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企业与职业教育发展关系的阐述,通过分析南宁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与需求,论证了政府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的职能定位,提出推进南宁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教结合 政策保障 职业教育 互惠双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劳教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的方法”。列宁也说过“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者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职业教育与产业有着天然的渊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既有历史性,又有现实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已成为共识,国际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其产教结合的模式和机制也比较先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体系也比较成熟。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些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如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了《企业支付实习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但我市在促进产教结合方面缺乏系统、规范性的法规条文,使产学研合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如财政支持和拨款力度、合作中知识产权的归属、合作中出现的各种经济冲突和利益纠纷等等,无法依法行事和按章解决。由于缺乏政府的实质性支持和企业的自觉参与,所以目前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实践依然是职业院校的自发行为和单边行动,产教结合的层次和深度明显不够,影响了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南宁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市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高职学院层出不穷,在校生数每年都在不断增长,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3年在校生人数不足4000人,2012年增长到15800多人,增长速度可想而知。从规模上看,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都已稳居同类别或同层次教育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日益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已成为广大职业院校贯彻产教结合理念的现实注解,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职业教育链已深度融入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正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思路。在政策的引导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区域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链已逐渐融入产业链,但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要现状有: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企业对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观念陈旧,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
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层次和深度明显不够。本人通过发放的调查问卷及亲身走访了几家比较大熟悉的企业了解到:许多企业不怎么认可通过与职业院校合作能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还是持欢迎态度;都觉得“教育和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职业学校两个人才来源地;对人才培养成本还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只想“伸手要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有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没有认识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表现为企业的教育和培训成本在企业的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过低,企业设备和设施只发挥着生产作用,没有发挥教育和培训作用,对于校企合作所产生的效益没有切身感受。
(二)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与严重脱节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都是以教育部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依据的,很少考虑到南宁市企业的用人需求,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目前我市5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开展的产教结合实践活动主要还是职业院校的自发行为和单边行为,其产教结合的主要内容停留在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和开办校办企业等方面,“自给自足”特征明显,还没能与企业达成生产项目、设备和人力资源部分共享。由此导致许多职业院校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全部内容,企业方面对产教结合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价等都不涉及,二者之间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
(三)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产教结合动力不够
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关职业教育开展产教结合的文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 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参与和指导,校企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教结合的深入发展。同时,我市也没有针对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方面出台有关的税收优惠或补偿制度;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及校企双方的权益保障机制;没能制订一系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监督评估、奖惩制度的体系,导致企业内驱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得与失。在没有政策、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支付的额外教育成本,需要自己独立承担。因此,企业可以或可能少量、单次尝试投入这部分资金,但不可能长期投入。
(四)初步形成的校企合作模式的保障性不强
2011年9月25日在南宁市正式启动了广西“建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院校,分别与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签约,约定开设企业“订单班”等校企合作事项。所谓“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办学机制。各校还将吸纳更多企业成为“会员”,并就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更多内容进行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将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目前该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共有54个成员,其中理事会成员普遍参与了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已开设有10多个“订单班”。 但这种模式还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这模式都是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的,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所以作为校企合作桥梁的政府的参与是校企合作长效、稳定发展的保障。
二、调动我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政策建议
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应当是政府指引、企业参与、学校主导。只有做到公平教育,借助企业、媒体等社会力量,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用,用有所能。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培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努力做到“自发组织”向“制度规定”转变、“随机合作”向“统筹规划”转变、“浅层合作”向“深度变革”转变、从“看短期利益”向“看长期效益”转变。
(一)实时制定校企合作的政府规章或人大条例。
目前,我市出台了一些纲要或意见等文件,虽对校企合作都有明确要求,但更多是倡导性的,不是相应的一些规定和要求,因此并未能法律层面固化下来。制定政策法规将赋予学校和企业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也能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在制度化层面上实质性的迈进。
(二)引导校企合作从“浅层合作”向“深度变革”转变。
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企业不知道学校想做什么,学校也不知道企业想为他们培养哪些方面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政府不仅是要继续的去倡导、搭台,还应更好地去统筹和推进。要从“随机合作”向“统筹规划”转变。今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应该更多的去沟通,携起手来制定区域的、行业的校企合作规划,引导我们校企合作,形成合作的链条。企业应该从“看短期利益”向“看长期效益”转变。与此同时,一个企业也应尽到社会责任,也更要有担当,政府应更多的去激发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企业今后要更好地发展,需要学校源源不断的提供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企业应该看得更长远一点,看得更高一点。政府应引导校企合作变被动为主动、短期变长期、局部变全局的合作,真正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
(三)基于公共财政角度建立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
1、改革所得税。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利用税收手段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针对我国在职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标准偏低的状况,可以采用具有弹性的做法,即对于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其税前扣除标准可提高到4%以内。企业用于职业教育所发生的借款利息支出,可在税前全额扣除。
