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吴炳坤先生,香港古筝教育家、古筝、竖琴演奏家,原创乐曲达600多首。任香港音乐传艺协会会长、香港青少年精英古筝艺术团音乐总监、加拿大乐筵管弦乐团客席指挥、敦煌古筝钢琴学院院长、香港艺术联会资深艺术顾问、澄心筝艺始创人等。曾製作个人古筝唱片有《素筝粤韻》、《春江花月夜》、《筝乐精华》,一生获奖项无数,最近获得亚太区口琴节创意组(古筝伴奏)金奖。
自五岁开始学习古箏,吴炳坤先生在音乐领域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潛心精研,技艺炉火纯青,个人获得殊荣数不胜数。同时,他悉心授徒42个春秋,培育学生数万人,成为香港古箏教育中举足轻重的演奏家和教育家,於香江之畔传承古艺,琴韻悠扬遍四方。
面对变幻万千的世界,他始终保持着对音乐纯粹的热爱,恰如名片上的两句话“世事纷爭人易老,唯独弹琴好自娱。”但他又不是绝对的隐世,在古箏教育上他倾尽心血,希望能在艺术的传递中承前启後,让古箏艺术星火相传,在世界各地奏响中华民族典雅的华章。
醉心古箏传文化
近年来,传世2500年以上的中国传统乐器——古箏,正日新登上国际舞台,得到越来越多外国朋友的重视,成为世界性的乐器,与风靡世界的西方乐器钢琴交相辉映,成为世界音乐界中一东一西两种鲜明的演奏风格。香港著名古箏演奏家吴炳坤先生乘此“东风”,四十多年来尽己所能,将此民族瑰宝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自小习箏,吴炳坤先生的琴艺精湛,常常为听众带来一场又一场的听觉盛宴,他用或高亢铿锵,或低缓流畅的多彩音色,演绎出一首首流传千古的经典曲目。而观察过他弹琴的人,都会为其灵活的指法和深厚的功力所倾服——弹奏古箏,有人喜欢佩戴义甲,增强乐声,卻不可避免出现杂音。吴炳坤先生则为了演绎更纯粹的音色,毅然仅凭十指奏乐,他以完美的技艺,克服不戴义甲出现的声音减弱、指甲易折等问题,出色地将不同的曲目表演得淋漓尽致。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个作词作曲家,先後创作了六百多首作品,把新的活力灌注到传统的艺术中,使之焕发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不久前,在杭州举办两年一度的亚太区口琴节中,吴炳坤先生以动听的琴音折服了全场,一举从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的众多音乐人中夺得了创意组(古箏伴奏)金奖。加诸过去获奖无数,手捧来自世界的种种殊荣,吴炳坤先生倍感自豪——这份自豪,源於大家对其心中挚爱的古箏艺术之肯定。
“创作词曲,不仅是我的个人爱好,也能帮助学生进行更多元的练习。因为我的作品有动有静,既有热闹的又有优雅的。”原创众多的吴炳坤先生,是古箏界中作曲作词产量最高者的一位。他表示,创作不仅是个人的爱好,在音乐界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觉得中国的文化是以一直递增的形式发展着,如果只是保守着先贤的作品而没有创新,迟早会阻碍艺术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要丰富多样,不能一直省略减少。所以我觉得古箏音乐文化,需要靠後继者创作多一点产品。”
吴炳坤先生沉浸在古箏的艺术世界里,仿佛畅游在无垠欢乐的海洋,既有付出,也有收获,更弥足珍贵的,是他心中沉淀的感悟,为属於艺术的升华。他体会到,创作的灵感来源生活,人生的喜怒哀乐是作词作曲最好的源泉,一本书、一个故事,都可以发掘许许多多动人的题材,因而可转化成新的灵感,裨益原创。
2013年10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並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希望文艺工作者能让创作深入生活,继而将优秀的作品摆在首位。这与吴炳坤先生的艺术主张巧妙相似,也是艺术界中标榜的里程碑。
