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1978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多年的现场观察和查阅有关混凝土内部应力方面的专著,对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现场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和预防裂缝的措施进行等进行简单阐述。关键词  混凝土    温度应力   裂缝    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今天,混凝土的裂缝较为普遍,在桥梁工程中裂缝几乎无所不在。尽管我们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小心谨慎,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究其原因,我们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注意不够是其中之一。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其次,在运转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主要是施工中的温度裂缝,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施工经验对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措施做一浅要探讨。        1、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上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
  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只有(0.6~1.0)×104, 长期加荷时的极限位伸变形也只有(1.2~2.0)×104.由于原材料不均匀,水灰比不稳定,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是不均匀的,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于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上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2 、温度应力的分析   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一般约30天。这个阶段的两个特征,一是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二是混凝上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2)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这个时期中,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在此期间混凝上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3)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1)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的,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例如,桥梁墩身,结构尺寸相对较大,混凝土冷却时表面温度低,内部温度高,在表面出现拉应力,在中间出现压应力。(2)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如箱梁顶板混凝土和护栏混凝土。这两种温度应力往往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要想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依靠模型试验或数值计算。混凝土的徐变使温度应力有相当大的松驰,计算温度应力时,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具体计算这里就不再细述。3、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措施为了防止裂缝,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1)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2)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3)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4)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5)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6)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是:(1)合理的分缝分块;(2)避免基础过大起伏;(3)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避免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此外,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抗裂能力,加强养护,防止表面干缩,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是十分重要,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贯穿性裂缝的发生为主。在混凝土的施工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早期拆模,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出现“温度冲击”现象。在混凝土浇筑初期,由于水化热的散发,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此时拆除模板,表面温度骤降,必然引起温度梯度,从而在表面附加一拉应力,与水化热应力迭加,再加上混凝土干缩,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但如果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一轻型保温材料,如泡沫海棉等,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具有显著的效果。加筋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影响很小,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含筋率极低。只是对一般钢筋混凝土有影响。在温度不太高及应力低于屈服极限的条件下,钢的各项性能是稳定的,而与应力状态、时间及温度无关。钢的线胀系数与混凝土线胀系数相差很小,在温度变化时两者间只发生很小的内应力。由于钢的弹性模量为混凝土弹性模量的7~15倍,当内混凝土应力达到抗拉强度而开裂时,钢筋的应力将不超过100~200kg/cm2..因此,在混凝土中想要利用钢筋来防止细小裂缝的出现很困难。但加筋后结构内的裂缝一般就变得数目多、间距小、宽度与深度较小了。而且如果钢筋的直径细而间距密时,对提高混凝土抗裂性的效果较好。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常常会发生细而浅的裂缝,其中大多数属于干缩裂缝。虽然这种裂缝一般都较浅,但它对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仍有一定的影响。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止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正确使用外加剂也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例如使用减水防裂剂,我在实践中总结出其主要作用为:(1)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毛细孔道,水蒸发后毛细管中产生毛细管张力,使混凝土干缩变形。增大毛细孔径可降低毛细管表面张力,但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这个表面张力理论早在六十年代就已被国际上所确认。(2)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重要因素,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3)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4)减水防裂剂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减少混凝土泌水,减少沉缩变形。(5)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提高的混凝土抗裂性能。(6)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减水防裂剂可有效的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7)掺加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减少碳化收缩。(8)掺减水防裂剂后混凝土缓凝时间适当,在有效防止水泥迅速水化放热基础上,避免因水泥长期不凝而带来的塑性收缩增加。(9)掺外加剂混凝土和易性好,表面易摸平,形成微膜,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干燥收缩.    许多外加剂都有缓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应多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对比和研究,比单纯的靠改善外部条件,可能会更加简捷、经济。4、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实践证明,混凝土常见的裂缝,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也容易形成裂缝。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    1)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    2)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温度。3)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適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上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    从理论上分析,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而有余。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防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5、结束语以上对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讨,虽然学术界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理论,但对于具体的预防和改善措施意见还是比较统一,同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混凝土的裂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工程实践,从施工方面详细介绍了深圳地铁二期工程盾构空推过暗挖法隧道施工技术,明确了该施工方法的适用范围,详细总结了该工法的原理、主要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对今后类似条件下的盾构空推过暗挖法隧道施工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地铁盾构空推施工工法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适用范围  本施工工法适用于土压平衡盾构机空推通过暗挖法隧道施工。  工法原理  首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住发展,城市住宅造型日趋多样。面对多种多样的住宅造型,本文对当今城市的住宅形式作出解析与诊释。从形态的发展和审美观的演变两个相辅相成的重点研究出发,探讨当今住宅以多样化存在的基础与原由。通过对住宅本质的详细阐释,论述了住宅形态特征与居住本质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此外,论文对住宅形式的未来发展作了前瞻性的讨论, 期待今后中国的住宅能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及更加人性化。  关键词: 住宅
期刊
摘要:煤質化验是一项技术性强、环节较多的工作,由于煤的不均匀性,在采样、制备、化验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误差。因此,要对煤质常规化验操作化验员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以保证煤质化验的测值准确,获得理想可靠的结果。本文阐述了煤质化验中采样、制样、分析等环节的误差控制。   主题词:误差 采样 制样 化验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在煤质检测过程中,可
期刊
摘要:目前,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果,但是,仍然有部分安全隐患危害着我们祖国的花朵。因此,中小学校舍安全也引起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而其中,消防安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小学校舍内的消防装置直接影响着该校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学校的财产安全,近年来中小学校舍的安全也备受关注。  关键词:中小学校舍;消防排烟系统;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
期刊
摘 要 本文作者对多联机空调的工作原理,以及多联机系统在设计选型的一些设计思想,在设计过程中就新风机组的选型,室外机耗电量方面,室内机选择,室外机组位置布置要求,冷媒管长度对系统的影响,以及冷凝水排放的坡度要求等一些注意点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 多联机 室外机 耗电量室内机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多联机空调系统是在空调系统中,通过控制压缩机的制冷剂循环量和进入
期刊
摘要:三線建设时期见证了我国工业格局的巨大变化,随着企业的迁出,这部分工业遗址成为宝贵的工业遗产。文章通过对四川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废弃地的调查,分析了三线工业遗址的利用现状和特征,并就现有的保护更新手法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关键词:四川“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新中国在成立早期的工业化发展中,经历了三个对中国的工
期刊
【摘要】:在众多的绘图系统中,人们普遍采用的基础绘图软件是美国Autodesk公司的AutoCAD,因为该软件不仅具有丰富的绘图命令,还具有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而且软件运行相当稳定。本文依据CAD图形处理,对其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促使CAD图形处理在工程测绘中的良好应用。  【关键词】:CAD;图形处理;工程测绘  中图分类号: TP335+.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期刊
摘要:近几年以来,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的非常迅速,公路路基的施工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公路路基施工技术的程度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公路的施工质量,从而给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所以,对于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和检测的手段的探究就非常的有必要,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展开的研究。  关键词: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路路基其实就是公路路面的基础,如
期刊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各城市都加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许多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软土路基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道路基础的承载力,因而成为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市政道路软路地基加固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路施工;软土路基;加固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软土路基施工前,为了改善路基土的工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在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因此节能成为了全球人类共同的任务。而建筑节能,成为了环保中重要项目之一。事实上,建筑节能也是构建友好型、节约资源型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如今建筑节能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是笔者依据多年工作经验,探究建筑节能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应用施工技术建筑节能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