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法教学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__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语法教学的现状以及淡化语法教学的危害,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课改背景下语法教学的相关对策,认为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语法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并多途径地学习语法,学生的语法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法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33-02
  语法是语言系统的三要素之一,是构成词、句、段、篇的结构规律。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得以发挥其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条件。语法学习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条件。可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有人提出了“淡化语法教学”的观点,一时应者云集,于是语法教学逐渐淡出语文课堂,中学语文的语法教学状况令人担忧。
  一、中学淡化语法教学的现状
  (一)教材对语法知识淡化,缺乏科学系统的编排
  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材对语法知识教学“淡化”过度,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与字词句有关的语法知识只是以“简表”的形式安排在“附录”部分,不作课程安排,让学生结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实践随意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 1 至必修 5 没有专门讲解语法知识的专题,只是在必修 5 的“梳理探究”板块中附有一个“文言词语和句式”的专题。教材的这一导向,使得教师和学生不再重视语法学习。
  同时,还存在语法教学内容不规范的问题。当前语法教学内容的依据除 20世纪 80 年代制定的《中学语法系统提要》外,几乎没有其他规范性的文件要求,而《中学语法系统提要》修订的年代久远,内容庞杂,观念、知识陈旧,没有与时俱进。这导致一些语法概念比较模糊,且在符号使用上也比较混乱,以至于一线教师在教学时缺少规范性的参考。
  (二)语法教学随意性强,学生知识结构难以完整
  首先,受教材编排的影响,中学语文语法教学随意性强,且零敲碎打,多数教师是在讲评练习时,遇到什么语法知识就讲什么,少有整体规划,这导致学生语法知识结构零散,遗漏性大。其次,在语法教学中,多数教师单纯为教语法而教语法,以讲授知识为主,局限于概念知识,忽视了对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或者说,是单纯为解决一些涉及语法知识的考题而教,没有拓展、延伸语法对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提升的功能,语法教学与实际运用相脱节。再次,教学形式单一、教法呆板。只要涉及语法知识,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缺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语法知识的兴趣。
  (三)语法教学研究领域少有建树,语法教学发展缓慢
  近年来,语法教学研究领域门庭冷落,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研究热情不高,使得这个领域发展缓慢,高水平的论著和论文寥寥无几,一线教师缺少先进科学的教学理论的引领。
  二、重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一)常年淡化语法教学危害已经凸显
  一是淡化语法教学导致学生写作水平下降。由于语法知识的欠缺,学生作文中常出现语法不通、表述不清的现象,如方言地区的学生不认为“我上教室先”是不规范的语序,而像“通过班主任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自己错了”等这样没有主语的病句在学生作文里也常有出现。二是学生汉语水平的下滑。在网络时代,一些年轻人由于缺乏基本的语法知识,且又追求标新立异,在不懂文字词语的结构规则的前提下随意构造词组,导致经常出现一些错词错句。例如,“涨姿势”“酱紫”等带有方言性质的谐音、“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随意拼凑组合的词语获得了盲目求新求奇的学生的喜爱。甚至街头广告、一些报纸杂志有时也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语病。这不仅影响汉语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高要求,凸显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对语文课的界定是“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功能里,自然少不了“语法知识”这个元素,而掌握“语法知识”是实现语文“工具性”功能的前提。新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學态度”;在高中语文“课程设计思路”中也强调“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课程安排上,也把“语言文字应用”作为选修课程五个系列之一。由此可见,新课标并没有摒弃或淡化语法教学,而是更突出其工具、能力、素养的意义。
  (三)语法自身丰富的功能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
  汉语博大精深,语法知识宝库也奥妙无穷。学好语法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学习语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语法基础知识中的词句结构关系、成语的搭配规律、复句之间的关系以及关联词语的使用都能反映很强的思维逻辑性,教学语法的过程实际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二是,学习语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可以利用语法知识理解课文中结构复杂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特殊句式的文言文,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情感强烈但表达方式较为委婉的句子。三是,学习语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文从句顺是最基本的要求。学好语法不但可以避免学生习作中出现文理不通、病句连篇的现象,还可以使学生的作文增加文采、丰富寓意。
  (四)应对高考考查
  语文教学不能“考什么,就只教什么”,但必须是“考什么,一定得教什么”。近些年,高考考题渗透了语法知识,而且分量不轻。以全国卷为例,涉及语法知识的题型有语病的判断、修改,仿写、扩写、改写,衔接题、填空题,句子的理解、鉴赏,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再加上阅读与作文的隐性考查,语法知识几乎占据整套试卷的“半壁江山”。
