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同仁的骄傲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f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底,作为北京同仁医院引进的人才,韩德民从日本飞抵北京。这在当时,出国与归国存在巨大"逆差"的背景下,无疑是一道亮彩。
  1991年,按部就班的中国职称评定又因为诸多海外学子的加入,程序发生改变。韩德民中级直接破格正高级,如此跨度的跳跃在国内医务界尚无先例。于是,类似事件再次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韩德民无形中被推到两股潮流的峰面。一面,非议哗然:"真有这么了不起?""才来两天,总在电视上晃来晃去……"一面,晋升答辩会上,群情盎然:难得、渴望交织着意外和兴奋,那种刚刚被唤醒的情绪从每个人的脸上滚落下来--"国家急需人才、事业急需人才"……之后,韩德民依然埋在他的研究及大量的手术堆里,只是人们发现,两天的工夫,他的嘴边长满了疱疹。
  在此之前,他完成了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双博士学位。如果再加上中国医科大学的博士头衔,他的头上已经是3顶桂冠。
  当然,他更信奉实力。从指导老师、日本鼻科学会前主席山下公一教授默许的眼神里;从美国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真诚的邀请中;从日本同行观摩自己手术录象的兴致和耐心程度,他清楚了自己在当今这个领域中的位置。可以说,自信,是他回国最大的动意。他一直在思索"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创新",仿佛注定与他结缘
  
  引进、模仿、延续,在医学领域我们同样有着与制造业相类似的思维方式。似乎前人、外国人创造的东西,一经认定便是金科玉律。比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手术治疗,常规到犹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一样无可争议。一代人又一代人,做着同一个动作,将软腭、悬雍垂切掉,于是,咽腔像一座毫无遮拦的城门,气道因为搬掉了障碍而畅通。不知多少人因为打呼噜憋气做了手术;接下来也不知多少人因损伤咽腔结构而困惑痛苦。这种直白的原理一直沿袭到20世纪90年代。终于,有人向它提出大胆的质疑--是否能在保留人体结构的情况下治疗病变?
  这就是韩德民思维方式的与众不同。他为自己的论点找到了相关的理论支撑:人体的结构是千万年来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最适应人体需要,最能体现基本作用的支架。在做任何手术中,一旦损坏了结构,就将丧失它所要体现的功能,进而必然会出现临床症状。
  软腭的连续部分--悬雍垂,之所以经过千万年的进化依然保留下来,正是因为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了它会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失去预警体系,容易引起误吸、误咽;诱发开放性鼻音、鼻漏气,使说话失去抑扬顿挫的效果;当然,呛水、呛菜叶之类更是在所难免……
  韩德民对于结构的理解是多层次的--人体不仅仅有骨性结构、宏观结构,还有微观结构,甚至各种脏器的微观结构。诸如鼻腔粘膜、鼻窦粘膜等,这些一般人,哗,一刀扔掉的东西,他都做了明晰的功能分解。为什么临床鼻窦手术后,常常出现骨增生、窦腔闭锁甚至麻木胀痛的症状?为什么一直找不到合理的解释?结论很清楚,正是因为黏膜丧失引起。"手术中尽可能保留黏膜"--韩德民第一个为不足挂齿的细微结构,发出了生存理由的呐喊。
  于是,"结构、功能、症状",全新的手术构想横空出世。
  保留结构,同时剔除病变。按照这样的思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自此受益。韩德民把本该自行萎缩的扁桃腺等废弃的东西,做了传统手术刀下的替代品。异曲同工,咽腔同样开放,气道随之畅通。而由于软腭保留,肌肉结构存在,术后悬雍垂可以随着肌肉运动,进而得到修养生息,甚至可以恢复到18岁的状态。
   人类生命质量得到维护。"韩氏手术"因此诞生。
