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观鸟公众参与的自然盛会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季的洞庭湖,天气总是变幻无常。然而不论风和日丽,还是雨雾朦胧,西伯利亚的鸟儿,总是会带着刚刚学会飞行的孩子们,长途跋涉来到这片水位随着四季而分明的南国美地,度过漫长的冬天。而在人类的世界里,也有这么一群“候鸟”,他们每隔两年,随着鸟儿们纷飞的翅膀来到洞庭,守候鸟儿回家,守候它们的世界,并从伸缩的镜头里,观看这一场来自自然世界的音乐剧。
  


  2015年12月份,从遥远的北部迁徙而来的候鸟们,如往年一样云集洞庭湖,而两年一度的中国洞庭湖国际观鸟节,也进行到了第八届。2002年,在WWF的支持下,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了第一届洞庭湖观鸟赛,如今,从观鸟赛到观鸟节,已然成为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推动湿地保护主流化的平台,同时也见证了观鸟—这一从国外兴起的户外活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冬季去观鸟。”越来越多在城市生活,远离自然的人,以鸟为媒,走近湿地,大人孩子,共同进入自然的课堂,进入美学的课堂。在观赏湿地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人与湿地之间的“距离之美”。
  小白额雁的故事
  观鸟兴起于西方世界,是一项以观察、辨认野生鸟类为主要内容的户外活动,在许多地区甚至成为了旅游支柱产业。然而一直到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的观鸟活动仍然缺少专业的组织、专业的引领,散落各地。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政府、公众对湿地以及湿地指示性物种—候鸟的认知,刚刚才开始起步。
  而在当时的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量的调查、科研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围绕着这片国际重要湿地悄然展开,陪伴着这群工作在基层的保护者的,是每年冬天如约而来,在保护区内安然栖息的、数以万计的候鸟。
  1999 年春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救治了一只因农药中毒而生命垂危的国际易危物种—小白额雁,基本痊愈后戴上绿色环颈放飞。第二年,正当大家欢庆千禧年到来的时刻,这只让人牵肠挂肚的“小白”,历经了寒暑和漫漫旅途,带着五只小雁,总共七口之家,出现在了东洞庭湖的越冬地。这一幕,对于艰难工作在一线的保护者们而言,是莫大的惊喜和安慰。“喜极而泣”,很多人用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场景,而他们也用之后的经历和行动证明,也许正是这只信使一般的雁带来的“决定性瞬间”,让他们更加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保护之路。
  2002年,在WWF的支持下,当时在保护区工作,后来加入WWF的雷刚、蒋勇和观鸟爱好者钟嘉等人,为了推动小白额雁的保护和观鸟活动、湿地概念在民间的普及,策划并成功组织了第一届洞庭湖观鸟大赛,组织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2支队伍参赛。
  “第一届观鸟大赛,也是国内首次观鸟赛事,我还记得其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独行侠队,队员分别来自北京、山东、四川、陕西、河南、浙江等六个不同省市,成为当时受人瞩目的一景。”蒋勇介绍。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的,是当时唯一的全国性观鸟论坛:WWF 中国网站论坛观鸟专区。
  


  2001 年之前,国内观鸟活动刚刚起步,除北京的自然之友、绿家园等环保团体和一些大学校园开辟有观鸟小组外,其他地方鲜有观鸟活动,更谈不上成立组织。一些通过报刊杂志、户外活动认识、接触到观鸟的人们,只有各显神通,寻找观鸟的“同好”。
  2001 年,WWF 中国网站论坛开设观鸟专区,成为连接各地鸟友的强大纽带。同期恰逢互联网的“爆发期”,网络成为推广观鸟的强大“推动器”,搜索引擎一次次把各地“独行”的鸟友带进WWF的观鸟大家庭。
  随着加入的鸟友越来越多,WWF 论坛的观鸟版块下面又陆续分设了上海、西安、广州、武汉、成都等地的留言板,基本涵盖了国内东南西北中各区域。
  2002 年的全国观鸟大赛举办时,论坛上的各地鸟友要么根据地域、要么按照院校组队参赛,即便如此,仍有部分鸟友找不到所在省市的同好,难以组队。时任版主的志愿者橘树干脆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组了个联队,就叫“独行侠队”!
