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律规范有着自身的结构,基于此种结构,我们在阅读和翻译英文法律文件时可以形成正确的预期。 法律规范结构的二要素说可以帮助英文法律文件的读者和译者从词汇层面、指代层面和结构层面更透彻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弄清原文的语义层次与结构,能够为译者在“解码”和“编码”阶段提供非常有益的路线图。
【关键词】规范;二要素说;词汇;结构;指代
初学法律翻译者都希望法律翻译能有某个固定的模式可循,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又决定了法律翻译的确不存在一个通用于所有法律文本类型的“杀手锏”模式。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法律文体本身。
相当数量的法律文件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或称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构成是有模式可循的。法学理论界对法律规范的构成有“三要素”说和“二要素”1说之别,但这不是本文关心的重点。从法律翻译实践的角度,笔者赞成“二要素”说,即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后果构成。
铭记这一模式对于法律翻译的“解码”过程,即对原文的理解十分有益。试看:
Where a contract has been validly concluded but does not expressly or implicitly fix or make provisions for determing the price, the parties are considered, in the absence of any indication to the contrary, to have impliedly made reference to the price generally charged at the time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tract for such goods sold under comparable circumstance in the trade concerned.
如果译者不能透彻理解这段原文,那么他(她)遇到的障碍可能来自三个层面。
1. 词汇层面: ① “Where” 一词在法律语篇中有特别含义。除了普通英语中表示的“在哪里”这一含义外,在法律语篇中,它还可以表示“在...的情形下”,此时其含义与“if”相同; ② “comparable circumstance”不是指“比较情形”或者“可比状况”,而是指其它与本合同项下的交易条件相似的“类似情形”; ③“trade concerned”中“concerned”当然是指相关的,但“trade concerned”所指并不是“相关交易”,而是明确地指本合同项下的交易,这是法律语篇中为了表述简捷而通常采用的方式,若表述为“trade contemplated under this contract”,则略显复杂。
2. 指代层面;“such goods”字面意思是“这样的货物”,“这样的货物”究竟是什么样货物当然应当弄明白,不然合同没法执行。在普通英语中,如果出现用“such”来修饰一个名词,之后往往会紧跟一个“as... ”结构来阐述或者补充“such”指代的究竟是什么,或者,如果“such”也与此处一样只是单独使用,并不附加“as”来说明,则上下文中必定有相应的描述可用于确定such所指的具体内容。法律语篇中则不然,“such”可能不仅是单独使用而不附加“as...”结构进行阐释和补充,而且参照上下文也确定不了“such”究竟指什么。此时的“such”一概可理解为“under this contract”,即“本合同项下的”。
3. 结构层面:此段话中最令译者费解的部分可能就是“the parties are considered”,这一部分仿佛凭空而来,无首无尾,前后都不“搭调”。若论与前文联系起来看,前文中根本没提及“The parties”,若欲与后文衔接,后文“in the absence of any indication to the contrary”明显在讨论其它事宜,并未交待“The parties”有何行为。
如果译者有“法律规范模式”意识,句首的“where”一词就是一个提醒译者将出现法律规范的标记。这意味着译者会对接下来的原文产生这样的预期:先是出现一个描述法律行为主体为何种行为的句子,或者是描述出现了某种特定法律事件的句子(即行为模式),之后会出现一个规定在此种行为或事件发生后,产生何种法律后果的句子。果然,“where”之后描述了一个法律事件,即,当事人签订了合同,但合同中没有清楚明白地确定价格或者没有规定价格条款。那么此种事件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呢?译者带着这样的预期继续往下阅读,但之后的文句“the parties are considered”不是对法律后果的描述,至少不是完整的描述,而是被“in the absence of any indication to the contrary”打断了。如果没有“法律规范模式”意识,译者会因此而困惑不前,反之,“法律规范模式”意识会增强译者信心,鼓励译者继续向下探索前述事件的法律后果是什么。不出所料,再往下去的行文中出现了这一事件的法律后果,即“to have impliedly made reference to the price generally charged”(视为各方默认采用通常的价格),当然所谓通常的价格之后还有限定:“at the time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tract for such goods sold under comparable circumstance in the trade concerned”,即,本合同签订之时与本合同项下交易类似的交易中同等情形下所售卖的货物通常的价格。
回头再来看“in the absence of any indication to the contrary”这个插入成分在整个句子中起何作用?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一部分是说“在没有相反表示的情形下”,联想到“法律规范模式”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一部分是法律规范构成二要素之一—行为模式的一部分,即前面的行为模式描述了两个法律事件,其一是各方签订了合同但没有明确价格,其二是各方在本合同中没有对该价格作与下文所述法律后果相反的规定。
在运用“法律规范模式”对原文进行分析之后,看似纷繁芜杂的法律语篇会变得条理井然,文意的晦涩程度因此大大降低。翻译实务中,译者实际进行的分析并没有这么复杂,需要的也许只是一种“法律规范模式”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译者在理解原文时,其思路就不会被上例中出现的这种第二个“行为模式”(或者“行为模式”的第二部分)之类的成分干扰,理解原文就会水到渠成,一切只是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规范性法律文件或者法律规范在法律文件总量中占有相当比例,法律翻译译员掌握此种规范的结构特征,培养此种结构意识对英汉和汉英法律翻译的原文理解及译文的组织均十分有益,更有利于提高翻译效率,值得广大译员和法律翻译爱好者学习、研究。
注释:
1.张文显,《法理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关键词】规范;二要素说;词汇;结构;指代
初学法律翻译者都希望法律翻译能有某个固定的模式可循,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又决定了法律翻译的确不存在一个通用于所有法律文本类型的“杀手锏”模式。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法律文体本身。
相当数量的法律文件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或称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构成是有模式可循的。法学理论界对法律规范的构成有“三要素”说和“二要素”1说之别,但这不是本文关心的重点。从法律翻译实践的角度,笔者赞成“二要素”说,即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后果构成。
铭记这一模式对于法律翻译的“解码”过程,即对原文的理解十分有益。试看:
Where a contract has been validly concluded but does not expressly or implicitly fix or make provisions for determing the price, the parties are considered, in the absence of any indication to the contrary, to have impliedly made reference to the price generally charged at the time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tract for such goods sold under comparable circumstance in the trade concerned.