  曾经有这样的论点,中国人缺少创新文化的底蕴。韩德民说:"这些前人没来得及涉足的禁区,或者是留下遗憾的盲区,恰恰都是我们需要探索的地方。也许,这就是创新点。
  随着"横空出世"、"韩氏手术"等等,同仁医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技术哗啦啦地站起来。什么国家课题、国际合作课题、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等,好戏连台,成果累累。仅韩德民一个人的手术技术创新就多达30多项。2001年,医院的科研经费因此高达1500多万元。
  当然,创新的灵感又何尝不是从心底最浓烈的血液中迸发出来。19岁的青年工人,意外工伤,4公分的钉子射穿左眼球,进入后筛窦。当时,取出异物的惟一方案就是行鼻侧切术。耳鼻咽喉手术"超前",最大的困难是战胜自己
  由于经路的影响,无可避免将在患者面部留下永久的疤痕。医生的责任假如仅仅是解除病灶,那或许要简单得多。但"生命对于小伙子才刚刚开始,失去一只眼睛已经痛苦,如果再加上破相,可能会毁了他的一生……"病人恰恰遇上的是韩德民。
  韩德民在国外有过内窥镜手术的经历,然而这项尖端技术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开展。而利用内窥镜取出筛窦内巨大金属物,即便是国外的有关文献也尚无报道。一旦失手,无异于"破相"一样的难看。经过大约10分钟的沉寂,一项惊世之作产生。
  自此,鼻内窥镜技术在同仁医院便一发而不可收。内窥镜鼻窦手术之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疑难重症的鼻内窥镜手术相继铺开。历史以来,这类手术由于器官部位深在,管腔狭窄,操作非常不便。于是很多占位性病变只能在治疗与放弃之间徘徊。科学技术的突破,使生命的限量一下放宽。现在,不用开颅开刀,只需从鼻孔、耳道或者口腔进入,上至颅底,下到咽喉、食管的许多病症,迎刃而除。安全和成功的概率都相当可靠。
  韩德民的创意是多元的。曾经,火爆一时的互联网玩出了什么"跑马圈地"的概念。那些幻想家们以为只要开疆扩土,便有黄金滚滚而来。确实,在有些人眼里,这是一个近乎荒唐的"游戏"。在韩德民的手上,他"跑马"没有烧钱,"圈地"没有撂荒。10年,他的"跑马圈地"已经构筑起一个中国耳鼻咽喉学科迎接国际竞争的平台。5个三级学科--耳神经外科、耳显微外科、鼻科、喉科、头颈外科;5个临床研究中心---听力学研究中心、鼻内窥镜诊疗中心、头颈肿瘤综合治疗中心、睡眠呼吸监测中心、嗓音检测中心。这种学科构架现代、大气、开阔。
  同样,在疾病机理的研究领域,韩德民的思维方式也是异常的新颖、活跃。打鼾、鼻窦炎等,在常人眼里怎么也做不出大文章。他却圈点出全新的大医疗概念。
  按他的观点:打鼾导致憋气;接下来血氧饱和度低,脑组织代谢不好,心脏代谢不好,血脂增高;之后出现一系列症状,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脂肪肝、泌尿系统改变等等;最大的问题是少活10年到15年……结论相当震撼。但源头在哪里?
  一句反问,一项源头疾病理论问世。如此推理,它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耳鼻咽喉学科的扩展,更重要的是,他为21世纪倡导的预防医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维和操作空间。
  
  “超前”,最大的困难是战胜自己
  
  机遇,已经是当代人最中听的词。更多的人习惯把机遇与成功绑在一起。
  韩德民,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
  但是,在他成功的档案里,"机遇"更多的是酸楚和沉重。他说:"试想一下,有那么多压力放在你的肩上,有那么多难题等着你去化解,有那么多热切或审视的目光在关注你,这绝不是任何人都能碰上的。人生成长的历程中能有如此严格的锤炼机会,该多幸福,上哪儿找这种幸福?"
  在外人眼里,韩德民很幸运。同仁医院10年,他从科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主任、所长;做到副院长、院长。平步青云,步步踩上时代的鼓点。然而英雄孤独。他不能回避"木秀于林"之后将面对一个沉重、庞大的意识体系。
  抱怨?消沉?后悔?但偏偏是韩德民。或许因为医学哲学博士的背景,这使韩德民看问题更开阔、更透彻。他非常明白:金子的目的是闪光,但是,如果别人把眼睛闭起来,那么灿烂的意义又在哪里?
