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声诵读 密咏恬吟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教材对各学段诵读教学的重要地位给予了高度认同,并对诵读做了具体规范的要求,只是在执教落实方面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相应的考查评价标准。诵读可培养语感,提高个体的审美认知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及写作技法,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自然年龄的智力及心理特点。
  关键词:诵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语文课堂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其“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更进一步对总学段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义务教育阶段不少于240篇(段)”“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笔者辅导卫职院的学生参加过几届“福建省中华诵·经典诗文诵读”的比赛,虽是大专组的赛事,亦培养出获奖选手,但深感苗子自小的基础没有打好,对诗歌的直感领悟或理性分析都有欠缺。追究其背后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没有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古诗文的教学总片面强调释义、语法、写作背景和中心大意,同时也因为应试教育对诵读的考查与评价难以涉及,于是便把一堂文质兼美的古诗文课上成了古代汉语教学课。
  一、重视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1.从诵读的传统与诗歌文化源流看诵读的必要性
  中国诗歌的诵读传统是与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一起开始的。《诗经》本是和乐而歌的,当诗歌发展渐渐摆脱了音乐,司马相如的宫商说、陆机的“音声迭代”及至齐梁诗人对平仄四声有了明白的反应和认知后,诗歌开始从自身文字的音调声调、节奏的轻重缓急、平仄高低升降来开启自身音乐性的探讨,这是中国语文单音独体的音乐阐释的可能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格律的立定和完成实为诵读之需要。古代对国子的诗文教学有“兴道讽诵言语”的基本训练,“讽诵”是要求国子们背诵诗歌,学会诵读声调;“言语”是引用诗文作为酬应对答的练习。诗人作诗多半是内心的感发,但有时声音的律动也是原始的创作力,“夫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兴之本”(宋代郑樵《昆虫草木略》)。配合诵读中声之感发,形成一种出自直感的选择能力。很多诗人的创作是字斟句酌反复吟诵成篇的,如“苦吟”诗人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应该说诗歌的诵读传统在本质方面形成了重视兴发感动作用的特色,在形式方面形成重视顿挫韵律的特色。“吟咏滋味,流于字句”(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诵读是把握诗文精神和意义传达的一个重要媒介,无论是山水自然的恬淡幽静还是忧于社稷的沉郁悲凉,无论是美志抱负的高蹈出尘还是教益警醒的微言大义,都能在声律层面达到情感的唤醒和共鸣。
  2.从学情及学生智力、心理发展规律看诵读的必要性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先在经验将影响到整个课程的设计,学生的阅历尚浅,要到位理解古诗文恐有难度。这时候,诵读便架构起一座恰当读解的桥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15岁以前是记忆力和直感力的黄金期,学习策略应以记忆和积累为主,这也是新课标要求学生背诵240篇优秀古诗文的命意所在,也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自然年龄智力和心理特点的。这个年龄跨度上的学生的语言发展是继承和创新的,他们可以同时接受3种不同语言语义的刺激,在语言的模仿上有近乎无限的可能性。且语言发展有“母语情结”,“每当我们听到母语的声音时,就好像感觉到了我们自身的部分存在”。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重复语言发展的规律。诵读是一个有意识的识记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从生理学的角度看,诵读教学是多感官共同协调配合的活动,习之可促进学生视觉、听觉、发音器官的发育发展,并且可以从中训练出更好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
  二、诵读应成为古诗文课堂教学之重要环节的原因
  1.诵读可培养语感以至通达的境界
  “文字语言的熟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它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训练,而是感性的直觉思维的养成。中国的古诗文采用的是整饬和谐的音节句法,迥异于日常口语全以音律性为主的特殊语言,“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家训·字谕纪泽》),对古诗文的学习应从音律节奏、字句结构、情意结构进行全面认识和掌握。新课标明确要求,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古诗文文字简洁、意象丰富,想象空间大。心理学检验图式说,意义“原本就储存于听读主体的无意识之中”,是“听读主体根据言语对象的刺激而被检索出来”,有时题中之意不释而解的奥妙就在于此,相应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也便培养起来。
  2.诵读可提高个体的审美认知能力
  诵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文而化之,乐而化之,能提高审美的认知能力。新课标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教材的选文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立意美、意境美、技法美、语言美、情感美。“意美感心,音美感官,形美感目”(鲁迅),古诗文的美通过诵读,从文字转为声音,独有的骈散回环等韵致便展露无遗,学生从中得到美的陶冶,同时“披文入情”,诗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通过直觉、顿悟、联想、想象等学习或潜或显的意识进行个体内化,由“口诵”到“心悟”,“由声悟情,循声求象”,内心健康的情感认知得到积极建构,对于审美、鉴赏、评价能力以及探究应用个性的培养,起到恰如其分的效果。其实当诗文脱离创作语境成为文本后,文字符号的概括与抽象使其获得独立的同时也漏失了声音的鲜活和具象,这部分需要我们通过诵读拾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就是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我们的教材编排本也体现了“文化了解→知识学习→人格(审美)塑造”次第加深的匠心。   3.诵读积累起写作素材及写作技法
  有人问欧阳修如何作文,答“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东坡志林》)。一定量的熟读成诵,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能力逐渐提高,才有可能达到对诗文理性的语法理解和规律总结,词句段篇这些表象材料才能顺利进入学生的知识存储体系中,才能形成写作学习的良性循环,触类旁通。“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惟厚积才能薄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朱熹)。
  三、诵读训练需注意的问题
  1.诵读指导要合宜