  三、创新中学语法教学的对策   (一)改变静态教学课堂,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静态语法教学的授课方式多是教师把相关知识分门别类地按照由概念到例题再到练习的顺序,“按部就班”逐个讲解。教学时,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教学内容琐碎繁杂、抽象空洞,教学形式单调僵化、死板乏味,使得教师怕教,学生厌学。要改变这种现状,最有效的办法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语法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先观看含有语病的对话视频、公共场所标语等,再让学生自主参与讨论,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语法学习的感知。教师还可以模拟生活语境,结合生活实例对语法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在讲解“语病类型”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先播放电视娱乐节目、访谈节目中出现明显语病的片段,或者是自己录制的本地方言对话片段(内容含有因方言造成的语病);或先展示名人作品、报纸杂志上出现的语病;或者展示学生抄录的在校园、公共场所、网络、电视等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病句。接着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再总结规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避免了枯燥乏味,而且让学生用语法知识理性地思考实际用语情况,强化了语法应用,也强化了语法能力,对他们深刻理解语法理论知识、规范用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都有显著的效果。
  (二)将语法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联系语境,随文点拨
  在有思想、有感情、有生命意义的文本里,随机教授语法知识,能让语法教学充满温度和活力。如果语文阅读课能利用好阅读课文中的语法语境资源,随文而教,会使语文教学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阅读课中的语法教学资源有两种情况:1.中学课文里,有些结构比较复杂、寓意丰富又含蓄的语句,学生不容易把握意思。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解读句子含义。比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里有这么一句话:“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个句子结构复杂、含义深刻、表达方式隐晦,学生不容易把握句子的意思。授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分析句子成分的方法,把句子的“主谓宾”抽取出来,就是“事实为明证”,句子的主干明确了,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容易把握了,即“事实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又如,还是鲁迅的文章《祝福》里也有这样一句话:“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个句子按正常的语法结构应当是“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两个句子不同的表达效果,这样学生既能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又能感受到倒装句的表达效果,可谓一箭双雕,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披文入情中,学习了语法知识。2.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是就像人无完人一样,任何事物的瑕疵都有它存在的可能性,教材也一样,有些选文中的句子也存在語病。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里的“……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一次演讲”(“大约”和“左右”语意重复)、《飞向太空的航程》里的“……他们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语序不当,“各种”应放“近乎”前)等,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语法角度引导学生质疑权威,展开讨论,以辨正误。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热情高涨。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养成了探究语言运用奥妙的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主动的语法学习态度。
  (三)强化多途径学习语法,实践综合性学习理念
  语法教学可以从静态教学走向动态教学,从课堂教学走向生活教学,也可以从专门语法课走向综合性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写作教学、文言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甚至是英语教学来教授语法知识。如蔡伟先生在《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协同效应研究》一文中说道:“要使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要开展既能吸引学生,又能符合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规律的活动。如编作文语病集、写语法小作文、搞组词成句赛,搭对对子擂台、开语法故事会。”笔者认为,这些是可以尝试的方法。同时,中国古诗文中蕴含了丰富的语法知识,比如词类活用、各类特殊句式,在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可以借机穿插现代文语法教学。另外,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通过中英语法比较,来加深学生对汉语语法的理解。总之,必须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途径地学习语法,学生的语法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语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中学生的语法能力,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必定要摒弃淡化语法教学的短视行为,改革教学方式,创新课堂,让学生能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觉、主动地学习汉语语法。也只有这样,语法教学乃至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才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参考文献】
  [1]蔡 伟.作文教学与语法教学协同效应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2]魏巍巍.淡化语法教学的冷思考[J].语文建设,2007(6)
  [3]苏春苗.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及思考[J].新课程学习,2009(4)
  [4]高飞宇.析中学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现象[J].语文学刊,2012(6)
  (责编 郝 勋)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实现教学目的,高中生物课程必须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程涉及的教材、媒体、实验活动等不同途径获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教学资源 教材 媒体 课程活动  进入高中,学生面临着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课业负担更为加重的局面。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特别是对于生物这门实践性强,综合性较大的自然学科而言。笔者认为便于学生理解生命现象,掌握生物知识,教
人文地理学是人地关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一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好人地关系,所以人文地理内容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内容就是讲述人文地理的,它同时也综合了初中地理中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主要掌握以下内容:人们在处理人地关系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措施。鉴于人文地理的重要性,它必然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