2、调整营业税。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与非营利性机构具有相同的公共服务性质,因此政府应考虑给予校企合作模式的职业教育同等的税收优惠待遇。对于由企业承办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其税收优惠原则、范围和幅度应参照非盈利机构的基础上适当执行。同时,减免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而使用的厂房、购置机器设备过程中产生的税费,以此来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公共管理的积极性。
3、完善增值税。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而购买的用于科研、教学的仪器免征增值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使企业有充裕的资金用于人力资源的投资。此外,可以对接受职业教育院校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的企业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给予定额优惠。如按每生每月给予企业150元-500元不等的税收补贴。在教育相对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由政府全部承担全部实习生补贴费用;在东部沿海等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实施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的方法。
(四)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发挥人才培养作用
1、要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步伐,就必须深化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形成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
2、 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加快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要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机制。要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3、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开展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按照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安排学生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岗位上学习,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有些地方和职业院校可以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将学生安排在企业岗位上学习,也可以在保证总量的前提下,将学生在企业的时间分成若干阶段,与学校教学活动交替进行;学生可以在三年内集中完成学业,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总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上,鼓励多样化。
4、改革和完善管理制度,为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产教结合委员会”制度,让企业真正参与学校的管理,鼓励企业和学校一起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并推进“职业教育学分”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以保证提前取得就业岗位或家庭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制定“加强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习制度,加强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制定为参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提供合理报酬和津贴的政策,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制定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需要,积极调整学习制度,普遍采取学年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改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价考核办法,确立以顶岗实习单位评价为主体的考试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8(06).
[2] 王健康等,湖南产业发展动态分析与结构调整策略[J].经济地理,2005(03).
[3]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4] 曹哗等,中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形式的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9).
[5] 夏爱梅,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J].成功(教育),2011(10)
[6] 叶陈毅等,浙江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模式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12).
[7] 颜绍梅,谈高职教育产教结合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8).
[8] 周劲松等,区域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政策需求与机制创新 [J].职业教育技术,2010(10).
[9] 张妙凌,政府培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9).
[关键词]:产教结合 政策保障 职业教育 互惠双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劳教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的方法”。列宁也说过“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者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职业教育与产业有着天然的渊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既有历史性,又有现实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已成为共识,国际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其产教结合的模式和机制也比较先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体系也比较成熟。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些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如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了《企业支付实习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但我市在促进产教结合方面缺乏系统、规范性的法规条文,使产学研合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如财政支持和拨款力度、合作中知识产权的归属、合作中出现的各种经济冲突和利益纠纷等等,无法依法行事和按章解决。由于缺乏政府的实质性支持和企业的自觉参与,所以目前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实践依然是职业院校的自发行为和单边行动,产教结合的层次和深度明显不够,影响了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南宁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市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高职学院层出不穷,在校生数每年都在不断增长,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3年在校生人数不足4000人,2012年增长到15800多人,增长速度可想而知。从规模上看,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都已稳居同类别或同层次教育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日益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已成为广大职业院校贯彻产教结合理念的现实注解,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职业教育链已深度融入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正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思路。在政策的引导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区域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链已逐渐融入产业链,但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要现状有: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企业对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观念陈旧,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
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层次和深度明显不够。本人通过发放的调查问卷及亲身走访了几家比较大熟悉的企业了解到:许多企业不怎么认可通过与职业院校合作能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还是持欢迎态度;都觉得“教育和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职业学校两个人才来源地;对人才培养成本还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只想“伸手要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有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没有认识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表现为企业的教育和培训成本在企业的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过低,企业设备和设施只发挥着生产作用,没有发挥教育和培训作用,对于校企合作所产生的效益没有切身感受。
(二)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与严重脱节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都是以教育部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依据的,很少考虑到南宁市企业的用人需求,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有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目前我市5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开展的产教结合实践活动主要还是职业院校的自发行为和单边行为,其产教结合的主要内容停留在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和开办校办企业等方面,“自给自足”特征明显,还没能与企业达成生产项目、设备和人力资源部分共享。由此导致许多职业院校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全部内容,企业方面对产教结合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价等都不涉及,二者之间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