  要让别人睁开眼睛,接纳你,需要时间。这是一个海外归来的学子完成报国大业的第一步。韩德民为此至少准备了5年。如果放在今天,这个过程可能会短得多。5年,他几乎埋在书里。但这不是沉寂,他并没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那种悲情、痛楚。相反,他几乎是忘情。经常,半夜回到宿舍门前,看到闭锁的铁门才想起"又晚了"。于是,他平添了爬铁门的本事。当然,不知因此撕破了多少条裤子。值得,他找到了切入点: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蓝图已经勾勒成型--耳鼻咽喉大学科建设的思路奠定成熟;大量开创性研究工作已经点火升空;而突破性的临床技术也多是因为这段可贵的能量储备而快速迸发。
  在韩德民眼里,负面、磨砺和代价,更是铸造成功的本钱。善待每一天,无论是掌声还是挑剔。对于有成功特质的人,最大的精彩不在于战胜对手,而在于战胜自己。
  时间会证明一切。
  一位年轻人遭遇意外车祸,两米多高的落差一头向下,致使颅骨骨折、颅底静脉大出血。典型的"海绵窦动静脉漏颅底漏",对症的办法是颅内动脉血管栓塞。但是多家医院一次次地抢救都事倍功半,颅底出血无法控制。事实上,类似病例在国内外为数不多的报道中,已经证实抢救成功率极低。轮到韩德民会诊时,年轻人已经躺在死亡边缘。采用鼻内窥镜技术是最后的防线。然而他清楚,经蝶窦修复颅底漏,随时有可能因大出血而撂在手术台上。
  尽管如此,韩德民还是应诺了。在移动蝶窦内凝血块的一瞬间,可怕的事终于发生。汹涌的动脉性出血像火山喷发,带着哨鸣涌出鼻腔,包头的敷料顿时被鲜血浸透。须臾的战栗或是刹那的迟疑,立刻,全盘结束。几乎是同时,韩德民用事先备好的纱条经蝶窦向颅底挤压。旋即,骨折复位出血被控制。颅底骨折的修复手术化险为夷。
  感慨!抵触!认可!自惭!这种情感的正面冲突大起大落。但毕竟,大家睁开了眼睛,正视了精彩--"这把刀厉害!"
  再往下,病人知道了。于是,韩德民的手术总是排得很满。
  终于,护士耐不住了,"韩大夫,您天天这么做,累不累?""有求就做,也不管认识不认识"……言外之意,您怎么就一点不谙眼下的人情世故?至今,韩德民承认,自己是很笨的人。而正是因为"笨",反而给自己赢得一份平和、向上的心境。他当时这样回答护士的疑惑:"在大家认为医疗技术非常不值钱的时候,在大家心理极不平衡的情况下,总要有些人敢把‘牢底‘坐穿……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束手无策的病人。"
  不可否认,一个人最先让众人眼睛一亮的多是他的专业技术。但是,更持久、耐看、熠熠生辉的则是业务之外一些别的东西。
  其实,韩德民一直把钱看得很淡,否则10年前他没必要回来。直到现在,做了院长,尽管近年陆续获得中国医学基金会、王忠诚医学基金会等多种奖励基金,但是,他一笔笔都如数捐献给医院设立的"爱心工程"。"我们的医疗体制正在改革的刀尖上,伤口没有愈合,甚至还在流血。站在更高的层面,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怎样能带着大家度过这艰难的一段"。韩德民认为,在很多事情上,你必须做得起。
  这种人性的光辉是自然的,无须造作。当初,医院一位老职工,因为家人患病,长期拖累,精神几近崩溃。一"磨炼",成功要素中最难得的投入
  次偶然的情绪激动,让韩德民碰上。他不忍目睹,因为没有钱,竟然让人遭受如此折磨和煎熬。他清楚,任何一个人,即使微不足道,但是做人的尊严是平等的。那时,他刚回国,工资很低,但是依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装修房子的几千元钱拿了出来。