如果译者不能透彻理解这段原文,那么他(她)遇到的障碍可能来自三个层面。
1. 词汇层面: ① “Where” 一词在法律语篇中有特别含义。除了普通英语中表示的“在哪里”这一含义外,在法律语篇中,它还可以表示“在...的情形下”,此时其含义与“if”相同; ② “comparable circumstance”不是指“比较情形”或者“可比状况”,而是指其它与本合同项下的交易条件相似的“类似情形”; ③“trade concerned”中“concerned”当然是指相关的,但“trade concerned”所指并不是“相关交易”,而是明确地指本合同项下的交易,这是法律语篇中为了表述简捷而通常采用的方式,若表述为“trade contemplated under this contract”,则略显复杂。
2. 指代层面;“such goods”字面意思是“这样的货物”,“这样的货物”究竟是什么样货物当然应当弄明白,不然合同没法执行。在普通英语中,如果出现用“such”来修饰一个名词,之后往往会紧跟一个“as... ”结构来阐述或者补充“such”指代的究竟是什么,或者,如果“such”也与此处一样只是单独使用,并不附加“as”来说明,则上下文中必定有相应的描述可用于确定such所指的具体内容。法律语篇中则不然,“such”可能不仅是单独使用而不附加“as...”结构进行阐释和补充,而且参照上下文也确定不了“such”究竟指什么。此时的“such”一概可理解为“under this contract”,即“本合同项下的”。
3. 结构层面:此段话中最令译者费解的部分可能就是“the parties are considered”,这一部分仿佛凭空而来,无首无尾,前后都不“搭调”。若论与前文联系起来看,前文中根本没提及“The parties”,若欲与后文衔接,后文“in the absence of any indication to the contrary”明显在讨论其它事宜,并未交待“The parties”有何行为。
如果译者有“法律规范模式”意识,句首的“where”一词就是一个提醒译者将出现法律规范的标记。这意味着译者会对接下来的原文产生这样的预期:先是出现一个描述法律行为主体为何种行为的句子,或者是描述出现了某种特定法律事件的句子(即行为模式),之后会出现一个规定在此种行为或事件发生后,产生何种法律后果的句子。果然,“where”之后描述了一个法律事件,即,当事人签订了合同,但合同中没有清楚明白地确定价格或者没有规定价格条款。那么此种事件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呢?译者带着这样的预期继续往下阅读,但之后的文句“the parties are considered”不是对法律后果的描述,至少不是完整的描述,而是被“in the absence of any indication to the contrary”打断了。如果没有“法律规范模式”意识,译者会因此而困惑不前,反之,“法律规范模式”意识会增强译者信心,鼓励译者继续向下探索前述事件的法律后果是什么。不出所料,再往下去的行文中出现了这一事件的法律后果,即“to have impliedly made reference to the price generally charged”(视为各方默认采用通常的价格),当然所谓通常的价格之后还有限定:“at the time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tract for such goods sold under comparable circumstance in the trade concerned”,即,本合同签订之时与本合同项下交易类似的交易中同等情形下所售卖的货物通常的价格。
回头再来看“in the absence of any indication to the contrary”这个插入成分在整个句子中起何作用?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一部分是说“在没有相反表示的情形下”,联想到“法律规范模式”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一部分是法律规范构成二要素之一—行为模式的一部分,即前面的行为模式描述了两个法律事件,其一是各方签订了合同但没有明确价格,其二是各方在本合同中没有对该价格作与下文所述法律后果相反的规定。
在运用“法律规范模式”对原文进行分析之后,看似纷繁芜杂的法律语篇会变得条理井然,文意的晦涩程度因此大大降低。翻译实务中,译者实际进行的分析并没有这么复杂,需要的也许只是一种“法律规范模式”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译者在理解原文时,其思路就不会被上例中出现的这种第二个“行为模式”(或者“行为模式”的第二部分)之类的成分干扰,理解原文就会水到渠成,一切只是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规范性法律文件或者法律规范在法律文件总量中占有相当比例,法律翻译译员掌握此种规范的结构特征,培养此种结构意识对英汉和汉英法律翻译的原文理解及译文的组织均十分有益,更有利于提高翻译效率,值得广大译员和法律翻译爱好者学习、研究。
注释:
1.张文显,《法理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