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要重视实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语文课程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语文即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利用好教材,对教材要深入挖掘并适当拓展延伸。
【关键词】课堂实效 主动学习教材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80-02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要带给学生知识的。但是,我认为语文是一门有灵性的学科,除了带给学生知识,还应该能够滋养人的心灵。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情感的熏染,思想上的影响。
"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包括评价方式都必须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必须适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但是教学实际中,重视成绩忽视成长的现象太多了。我们重视知识的归纳,重视答题方法的总结,重视高考命题的规律,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只注重知识的课堂,会变得过于功利化,我们关注的对象,不再是活生生的学生的个体,而只是一个个分数。我们不可能把课堂打造成艺术品,但不能否认,每节课的课堂都是我们老师要奉献出的作品。所以不管哪种类型的课文,不管哪种类型的课,每节课上课前,老师自己都应该首先明确--"我在这节课到底要带给学生点什么"。然后设计出适合自己,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們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确并逐步强化一种意识——语文即是生活,语文无处不在。
语文四大能力听说读写,"听"是排在第一位的,除了听,还有"看"。我们应该首先教给学生学会感受,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能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并且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鼓励学生多听多看。看新闻,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看广告,注意广告词的特点;看电视剧,体会不同人物的台词;节日收集祝福短信;寒假收集春联;逛街的时候注意有意思的店名;甚至听国旗下讲话,也会要求他们注意讲话稿中出现的病句。然后采用出手抄报的形式,让他们分阶段整理语言现象,说说自己的体会。一般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就能够养成主动听,主动看的习惯,他们会发现语法、词汇、修辞等等都不在是呆板的概念,而是生活无处不在的东西。
其次,采用学生喜欢、易于接受的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变化和新意,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需要丰富的刺激因素。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文言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合作,把一些史传类文章排演成课本剧,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用老师逐字逐句讲解也能把课文内容理解透彻,人物形象把握准确。在处理《中国现代诗歌欣赏》和《外国诗歌欣赏》两本选修教材时,我也没有逐课分析,而是先让学生利用网络去搜集自己喜欢的诗歌,分组编成诗集,自己起名字,自己配插图。学生兴趣很高,开始真正去关注诗歌,欣赏诗歌。然后组织了诗歌朗诵比赛,请学生自己选择画面,背景音乐,老师帮助他们制作成幻灯片。学生从这个过程中真正得到了诗意的熏陶。同时,这些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相当强大的独立学习能力,只是这种能力很多时候是沉睡着的。老师的责任,就是用各种手段唤醒这种能力。
第三,充分挖掘教材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是很好的例子,用得好,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所以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
利用好教材需要我们熟悉教材,真正领会一套教材的编排目的和编排内容的序列性。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例如我们可以在教材中挖掘作文材料,改变学生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可以利用课文中一些"思考与探讨"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我们可以打破教材的单元设置,把有相关性的内容放到一起去讲。例如可以把高尔基的《丹柯》和鲁迅的《药》放到一起。
我们还可以对教材进行拓展。例如在讲《西游记》时,教材的节选是《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我利用电视剧《西游记》的六首插曲,设计了一个主题《从齐天大圣到斗战胜佛》,带领学生分析了整部西游记的情节、人物及主题。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联系金庸的武侠小说,来对比西方和东方对英雄主义的不同理解。
第四、重视"说"的训练
为了应付高考,我们的教学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读""写"能力训练上。实际上"说"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并且与读写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教学中,我设计了说话课。让学生自己寻找话题,设计话题,采用分组讨论和辩论赛的形式,锻炼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每堂课前留出3-5分钟,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可以就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演讲,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者介绍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首诗歌,或者介绍自己的偶像、中外名人典故等。想要表达的会精心准备,听的人也会认真倾听。这些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习气氛。
即便是需要讲读的课文,也要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让他们在解惑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教学相长,学生的问题很多时候还会帮助老师打开思维,从新的角度理解教材。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提出"诗书"对刘兰芝性格的影响,从而使诗歌主题的探讨变得更加深入。
当然,提倡自主学习,并不是让我们把课堂完全放开,变成散漫、无序的课堂。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需要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漠然的旁观者。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让他们明白自己想要学什么,怎样才能学到。