  之后,曾有很多"平常"事从他身边掠过。一位年轻的医生不慎患上肺结核,一时精神沮丧,心理不安。家庭、事业、前程,考虑多了便郁郁寡欢。韩德民一方面从精神上帮着年轻人减负,给以支持和开导。另一方面,韩德民从每月不多的收入中抽出一些,默默地资助着他。
  就这样,一路走下来,彼此接纳的大门在一点点打开。先是一条缝,更多的是对你的窥视和提防;然后,稍稍开大,其中多了认同和钦佩;最后,哗啦一下敞开,拥抱你,那是真诚和热烈。
  现在,医院有心人开始留意自己院长的一招一式。说话的声音、节奏;处理事情的深沉、条理;言谈举止的风度涵养……更有甚者,对院长的发型、衣着鞋帽的品牌都格外留心。从内涵到外表,人的征服力竟如此不可抵挡。现在何止是接纳问题,员工们已经默许,韩德民是标志,是偶像。
  
  “磨炼”,成功要素中最难得的投入
  
  与很多成功人士相似的是,韩德民也感觉自己很"笨"。笨,又不甘。于是,注定是肯拼命的那种人。
  当年在辽宁盘锦上山下乡。3月的大地刚刚解冻,打破冰层赤脚下水育稻秧,双腿生满了冻疮;180斤重的麻袋不知扛破了几层皮,稚嫩的肩膀换成厚厚的茧痂;清河工地上,18磅重的大锤硬是让他抡出全农场的冠军。他跟过马车,做过技术员,当过生产队长。一句口号"亩产跨黄河过长江",可以撩拨起他扎根农村60年的激情愿望……4年半的时间,黑土地把他的身心打造得结结实实。之后,几乎是全村的乡亲们一致保举他上了中国医科大学。送别的那天,村口的人连成一片。至今,他抹不掉那一片灰蒙蒙的眼睛,挤在深深的皱纹里,难舍、期望又茫然无助。
  真诚使他清楚分量。"我要做一名好医生。"
  大学毕业后,他在中国医大附属医院做了耳鼻咽喉大夫。气管切开是这个专业的看家本事。而随着年资的升高,一般人会不屑这种"雕虫小技"。韩德民却不因善小而不为。6年时间,他每天过手的气管切开术有十几例。他相信集腋成裘,小方能大,浅则会深。因此只要有病人,他随叫随到。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手术中,他用心去体味其中的差异。大量的实践,使他有机会接触到难度很大的病例,如上半身的大面积烧伤、颅脑复合伤、格林巴力窒息以及严重的气道烧伤等。质的飞跃,恰恰是在无级变速之中完成。
  功力养深积厚,自然水到渠成。
  来到同仁医院以后,韩德民遇到一次临床突发事件。病人麻醉拔管后窒息,血灌满了气管。千钧一发,生死弥留。在场的人全僵住了。韩德民"嗖"的抢过链状刀,只是一刀下去,气管切开。跟着插管成功,患者得救。事后,连他自己都解释不通,那么胖一个孩子,一刀切那么准,分寸大小尺度,丝毫不差。鬼使神差?本能的反应!
   韩德民认为:真想做好手术,光靠手不行,要用脑、用心去做。"好的手术是日深月久的积累,凝成高超的底蕴,从而达到瞬间的反馈。"
  恢复考研,当时对工农兵学员是一道坎。因为高考制度那么一闪,便造就了特殊年代的这拨人。韩德民是工农兵学员,他清楚差距,但是不服。显然,自己与本科生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但是他执意进行这种不同量级的较量。
  其中,铭心刻骨的记忆是情感的代价。让孩子为自己承受委屈,这种巨大的心理赊欠是韩德民认为最沉重的付出。
  那时妻子夜班,韩德民负责接孩子。印象太深刻了,经常空空的托儿所里只剩下一个孩子,那就是他的女儿。两只小眼睛哭的像水蜜桃似的睁不开。每每小家伙一看见爸爸,就"哇哇"地扑过来。为什么女儿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分享爱?冰冷和孤独对一个孩子是不公平的……难说什么滋味。一路上,女儿总是把父亲抱得紧紧的,生怕一松手再把她扔到哪里。韩德民不止一次喃喃自语:女儿呀,究竟是爸爸考试,还是你考试?
