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化学科目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误区。有些课堂上一味追求互动,看似热闹,却很低效。如何构建既体现新课程理念,又注重课堂质效的教学新模式,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十二中学做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三个促进”“四种关系”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本文尝试描述一种“以目标为核心”的“预设―交流―检测”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并就这三大主要环节展开论述。
新课程模式的三大主要环节
“预设” 主要是完成以下三个任务:第一,教师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出发点,预测学生的知识储备;第二,通过小而精的习题,拉齐本节课的知识储备,检测学生已有的基础,为新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准备;第三,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预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用简洁的话语呈现给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提倡所有的目标一起呈现,而应该分段完成。
“交流” 是整个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主体、生成、调控”关系的重要体现。这个过程既包括学生主体的学,也包含了教师科学的导。“导”,其实就是教师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促成学生反思和讨论,并在学生自学讨论时,做到点对点的精点拨,这是本节课关键的环节。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会主动地交流,并会对疑难点及时询问教师,教师也可以面对面地指导学弱生。
“检测” 主要包含两个层次:首先是达标题训练。针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每一个知识点的后面设计1—2个基础题目,进行课堂达标检测,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也可以调节教学速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合理有效地调节教学进度。其次是综合题,训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测试部分,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以上是学校化学组提出的“预设——交流——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就一堂化学课而言,教师要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努力创建高效生本课堂。
新课程模式的主要课型设计
根据中学化学课的教学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下面就课堂教学中三种基本课型做以说明:
新授课:主要环节
温故知新,目标驱动。通过小而精的习题,可以使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还可以为本节课做一下铺垫,拉齐本节课的知识储备,学生在进入新课时可以达到学习的起点相同。
然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恰当的情景或问题,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教师要按照课本的知识体系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来设计教学目标。目标要可行,要有伸展性,并可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不能以本为本,要符合学生探究水平的提高。目标要可检测。教师把目标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并明确一定时间后会随机选择同学回答问题,还要同时提出答题要求,如A层可适当参考课本,B层可以脱离课本独立完成,增强学生的识记兴趣,并在学生自学讨论时走下去,做到点对点的精点拨,这是本节课关键的环节。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会主动地交流,并会对疑难点及时地询问教师,教师可以面对面地指导学生,特别是关注到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学案导学、自我检测。通过集体备课,结合个人特点,编制适合教材内容、适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学案中应把本课时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非常清晰、有条理地展现给学生。重要的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中的关键字词可留空,让学生当堂识记、分析、填写,以增强印象。每一个知识的后面应设计1—2个基础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集体解析、点拨提升。在自主学习、互助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和解析,帮助学生解决那些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虽然学生没有提出疑问,但学生有可能出现错误认识而自己没有发现,教师要设计相关的习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知识点,使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成为学生主动要学、要解决,使教师的讲解成为学生的需要,真正做到精讲。
变式训练、总结反思。对于重点知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把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回顾并加以理解,老师要设计1—3个针对重点题、难点题、易错题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当堂反馈结果,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检查学生是否能掌握课时要求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技能。
讲评课:主要环节
及时反馈,个体点拨。考试结束后是学生最想知道答案的时候,也是解决问题热度最高的时候,及时讨论,及时解决,学生对正确答案的记忆也是最深刻的。
讲评课也是学生问题最多最杂的课型,所以提前到班,就可以对一些同学进行点对点的辅导,可以让平时上课不主动提问的安静学生也得到及时点拨,而且适当的赞许会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自我检测,生生互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限时的生生互助,生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答疑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在互助的基础上列举出1—2个相似典型例题,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这些题目,以检测在生生互助环节的效果。对于讨论积极有成效的小组及正确率高的小组适时表扬,还要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树立其在化学课上的自信心。
集体解析,归类指导。教师对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进行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讲评时,不仅要讲出题目的正确做法,更重要的是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方法指导。
变式训练、二次过关。对于重点知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识记和理解,重点题、难点题、易错题要设计1—3个变式训练题,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通过变式训练,归纳、整理出这一类题目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明确此类题目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哪些,如何避免。还要进行二次过关测试,以检查讲评效果。
复习课:主要环节
确立目标,构建网络。根据课程要求,确定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包括哪些是知识点,其中有哪些是复习重点和难点,及这些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等级。预设的目标必须简明扼要,语言表述必须准确,让学生在讨论中构建本章节的知识网络。这样可以使零碎的、支离破碎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进而串联成知识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我检测,生生互助。教师根据复习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每讲解一个知识点都列举出1—2个典型例题,生生互助,分析和解决这些题目,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每道例题解决后,跟上1—3个变式训练题,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由于是基础的典型例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讲解强化完善知识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点对点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可以最大化地做到生生之间的精点拨。
综合训练,提升能力。设计能力训练题可分为两个层次,前者的题目较容易,强调考查基础;后者可有一定难度,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题量不能太大,能基本覆盖本课时复习的主要内容即可,能让学生当堂完成。所用题目应经过教师的细心挑选,不能有错题、偏题、超纲题。每道题目应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同一知识点不重复考查,真正做到精练。如果时间允许,可当堂检查训练效果,做出评价。如课堂时间不允许,则收缴学生答卷,课后批阅,另择时反馈。