而对於创新选题方面,吴炳坤先生认为,音乐作品一定要带有正能量,要传播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作用。现今有不少艺术家过度侧重个性,情绪上有时会钻牛角尖,因为难免表现出无病呻吟的负面情绪。吴炳坤先生以不否认个性和人文作为前提,也建议艺术家们要考虑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让艺术界不仅有原创作品的正面影响,也给社会带来积极的作用。
真心育人技艺馨
自古名师出高徒,虽然不是必然,但也说明了,好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德艺双馨的吴炳坤先生不仅在教授学生高超古箏技艺的同时,也着重於引导学生发掘艺术的内涵,他对古箏教育提出了几点观点,既可提升演奏的方面,也能修炼质素的层面:
“学习古箏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兴趣,那是很好的学习动力,但以此为前提下,还要保持戒骄戒躁的心理,再结合循序渐进的学习,逐个突破习箏上的问题,多多欣赏优秀乐曲,虚心学习,多向老师请教问题,才能潛移默化地了解艺术的来龙去脈,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因此,他並不认同当今社会急於求成的治学观念,对许多家长只看重古箏考级的观点不能认同:“不少人为了获得相关证书,总是匆匆忙忙的学习一两首考试曲目,容易导致学习上的‘营养不良’,攀比心重,以孩子的琴艺当成自己面子的代表,导致学生学习急功近利,弹出来的曲调空有形式,没有灵魂。更有的家长看到我与学生聊天都觉得是浪费时间,殊不知师生间交流也是学习的一种。”
言语之中,吴炳坤先生也透露着一种无奈,毕竟任何的学习都需要时间的积淀,若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把学习停留在皮毛的层面,以後也容易出现遭到贻笑大方的情况。吴炳坤先生经常苦口告诫学生,学习古箏要从兴趣出发,要是为了考试而来上课,不见得是好事。
每一门学科,学得好可以触类旁通,提升个人修为,从而裨益人生。吴炳坤先生发现,现代社会物质化严重,人们大都追求表面的享受,因此心态浮躁,小小琐事就能纠缠半天。所以大家都需要一种提升修养的途径,熏陶情操,升华人格。无疑,音色自然,让人听後心情平和的古箏艺术,便是其中较好的选择。
“学习古箏可以让孩子有好的修养,懂得礼貌,因为弹古箏讲究规条,要求学生尊敬师长、爱护乐器,甚至在弹奏前要洗好手,养成了好的心境,从而改善人的质素。”可见,吴炳坤先生喜爱教学的理由有二,不仅是承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提高学琴人的素养。
所以,吴炳坤先生在教学中投入了大量心血,精心培育未来的古箏人才。而其不少学生也不负老师厚望,技艺日臻化境,养成了较高的思想境界,尊师乐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参与无线电视和亚洲电视的节目,还得到在英女王等外国贵宾面前表演的可贵机会。
吴炳坤先生爱好古箏,同时,也喜爱自己亲手修理古箏,从中分辨出乐器发声的好坏,並加以合适的改进,让演奏的效果更为出色。他无所保留,经常向造琴师傅提出建议,促进乐器的发展。
他还喜欢博览群书,家中藏书五万餘册:“我不仅看专业的书籍,也看很多其它范围的书,特别是文学类,因为那是提炼人类几千年历史的智慧,揭示人性的善恶,引导读者通晓事理。也能帮助音乐家得到提高。”他笑言,从事音乐的人,必备的条件是看书,家中图书过万,但好书只有三百本,不过自己也不会閒置,因为不时还要各取所长、裨益古箏。
吴炳坤先生热爱古箏,也喜爱弹奏竖琴一类乐器,每日生活乐声曼妙,琴声围绕。他準备把自己的原创作品整理起来,汇成书本,託香港书局发行,让社会大众分享自己的乐者之乐。他的愿望是多一点机会举行个人音乐会,让从远古传来的悠扬琴音,透过香港,响彻世界。