  经历让他懂得珍惜。考取研究生之后,他明白,自己不能和别人一样。没有休假,甚至连喘口气的本钱也没有。
  喉的手术,绝大部分是那个时候做的。很多当年开展的最新手术,都是老师带着他搭伴完成。包括全喉病变的完整分析,也是他与老师一起进行理论探讨。这些成果到目前没有人突破。至少,在喉瘤局部生长扩展领域真正是让他们搞定了。韩德民很幸运,他赶上当年中国最聪明的喉科专家于靖寰、费声重等教授。整个培训过程扎实,而且丰满。
  喉头切片、尸体头部解剖,韩德民认为这些都是耳鼻咽喉科手术入门的基础。炎热的假期,没有空调,他淌着汗在显微镜下一例一例做。至今,不知有谁做过150个喉的连续全层切片?又有谁像他一样专注尸头的解剖?这种过程在韩德民看来是最难得的磨炼。自此,他对喉的病理、生理等的理解经络分明,对耳鼻咽喉的把握毫厘不差。以至日后的临床诊断中,只要眼睛一到,病情马上清楚。
  近年,韩德民成了名医,新的压力随之而来。由于需求和供给的严重不对称,名医有些无所适从。门诊超负荷,你必须耐心、脾气好;如果哪个手术没做,随之就是"难求,架子大";外地请你去讲学,如果分身无术,又是"牛得不得了,请不动";赶上哪次会诊没顾上,自然有"眼皮向上,没把人放在眼里"等等。人们普遍对名医的要求是无限的,而对他们的理解却又是很有限的。无限的要求,有限的理解。名医究竟该怎么做?
  这是更高层次的磨合过程,韩德民又在面临新一轮的考验。他清楚,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经历磨难。你必须正视现实。但是,"这种磨炼对于人性的修养,对于意志的锻炼,对于一个人将来适应更艰苦的环境和承担更大的责任,都是非常值得的"。
  韩德民风风雨雨、轰轰烈烈地一路走来。
  (本文照片由北京同仁医院提供)
  韩德民,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1991年获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医学哲学博士和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历任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院长。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鼻内窥镜及微创外科技术,是我国现代鼻内窥镜外科技术创始人之一。由他参与主持制定的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标准广泛应用于国内鼻科临床工作中。他在晚期头颈肿瘤综合治疗、喉癌前病变早期干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喉乳头状瘤、前侧颅底手术等领域具有较深造诣。多年来韩德民带领学术队伍共完成手术35000余例,使相关疾病的综合治疗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准。10年来韩德民先后承担国家"九五"攻关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等基金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参编专著7部,申请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韩德民先后获各级科研成果18项,其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治研究"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他曾获国家人事部突出贡献专家、优秀归国人员、首届中国优秀博士后、中国医德风范奖等10余项殊荣。
其他文献
穆罕默德·尤纳斯只有15岁,但在他看来,生活基本上是残酷的。两年前在阿富汗高地上,他亲眼目睹了塔利班士兵开枪击中了他父亲的胸膛和脸部。这位15岁的阿富汗难民说:“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站在被难民营包围着的一座清真寺的地板上,脏手抹着眼睛里流淌出来的泪花。尤纳斯的父亲是一位农民,死于阿富汗这个处于连年战争和种族野蛮状态的国家。父亲之死给他留下的恐惧感也许是尤纳斯的个人悲剧,但是他的经历——见证暴力
期刊
陈雪清简介: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从事听力学专业工作多年。曾多次赴国外进修人工耳蜗及与听力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为首批中国和澳大利亚政府联合培养的听力学专业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助听器选取配、人工耳蜗植入及听力语言康复,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无意中在电脑的检索栏敲入了"人工耳蜗"四个字,随后蹦出来一连串的文章让我目瞪口呆,原来我竟触及到了一个如此热门的话题。而一一浏览这些文章后,除了巨大的好奇