(三)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产教结合动力不够
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关职业教育开展产教结合的文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 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参与和指导,校企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教结合的深入发展。同时,我市也没有针对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方面出台有关的税收优惠或补偿制度;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及校企双方的权益保障机制;没能制订一系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监督评估、奖惩制度的体系,导致企业内驱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得与失。在没有政策、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支付的额外教育成本,需要自己独立承担。因此,企业可以或可能少量、单次尝试投入这部分资金,但不可能长期投入。
(四)初步形成的校企合作模式的保障性不强
2011年9月25日在南宁市正式启动了广西“建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院校,分别与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签约,约定开设企业“订单班”等校企合作事项。所谓“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办学机制。各校还将吸纳更多企业成为“会员”,并就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更多内容进行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将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目前该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共有54个成员,其中理事会成员普遍参与了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已开设有10多个“订单班”。 但这种模式还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这模式都是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的,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所以作为校企合作桥梁的政府的参与是校企合作长效、稳定发展的保障。
二、调动我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政策建议
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应当是政府指引、企业参与、学校主导。只有做到公平教育,借助企业、媒体等社会力量,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用,用有所能。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培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努力做到“自发组织”向“制度规定”转变、“随机合作”向“统筹规划”转变、“浅层合作”向“深度变革”转变、从“看短期利益”向“看长期效益”转变。
(一)实时制定校企合作的政府规章或人大条例。
目前,我市出台了一些纲要或意见等文件,虽对校企合作都有明确要求,但更多是倡导性的,不是相应的一些规定和要求,因此并未能法律层面固化下来。制定政策法规将赋予学校和企业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也能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在制度化层面上实质性的迈进。
(二)引导校企合作从“浅层合作”向“深度变革”转变。
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企业不知道学校想做什么,学校也不知道企业想为他们培养哪些方面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政府不仅是要继续的去倡导、搭台,还应更好地去统筹和推进。要从“随机合作”向“统筹规划”转变。今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应该更多的去沟通,携起手来制定区域的、行业的校企合作规划,引导我们校企合作,形成合作的链条。企业应该从“看短期利益”向“看长期效益”转变。与此同时,一个企业也应尽到社会责任,也更要有担当,政府应更多的去激发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企业今后要更好地发展,需要学校源源不断的提供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企业应该看得更长远一点,看得更高一点。政府应引导校企合作变被动为主动、短期变长期、局部变全局的合作,真正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
(三)基于公共财政角度建立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
1、改革所得税。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利用税收手段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针对我国在职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标准偏低的状况,可以采用具有弹性的做法,即对于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其税前扣除标准可提高到4%以内。企业用于职业教育所发生的借款利息支出,可在税前全额扣除。
2、调整营业税。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与非营利性机构具有相同的公共服务性质,因此政府应考虑给予校企合作模式的职业教育同等的税收优惠待遇。对于由企业承办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其税收优惠原则、范围和幅度应参照非盈利机构的基础上适当执行。同时,减免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而使用的厂房、购置机器设备过程中产生的税费,以此来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公共管理的积极性。
3、完善增值税。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而购买的用于科研、教学的仪器免征增值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使企业有充裕的资金用于人力资源的投资。此外,可以对接受职业教育院校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的企业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给予定额优惠。如按每生每月给予企业150元-500元不等的税收补贴。在教育相对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由政府全部承担全部实习生补贴费用;在东部沿海等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实施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的方法。
(四)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发挥人才培养作用
1、要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步伐,就必须深化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形成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
2、 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加快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要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机制。要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3、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开展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按照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安排学生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岗位上学习,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有些地方和职业院校可以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将学生安排在企业岗位上学习,也可以在保证总量的前提下,将学生在企业的时间分成若干阶段,与学校教学活动交替进行;学生可以在三年内集中完成学业,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总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上,鼓励多样化。
4、改革和完善管理制度,为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产教结合委员会”制度,让企业真正参与学校的管理,鼓励企业和学校一起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并推进“职业教育学分”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以保证提前取得就业岗位或家庭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制定“加强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习制度,加强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制定为参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提供合理报酬和津贴的政策,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制定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需要,积极调整学习制度,普遍采取学年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改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价考核办法,确立以顶岗实习单位评价为主体的考试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8(06).
[2] 王健康等,湖南产业发展动态分析与结构调整策略[J].经济地理,2005(03).
[3]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4] 曹哗等,中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形式的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9).
[5] 夏爱梅,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J].成功(教育),2011(10)
[6] 叶陈毅等,浙江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模式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12).
[7] 颜绍梅,谈高职教育产教结合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8).
[8] 周劲松等,区域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政策需求与机制创新 [J].职业教育技术,2010(10).
[9] 张妙凌,政府培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