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巨大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城市双修工作的开展,老旧公园作为城市中心稀缺的绿地空间,是实现海绵城市的良好载体。本文以长沙市桂花公园为例,对基于海绵理念下城市老旧公园景观改造设计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讨,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可借鉴和参考之处。
【关键词】老旧公园改造;海绵城市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等突出共性问题日益严重。为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提倡构建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
海绵城市作为新型的城市发展方式,对于系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義。在生态可持续的大背景下,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地被赋予生态海绵的功能,公园已不仅是面状的绿色图斑,而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1】,因此,规划设计应响应国家关于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政策,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长沙市中心老城区存在着绿地面积小,硬化面积大的特点,且公园多为老旧公园,周边多为密集型的住宅区,因此在城区中稀少的公园绿地中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降低市政排水管道的雨水排放压力,并实现水的循环利用,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措施。
2、概念提出
2.1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目前,海绵城市的理论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实施,统筹对雨水的源头、中途和末端进行控制。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
2.2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老旧公园改造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老旧公园景观改造简而言之,就是把城市中的公园绿地空间建设成一块“绿色的海绵体”。在传统的绿地景观的基础上梳理场地的雨水关系,结合一些绿色海绵设施,使其具有基本的城市绿地公园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受纳雨水和排放雨水的功能,在有限的城市绿地空间中,老旧公园的海绵化改造能够构建区域范围的雨水管理网络,达到蓄水、调节、排涝良性循环的目的。
3、改造案例分析
3.1项目现状情况
桂花公园位于长沙市市中心老城区,周边都是城市主干道,附近以单位宿舍以及成熟社区为主,建筑密度较大,附近无大型公园。桂花公园面积约26亩,面积不大,但人流活动量大。桂花公园虽面积小,但硬化面积占比大,而且大部分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水泥铺装,导致雨水渗透性差。铺装和绿地的边界按传统做法设置了路缘石,广场道路上的雨水只能通过放坡流入排水沟最后汇入市政雨水管被收走。雨后公园内可见多处积水,水池驳岸护坡是硬化的,水体无自我净化功能,水池边缺供观赏休憩停留设施;水体流动性差,相当于一滩死水。缺乏水生植物,水塘存在渗漏情况,即使降暴雨后,水位也在溢流口以下,现有溢流口几乎无用;无清淤设施。公园现状建筑数量比较多,占地面积较大,屋面雨水基本都是通过雨落管直接接入到排水沟再汇入市政雨水管道。见图3.1-1
3.2海绵公园改造必要性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2020年建成区20%的区域要达到7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0%的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的要求,满足“城市双修”的要求。桂花公园的周边地块建筑密度比较大,海绵城市设施改造困难,而公园本底条件较好,海绵改造难度小,效果显著。由于公园内无渗透功能的硬质过多、排水系统的问题、径流污染的问题、调蓄功能无法实现。
4、海绵设计
4.1下垫面分析
公园下垫面主要有建筑屋面、道路和广场、绿地、水体这几种类型,径流系数如下表,绿地覆盖率约40%,综合径流系数约0.47,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好。
表4.1-1 下垫面情况分析
4.2汇水分析
总体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坡向现有水塘,除公园与外部道路绿化分隔带和少量边角区域,公园内部大部分降雨汇入现有水塘。主要存在的问题①排水体系:排水组织体系不佳,少数区域降雨后有积水现象;②排水设施:排水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区域利用绿化和游步道之间的沟槽排水,携带泥沙,影响水塘水质;③水塘:水塘硬质护岸,塘内水流动性不佳,净化效果有待提高;④水塘渗漏,即使暴雨后,水位也在溢流口以下,现有溢流口几乎无用;⑤无清淤设施。 4.3海绵改造重点
公园内硬化面积过大,雨水无法直接下渗,造成雨水资源的浪费和管道负荷的加大,因此设计根据功能的需求重新梳理游路和广场,在保证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少硬化多绿化。主要从两方面:一是径流污染控制。通过梳理排水体系,进行有组织排水,消除路面积水,按海绵理念完善排水设施,削减面源污染,降低水塘负荷,对中心水塘进行改造生态护岸,降低径流污染,改善水利条件,并对水塘植物进行相应的搭配,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对水塘整体形式布局和基础设施进行相应的提升。二是雨水资源化利用。利用LID设施源头削减径流污染,对流入水塘雨水进行收集、沉淀、生物或植物净化。水塘水质满足回用杂用水——绿地和道路浇洒的水质要求,对水塘中的雨水更进一步的过滤和消毒。雨水回用减少市政自来水用水量,又有利于水塘水量微循环,提高水塘水流活性。