  我们翻阅入选教材的古诗文,大都文质兼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古诗文的课堂教学采用以读为本的策略,也符合学生声律启蒙的要义。教师教学中应注意提醒标示韵脚,划分节奏,指导顿挫处理技巧。律诗中的骈偶对句,应诵出与之开合相应的声调。绝句应在抑扬跌宕间诵出流畅贯注的意味。文言实虚词在诵读中应注意的地方,如“也”字的唱叹色彩,可在授课《醉翁亭记》时将其段落中的“也”字拿掉,试读有“也”无“也”区分之感受,“环滁皆山(也)”“滁人游(也)”“太守醉(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指出名词性偏正短语“四十斤铁椎”必须连读;《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中,“汤汤”读做“shāng shāng”,意为“水流湍急的样子”。凡此要求种种,是为了达到诵读者与文本在情感上的和谐共振,力求读准确、读通顺、读兴发、读意境,使学生真正掌握诵读的基本技能并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质。
  2.诵读不能肢解感知整体,不能破坏意境
  近体诗以押平声韵为主,平声字宜于拖长声调来诵读,有咏叹的意味。平仄的间隔和呼应有基本规律,平声流畅舒缓,仄声雄健挺拔。诵读时应注意声调的连续性和一贯性。有些教师在做诵读示范时,要求学生画“-”“|”符号对平仄做标识。笔者认为平仄声律美只需做大概的要求,不必做严格的开合宏细区分。因为古今音的演变是有一段历史的,尤其入声字的读音变化较大。还有一些是古时的方言音,如《池上》的“白”“一”,一味复古音律,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诵读以模仿为主,以教师示范做引导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吕叔湘)教师诵读示范力求字正腔圆,依情赋声,因声求气,气声合一,含英咀华,声情并茂。诵读课堂训练具体可采用自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班级齐读等各种诵读方式,还应提倡学生之间切磋互议。晨读暮诵,营造良好的读诵氛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看作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深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是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叶圣陶),这才是轻负高质的课堂要求。
  其实早在20年前,赵朴初、谢冰心、曹禺、夏衍、叶至善、启功、吴冷西、陈荒煤、张志公等就发起《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引发了一场有识之士的重视经典诵读的运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各级各类《语文》教材已经对诵读做了具体规范的要求,只是在执教落实方面的力度不够,也没有相应的考查和评价标准。希望语文教育界更多重视诵读教学,在全社会恢复诵读传统,更好地弘扬发展汉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陆涛.基础教育研究[M].教学探新,2011.
  [5]刘吉才.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教学月刊小学版.课堂探究,2015.
  [6]徐雄群.诵读让文言文教学返璞归真[J].文学教育,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今,“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关注他们,用行为去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地学习、生活。科学地评价每个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他们,使他们懂得生活中的真、善、美,团结与友好,付出与回报,责任与担当,从而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关键词:留守儿童 渴望了解 培养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涌向大城市,而这样一个庞大
如何将农村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富民强村的可持续发展优势,以乡村民宿产业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在发挥产业关联带动效应、促进产业融合方面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正
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制造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流水线式生产的模式下,提高生产线的效率和产能,节约人员及设备,减少在制品,以及实现生产线的敏捷化制造等越来越受到企业的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国家明文规定建筑用混凝土不允许在施工现场进行搅拌,给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而言,大部分的混凝土生产企业是私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做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业也在快速发展,公路建设达到了一定水平。如今公路建设中,经常应用到大跨徑连续桥梁施工技术,这是一种新型操作技术,包括拱桥、斜拉桥、悬索桥、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等。本文对大跨径连续桥施工技术特点、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等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大跨径连续桥梁;施工技术;应用  大跨径连续桥梁有各种不同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在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明显的优势,在进行桥梁建设施工中,
摘 要:当今中国教育讲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古以来中国教育一直以德服人,德字当先。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教育中也是处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而这当中尤其是中学生,由于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还不成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以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是当今的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找到问题原因及其解决方法,的确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教育 问题 解决 
创业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任何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创业都是最具活力、吸引力和最富于挑战性的活动。我国青年群体在创业活动中表现积极热情、态度活跃,带动我国的创业活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企业战略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人力资源战略地位日益显著。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源头,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日益成为