  因为飞翔的鸟儿居无定所的特性,人类对它们的了解,至今仍止于皮毛,而鸟类研究,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分散各地的观鸟爱好者。观鸟赛上最初的这些观鸟爱好者,也成为了中国水鸟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力量,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前往身边的湿地,观鸟、亦是观测,由此汇集而成的“大数据”,成为鸟类研究的重要依据。
  中国的“鸟人”们,从网络空间走向洞庭湿地,又从洞庭湿地出发,走向了候鸟迁飞网络上一个一个未知的地点。
  中国湿地保护历程中的缩影
  之后这十年,是网络普及与发展的十年,也是观鸟活动开枝散叶的十年。各地的观鸟会、野鸟会蓬勃发展,论坛、QQ 群、微博等交流方式并行不悖,建立观鸟记录中心、编发观鸟年报、出版鸟类摄影图鉴、编制鸟类观察刊物……多样化的形式提供了各种平台,使大家可以交流观鸟攻略,分享所得、互通有无。
  原先,一个省甚至找不到一位鸟友,现在,新疆、西藏等偏远的鸟点都能发展出铁杆的观鸟人。8届盛会,从观鸟赛到国际观鸟节,吸引了近200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赛队,成为公众参与鸟类保护和湿地保护的重要平台,这项凝结着中国第一批观鸟爱好者心血的活动,也推动并见证了我国各地观鸟组织的发展历程,保护鸟类的公众参与活动,也由各地观鸟会带领,从点到面地扩散,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推动了公众层面对湿地保护与环保事业的广泛参与。
  如今的洞庭湖国际观鸟节,除核心的观鸟赛之外,在WWF的推动下,还增加了生态理论盛会—岳阳论坛,不仅丰富了观鸟节的内容,提高了生态保护的科学高度;同时也开创了多部门协同参与洞庭湿地保护的新局面,共同解决洞庭湖湿地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鱼类、鸟类资源急剧下降,冬季严重缺水,滩涂遭致商业开发等等一系列管理上的难题。
  8届盛会,从观鸟赛到观鸟节,再到生态论坛,不仅走出了中国最优秀的观鸟群体,也见证了洞庭湖湿地保护的变迁,见证了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由单纯的物种保护向生态系统保护转变,由单纯的强调保护向兼顾发展转变,由单纯的区域管理向流域层面转变,由单一部门管理向多部门、跨区域合作的综合管理机制转变,因此也成为了中国湿地保护主流化的一个缩影。
其他文献
自1980 年受中国政府的邀请来华从事大熊猫保护工作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长江流域的保护工作持续了30 多年。    1998 洪水以后,在WWF 荷兰的支持下全面启动了覆盖全流域的长江—生命之河项目,时至今日的四期长江项目涉及物种保护、江湖连通、湿地保护与恢复、环境流、流域综合管理、自然资本、企业水管理创新等领域,地域上跨越长江源头
期刊
“如果把鄱阳湖比作我的手掌,五个手指就是江西省的2江3水,而手臂就是长江,”12月4日,在都昌县鄱阳湖航道内,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的李跃局长形象地描述鄱阳湖的江湖联系,尤其是枯水期,这个放干的“手掌”,成为众多候鸟的家园。    数百个世纪以来,鄱阳湖自然通江的历史造就了一条“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生命奇观。江湖达成的默契在一张简单的白纸上勾勒出此起彼伏的生物多样演替图案,这一演替场景中有沿湖世代耕
期刊
十年前,一次覆盖长江全流域的科考,给全人类带来了一个悲痛的消息,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这不仅意味着一个美好的邻居,从我们的视野当中消失,也再次敲响了警钟,长江水生态,已经到了一个危急的时刻。白鱀豚离去的阴霾尚未散去,以长江为世代家园的最后一种哺乳动物—长江江豚,也走到了某种绝境。    12月18日,在农业部公布的一份《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当中,一个数
期刊
2007年, WWF在四川实施了“成都水源地综合保护示范项目”,其中利用人工湿地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成为了修复河流自然生态功能及贡献水源地的保护突出亮点。此后,WWF和可口可乐公司合作,在四川、重庆、湖南、云南等省建立了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示范点,并将成功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从WWF在四川和湖南等地实施的“人工湿地”治理污水的案例来看,在保护水源地和控制污染,尤其是解决我国分散、面广的农
期刊
编者按:  2016年11月29日,WWF针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评第一次信息公示发表了回应,这是时隔两年以后,这一组织针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再度发声。WWF在这篇名为《也为“一湖清水”,请选择无坝(闸)替代方案》的文章中说:  鉴于鄱阳湖在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地位,阻隔江湖联系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将对生态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一湖清水”,不能只将建设水利枢纽作为唯一途径,
期刊
“湿地使者行动”是由WWF、国家林业局、中国青年报社等共同创办的一项支持和鼓励高校环保社团及其它团体参与湿地保护和宣传的大型公益活动。作为一项具有高度公益性、知识性的活动,它为充满理想的青年人提供了极有意义的锻炼和实践机会。    自2001年以来,“湿地使者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来自近百个大学生环保社团的湿地使者队伍走进中国黑龙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28个省、市、自治区和泰国、老挝、越南、柬
期刊
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三江源区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植被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而隆宝保护区作为长江源头支流结曲河的一部分,具有很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
期刊
长江中下游以及两湖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有广袤的平原,星罗棋布的湖泊,纵横交错的河汊,农业和淡水水产,不仅是地方性的支柱产业,也提供了中国大地将近一半的食物来源。    近几年来,随着生态经济、食品安全等议题风生水起,WWF越来越意识到可持续农业将会成为未来水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维度。洞庭湖西畔山洲有机柑橘示范项目,湖北石首天鹅洲的江豚保护地农业,湖北洪湖采用“种青养鱼”法践行的可持
期刊
释净宗是中国大陆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专门宏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法师之一。1966年生于安徽宣城,毕业于中国民航学院,后离俗出家。历时十数年,恢复重建安徽宣城弘愿寺,使之成為国内广为人知的净土宗专修道场。释净宗现任鉴真佛学院名誉院长、鉴真文化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同时担任终南山下悟真寺住持,致力于善导大师祖庭的恢复重建。编校著作《善导大师全集》《念佛胜易》《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心籁》等,发行
期刊
水是生命之源,居民生活离不开水,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关联着人的生命安全。从上个世纪初期至今,因为城市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上升,工业生产对水的污染不断加剧,上海市水源地几度变更,从苏州河到黄浦江中、下游,再到黄浦江的中、上游,不断上移。上个世纪70、80年代,位于黄浦江上游的淀山湖,成为了上海市的主要水源地,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似乎也是最后的退路。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而淀山湖接纳着上游太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