学无止境,我想,教也同样无止境。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才会不断进步,不断成熟,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一潭死水。只有老师的"水源"是活的,流动的,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课堂实效 主动学习教材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80-02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要带给学生知识的。但是,我认为语文是一门有灵性的学科,除了带给学生知识,还应该能够滋养人的心灵。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情感的熏染,思想上的影响。
"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包括评价方式都必须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必须适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但是教学实际中,重视成绩忽视成长的现象太多了。我们重视知识的归纳,重视答题方法的总结,重视高考命题的规律,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只注重知识的课堂,会变得过于功利化,我们关注的对象,不再是活生生的学生的个体,而只是一个个分数。我们不可能把课堂打造成艺术品,但不能否认,每节课的课堂都是我们老师要奉献出的作品。所以不管哪种类型的课文,不管哪种类型的课,每节课上课前,老师自己都应该首先明确--"我在这节课到底要带给学生点什么"。然后设计出适合自己,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們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确并逐步强化一种意识——语文即是生活,语文无处不在。
语文四大能力听说读写,"听"是排在第一位的,除了听,还有"看"。我们应该首先教给学生学会感受,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能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并且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鼓励学生多听多看。看新闻,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看广告,注意广告词的特点;看电视剧,体会不同人物的台词;节日收集祝福短信;寒假收集春联;逛街的时候注意有意思的店名;甚至听国旗下讲话,也会要求他们注意讲话稿中出现的病句。然后采用出手抄报的形式,让他们分阶段整理语言现象,说说自己的体会。一般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就能够养成主动听,主动看的习惯,他们会发现语法、词汇、修辞等等都不在是呆板的概念,而是生活无处不在的东西。
其次,采用学生喜欢、易于接受的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变化和新意,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需要丰富的刺激因素。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文言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合作,把一些史传类文章排演成课本剧,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用老师逐字逐句讲解也能把课文内容理解透彻,人物形象把握准确。在处理《中国现代诗歌欣赏》和《外国诗歌欣赏》两本选修教材时,我也没有逐课分析,而是先让学生利用网络去搜集自己喜欢的诗歌,分组编成诗集,自己起名字,自己配插图。学生兴趣很高,开始真正去关注诗歌,欣赏诗歌。然后组织了诗歌朗诵比赛,请学生自己选择画面,背景音乐,老师帮助他们制作成幻灯片。学生从这个过程中真正得到了诗意的熏陶。同时,这些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相当强大的独立学习能力,只是这种能力很多时候是沉睡着的。老师的责任,就是用各种手段唤醒这种能力。
第三,充分挖掘教材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是很好的例子,用得好,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所以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
利用好教材需要我们熟悉教材,真正领会一套教材的编排目的和编排内容的序列性。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例如我们可以在教材中挖掘作文材料,改变学生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可以利用课文中一些"思考与探讨"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我们可以打破教材的单元设置,把有相关性的内容放到一起去讲。例如可以把高尔基的《丹柯》和鲁迅的《药》放到一起。
我们还可以对教材进行拓展。例如在讲《西游记》时,教材的节选是《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我利用电视剧《西游记》的六首插曲,设计了一个主题《从齐天大圣到斗战胜佛》,带领学生分析了整部西游记的情节、人物及主题。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联系金庸的武侠小说,来对比西方和东方对英雄主义的不同理解。
第四、重视"说"的训练
为了应付高考,我们的教学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读""写"能力训练上。实际上"说"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并且与读写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教学中,我设计了说话课。让学生自己寻找话题,设计话题,采用分组讨论和辩论赛的形式,锻炼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每堂课前留出3-5分钟,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可以就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演讲,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者介绍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首诗歌,或者介绍自己的偶像、中外名人典故等。想要表达的会精心准备,听的人也会认真倾听。这些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习气氛。
即便是需要讲读的课文,也要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让他们在解惑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教学相长,学生的问题很多时候还会帮助老师打开思维,从新的角度理解教材。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提出"诗书"对刘兰芝性格的影响,从而使诗歌主题的探讨变得更加深入。
当然,提倡自主学习,并不是让我们把课堂完全放开,变成散漫、无序的课堂。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需要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漠然的旁观者。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让他们明白自己想要学什么,怎样才能学到。
学无止境,我想,教也同样无止境。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才会不断进步,不断成熟,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一潭死水。只有老师的"水源"是活的,流动的,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