吴炳坤先生,香港古筝教育家、古筝、竖琴演奏家,原创乐曲达600多首。任香港音乐传艺协会会长、香港青少年精英古筝艺术团音乐总监、加拿大乐筵管弦乐团客席指挥、敦煌古筝钢琴学院院长、香港艺术联会资深艺术顾问、澄心筝艺始创人等。曾製作个人古筝唱片有《素筝粤韻》、《春江花月夜》、《筝乐精华》,一生获奖项无数,最近获得亚太区口琴节创意组(古筝伴奏)金奖。
自五岁开始学习古箏,吴炳坤先生在音乐领域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潛心精研,技艺炉火纯青,个人获得殊荣数不胜数。同时,他悉心授徒42个春秋,培育学生数万人,成为香港古箏教育中举足轻重的演奏家和教育家,於香江之畔传承古艺,琴韻悠扬遍四方。
面对变幻万千的世界,他始终保持着对音乐纯粹的热爱,恰如名片上的两句话“世事纷爭人易老,唯独弹琴好自娱。”但他又不是绝对的隐世,在古箏教育上他倾尽心血,希望能在艺术的传递中承前启後,让古箏艺术星火相传,在世界各地奏响中华民族典雅的华章。
醉心古箏传文化
近年来,传世2500年以上的中国传统乐器——古箏,正日新登上国际舞台,得到越来越多外国朋友的重视,成为世界性的乐器,与风靡世界的西方乐器钢琴交相辉映,成为世界音乐界中一东一西两种鲜明的演奏风格。香港著名古箏演奏家吴炳坤先生乘此“东风”,四十多年来尽己所能,将此民族瑰宝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自小习箏,吴炳坤先生的琴艺精湛,常常为听众带来一场又一场的听觉盛宴,他用或高亢铿锵,或低缓流畅的多彩音色,演绎出一首首流传千古的经典曲目。而观察过他弹琴的人,都会为其灵活的指法和深厚的功力所倾服——弹奏古箏,有人喜欢佩戴义甲,增强乐声,卻不可避免出现杂音。吴炳坤先生则为了演绎更纯粹的音色,毅然仅凭十指奏乐,他以完美的技艺,克服不戴义甲出现的声音减弱、指甲易折等问题,出色地将不同的曲目表演得淋漓尽致。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个作词作曲家,先後创作了六百多首作品,把新的活力灌注到传统的艺术中,使之焕发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不久前,在杭州举办两年一度的亚太区口琴节中,吴炳坤先生以动听的琴音折服了全场,一举从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的众多音乐人中夺得了创意组(古箏伴奏)金奖。加诸过去获奖无数,手捧来自世界的种种殊荣,吴炳坤先生倍感自豪——这份自豪,源於大家对其心中挚爱的古箏艺术之肯定。
“创作词曲,不仅是我的个人爱好,也能帮助学生进行更多元的练习。因为我的作品有动有静,既有热闹的又有优雅的。”原创众多的吴炳坤先生,是古箏界中作曲作词产量最高者的一位。他表示,创作不仅是个人的爱好,在音乐界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觉得中国的文化是以一直递增的形式发展着,如果只是保守着先贤的作品而没有创新,迟早会阻碍艺术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要丰富多样,不能一直省略减少。所以我觉得古箏音乐文化,需要靠後继者创作多一点产品。”
吴炳坤先生沉浸在古箏的艺术世界里,仿佛畅游在无垠欢乐的海洋,既有付出,也有收获,更弥足珍贵的,是他心中沉淀的感悟,为属於艺术的升华。他体会到,创作的灵感来源生活,人生的喜怒哀乐是作词作曲最好的源泉,一本书、一个故事,都可以发掘许许多多动人的题材,因而可转化成新的灵感,裨益原创。
2013年10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並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希望文艺工作者能让创作深入生活,继而将优秀的作品摆在首位。这与吴炳坤先生的艺术主张巧妙相似,也是艺术界中标榜的里程碑。