总结反思,巩固提高。教师引领学生对本课时复习的内容做出总结,对复习的效果做出评价。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时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可以让部分学生口头进行反思。可使学生自我检测、自我反馈、自我激励,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审视自己,养成随时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十二中学)
新课程模式的三大主要环节
“预设” 主要是完成以下三个任务:第一,教师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出发点,预测学生的知识储备;第二,通过小而精的习题,拉齐本节课的知识储备,检测学生已有的基础,为新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准备;第三,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预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用简洁的话语呈现给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提倡所有的目标一起呈现,而应该分段完成。
“交流” 是整个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主体、生成、调控”关系的重要体现。这个过程既包括学生主体的学,也包含了教师科学的导。“导”,其实就是教师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促成学生反思和讨论,并在学生自学讨论时,做到点对点的精点拨,这是本节课关键的环节。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会主动地交流,并会对疑难点及时询问教师,教师也可以面对面地指导学弱生。
“检测” 主要包含两个层次:首先是达标题训练。针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每一个知识点的后面设计1—2个基础题目,进行课堂达标检测,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也可以调节教学速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合理有效地调节教学进度。其次是综合题,训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测试部分,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以上是学校化学组提出的“预设——交流——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就一堂化学课而言,教师要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努力创建高效生本课堂。
新课程模式的主要课型设计
根据中学化学课的教学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下面就课堂教学中三种基本课型做以说明:
新授课:主要环节
温故知新,目标驱动。通过小而精的习题,可以使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还可以为本节课做一下铺垫,拉齐本节课的知识储备,学生在进入新课时可以达到学习的起点相同。
然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恰当的情景或问题,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教师要按照课本的知识体系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来设计教学目标。目标要可行,要有伸展性,并可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不能以本为本,要符合学生探究水平的提高。目标要可检测。教师把目标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并明确一定时间后会随机选择同学回答问题,还要同时提出答题要求,如A层可适当参考课本,B层可以脱离课本独立完成,增强学生的识记兴趣,并在学生自学讨论时走下去,做到点对点的精点拨,这是本节课关键的环节。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会主动地交流,并会对疑难点及时地询问教师,教师可以面对面地指导学生,特别是关注到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学案导学、自我检测。通过集体备课,结合个人特点,编制适合教材内容、适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学案中应把本课时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非常清晰、有条理地展现给学生。重要的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中的关键字词可留空,让学生当堂识记、分析、填写,以增强印象。每一个知识的后面应设计1—2个基础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集体解析、点拨提升。在自主学习、互助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和解析,帮助学生解决那些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虽然学生没有提出疑问,但学生有可能出现错误认识而自己没有发现,教师要设计相关的习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知识点,使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成为学生主动要学、要解决,使教师的讲解成为学生的需要,真正做到精讲。
变式训练、总结反思。对于重点知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把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回顾并加以理解,老师要设计1—3个针对重点题、难点题、易错题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当堂反馈结果,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检查学生是否能掌握课时要求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技能。
讲评课:主要环节
及时反馈,个体点拨。考试结束后是学生最想知道答案的时候,也是解决问题热度最高的时候,及时讨论,及时解决,学生对正确答案的记忆也是最深刻的。
讲评课也是学生问题最多最杂的课型,所以提前到班,就可以对一些同学进行点对点的辅导,可以让平时上课不主动提问的安静学生也得到及时点拨,而且适当的赞许会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自我检测,生生互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限时的生生互助,生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答疑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在互助的基础上列举出1—2个相似典型例题,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这些题目,以检测在生生互助环节的效果。对于讨论积极有成效的小组及正确率高的小组适时表扬,还要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树立其在化学课上的自信心。
集体解析,归类指导。教师对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进行整理、分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讲评时,不仅要讲出题目的正确做法,更重要的是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方法指导。
变式训练、二次过关。对于重点知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识记和理解,重点题、难点题、易错题要设计1—3个变式训练题,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通过变式训练,归纳、整理出这一类题目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明确此类题目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哪些,如何避免。还要进行二次过关测试,以检查讲评效果。
复习课:主要环节
确立目标,构建网络。根据课程要求,确定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包括哪些是知识点,其中有哪些是复习重点和难点,及这些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等级。预设的目标必须简明扼要,语言表述必须准确,让学生在讨论中构建本章节的知识网络。这样可以使零碎的、支离破碎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进而串联成知识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我检测,生生互助。教师根据复习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每讲解一个知识点都列举出1—2个典型例题,生生互助,分析和解决这些题目,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每道例题解决后,跟上1—3个变式训练题,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由于是基础的典型例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讲解强化完善知识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点对点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可以最大化地做到生生之间的精点拨。
综合训练,提升能力。设计能力训练题可分为两个层次,前者的题目较容易,强调考查基础;后者可有一定难度,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题量不能太大,能基本覆盖本课时复习的主要内容即可,能让学生当堂完成。所用题目应经过教师的细心挑选,不能有错题、偏题、超纲题。每道题目应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同一知识点不重复考查,真正做到精练。如果时间允许,可当堂检查训练效果,做出评价。如课堂时间不允许,则收缴学生答卷,课后批阅,另择时反馈。
总结反思,巩固提高。教师引领学生对本课时复习的内容做出总结,对复习的效果做出评价。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时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可以让部分学生口头进行反思。可使学生自我检测、自我反馈、自我激励,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审视自己,养成随时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