期刊
"我今年18岁了,想嫁给一个60岁的男人,这在生理上会有什么不好吗?"  "要是我坚持体外射精,那么我的女朋友还会怀孕吗?"  "安全套怎么使?是不是一次套两个更保险?"  这是有关青春期性教育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角度的几个问题,但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提问者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10~19岁的青少年有十几亿,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相关统计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年有44
期刊
如今,能拍着胸脯说自己一日三餐能食之安心的消费者恐怕不多了。在农贸市场转一圈,会发现样样东西都可疑:买蔬菜担心农药残留,买面担心增白剂,买白糖担心"吊白块",买酱油担心"毛发水",买猪肉担心"注水肉"、"瘦肉精",买只鸡又担心有激素……一位消费者曾这样说:"现在除了自己的免疫力什么也不敢信了!"  尽管许多食品卫生专家表示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大致是好的,远没有到出现信心危机的程度,但同时也表示,
期刊
中国的心脏外科因北京阜外医院而闻名;而阜外医院的名气难说与吴清玉没有直接的关系。  吴清玉——阜外心血管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外科主任。  刚届“知天命”的他却似风华而立之年,这是因为活力。他的充沛和旺盛确实让年轻人自愧不及。如此再加上功力和底蕴,同行们预测“吴清玉更大的奇迹还在后边”。  从1976年做第一例心脏手术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命运将与“心脏”伴行。近16年是他的高速成长期,经他再造、移植、修
期刊
我的一个亲戚双子宫,也可能是子宫中间有薄膜,怀孕了3次,都因为在怀孕3个月时小孩不发育,不得不做了流产。但是她非常想要孩子。我想问一下,像她这种情况是怎样产生的,还有没有机会做妈妈?如果有,我们该做些什么?再次怀孕的希望有多大?祝你们的杂志越办越好!  网友 石子  子宫、输卵管在胚胎时期都是由2根被称为苗乐氏管的结构经过发育、融合、中隔吸收演变来的。当苗乐氏管的发育受到某种因素影响,发生停滞而
期刊
在巴黎,29岁的银行职员伊丽莎白对自己独立自主的生活以及自己所拥有的公寓感到非常自豪,她认为那是她专业成就的战利品,她开着高级轿车在巴黎满街跑。谈起她的独身生活,伊丽莎白说,我并不讨厌社交,我喜欢跟人接触,不过独居的生活让我有时间、有空间自我反省,在很多事情上让我能够有所取舍,能够有隐私。在欧洲,其实还不仅是年轻人,同样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决定过这种独居的生活。法国社会学家考夫曼说,这种由家庭生活转
期刊
人们知道,器官移植对于救治某些危重病人意义重大。数十年来,器官移植事业在许多国家得到较快发展,一系列与器官移植相关的技术性难题都已被医学界所克服。但是,与之相关的不少社会问题却难以解决:由于器官移植潜藏着巨大的利益,一些医生常轻易放弃对生命垂危病人的救治,急欲得到其器官用于他人(捷克一家医院就曾爆出骇人丑闻,院内的医生涉嫌在病人脑部未完全坏死之前便证实他们"脑死亡",以便及早取出他们的身体器官作移
期刊
1998年,45岁的石德华患上了乳腺小叶增生和急性盆腔炎,住进了单位的职工医院医治。所幸的是,她曾经花了3000多元购买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湖南分公司的4份重大疾病保险,所以在病愈后她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保险公司支付的1.5万元的医疗赔偿。  以前生病哪有这样的好事,简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石德华不禁喜笑颜开。然而,她并不知足,又开始琢磨着自己是不是可以用病再捞一笔保险费。  一年后,她特意到株洲市第一医
期刊
正上着课,手机、呼机突然作响,这样的事将在高校被杜绝。北京高校开始将"走进教室要关掉手机、呼机"写进学校的文件中,把上课打手机等同于教学事故来处理。  率先将"教师在课堂不得接听手机"写进《教学事故处理规定》的北方交通大学,将接打手机和"教师擅离课堂"、"不按评分标准判卷"、"未经批准随意调课"等一样视为教学事故,这样做的教师会遭到学校较为严厉的处罚。  在清华大学,违规者将被扣发奖金,并通报批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