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意识中模糊不清和含混肤浅的观念越少,他感到的落后压力就越小,他思想上对首次学习新材料就越有准备。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就会越有成效。”因此,学生对知识结构掌握牢固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新知的动机和态度。近几年,我用新的教育理论尽可能使学生通晓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分散的零碎知识系统起来,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对学科学习会产生向往态度,兴趣浓厚,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1.着力起点:小学数学知识系统性较强,每一部分知识的形成,是建立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的,并且都为后继学习做了必要的准备。学生的学习也这样,每学习一种新知识,都是建立在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之上的,如果过去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那么学习新知识就有困难,因而教学时要着力起始教材,有了好的开端,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数”的起始教材是“整数”,“形”的起始教材是“平面”。都有起始和后继之分,如: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必须搞清“整除”,搞清“整除”又必须搞清“除尽”和“除不尽”,因此“除尽”和“除不尽”是起始教材,这是着力点。又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是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而来的,因此长方形的特征,周长及面积计算是起始教材,这是着力点。教学时,只要搞清了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教学哪是重点,劲往哪里使就很明确了,从而可灵活教法,避免教学上平均用力。
2.承上啟下:起始教材的正迁移,对后继教材的启发是较大的,它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我在新授“比的性质和作用”时,只要抓住了除法、分数和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就解决了。
3.适当渗透:这里所说的渗透,就是在教学新教材的时候,抓住有利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准备学习教材的新知识,以起到和后面的迁移相辅相成的作用。
1.从散到整:新知识一般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迁移过来的。是旧知识的发展延续,趋向从分散零碎的知识向系统完整的知识前进。如: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从数数、数实物到直观图画,从对应集合、函数思想的渗透到知识体系,实质上都是为分解和组成开拓,继而学习凑10法,算减想加等;这样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形成了完整系列,学习起来轻松愉快。
2.从局到全:应用题也是从一个个的局部开始,从方方面面着手,逐渐进化延伸的;从感性材料的积累,到表格题的过渡,最后到文字叙述;从能够说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初步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到初步学习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的题思路,归纳总结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这样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阶梯适中,学生接受得快。
1.减缓坡度,缩小间隙:设置环境,减缓知识结构的坡度,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的间隙,实际教学中,我因为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与前边的教材内容不协调,间隙太大。主要问题是:⑴在教材编排上,教材对分数的两种意义延伸不够,又不安排具体内容去加深拓展。⑵知识的负迁移阻碍了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
鉴于此,我实施两步程序进行教学。
第一步:自编教材,加大分数两种意义密度和深度的教学。着重突出讲授单位“1”(即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比较量÷标准量=分率”这个关系式的来龙去脉,并为后边学习分数乘除法一般应用题奠定基础。第二步:在学习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前,通过对“第一步”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搞清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多(少)几分之几或多(少)百分之几不相等的特征】,从而正确确定标准量,真正理解“关键句”(即带有分率的句子),无疑这就是搞清量率对应的前提。这样教学,不但缩小了知识空隙,还体现了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但避免了负迁移对掌握新知识的干扰,而且还可以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依旧探新、体验感悟:学生在吃透“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去通过动手制作、操作,深刻领悟圆柱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的相互关系,通过自学课本,结合实物加深圆柱特征的理性认识,在课外用硬纸制做“四个周长都是15.7厘米的圆和两个长15.7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样,不但把旧新知识点紧紧的栓在了一起,而且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做了实质性准备,还培养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技能。
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吸引下,借助知识结构这根拐杖,独立自主地探索,积极主动地交流,再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认证,巩固强化拓展,让知结构陪伴着学生去获取更多知识。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柴沟小学)
一、注重起始教材,促迁移
1.着力起点:小学数学知识系统性较强,每一部分知识的形成,是建立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的,并且都为后继学习做了必要的准备。学生的学习也这样,每学习一种新知识,都是建立在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之上的,如果过去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那么学习新知识就有困难,因而教学时要着力起始教材,有了好的开端,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数”的起始教材是“整数”,“形”的起始教材是“平面”。都有起始和后继之分,如: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必须搞清“整除”,搞清“整除”又必须搞清“除尽”和“除不尽”,因此“除尽”和“除不尽”是起始教材,这是着力点。又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是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而来的,因此长方形的特征,周长及面积计算是起始教材,这是着力点。教学时,只要搞清了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教学哪是重点,劲往哪里使就很明确了,从而可灵活教法,避免教学上平均用力。
2.承上啟下:起始教材的正迁移,对后继教材的启发是较大的,它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我在新授“比的性质和作用”时,只要抓住了除法、分数和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就解决了。
3.适当渗透:这里所说的渗透,就是在教学新教材的时候,抓住有利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准备学习教材的新知识,以起到和后面的迁移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把握教材体系、内容实质,促迁移
1.从散到整:新知识一般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迁移过来的。是旧知识的发展延续,趋向从分散零碎的知识向系统完整的知识前进。如: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从数数、数实物到直观图画,从对应集合、函数思想的渗透到知识体系,实质上都是为分解和组成开拓,继而学习凑10法,算减想加等;这样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形成了完整系列,学习起来轻松愉快。
2.从局到全:应用题也是从一个个的局部开始,从方方面面着手,逐渐进化延伸的;从感性材料的积累,到表格题的过渡,最后到文字叙述;从能够说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初步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到初步学习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的题思路,归纳总结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这样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阶梯适中,学生接受得快。
三、掌握承受力度,促迁移
1.减缓坡度,缩小间隙:设置环境,减缓知识结构的坡度,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的间隙,实际教学中,我因为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与前边的教材内容不协调,间隙太大。主要问题是:⑴在教材编排上,教材对分数的两种意义延伸不够,又不安排具体内容去加深拓展。⑵知识的负迁移阻碍了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
鉴于此,我实施两步程序进行教学。
第一步:自编教材,加大分数两种意义密度和深度的教学。着重突出讲授单位“1”(即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比较量÷标准量=分率”这个关系式的来龙去脉,并为后边学习分数乘除法一般应用题奠定基础。第二步:在学习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前,通过对“第一步”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搞清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多(少)几分之几或多(少)百分之几不相等的特征】,从而正确确定标准量,真正理解“关键句”(即带有分率的句子),无疑这就是搞清量率对应的前提。这样教学,不但缩小了知识空隙,还体现了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但避免了负迁移对掌握新知识的干扰,而且还可以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依旧探新、体验感悟:学生在吃透“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去通过动手制作、操作,深刻领悟圆柱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的相互关系,通过自学课本,结合实物加深圆柱特征的理性认识,在课外用硬纸制做“四个周长都是15.7厘米的圆和两个长15.7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样,不但把旧新知识点紧紧的栓在了一起,而且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做了实质性准备,还培养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技能。
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吸引下,借助知识结构这根拐杖,独立自主地探索,积极主动地交流,再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认证,巩固强化拓展,让知结构陪伴着学生去获取更多知识。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柴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