少,其中创业且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可能两三届中就出那么几个。大多数大学生趋向安定平稳的生活及工作状态,更愿意去国企、政府等事业单位就业,他们个人主观认为创业的挑战性、风险性和失败率太高,极易失败,而失败后再次就业成功的几率又比应届生低很多,还可能面对资金全亏的巨大压力及挫败感。再加上父母长辈的传统思想会觉得创业“不正经”,选择稳定可靠的“铁饭碗”才体面。
五、创业能力
受创业的成功案例影响,但其自身的创业意志十分薄弱,没有始终坚持下去的决心和毅力,再加上大学生创业能力本就不够,创业认知水平存在偏差,就让这条创业之路走得更加艰难了。
不是每个青年人都适合做生意,有些大学毕业生跟风、随潮流地说创业就创业,没有一点眉目就找父母投资赞助,更有不理性的父母无条件支持。他们对于经济市场没有调查,也无具体长远的规划,更是缺乏对创业方向的观察力及对商机的判断力,特别是缺乏创业个性及优势,模仿他人的成功而不适宜地直接套用。无法脚踏实地,遇到实际问题没有解决能力,就想退缩收场,缺乏责任意识。
本就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在创业方面没有涉及广泛的市场调查,也没下决心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交际能力,自然遇到关键转折点和需要决断的重要时刻,便没有胆识和智慧顺利度过创业困难期。他们往往自我效能感低而又急功近利,会在各方面巨大压力的包围下,磨灭了自己坚持下去的自信心和为创业梦想努力奋斗的热情与决心,尔后,以失败告终。
六、结语
大学生创业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改善科技创新能力、促使当代大学生正确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而良好的创业心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创业心理的具体分析,明确民办高校大学生更需要充分认清自己实际情况,正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观念偏差,有利于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克服创业观念的偏差,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价值理念,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民办高校应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克服不良创业心理,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端正创业观念,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 卞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