而对於创新选题方面,吴炳坤先生认为,音乐作品一定要带有正能量,要传播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作用。现今有不少艺术家过度侧重个性,情绪上有时会钻牛角尖,因为难免表现出无病呻吟的负面情绪。吴炳坤先生以不否认个性和人文作为前提,也建议艺术家们要考虑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让艺术界不仅有原创作品的正面影响,也给社会带来积极的作用。
真心育人技艺馨
自古名师出高徒,虽然不是必然,但也说明了,好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德艺双馨的吴炳坤先生不仅在教授学生高超古箏技艺的同时,也着重於引导学生发掘艺术的内涵,他对古箏教育提出了几点观点,既可提升演奏的方面,也能修炼质素的层面:
“学习古箏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兴趣,那是很好的学习动力,但以此为前提下,还要保持戒骄戒躁的心理,再结合循序渐进的学习,逐个突破习箏上的问题,多多欣赏优秀乐曲,虚心学习,多向老师请教问题,才能潛移默化地了解艺术的来龙去脈,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因此,他並不认同当今社会急於求成的治学观念,对许多家长只看重古箏考级的观点不能认同:“不少人为了获得相关证书,总是匆匆忙忙的学习一两首考试曲目,容易导致学习上的‘营养不良’,攀比心重,以孩子的琴艺当成自己面子的代表,导致学生学习急功近利,弹出来的曲调空有形式,没有灵魂。更有的家长看到我与学生聊天都觉得是浪费时间,殊不知师生间交流也是学习的一种。”
言语之中,吴炳坤先生也透露着一种无奈,毕竟任何的学习都需要时间的积淀,若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把学习停留在皮毛的层面,以後也容易出现遭到贻笑大方的情况。吴炳坤先生经常苦口告诫学生,学习古箏要从兴趣出发,要是为了考试而来上课,不见得是好事。
每一门学科,学得好可以触类旁通,提升个人修为,从而裨益人生。吴炳坤先生发现,现代社会物质化严重,人们大都追求表面的享受,因此心态浮躁,小小琐事就能纠缠半天。所以大家都需要一种提升修养的途径,熏陶情操,升华人格。无疑,音色自然,让人听後心情平和的古箏艺术,便是其中较好的选择。
“学习古箏可以让孩子有好的修养,懂得礼貌,因为弹古箏讲究规条,要求学生尊敬师长、爱护乐器,甚至在弹奏前要洗好手,养成了好的心境,从而改善人的质素。”可见,吴炳坤先生喜爱教学的理由有二,不仅是承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提高学琴人的素养。
所以,吴炳坤先生在教学中投入了大量心血,精心培育未来的古箏人才。而其不少学生也不负老师厚望,技艺日臻化境,养成了较高的思想境界,尊师乐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参与无线电视和亚洲电视的节目,还得到在英女王等外国贵宾面前表演的可贵机会。
吴炳坤先生爱好古箏,同时,也喜爱自己亲手修理古箏,从中分辨出乐器发声的好坏,並加以合适的改进,让演奏的效果更为出色。他无所保留,经常向造琴师傅提出建议,促进乐器的发展。
他还喜欢博览群书,家中藏书五万餘册:“我不仅看专业的书籍,也看很多其它范围的书,特别是文学类,因为那是提炼人类几千年历史的智慧,揭示人性的善恶,引导读者通晓事理。也能帮助音乐家得到提高。”他笑言,从事音乐的人,必备的条件是看书,家中图书过万,但好书只有三百本,不过自己也不会閒置,因为不时还要各取所长、裨益古箏。
吴炳坤先生热爱古箏,也喜爱弹奏竖琴一类乐器,每日生活乐声曼妙,琴声围绕。他準备把自己的原创作品整理起来,汇成书本,託香港书局发行,让社会大众分享自己的乐者之乐。他的愿望是多一点机会举行个人音乐会,让从远古传来的悠扬琴音,透过香港,响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