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园难、入园贵已经持续成为目前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矛盾问题,导致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园所本身的,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政府投入及体制运行在其中发挥作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从政府投入的方向来看,得力于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幼儿教育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是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孩子无法顺利的进入幼儿园,或者进入了但是无法承受高额的费用呢。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公立幼儿园数量少且招生名额的有限性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孩子无法顺利入园,民办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家长在为孩子择园上存在了很大的困难。对于全额财政拨款的幼儿园,幼儿园本身应该是一种具有普惠性的机构,为大部分人的普通人谋福利,但从当前来看,往往进入公立园的都被少部分具有高社会地位的家庭所占有,相对劣势的家庭只能选择民办园,社会分层对应着教育的分层。如此一来政府的投入没有促进幼儿教育资源的公平,而是更大的加大了差距,促进了两级分化。作为民办幼儿园,得不到政府在经费上的支持,幼儿园的开支全部都是来自于对幼儿的收费,一来增加了家长的压力,二来幼儿园的运营上就存在一种赚钱的风险意识,只有增加项目,比如各种兴趣班的开设,才能符合家长的需要,从而一环扣一环,收费越来越高,门槛无形中提高,对于贫困家庭来讲,选择民办园都成了一种困难,只有把孩子送入收费相对较低,质量也随着降低的次等民办园。政府投入如果能惠及到这些幼儿园,那么家庭的负担也会减轻,幼儿资源的分配也更加的公平化了。
市场跟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两大杠杆,两者不可或缺,但是两者的作用发挥不好,也会出现失调。有些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盲目乐观,认为学前教育的最好归宿就是市场化,他们或以财政困难为由,或以推进公平为由 ,将有限的政府投入缩减到最小限度,说不用政府过多的干预,全靠市场选择来运行,市场是追逐利益的,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的幼儿教育交给了市场,不仅不能解决不公平现象,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还可能会造成政府调控性的丧失。
作为政府来讲,对于公办幼儿园,应该选择适当放权,幼儿园自身能有其运行的模式,政府干涉过多,兴趣班的取消,各类活动的禁止,只能导致一部分家长选择贵族式的私立幼儿园,部分幼儿园手里拿着钱,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去消费,没有消费的有效路径,从而阻止了幼儿园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对于民办幼儿园及乡镇幼儿园,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及经费支持,解决更多普通群体的入园问题,让孩子上的起学,这样一来,家庭才能更有效的去创造社会价值,增加幸福指数。
从政府投入总量不足,投入比例严重失衡的原因分析,谈松华在《“短缺教育”条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中提到,以生均成本为例,比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高等学校为3.9倍,中学为倍7.3倍,小学为8.8倍, 越往基础教育阶段,差距越大,学前教育阶段的差距甚至达到几十倍。由此看出,当前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经费总量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来讲,还是少之又少。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不公平从来不是一种当下问题,而是一个历史问题;从社会差异的角度出发,不公平不仅是一个区域性问题,也是一个总体性问题;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出发,不公平往往与社会宏观结构、政治民主程度紧密相关。
从落实的角度来讲,任何一项好的政策,层层下放到基层味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不按要求进行财政拨款,或者专款不专用等现象屡禁不止,这跟地方上监管不到位密切相关,如果严格执行,不钻空子,拿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打击一切不法行为的态度来,在绝对不公平的运作下还是能实现相对的公平,幼儿教育的发展也能上一个台阶。
从对策来讲,加强教育改革与创新仍然是必须走的道路,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多,只是零星地散见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并且相关法律出台也较晚,法律体制不够完善,所以很多措施要落实缺乏一个法律的支持,无从下手。只有细化财政投入幼儿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才能学前教育不公平对象:包括受教育对象幼儿的不公平,还包括教育者的教师的不公平得到权益保护。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希望的道路,且改且珍惜。
从政府投入的方向来看,得力于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幼儿教育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是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孩子无法顺利的进入幼儿园,或者进入了但是无法承受高额的费用呢。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公立幼儿园数量少且招生名额的有限性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孩子无法顺利入园,民办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家长在为孩子择园上存在了很大的困难。对于全额财政拨款的幼儿园,幼儿园本身应该是一种具有普惠性的机构,为大部分人的普通人谋福利,但从当前来看,往往进入公立园的都被少部分具有高社会地位的家庭所占有,相对劣势的家庭只能选择民办园,社会分层对应着教育的分层。如此一来政府的投入没有促进幼儿教育资源的公平,而是更大的加大了差距,促进了两级分化。作为民办幼儿园,得不到政府在经费上的支持,幼儿园的开支全部都是来自于对幼儿的收费,一来增加了家长的压力,二来幼儿园的运营上就存在一种赚钱的风险意识,只有增加项目,比如各种兴趣班的开设,才能符合家长的需要,从而一环扣一环,收费越来越高,门槛无形中提高,对于贫困家庭来讲,选择民办园都成了一种困难,只有把孩子送入收费相对较低,质量也随着降低的次等民办园。政府投入如果能惠及到这些幼儿园,那么家庭的负担也会减轻,幼儿资源的分配也更加的公平化了。
市场跟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两大杠杆,两者不可或缺,但是两者的作用发挥不好,也会出现失调。有些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盲目乐观,认为学前教育的最好归宿就是市场化,他们或以财政困难为由,或以推进公平为由 ,将有限的政府投入缩减到最小限度,说不用政府过多的干预,全靠市场选择来运行,市场是追逐利益的,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的幼儿教育交给了市场,不仅不能解决不公平现象,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还可能会造成政府调控性的丧失。
作为政府来讲,对于公办幼儿园,应该选择适当放权,幼儿园自身能有其运行的模式,政府干涉过多,兴趣班的取消,各类活动的禁止,只能导致一部分家长选择贵族式的私立幼儿园,部分幼儿园手里拿着钱,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去消费,没有消费的有效路径,从而阻止了幼儿园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对于民办幼儿园及乡镇幼儿园,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及经费支持,解决更多普通群体的入园问题,让孩子上的起学,这样一来,家庭才能更有效的去创造社会价值,增加幸福指数。
从政府投入总量不足,投入比例严重失衡的原因分析,谈松华在《“短缺教育”条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中提到,以生均成本为例,比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高等学校为3.9倍,中学为倍7.3倍,小学为8.8倍, 越往基础教育阶段,差距越大,学前教育阶段的差距甚至达到几十倍。由此看出,当前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经费总量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来讲,还是少之又少。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不公平从来不是一种当下问题,而是一个历史问题;从社会差异的角度出发,不公平不仅是一个区域性问题,也是一个总体性问题;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出发,不公平往往与社会宏观结构、政治民主程度紧密相关。
从落实的角度来讲,任何一项好的政策,层层下放到基层味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不按要求进行财政拨款,或者专款不专用等现象屡禁不止,这跟地方上监管不到位密切相关,如果严格执行,不钻空子,拿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打击一切不法行为的态度来,在绝对不公平的运作下还是能实现相对的公平,幼儿教育的发展也能上一个台阶。
从对策来讲,加强教育改革与创新仍然是必须走的道路,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多,只是零星地散见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并且相关法律出台也较晚,法律体制不够完善,所以很多措施要落实缺乏一个法律的支持,无从下手。只有细化财政投入幼儿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才能学前教育不公平对象:包括受教育对象幼儿的不公平,还包括教育者的教师的不公平得到权益保护。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希望的道路,且改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