4.4海绵设施平面布置
【关键词】老旧公园改造;海绵城市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等突出共性问题日益严重。为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提倡构建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
海绵城市作为新型的城市发展方式,对于系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義。在生态可持续的大背景下,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地被赋予生态海绵的功能,公园已不仅是面状的绿色图斑,而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1】,因此,规划设计应响应国家关于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政策,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长沙市中心老城区存在着绿地面积小,硬化面积大的特点,且公园多为老旧公园,周边多为密集型的住宅区,因此在城区中稀少的公园绿地中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降低市政排水管道的雨水排放压力,并实现水的循环利用,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措施。
2、概念提出
2.1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目前,海绵城市的理论和建设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实施,统筹对雨水的源头、中途和末端进行控制。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
2.2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老旧公园改造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老旧公园景观改造简而言之,就是把城市中的公园绿地空间建设成一块“绿色的海绵体”。在传统的绿地景观的基础上梳理场地的雨水关系,结合一些绿色海绵设施,使其具有基本的城市绿地公园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受纳雨水和排放雨水的功能,在有限的城市绿地空间中,老旧公园的海绵化改造能够构建区域范围的雨水管理网络,达到蓄水、调节、排涝良性循环的目的。
3、改造案例分析
3.1项目现状情况
桂花公园位于长沙市市中心老城区,周边都是城市主干道,附近以单位宿舍以及成熟社区为主,建筑密度较大,附近无大型公园。桂花公园面积约26亩,面积不大,但人流活动量大。桂花公园虽面积小,但硬化面积占比大,而且大部分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水泥铺装,导致雨水渗透性差。铺装和绿地的边界按传统做法设置了路缘石,广场道路上的雨水只能通过放坡流入排水沟最后汇入市政雨水管被收走。雨后公园内可见多处积水,水池驳岸护坡是硬化的,水体无自我净化功能,水池边缺供观赏休憩停留设施;水体流动性差,相当于一滩死水。缺乏水生植物,水塘存在渗漏情况,即使降暴雨后,水位也在溢流口以下,现有溢流口几乎无用;无清淤设施。公园现状建筑数量比较多,占地面积较大,屋面雨水基本都是通过雨落管直接接入到排水沟再汇入市政雨水管道。见图3.1-1
3.2海绵公园改造必要性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2020年建成区20%的区域要达到7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0%的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的要求,满足“城市双修”的要求。桂花公园的周边地块建筑密度比较大,海绵城市设施改造困难,而公园本底条件较好,海绵改造难度小,效果显著。由于公园内无渗透功能的硬质过多、排水系统的问题、径流污染的问题、调蓄功能无法实现。
4、海绵设计
4.1下垫面分析
公园下垫面主要有建筑屋面、道路和广场、绿地、水体这几种类型,径流系数如下表,绿地覆盖率约40%,综合径流系数约0.47,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好。
表4.1-1 下垫面情况分析
4.2汇水分析
总体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坡向现有水塘,除公园与外部道路绿化分隔带和少量边角区域,公园内部大部分降雨汇入现有水塘。主要存在的问题①排水体系:排水组织体系不佳,少数区域降雨后有积水现象;②排水设施:排水设施不够完善,部分区域利用绿化和游步道之间的沟槽排水,携带泥沙,影响水塘水质;③水塘:水塘硬质护岸,塘内水流动性不佳,净化效果有待提高;④水塘渗漏,即使暴雨后,水位也在溢流口以下,现有溢流口几乎无用;⑤无清淤设施。 4.3海绵改造重点
公园内硬化面积过大,雨水无法直接下渗,造成雨水资源的浪费和管道负荷的加大,因此设计根据功能的需求重新梳理游路和广场,在保证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少硬化多绿化。主要从两方面:一是径流污染控制。通过梳理排水体系,进行有组织排水,消除路面积水,按海绵理念完善排水设施,削减面源污染,降低水塘负荷,对中心水塘进行改造生态护岸,降低径流污染,改善水利条件,并对水塘植物进行相应的搭配,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对水塘整体形式布局和基础设施进行相应的提升。二是雨水资源化利用。利用LID设施源头削减径流污染,对流入水塘雨水进行收集、沉淀、生物或植物净化。水塘水质满足回用杂用水——绿地和道路浇洒的水质要求,对水塘中的雨水更进一步的过滤和消毒。雨水回用减少市政自来水用水量,又有利于水塘水量微循环,提高水塘水流活性。
4.4海绵设施平面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